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東
硯為文房四寶之一。宋人曰:“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索取,可終身與俱者,唯硯而已?!背幨怯稍忌鐣难心テ餮葑兌鴣淼?,又稱研。金、銅、玉、鐵、石、陶泥、磚瓦皆可為硯材?!段髑宄幾V》將古磚瓦硯列為硯林精品之一。早在唐宋時期,就有文人雅士以古代磚瓦磨作硯者,至清代竟成風(fēng)氣。傳說中的銅雀臺瓦當硯、秦漢磚銘文硯、唐磚硯都被文人雅士所稱道。清代,隨著金石考據(jù)學(xué)的中興,一大批像阮元、張之洞、金農(nóng)、陸增祥、陸心源、端方這樣的文化名人對收藏古磚、磚硯均偏愛有加,樂此不疲。民國時期,世稱海內(nèi)藏硯第一人的徐世昌,不僅八方收集古磚硯,還專門雇養(yǎng)硯工,將其所藏古代磚瓦凡能為硯者,皆琢為硯,為后人留下大量的寶硯精華。
歙縣博物館收藏有各類硯臺200余方,其中磚硯就有幾十方,本文擇其部分精粹予以介紹,以供同好鑒賞。
明長方形磚硯,長23厘米,寬14.5厘米,厚7厘米。此硯是在一整磚上雕琢而成(見圖1~圖3)。硯面頂端刻水波紋,水波紋環(huán)繞著如意形硯池,硯池下方為硯堂。硯臺上下兩側(cè)飾以纏枝花卉,左右兩側(cè)各飾兩組鹿紋,每組兩鹿,外刻以如意形。該紋飾是后刻的。
清咸豐菊村銘文磚硯,長17.6厘米,寬13.3厘米,厚5厘米。硯呈長方形,硯池與硯堂相連呈一坡度,硯堂略高于硯池(見圖4、圖5)。硯兩側(cè)刻有銘文,一側(cè)銘文為“延熹二年八月”,一側(cè)為“咸豐乙卯得漢磚琢為硯,銘曰‘古樸渾厚,方正剛健,惟爾此心如斯硯,菊村自弜”。延熹(158—167年)為東漢桓帝劉志的年號,延熹二年即公元159年,此乃制磚年代。咸豐乙卯即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乃制硯年代。
清金石僧六舟刻古磚硯,硯長32厘米,寬15.7厘米,厚4.5厘米。硯長方形,硯堂前高后低,略呈圭形,與硯池相連呈一坡度(見圖6、圖7)。硯兩側(cè)均有銘文,并鐫“六舟”二字。硯背有銘文 :“是磚出于臺州臨??h章安鎮(zhèn),道光六年游山□臺友人郭石壘所貽,今轉(zhuǎn)贈稺恂居士清賞,癸卯六月又志。”硯左銘文為:“武周時磚,千年之甓,不迂識者,瓦礫同擲,唐礲成就,珍如拱璧?!?六舟(1791—1858年),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僧人,又名達受,字六舟,又字秋楫,自號萬峰退叟,別號寒泉等,浙江海昌(今海寧)人。俗姓姚,削發(fā)于海昌白馬廟,又說本姓陳,名畯。耽翰墨,間寫花卉,篆、隸、飛白、鐵筆,并皆佳妙,得嘉興馬傳巖真?zhèn)鳌I谱?,尤精摹拓古器、碑帖,并能裝治字畫。他手拓的彝、缶、磚等古器,能具各器全形,又善刷拓古銅器款識,陰陽虛實,纖毫畢見,時稱絕技。亦好收藏,精鑒別,曾筑磨磚作鏡室及墨王樓以儲古物,所藏唐代懷素《小字千字文》真跡,為稀世珍寶。刻竹亦精,名重于時,為當時浙江文人竹刻的代表作家之一,與黃巖方絜、張開福等名重一時。在清代極負盛名,在藝術(shù)史上有一定地位。
清麻布紋漢磚硯,硯長17.6厘米,寬15.3厘米,厚4.6厘米。硯呈長方形,硯堂較寬,硯池較窄,堂池相連成一弧度,背麻布紋。硯邊有銘文“永嘉元年”“俞□初”(見圖8、圖9)。歷史上以永嘉為年號者有三:其一為東漢沖帝劉炳,永嘉元年即公元145年;其二為西晉懷帝司馬熾,其永嘉元年為公元307年;其三是后理段正嚴年號。從歷史上看,后理與歙縣無關(guān),因而永嘉年號與后理段正嚴無關(guān)。另從磚的形制、紋飾分析,該磚為漢磚,因而該磚上的永嘉元年即有可能為東漢沖帝劉炳的年號,即公元145年。
清麻布紋磚硯,硯長12厘米,寬7.7厘米,厚4.5厘米。硯呈長方形,硯堂硯池相連成一坡度,硯左有損。硯兩側(cè)有銘文“五鳳元年”“漢宮墟矣汝何壽樸而能堅乃□朽君子□吁吾其□□長墨守。幼亭仁兄大人屬,杏樵作”(見圖10、圖11) 。歷史上以五鳳為年號者有三:其一為西漢宣帝劉詢之年號,五鳳元年為公元前57年;其二為三國吳會稽王孫亮之年號,其五鳳元年為公元254年;其三是隋竇建德年號,其五鳳元年為公元618年。幼亭與杏樵生卒年不詳。從歷史上看,隋竇建德未統(tǒng)治過歙縣,因而與其無關(guān)。從題跋內(nèi)容來看,最可能的是三國吳會稽王孫亮之年號,即公元254年。
清磚硯,硯長9厘米,寬6.3厘米,厚2.6厘米。硯在整磚上雕琢而成,硯池狹而深,與硯堂相連,成一坡度。硯一側(cè)有銘文,銘文內(nèi)容不清(見圖12)。
清麻布紋漢磚硯,硯長32.8厘米,寬16.8厘米,厚4.5厘米。在磚的左上角琢一圓形硯池,磚下部琢一硯堂,前高后低,硯堂約占整磚的三分之二。在硯左側(cè)刻有幾何紋飾,背飾麻布紋(見圖13)。
清梯形磚硯,硯呈梯形,上小下大,長28厘米,上寬11.8厘米,下寬15.6厘米,厚4.2厘米。硯堂呈鐘形,背飾麻布紋,硯前端有銘文“吳郡”二字,左側(cè)銘文不識(見圖14)。吳郡,郡名。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分設(shè)吳郡,治所在原會稽郡的治所吳縣,而會稽郡僅保留浙江以東部分,徙治山陰(今紹興)。
清殘磚硯,該硯由一殘磚雕琢而成。長24.1厘米,寬16.5厘米,厚5.7厘米。硯正面琢一長方形池,堂稍高,池上部琢山石紋,硯左側(cè)飾斜線紋。(見圖15)
古磚大樸古拙,具有紀年、吉語、畫像等獨特內(nèi)涵和文化歷史信息。古人曰:“取一佳硯,勝于拱璧?!蔽娜搜攀繉Υu雕之情有獨鐘,由此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