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法律報告》發(fā)布滴滴專車等上榜《年度十大電商典型法律案例》
6月23日,中國“互聯網+產業(yè)”智庫——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fā)布了《2014-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法律報告》,報告總結了2014-2015年度電子商務領域的法律現狀,客觀全面地剖析了電商領域存在的法律問題。
該報告是國內唯一權威的電商法律報告,已連續(xù)第三次發(fā)布,由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研究員審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吳旭華律師、董毅智律師、麻策律師、曲延興律師、趙占領律師共同研究撰寫而成。
報告根據中國電子商務法律求助服務平臺常年監(jiān)測的案例統(tǒng)計分析而成,研究范圍包括B2B、網絡購物、O2O、物流快遞、移動電子商務、微商,乃至電商互聯網金融等電子商務各細分領域,對出現的典型事件進行分析解讀,并對年度立法進行聚焦。
報告發(fā)布了“年度十大電子商務領域典型法律案例”:滴滴提供專車服務行政處罰案、阿里巴巴侵犯知識產權案、當當網網購進口巧克力無中文說明訴訟獲賠7萬元案、美團與大眾點評互訴圖片侵權案、阿里巴巴起訴自媒體人葛甲惡意詆毀案、浙江省第一起利用微信平臺售假入刑案、“滴滴打車”和“滴滴”的商標訴訟戰(zhàn)、易到用車舉報滴滴快的合并涉嫌違規(guī)及行業(yè)壟斷案、天搜科技股份假借論壇營銷兜售APP涉嫌欺詐敗訴案、網站稱操作失誤拒兌現美團“零元餐”惹官司。
“滴滴提供專車服務行政處罰案”作為“互聯網專車第一案”,引起記者的額外關注。對于此案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吳旭華律師認為,電子商務進入傳統(tǒng)行業(yè)勢不可擋,法律應與時俱進。關于專車的合法性問題,似乎成了這一電商模式發(fā)展面臨的最大問題。電子商務以強勢的方式介入傳統(tǒng)行業(yè),傳統(tǒng)行業(yè)既得利益者奮起反抗,法律服務應當與時俱進,更加專業(yè)化服務。
而“浙江省第一起利用微信平臺售假入刑案”因主角是進來發(fā)展迅速但模式備受爭議的微商引起記者的關注。從2013年5月起,何某開始通過兩個微信號,在朋友圈發(fā)布各大名牌包包手表和高檔化妝品的信息,之后被用戶舉報售假。微商何某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并被處罰金人民幣6萬元。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遼寧亞太律師事務所董毅智律師認為:根據法律規(guī)定,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消費者如果遇到假貨、遇到違規(guī)銷售等相關問題,可以依據《民法通則》、《合同法》等相關法律來維權。
此外,記者注意到“當當網網購進口巧克力無中文說明訴訟獲賠7萬元案”因涉及食品安全問題也入選了十大案例。對于此案件,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同濟律師事務所曲延興律師認為:原告在當當網上購買了東郵貿易有限公司的一批進口巧克力,由于這些進口巧克力包裝上沒有一個中文標簽或說明,表明它沒有經過海關審核,沒有獲得衛(wèi)生證書,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應當屬于不合格食品,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據悉,2014年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立法“元年”,中國電子商務立法的“時間表”也已經確定,針對網絡交易、信息保護、物流快遞、網絡支付、跨境電商、食品安全、互聯網金融的一系列的電商行業(yè)相關法律法規(guī)也陸續(xù)出臺,為電子商務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為此,報告梳理了2014-2015年期間的電商行業(yè)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廣大電商從業(yè)者和消費者樹立法律意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莫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