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城市文化路北,有一幢紅色的俄式建筑,塔城人都習慣地稱之為“紅樓”。至今,它已見證了兩個世紀的風風雨雨,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紅樓風光無限
關于紅樓的歷史,要追溯到1910年。1851年,《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簽訂后,沙俄取得了在塔城設領事、貿易免稅、領事裁判權等特權,塔城成為中俄貿易的一個重鎮(zhèn),到塔城做生意的俄國商人漸漸多了起來。
原籍俄國喀山的塔塔爾族商人熱瑪贊·坎尼雪夫到塔城經商,親選城北三角地塊,聘請俄國設計、監(jiān)工人員及塔城優(yōu)秀工匠,選用上好材料,于1910年開始興建,歷時3年竣工。這座當時塔城最好、最高、最豪華的建筑分上下兩層,共有大小房屋16間,天棚、地板、門框、窗欞上均有精美的圖案,臨街的墻全部呈紅色,得名紅樓。紅樓屋頂為綠色,呈典型的俄式建筑風格。
紅樓建成使用后,熱瑪贊·坎尼雪夫在此經營土特產購銷和對俄進出口貿易,紅樓成為當時塔城的商貿中心,迪化(今烏魯木齊)的許多商號也慕名前來在此開設代辦機構。
此后的歲月里,紅樓幾易其主。民國27年(1938年),新疆軍閥盛世才以莫須有的罪名將熱瑪贊·坎尼雪夫逮捕,紅樓被沒收,改做醫(yī)院?!叭齾^(qū)革命”時,紅樓被交還給原主。熱瑪贊·坎尼雪夫之子接管紅樓后不久,將其捐給了政府,仍做醫(yī)院使用。之后不久,紅樓被改做塔城地區(qū)行政專署辦公樓。1975年后,紅樓被改做招待所,后來又改為塔城行署農口部分處局的辦公用房。1984年,紅樓被劃給塔城報社作為辦公用房。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樓是塔城市僅存的較為完整的俄式建筑之一。
近幾年來,國內許多影視導演專程前來塔城,以紅樓為背景拍攝影視片,把它搬上了影視屏幕,讓億萬觀眾一睹它的風采。許多外地來的游客也常把紅樓作為旅游觀光、了解民俗的一處重要景點。
新紅樓光彩奪目
為充分展示塔城地區(qū)文化發(fā)展,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2006年初,塔城地委、行署決定對紅樓進行擴建和大規(guī)模修繕,并在紅樓邊新建歐式風格的兩層展廳一座,面積1 789平方米,使新舊樓風格一致,渾然一體,蔚為大觀,并命名為塔城紅樓博物館。
新建成的塔城地區(qū)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0 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4件,國家二級文物17件,國家三級文物64件。共設有“塔山古道、和河曙光——塔城地區(qū)歷史文物展”、“騰飛之夢——民族民俗展”、“愛國豐碑——愛國主義教育展”、“塔城歷史人物和塔城故事”四大主題展覽。塔城地區(qū)博物館在全疆來說是一座面積相對狹小的博物館。
在“塔山古道、和河曙光”展廳里,最引人注目的要屬展廳左側的(100-200萬年)原始人捕獵猛犸象(仿造)的復原場景。而在這個場景的旁邊就陳列著這個生活在5萬年前冰河時期的大型動物的兩塊臼齒,這是在額敏縣上戶路出土的。這一時期進入塔城地區(qū)的居民,以狩獵為生,猛犸象可能是他們獲取的主要動物之一。
另外,還有一些石片、石核都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萬年)人們用來進行生產生活的勞動工具。
在我國古代,中國的青銅器時代以大量使用青銅禮器和生產工具、兵器為特征。在塔城市出土的銅矛頭、銅劍,仿佛帶你走進了兵戎相見的古代戰(zhàn)場,銅劍劍柄上的花紋還清晰可見。
青銅器時代是考古學分期法的一個時期,指主要以青銅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類物質文化發(fā)展階段,處于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
約在公元前2 000年左右,中國進入青銅器時代,經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大約發(fā)展了15個世紀。
這是塔山居民從石器時代走出后,迎來的青銅器時代,以塔城市薩孜遺址和衛(wèi)校石棺墓為代表的考古文化。銅鐮、銅錛和銅斧,揭示了塔山居民開始了鋤耕農業(yè),同時保持了傳統(tǒng)狩獵,飼養(yǎng)家畜,逐漸騎上馬背的生活場景。
昏黃的燈光照射下,如今這些幾千年前的古代生活用具就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些青銅器顯得格外厚重。
展廳表現出歷史文化陳列之最。說起新疆境內人類活動的早期遺址,要屬和布克賽爾縣和什托洛蓋河的駱駝石舊石器遺址,經考古專家認定,這是新疆境內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
至于鎮(zhèn)館之寶,這對不知情的人來說,又多了一份神秘感。
到底是哪一個呢?博物館的歷史文物陳列方式大多將一類型或一時期的文物擺放在一起,唯獨有三個小展柜是獨立擺放的。紅衣四口陶壺?銅劍?還是單耳彩陶罐?
