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甜
在幾個世紀里,傳教士、富有的收藏家、進口商和移民將中國文物帶到了美國。
據(jù)美國《華爾街日報》網(wǎng)站報道,藝術品經(jīng)銷商和拍賣商們表示,當在全球范圍內(nèi)搜尋被人忽略的文物,以將其轉(zhuǎn)售給亞洲藝術品收藏家時,他們首先關注的是美國的壁爐架。在幾個世紀里,傳教士、富有的收藏家、進口商和移民將中國文物帶到美國,現(xiàn)在數(shù)量眾多的中國藝術品已經(jīng)在全美各地重新浮現(xiàn)。交易商們說,他們正在從佛蒙特州的農(nóng)場、新奧爾良的獵槍房以及蒙大拿和科羅拉多的牧場里尋找具有博物館級收藏價值的中國藝術品。這些中國藝術品是如何流落到美國人手中的呢?
探險家也是強盜
美國的與中國的聯(lián)系可以追溯到18世紀后期,美國船舶用毛皮和小麥(后來用鴉片)來交換中國的茶葉,絲綢和餐具。早在1845,波士頓就有“偉大的中國館”的展覽,當時年僅15歲的艾米莉·狄金森觀看了展覽。一位評論家推測展覽指南中對亞洲宗教中舍棄,隱退和虛無的思想的介紹可能影響了美國首位神秘主義詩人。
哈佛大學培訓了對中國文化進行考察的早期探險家,比如說 19世紀的學者厄內(nèi)斯特·費諾羅薩歐,他后來當上了波士頓美術館日本美術部(1903年更名為日本中國美術部,今為東方部)的第一位主任。在大多數(shù)西方人還只能把玩工藝美術品時,他的藝術感悟能力已延伸到平面的繪畫。在他任職期間,舉辦了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專門的中國繪畫展覽(1895年)——京都大德寺所藏中國南宋繪畫《五百羅漢圖》。費諾羅薩在日本市場上買的一些中國古畫奠定了該館中國繪畫收藏的第一層“家底”。
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愛德華·福布斯和保羅·高盛培養(yǎng)了美國一代藝術史學家和策展人,其中一些人成了中國通。其中就包括考古學家蘭登·華爾納,據(jù)說印第安納·瓊斯就是此他為原型創(chuàng)造的,華爾納在中國的尋寶活動造成了不少毀壞,1924年初華爾納到了敦煌,用涂有粘著劑的膠布片敷于壁畫表層,剝離莫高窟第335、321、329、323、320等窟唐代壁畫精品10余幅,并盜走第328窟彩塑供養(yǎng)菩薩像等,入藏福格藝術博物館(今轉(zhuǎn)藏賽克勒博物館)。
由于戰(zhàn)亂管理空虛,和莫高窟一樣,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龍門石窟造像也受到了瘋狂的盜鑿,許多頭像、碑刻、浮雕被美國的文物商人收購。說道文物商人不得不提到總部位于巴黎的中國古董商人盧芹齋, 他開拓、建立了一個高古藝術市場,例如古代青銅器、古玉、佛像、壁畫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英、法等地的古董生意一落千丈。盧芹齋隨即將敏銳的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新興市場美國。在紐約麥迪遜大街與第57街的街角,他開設了一家分店。他成了美國許多大博物館和收藏家的供應商和顧問。他的客戶有弗利爾、小洛克菲勒等大富豪,也有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著名機構(gòu)。他將最好的青銅器出售給頂級博物館和大收藏家,將價值較低的藏品提供給納爾遜、西雅圖、圣路易斯市立美術館)等地方性或新建的博物館。
誰在收藏中國
從19世紀后半期開始,世界的財富開始集中美國,確切的說是美國崛起的一批頂級富豪身上,這些人對藝術品有著狂熱的追求,比如威廉·沃爾斯特和他的妻子艾倫,在其父母的基礎上,亨利·沃爾斯特將收藏種類和范圍進一步擴大,另外還大大增加了對中國歷代瓷器的收藏。蘇富比2012秋拍亮點之一是明代嘉靖年間的一件五彩魚藻紋蓋罐,即來自沃爾斯特家族。
洛克菲勒家族建立了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現(xiàn)當代美術博物館之一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家族這份龐大的收藏是從小約翰·洛克菲勒和他的妻子艾比開始的,洛克菲勒二世鐘情中國瓷器,曾經(jīng)收購了摩根家族出售的1500件中國瓷器,洛克菲勒三世另辟蹊徑,主要集藏亞洲佛像。1963年起,洛克菲勒三世聘請克利夫蘭美術館館長李雪曼為藝術顧問,全面搜求東方美術名品。到20世紀60年代,洛克菲勒三世和他的妻子布蘭切特,成為亞洲和美國藝術最主要的收藏者。
弗利爾美術館的奠基人查爾斯·弗利爾,本來是火車車廂制造商,他的收藏歷程從歐洲版畫開始,后愛上日本浮世繪和中國瓷器。對他影響最大并最終將他引向中國藝術的人則是費諾羅薩。弗利爾在中國結(jié)識了收藏家端方)等人,探訪文物古跡,還試圖組織科學考古。
很多中國藝術品收藏家本身有著傳奇的經(jīng)歷,比如喬治 ·紀慈曾為好萊塢工作,專門糾正扮演歐洲人物的演員的姿態(tài)和手勢,1933至1941年居于北京期間卻被明代家具的優(yōu)雅迷住了, 1948年出版《中國家用家具》一書。
最具傳奇色彩的則是柔克義,作為一個費城律師和著名美女的兒子,他在法國軍事院校學習,成了法國駐阿爾及利亞軍團的軍官,后來成了西藏藝術的專家。在瑞士期間他學習藏語、梵文和漢語,幾次嘗試去往西藏,都沒有成功,有一次是剃光了頭,偽裝成蒙古人。1884年柔克義首度作為美國駐華公使館秘書到北京工作,終于在19世紀80年代末考察西藏。 1905年柔克義擔任美國駐大清帝國的最高外交代表——駐華公使,他幾乎親歷了中國近代史上所有重大事件。1914年,60歲的柔克義接受北洋政府擔任外交顧問一職的邀請,再度啟程前往中國,行至檀香山時不幸突發(fā)心臟病去世,倒在了前往中國的路上。
西藏是柔克義一生的摯愛。柔克義收集了幾千件西藏藝術珍品,其中包括不少滿文,藏文和漢文的有關西藏的古籍珍本,如今還有數(shù)百卷躺在弗利爾美術館里,6000多件在美國國會圖書館,這些珍本奠定了美國藏學研究中心的地位。
最近十年來,富有的中國收藏家人數(shù)激增。中國買家享譽國際,因為他們在拍賣會上為中國文物支付極高的價格,把它們帶回國內(nèi),有時候是出于愛國的原因。從中國流到美國的藝品吸引著來自中國的收藏家,他們正尋求一站式服務和安全認證。擁有美國‘身份’讓買家得到很大的安慰和保證。最新的證明就是3月22日閉幕的第七屆紐約亞洲藝術周上的重頭戲,紐約佳士得“錦瑟華年 ─ 安思遠私人珍藏”拍賣會,從2015年3月18到21日,安思遠生前珍貴藏品1400多件悉數(shù)拍出,吸引了來自全球24個國家的競價者,其中大多數(shù)藏品被華人裝進口袋。其中黃花梨圈椅4件套以968.5萬美元成為全場最高價,同時也刷新了黃花梨家具同類品種的世界拍賣紀錄。買家是中國內(nèi)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