張曙光
中國經濟為什么始終沒有跨過“從數量經濟”到“質量經濟”這道坎?
“中國人出國購物熱點從LV包改成馬桶圈了”。這個跨界轉換頗有戲劇性效果,但這可能與國內的反腐敗沒啥關系。出國買日本馬桶圈就是一個簡單目的——用著舒服。
馬桶圈勝在細節(jié)
“馬桶圈熱”攪動全國,甚至成了“兩會”的“議題”。有政協(xié)委員說,老百姓熱衷購買日本馬桶圈,反映出對中國產品質量的不放心和對國產品牌的不信賴。全國政協(xié)主席俞正聲則認為:“為什么出國買馬桶圈啊,就是因為在細節(jié)上做不好、沒有自己的品牌。所以講創(chuàng)新并不意味著都是大的事情?!泵襟w更是緊盯馬桶圈不放,最后挖掘出“日本馬桶圈都是在中國蘇州加工制作的”這一新聞。但這些媒體沒有提及其產品標準是誰制定的。
其實不管馬桶圈是在哪做的,只要好用就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筆者去日本的次數不多,但印象最深的日本產品確實就是馬桶圈。日本馬桶圈的功能細分非常合理,分男部、女部。無論是水流噴射的力度、角度、溫度,都是恰到好處。其他如熱風吹干、沖水防濺等功能,也真是細致入微。當然筆者絕不是盲目崇外者,也在國內用過國產品牌的馬桶圈。結果是急了一頭汗也不能解決問題,最后還是用手紙了事。
現在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國人頗為自豪??删唧w到商品質量上還是有相當差距。雖然現在中國號稱是世界制造大國,但真正能能拿得出手的品牌商品太少。
中國制造之殤:
把消費者當弱勢群體
當然,說中國人不重視品牌建設也不盡然。1980、1990年代,由國家出面搞國優(yōu)、省優(yōu)、部優(yōu)產品評比,就是想搞出一批名牌商品。筆者也曾參加過相關會議,可看到的參評商品頗令人汗顏,怎么看都不像是工業(yè)化國家拿得出手的商品。
現在中國成為世界出口大國,可中國商品還沒有在國際上得到與其相應的地位。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工作主要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改革開放后到了1990年代初就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接下來應該進一步解決“好不好”的問題??芍袊冀K沒有跨過“從數量經濟”到“質量經濟”這道坎。究其原因,還是發(fā)展經濟的思維方式有問題,總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先生產,后生活”。把生產者放在最優(yōu)的位置,而把生產者的對立面——消費者放在極其弱勢的位置。
官方縱容,中國制造難以高大上
很多年以前,筆者供職過的媒體曾報道過有關國產牛奶中含有抗生素的問題。結果引起原國家經委有關部門的極度不滿。但實際上歐美等國早就意識到了牛奶中含有抗生素對人體的危害,并制定了相關標準。但是中國有關部門就是不出臺相關標準。他們的原則是,如果80%的生產企業(yè)做不到的,國家就不出臺相關標準。說白了就是“就低不就高”。
以這種思維方式發(fā)展經濟的結果就是,中國的經濟呈現出“劣幣驅良幣”效應。中國企業(yè)一天到晚打價格戰(zhàn),營銷競爭;拼數量,拼規(guī)模,拼市場份額,但中國商品的質量就是上不去,自然環(huán)境卻越搞越糟糕?,F在中國環(huán)境已經到了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對生產者太過寬容。本來政府制定的生產企業(yè)污染物排放標準就很低,即使所謂“達標”排放也會造成相當大的污染,更何況連這么低的標準也不能嚴格執(zhí)行呢?
現在中國游客在日本東京拎著馬桶圈滿大街晃悠,就像給一些沉溺于所謂“中國制造大國”夢中人一記耳光,且看大家能不能清醒地正視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管理
(本文作者系《中國經營報》原副總編輯)
特約編輯: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