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司法規(guī)制當事人“鬧庭”
文/徐小飛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一個“訴訟爆炸”的時期,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通過訴訟方式解決各種矛盾糾紛。與法院案多人少情況呈正相關的一個現(xiàn)象是,當事人“鬧庭”現(xiàn)象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在司法實踐中,有的當事人甚至律師為了達到不當訴訟目的會采取過激、非理性的手段,不能正確處理訴訟權利義務關系。訴訟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方式,其本身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在訴訟中,雙方當事人是對立的、利己的,一些當事人由于缺乏法律知識、追究經(jīng)濟利益最大化、調(diào)適心理能力差等原因,在訴訟過程中會為了對法官施加不當影響,干擾法官依法辦案,采取“鬧庭”就不難理解了。
當事人“鬧庭”會對個案的處理過程和結果都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會給訴訟的開始、發(fā)展和終結帶來嚴重不利影響,會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面對當事人“鬧庭”,法院采取司法行為更加慎重,原本依照正常程序和法律規(guī)范應當采取的步驟不得不重新考量,原本依照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證據(jù)證明力大小可以作出的裁判也不得不重新斟酌。如果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不通過法律賦予的合法方式表達意見,反而通過種種過激、非理性的方式向法院施加壓力,必然會帶來事實認定難、審理周期長、裁判效果差等問題,也會增加“案結事了”的難度,增加了司法成本。如果法院依法作出的裁判結果和司法行為因為當事人采取的威脅恐嚇、阻撓騷擾、打砸破壞、圍堵哄鬧、辱罵羞辱等“鬧庭”行為而得以改變,則司法權威必然受到嚴重的損害,并由此產(chǎn)生一系列助長階層對立、危及社會穩(wěn)定的負面心態(tài),甚至導致極端暴力事件發(fā)生。
近年來,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穩(wěn)步推進和訴訟觀念的轉變,民眾的權利意識和訴訟意識有了大幅度提升,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心理預期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責任義務意識和理性維權觀念卻沒有隨之升華,有的人視法律訴訟為游戲甚至為侵權工具,明知道其訴訟請求在事實上和法律上沒有根據(jù)而依然提起訴訟,或者為了使自己的努力得到法官的支持,就采取過激的、非理性的手段影響法官公正審判?!叭绻刹荒芴峁┓€(wěn)定性和一定程度的確定性,那么結果必將導致而不是抑制混亂?!痹诋斒氯恕棒[庭”的表達方式之下,可能導致糾紛解決無視法定程序和規(guī)范,糾紛的解決準據(jù)不再是法律而是權力和情感,這嚴重干擾了司法公正,也阻礙了社會法治的發(fā)展。
社會群體成員之間存在互相傳染互相影響的現(xiàn)象,這一特征在群體對司法活動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顯得尤為明顯。一旦在個案中產(chǎn)生了對司法的負面評價,該評價會因成員之間的相互傳染以幾何倍數(shù)的速度蔓延,會導致迷惘焦慮心態(tài)彌漫。他人在訴訟中的表現(xiàn)和結果是影響當事人對其自我效能進行評價的一個有效手段。一旦出現(xiàn)部分當事人采用非理性方式表達訴求卻未承受任何不利后果甚至因此獲取額外利益的案件,不僅會使其他當事人對司法的畏懼和尊崇感降低甚至消失,產(chǎn)生“遵紀守法吃虧、違法亂紀得利”和“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錯誤直覺,而且個案的成功將會產(chǎn)生不良的帶動作用,誘發(fā)更多潛在當事人產(chǎn)生不良訴訟心態(tài),進而危害法治信仰,產(chǎn)生無邊的惡果。
庭審是裁判的基礎,也是訴訟參與人充分陳述和辯解的講理平臺。維護法庭秩序、有禮有節(jié)地實施訴訟行為是所有訴訟參與人都應遵守的義務?!棒[庭”現(xiàn)象背后是司法權威的缺位,是法治秩序構建之殤。法官對“鬧庭”行為不能無原則地讓步和遷就忍讓,而應堅持教育和懲處并重原則,堅決捍衛(wèi)法庭秩序,維護法官尊嚴,促進司法公信力。
在接近正義的路途中,法院的角色由單一走向多元,為糾紛當事人提供制度化的背景、反映相關的制度信息,通過告知、勸解、說服等多種手段明示當事人,使之準確恰當理解糾紛并最終尋找適合的解決途徑,法院不僅可以解決糾紛,還可以預防糾紛、轉移糾紛和消弭糾紛。在訴訟過程中,法官要有的放矢地引導當事人建立健康的訴訟心態(tài)來參與訴訟活動,有意識地提高民眾的程序意識,使其知悉訴訟風險、舉證責任和訴訟基本程序。針對初次涉訴的當事人,尤其是對文化程度不高、不清楚訴訟權利義務和訴訟程序的當事人,法官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加強程序性訴訟指導和釋法答疑。對過高訴訟期待的當事人,法官要對當事人釋明法律適用方面的規(guī)定和相應的法律后果,引導其對訴訟成本進行核算,這有利于當事人對案件形成正確的認識,促使其相應調(diào)整訴訟心理預期。對于偏離訴訟請求的當事人,法官要耐心傾聽當事人的訴說,不要輕易打斷他,讓當事人情緒得到宣泄,并依法履行告知義務,促使其端正訴訟心態(tài),認識到“鬧庭”是一種沒有尊嚴的消極違抗行為,從而自覺摒棄“鬧庭”行為。
法律的本質(zhì)不在于法律責任的嚴厲,而在于承擔法律責任的不可避免。目前,我們對當事人哄鬧、沖擊法庭等嚴重擾亂法庭秩序、妨害民事訴訟的“鬧庭”行為所采取的應對手段較為軟弱,沒有達到威懾和制裁的目的。一味忍耐克制,一味息事寧人,而不采取任何強制性措施,反而會助長當事人通過種種非理性手段要挾法官從而得利的心理,產(chǎn)生負面示范效應。法官要根據(jù)當事人“鬧庭”行為的性質(zhì)和嚴重程度分別采取強制措施,對于訴求合理合法但手段激進的當事人,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罰款;對于訴求不合理、不合法且手段激進的當事人,應當根據(jù)其主觀惡性和行為惡劣程度予以罰款或拘留;構成刑事責任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當前,為有效防范惡性事件發(fā)生,法院要進一步加強安保工作,充實安保人員,落實值班巡查制度,與轄區(qū)派出所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以切實保障訴訟秩序和法官人身財產(chǎn)安全。從長遠來看,我們一方面要完善立法,設置“藐視法庭罪”,要對妨害訴訟行為的外延予以擴展,通過法律的形式加大對“鬧庭”的懲處力度,維護司法既判力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