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倩
(吉林建筑大學學報編輯部,長春 130118)
語境理論對編輯再加工的制約性
喬倩
(吉林建筑大學學報編輯部,長春130118)
摘要:筆者結合語境理論和編輯工作的實踐經驗,針對語境理論對于編輯加工稿件的制約性因素進行分析.分別從上下文語境、民族文化語境、對象語境等方面,論述了語境理論在編輯業(yè)務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語境;編輯加工;制約性
編輯業(yè)務與多種學科存在交叉滲透,其中語言學理論為編輯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為期刊高效、高質量的出版發(fā)行提供保證.語言應用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這拓展了依據語言學的學科理論來分析、解答語言使用過程中出現相關問題的范圍,進一步體現了語言學在編輯工作中的核心位置,也凸顯了語用學的重要指導作用.編輯應該將語用學的核心理論即語境理論,同編輯的具體實際工作緊密聯系,用理論知識拓展并指導編輯工作中的每一個過程和具體環(huán)節(jié).
1語用學的核心理論——語境理論
語用學是語言學中以語言意義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領域,語用學的研究內容更是離不開語境,我們通過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來理解并解釋語言的不同意義,在特定的情景或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應用語境理論我們來解釋語言的使用規(guī)律,為明確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做出指導,為判斷語言的正確使用意義作為依據.因此,語境理論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針對話語中的“指示詞語、推理、前提”等出現的問題,一般均歸為語用問題,我們皆可以從不同側面通過語境理論來做出準確的解釋.編輯業(yè)務實質也是語言具體運用基礎上的專業(yè)性工作.準確判斷語言的使用意義,并在一定的語境中靈活地修改和運用語句以表現語句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下的意義,這是對編輯提出的更高層次的專業(yè)性要求.單純地從語義語法角度理解一個句子或一段話語的含義會與一定語境下的話語意義二者之間存在差別,對于同一個語法意義的文字表述也存在著詞語省略、前后文照應等語言表現手段的不同.在語境的作用下產生了意義改變的語句,需要編輯結合語境來重新判斷語言使用的正確性,理解話語意義,不能簡單地從文字表面添加、刪除或修改內容,結合不同語境的制約因素,在語境條件下分析話語的使用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是否需要修改.
2語境理論在編輯業(yè)務中的具體應用
上下文語境,主要針對語句中存在的前后語的關聯與銜接.對于不同話語銜接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前后語句照應、詞語的省略和重復.編輯在加工稿件過程中所完成的并不是一項純粹而單一的語言文字修改任務,而是需要將某些語句置于特定語境中去理解進行修改處理.這就給編輯在業(yè)務方面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對于特定語境下的語句,編輯加工要以語境為前提條件,絕對不能任意添加多余成分或是刪除原文詞語,否則會導致忽視被審稿件語境因素的后果.我國古代文論家劉勰曾指出“夫立之言,因字而成句,因句而成章,因章而成篇”[1],揭示了語篇形成的邏輯關系,上下文語境決定著話語的語篇邏輯性,它直接關系到一段話語的完整連貫性如何.在語境的制約下省略主要以承前省和蒙后省為多見.編輯如果不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條件,不僅會造成稿件內容句子成分多余、畫蛇添足,同時也能改變作者原意.如①“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說》)括號內容則是多余部分,若在修改的過程中添加了這些成分反而對話語通篇的完整邏輯性造成影響;②“粉色荷花箭高高挺出來,是監(jiān)視白洋淀的哨兵吧.”承接前文省略“荷花”;③“李老師是上海人,在香港中文大學從事語言學研究工作.”根據語境的制約在第二分句承前省略“李老師”,稿件中若添加主語成分“李老師”或“他”就會造成稿件內容缺乏語言邏輯性和嚴謹性,影響稿件的加工質量.離開上下文語境來理解上面的語句,表義含糊.因此,編輯一定要結合話語所在的具體語境再去對稿件內容進行必要性的增加刪減或修改,脫離語境的修改還停留在單純的語言文字層面上,不能達到編輯加工的質量要求.
