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平
(中國江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南京市210000)
城市建筑物防雷設計研究
何世平
(中國江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南京市210000)
近年來,城市高層建筑物逐漸增多,其遭受雷電破壞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鑒于雷電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因此,在城市建筑物設計之初,進行防雷設計研究十分重要。本文結合我國目前城市雷電災害情況,分別從建筑物內、外部防雷裝置的設計做好防雷工作。
城市;建筑物;內部防雷;外部防雷
我國雷暴活動十分頻繁,尤其在夏季雷暴期受災率較高,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目前,在制度層面,我國的相關法規(guī)政策已經將城市建筑物的防雷設計審核、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納入職能監(jiān)管范圍。
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按照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質以及發(fā)生雷電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的防雷要求將其分為三類:
(1)防雷建筑物:制造、使用或貯存炸藥、火藥、起爆藥、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質的建筑物;
(2)防雷建筑物: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的建筑物,國家級的會堂、辦公建筑物,大型火車站,國家級檔案館,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且配備大量電子設備的國家級計算中心、國際通訊樞紐等建筑物;
(3)防雷建筑物: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建筑物,部、省級辦公建筑物,省級檔案館,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住宅、辦公樓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一般性工業(yè)建筑物,煙囪、水塔等孤立的高聳建筑物。
除了天氣原因,城市通信設備發(fā)展迅速,各種微電子產品廣泛使用,這些無疑增加了城市建筑物的雷擊概率。究其原因,絕緣強度較低、過電壓耐受力較差等特征,使得電子產品容易遭受雷電破壞,尤其是公用天線系統(tǒng)、電腦網絡等。在一定程度上,科技的發(fā)達程度與雷電災害對人們的威脅程度成正比。
城市建筑物防雷裝置包括外部防雷系統(tǒng)和內部防雷系統(tǒng),具體涵蓋建筑物外部、內部防雷裝置的接閃功能;接地效果;引下線的分流效果;合理分布內部各種線路;內部各種設備的屏蔽保護作用;建筑物內各部位的均衡電位六種要素。
3.1外部防雷裝置和內部防雷裝置
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城市建筑物防雷設計應該實現(xiàn)外部防雷裝置和內部防雷裝置的統(tǒng)一。按照國際標準,城市建筑物防雷裝置分為外部防雷裝置和內部防雷裝置兩大部分:
外部防雷裝置包括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避雷針、避雷帶和避雷網是三種形式的接閃器,通常安裝于建筑物頂部,主要負責截獲閃電或引雷。
3.2城市建筑物外部防雷裝置設計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催生了新型建筑物材料,如玻璃墻體、金屬體包裝等等。現(xiàn)代建筑為了更加突出自身的特色,較多建筑物的屋面采用了金屬板材料,即傳統(tǒng)的屋面材料被金屬薄板所代替。金屬薄板屋面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自重輕、保溫性能和防水性能較好,而且能夠防止外部其他信號干擾建筑物內的弱電系統(tǒng),具有良好的屏蔽作用。然而,金屬薄板同樣存在著劣勢。
以前的城市建筑物多數(shù)采用避雷針與避雷網相結合、富蘭克林常規(guī)避雷導體等傳統(tǒng)避雷方式,就目前而言,我國城市建筑物防雷設計采用安裝避雷網、避雷帶或多根避雷針的形式,不論采用何種形式,保護建筑物的內部設備,保證防雷效果以及實現(xiàn)順利施工是其共同目標。
3.3城市建筑物內部防雷裝置設計
基于雷電流的“集膚效應”可知,建筑物外墻附近集中了大量雷電流能量,在雷電流流經的引下線立柱附近,室內的電磁場強度最大。所以,應該盡量選擇在建筑物中間位置布放地線,安裝通信電纜、機房及機房內的設備,并且與引下線立柱保持足夠的距離。設計地線線槽和通信電纜線槽時盡量避免緊靠建筑物立柱或橫梁,布放的地線線槽和通信電纜線槽盡可能遠離建筑物立柱或橫梁。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集成化電路的發(fā)展,由半導體集成模塊組成的大型電子計算機網絡、程控交換機組等系統(tǒng)設備耐雷電壓、耐過電流的水平較低,與之前相比,系統(tǒng)設備更容易遭受雷電波的侵入,致使雷電災害頻頻發(fā)生。所以,應通信設備增多,規(guī)模增大的要求,進行防雷、過壓防護工作具有迫切性。
在城市建筑物防雷設計過程中,明確建筑物的防雷類別,結合建筑物自身需求,在國家的相關規(guī)定的框架內,考慮建筑物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問題,根據(jù)當?shù)氐睦纂娛鹿寿Y料,開展防雷設計工作。
[1]韋卓運,陳秉華.對建筑物防雷設計存在問題的探討[J].廣西氣象,2013(01).
[2]胡輝,溫燕.現(xiàn)代民用建筑物防雷設計應考慮的問題[J].河南氣象,2014(03).
[3]張中柱.建筑物防雷設計要點的要點分析[J].廣東科技,2012(09).
[4]曾漢溪.現(xiàn)代建筑物防雷設計的思路[J].廣東氣象,2011(12).
[5]李一靜.建筑物防雷設計中容易被忽視的幾個問題[J].甘肅科學學報,2012(S1).
TU895
A
1673-0038(2015)14-0011-01
2015-3-20
何世平(1982-),男,漢族,江蘇泰州人,工程師,本科,學士,研究方向為建筑電氣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