對了,就是這個紅衣四口陶壺,這是在塔城市下喀浪古爾遺址采集的,是青銅器時代(公元前20世紀—公元前7世紀)的產物。
據紅樓博物館館長郭眾介紹,這個紅衣四口陶壺保存得比較完整,在考古界十分罕見,屬至今發(fā)現的最大的四口陶壺。陶壺表面的紅色還很鮮艷,這是一種古代人用來存放糧食或者祭祀用的器物。這表示在春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用祭祀的方式來祈求風調雨順,祈求平安。
多種展覽方式增看點
為了更好地展現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更加了解塔城地區(qū)出土的文物,紅樓博物館率先在疆內使用了多種高科技技術,讓前來觀賞的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所有陳列的文物都采用光圈照明,采用光纜纖維導入的形式,使光源成冷光,防止了對文物的輻射,對文物起到了保護作用。這項技術的采用在疆內還是首次使用。
為了能讓“鎮(zhèn)館之寶”和其他兩件出土年代較早的文物能夠更好地陳列,紅樓博物館還專門引進了從韓國進口的可升降的陳列柜,陳列柜在調節(jié)溫度、防紫外線、防盜、防火、防蛀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這也是在疆內首次使用的科技含量較高的陳列柜。
說到最吸引人的還是原始人捕獵猛犸象的場景復原。自治區(qū)博物館的專家專門從北京錄制了猛犸象(人類模仿)的聲音,采用聲光電的技術,讓猛犸象在遙控裝置的操控下,能夠發(fā)出聲音并能將鼻子卷曲。其場景使人如身臨其境,猛犸象的神態(tài)栩栩如生。endprint
這么多高科技含量的陳列方式,不能缺少的就是安全防盜系統(tǒng)。系統(tǒng)將博物館分為58個防區(qū),16路展廳,分別有26個攝像頭24小時進行監(jiān)控,其范圍覆蓋到了紅樓周邊的街道。
另外,博物館還安裝了報警、門禁和防爆系統(tǒng),確保文物和館內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行。
紅樓博物館之魅力民俗
塔城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qū),現今有哈薩克、漢、蒙古、維吾爾、回、柯爾克孜、達斡爾、錫伯、俄羅斯等29個民族。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這里自古就成為多民族交往,多元文化匯集、碰撞、融合的神奇熱土。
塔城紅樓博物館民族民俗館占地面積710平方米,民族民俗館以哈薩克族、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傳統(tǒng)的民族民俗文化為主題,展示了各民族傳統(tǒng)居住形態(tài)、服飾、生產生活用具,并配以大型自然環(huán)境場景、人物塑像,綜合展示了各民族的風情和民俗文化。
站在哈薩克族阿伊特斯大會復原景前,可以看到阿肯在彈奏冬不拉,仿佛又把我們帶入了風景如畫的夏牧場,置身草原上那人歡馬嘶、眾人聚會的盛況中。
展廳中央的哈薩克族氈房,好似一個濃縮的藝術天地。毛氈上繡著哈薩克族的七彩夢想,掛毯編織著吉祥的符號,木床衣箱上,彩繪、鑲嵌的絢爛圖畫,帳簾圍幔遮起深深幽情。
哈薩克族服飾文化,皮裘雍容、革帶威武、靴履堅實,還有少女小帽上飄揚的羽毛,散發(fā)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阿拜冬不拉、吉提干、阿斯巴斯冬不拉等30余種樂器,展示了哈薩克族的藝術天賦。
塔城的漢族來自全國各地。漢民族最早來到此地是在唐代,之后的1000多年里,他們從全國各地來到塔城地區(qū),成為塔城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為塔城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春節(jié)鬧社火是漢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塔城紅樓博物館民族民俗館以惠山泥人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再現了社火活動的場面。
馬頭琴、銀馬鞍、勒勒車,與“馬背民族”蒙古族是分不開的。蒙古族起初生活在東北草原的額爾古納河流域,7世紀開始向西遷徙,現今生活在塔城地區(qū)的蒙古族分別屬于土爾扈特部、察哈爾部、額魯特部,居住在烏蘇、額敏、托里、和布克賽爾等縣市。
塔城有新疆唯一的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xiāng)。駐足民族民俗館,觀看達斡爾族民俗文化,柔韌的樺樹皮制成的生活器皿,纖細的柳枝巧編的籃筐、精巧的嬰兒吊床,似乎在輕聲吟唱新疆達斡爾族艱苦卓絕的戍邊歷程。
看,那頭戴巴旦木花帽、身穿彩條土布袷袢的男子及身著艾德萊斯連衣裙的女子,開朗、活潑、幽默、能歌善舞,是維吾爾族。
而圣誕樹下拉手風琴、跳踢踏舞的俄羅斯族風情原景的復原,讓每一個參觀者都能感受到俄羅斯族的熱情和豪邁。
塔城博物館體現了東西方文化交匯發(fā)展的一種脈絡,濃縮再現了草原文化、草原絲綢之路的文明。
塔城紅樓博物館集獨特的建筑風格、豐富的文化內涵、先進的科學理念、現代化的布展形式于一體,為塔城各族群眾和到塔城的游客提供了一個感悟塔城悠久歷史文化,體驗獨特民族風情,了解塔城輝煌成就的平臺。
紅樓,已成為塔城的一張名片。
(本文圖片由塔城地區(qū)博物館提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