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全
中華文明悠悠幾千年,綿延不絕,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范圍內為數(shù)不多的從未中斷的璀璨奪目的世界文明形態(tài)之一。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圖書的編輯出版活動經(jīng)久不息,茍日日新。圖書的出版?zhèn)鞑ィx不開作者的創(chuàng)作構思,也離不開編輯主體的創(chuàng)意編整??梢赃@樣說,一部中華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部編輯思想史。編輯活動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有著不可或缺的編創(chuàng)功用,是一項重要的文化締構活動。然而,長期以來,編輯學界有關編輯思想史的研究卻不受重視,尤其是編輯思想通史和專題史的研究幾乎近于“零”。由吳平和錢榮貴兩位教授主持編撰的《中國編輯思想發(fā)展史》的問世,可謂是填補了這項研究的空白,為我國編輯學研究增加了濃彩重墨的一筆。該書以歷史朝代為序,上至先秦、下到民國,上下幾千年,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鉤沉,圖書文獻編輯思想提煉,以獨特鮮明的編輯思想視野,具體入微的文本研究,勾勒了一幅豐富生動的中國編輯思想史畫卷。
精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思想才是歷史的精華和精髓。蘊藏于歷史深處的主體思想之光,不僅記錄著歷史的真實和豐厚,也呈現(xiàn)著歷史主體的精神風貌、氣質稟賦、風范才性,在更深的精神維度訴說著歷史發(fā)展的走向和文化演變的邏輯。編輯思想的內涵,不僅表現(xiàn)在他們對書籍主題宗旨的創(chuàng)意設計中,還表現(xiàn)在對編輯方法體例規(guī)范的不懈創(chuàng)新中,更表現(xiàn)在他們打造精品、追求傳世之作的獨特精神風范中。中國編輯思想的靈光,從文字的創(chuàng)生,到甲骨典冊的編創(chuàng),再到元典文獻的出版,再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形態(tài)書籍類型、書籍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展現(xiàn)出了一幅繁富生動、延續(xù)連綿、永續(xù)不止的文化生態(tài)圖景。該書出版的價值,就在于積極探索了編輯思想自身特有的生成演變邏輯,全面總結和系統(tǒng)研究了我國編輯思想的文化內涵、基本特征。編輯思想是編輯活動的靈魂,是編輯活動最有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思想富礦。編輯思想的形成、演變,既與編輯活動的發(fā)展相互促進,也與社會歷史的進程交相輝映,深深地熔鑄著時代的特征和歷史的印記。該書以時代為序,圍繞編輯思想的生成、發(fā)展和演變,較為深入地探索了編輯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較為詳盡地展示了中國編輯思想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歷史演進軌跡,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深入地揭示了編輯活動發(fā)展的規(guī)律,必將對豐富編輯文化研究的理論框架和開闊編輯理論研究視野發(fā)揮重要作用。
編輯活動的主體是人,編輯思想史研究的主體也是人。如何在編輯“人學”的命題下,寫好編輯思想的內生邏輯和文化含量,既是編輯思想史研究的題中之義,也是標示編輯思想史多維價值的根本所在。本書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大探索,真正地走出了一條以思想為主線,以編輯“人學”為中心,以人和書互動為思想研究旨趣的思想史研探之路,較為成功地突出了編輯主體的精神價值,完成了從思想史角度對優(yōu)秀編輯家的表彰、樹范和立典工作。中國優(yōu)秀的編輯文化傳統(tǒng)的奠定,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編輯人的聰明智慧、辛勤耕耘、獻身精神和高尚人格,尤其是諸如孔子、司馬遷、劉知幾、張元濟、鄒韜奮等優(yōu)秀編輯家的豐功偉績。他們之于中國編輯史的意義,不僅為我們后世留下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化典籍,而且以切實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編輯人所特有的職業(yè)精神。這種由歷史積淀傳承下來的編輯文化精神,是當代編輯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珍視,需要我們繼承。不難看出,這部書在這方面用力甚多,不惜筆墨,資料翔實,論述充分。歷朝歷代的敘述,都是以編輯家的編輯成果為中心的,以編輯文本和編輯主體、社會歷史文化的交相互動為認識理路的。并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眾多編輯家們獨特而豐富的主體精神世界和思想文化構成。特別是不同時代編輯大家的分析。從上古時代的孔子、呂不韋,到秦漢時期的司馬遷、鄭玄,再到近代的陳獨秀、張元濟、鄒韜奮、魯迅等。一個個獨具風格、風范雅正的編輯家在作者生動活潑的敘述中躍然紙上,形象鮮明,讀來感人肺腑,令人追思。這種對編輯家精神風范的重視,構成了這部思想史著作的一大特色,成為該書思想史研究范疇中最為靈動、豐富和多義的敘述邏輯。
編輯思想史的研究,質而言之,是對既往編輯活動的一種反思。任何人類的實踐活動,只有在反思中才能逐步增強對現(xiàn)實實踐活動的精神自覺。有了精神自覺,才能避免重蹈覆轍,登高望遠,從而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超越。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人沒有自覺,雖然也可以生活,可以照常地穿衣、吃飯,但和有自覺的人比較起來,他就好像在黑夜之中摸索而進。一個沒有學過邏輯的人,也可以用三段論法推理,但是和學過邏輯的人比較起來,他的推論也是暗中摸索?!本庉嬎枷胧费芯康囊饬x,也莫不在此。今天,急劇的社會轉型、市場轉型和技術轉型,給當代編輯人帶來了很多困惑,正如劉杲先生所說:“商業(yè)大潮席卷大地。處處都是弄潮兒。一邊是編輯精神的發(fā)揚光大,一邊是拜金主義的滲透蔓延。編輯向何處去?是堅持編輯精神的覺醒,勇立潮頭,破浪前進,還是甘當拜金主義的俘虜,四顧茫然,隨波逐流?”其實,中國編輯史上所誕生的一大批編輯家,如古代的孔子、司馬遷、劉知幾,近現(xiàn)代的張元濟、王云五、魯迅、鄒韜奮等已給出了我們答案。尤其是近現(xiàn)代的編輯家,他們正是在市場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優(yōu)秀編輯人的典范。激烈的市場競爭沒有磨滅編輯的文化理性,相反卻成就一代編輯家的誕生?;仡櫄v史,我們驚人地發(fā)現(xiàn),很多現(xiàn)實實踐的困惑,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這也是思想史研究的價值所在,更是思想史吸引著研究者傾心忘我投入的價值所在。因此,我們呼喚編輯思想史的研究獲得重視,也期待更多的諸如《中國編輯思想史》這樣優(yōu)秀著作的出現(xiàn)。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部學術著作,本書的語言流暢,清新自然,富有可讀性。記得一位評論家說過,思想史的可讀性不僅在于故事本身,還在于歷史作者的寫作語言的生動活潑。應該說,該書寫作的語言,是比較清新流暢、生動活潑的,令人讀來猶如春風拂面,可感可觸。翻看厚重而豐富的三卷本內容,品讀嚴謹而有文采的文字,不能不讓人感嘆作者的“采銅于山”的精品意識,不能不說這是一部精研細究的經(jīng)典之作。
(《中國編輯思想史》(上、中、下卷),吳平、錢榮貴主編,學習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1499頁,定價17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