民族文化語境,主要多指言語交際的相關社會文化背景,涉及到文化習俗方面即指人們社會生活中傳承相沿形成的模式,也是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編輯應該對于社會民族文化語境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作者文章的特點,明確在民族語言中的應用.民族語言中對于敬稱的使用經常出錯,比如“家父、兒臣、令郎”等這些詞在本民族語言中存在著語境失誤的現象,故明確民族文化語境下詞語運用的針對性,可以有效地防止編輯在修改加工過程中“脫離語境、人物中心和說話對象所指錯位”現象的出現.“家父”指自己的父親,“令尊”則指別人的父親;“府上”指說話對方的住所,對話中用于指自己家,“我把你叫到我府上來,就是為了這件事”這句話中“我府上”就是語言使用中在民族文化語境方面出現的錯誤[2].編輯掌握古代民族言語交際的習慣模式,明確辨別具體語境下語言使用的規(guī)律,就能及時而準確地挑出文章中敬稱的使用錯誤,將“我”刪掉.
期刊從欄目的角度可以分為幾個專題,分別代表不同的研究方向,而它們又構成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圍繞期刊研究內容的重點,或側重于工業(yè)、農業(yè),或側重于醫(yī)學,還有的偏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等.對象語境,筆者將其概括為期刊的研究內容在通篇所形成的一種在用詞特點、學科專業(yè)、邏輯表達和學術層次等方面能夠表現本期刊學術用語特點和語言風格的期刊本身具有的語言環(huán)境或語言背景.編輯工作中出現的“與本刊風格不一致”[2],就是基于期刊的對象語境針對來稿內容及編輯而言的.期刊的研究領域和學術層次決定了其閱讀對象的范圍,在語言使用的風格上也隨之不同.農業(yè)類的學術期刊,其學科專業(yè)詞語使用頻繁,如“單株、雜種F1、回歸分析模型”,特定的研究領域決定了期刊的語言環(huán)境,即對象語境.編輯應掌握專業(yè)用語的使用條件,針對不同學科、不同讀者人群對文章進行具體語境下的再加工,做到不偏離期刊的行文傾向,不改變作者的主旨意圖,在修改過程中與對象語境的制約性保持一致,從而使期刊的主題得以升華.
3結語
編輯要處理好自己同作者之間的關系,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學術思想,并在稿件編輯加工的同時結合語境和話語意義對內容進行修飾再加工,經過編輯再加工要達到使稿件內容表述縝密、嚴謹、語言精練、語篇邏輯性強的效果,否則將失去再加工的實際意義.編輯業(yè)務并不是一項簡單而純粹的文字性工作,其本身的工作流程決定了編輯業(yè)務要以掌握語言學(語法學)和語用學的相關理論知識為前提,在編輯過程中以始終保持作者文章的原汁原味為準則,不偏離中心,不改變作者原意.語境理論作為語用學的核心內容,在編輯業(yè)務中的應用更應值得編輯學習并掌握,能夠結合期刊的特點加以運用.結合不同的語境有針對性地對稿件進行加工整理,使編輯的修改變得富有靈活性;使稿件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更能使其成為一篇優(yōu)質的編輯作品.
參考文獻
[1] 徐珺.上下文語境研究—《儒林外史》漢英語篇對比分析[J].外語學刊,2004(1):60.
[2] 唐韌.語境理論對編輯業(yè)務視野的拓展—“編輯應當掌握語用學”系列文章之二[J].編輯之友,2009(10):98.
The Conditionality of the Context Theory to the Editing Processing
QIAO Qian
(TheJournalEditorialOffice,JilinJianzhuUniversity,Changchun,China130118)
Abstract:The author references to the context theory and the editing work experience,analyzing the conditionality of the context theory to the editing processing.The context of co-text,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object context are talkd about.From the discussing,we can see that the editing processing is more than the literal editing processing,so the context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diting.
Keywords:the context theory;the editing processing;conditionality
中圖分類號:G 2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919(2015)06-0115-03
作者簡介:喬倩(1982~),女,吉林省長春市人, 編輯,碩士.
收稿日期: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