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海建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文/鄧海建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guī)做好耕地占補平衡,規(guī)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這是頂層設計對中國土地問題發(fā)出的最強音。
“土地是財富之母”。狹義上說,土地亦是“財政之母”,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要素。一個已成常識的數(shù)據是:我國有約占全球23%的人口,而只有約7%的耕地面積。世界銀行估算,2010年到2012年期間,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仍然穩(wěn)定在0.08公頃左右。這表明,各級政府最近幾年基本守住了紅線。但這個數(shù)字,仍遠低于美國、俄羅斯和英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這三個國家的人均耕地面積分別為0.5公頃、0.8公頃和0.1公頃。
保護耕地,須如“保護大熊貓一樣”。這離不開幾個嚴峻的現(xiàn)實:一是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仍在熱議耕地保護問題?!爸亟饘傥廴镜霓r田約有1000萬公頃,農產品農藥殘留檢出率偏高,抗生素存在過量使用現(xiàn)象,農用地膜和塑料大棚的應用導致塑化劑殘留……”這些問題,不容規(guī)避。二是耕地少,供需矛盾突出,但一些地方粗放浪費也是常事,批而未供、閑置撂荒大量存在。此外,隨著新型城鎮(zhèn)化的推進,城鎮(zhèn)建設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也越發(fā)需要理性地厘清。
客觀而言,在保護耕地問題上,制度設計旗幟鮮明,相關舉措一脈相承。早在2006年,十一五規(guī)劃首次明確提出,“18億畝耕地是未來五年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2008年8月,《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重申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并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全國耕地應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即便是2014年11月,國土資源部和農業(yè)部還專門要求北京、上海、南京還有另外11個大城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一切皆因為——耕地保護,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戰(zhàn)略議題。
改革箭在弦上,保護勢在必行。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市場將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根據有關部門去年6月底的統(tǒng)計,全國農村大概流轉的土地經營權總面積是3.8億畝,占到28.8%。把土地部分和全部流轉給人家使用的農戶接近6000萬戶,占全部承包農戶總量的26%,這個進程還在逐步向前推進。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在保護的基礎上盤活存量土地資源,這是中國農村亟待在探索中回應的新課題。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守好數(shù)量和質量的“雙紅線”,占補平衡、有序流轉,寶貴的耕地資源,才會成為中國永續(xù)發(fā)展的不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