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周時期,《周禮》就有關(guān)于藥膳的記載:“五谷五味五藥養(yǎng)其病”。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已辟有“食治”專篇,收載藥用食物164種。元朝飲膳太醫(yī)忽思慧著出的《飲膳正要》成為我國最早的藥膳營養(yǎng)學(xué)專著。他指出“夫為醫(yī)者,當先洞曉疾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可見他把食療列為諸多療法之首。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中醫(yī)食療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資料,僅“谷”“果”“蔬”三部就收錄了藥用食物300余種。后來相繼出現(xiàn)的《食物本草》《食鑒本草》《粥譜》等藥膳專著,對藥膳有了進一步完善,一直被繼承,延續(xù)至今。
榆耳學(xué)名肉紅膠韌革菌,又叫榆蘑、肉蘑,是一種珍貴的食、藥兼用真菌。野生榆耳主要分布于我國的東北地區(qū)和日本的北海道,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稱。
野生榆耳主要生長在榆和春榆的枯干上,在粗大榆樹的樹洞中也常生長。每年8月中下旬至9月份是采食榆耳的好季節(jié)。
榆耳是一種天然的抗菌劑。《中華本草》記載,榆耳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痢功能,主治紅白痢疾??芍笫?、煎湯、烙餅及研末服用。我國產(chǎn)地民間很早就有利用榆耳水煎液治療腸炎,將榆耳與雞蛋共煮或炒治白痢的歷史。現(xiàn)代研究表明,榆耳含有的糖苷類物質(zhì)具有一定的天然藥用價值,具有抗產(chǎn)氣桿菌、綠膿桿菌、腸桿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活性,能補益、和中、固腎氣,利尿道,用于補虛、療痔、止瀉?。▽δc炎沙門桿菌的抑制作用最為明顯)等。經(jīng)常食用榆耳,可預(yù)防和治療多種疾病,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有獨特療效,對消化系統(tǒng)的癌癥也有較好的預(yù)防和抑制作用。
別名芡實米、雞頭米、水雞頭、雞頭苞、雞嘴蓮、刺蓮蓬實,古藥書稱之為“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糧菜佳品,具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特點。芡實性味甘、澀、平。歸脾、腎經(jīng),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祛濕止帶等功能。用于夢遺滑精、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
芡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礦物質(zhì)元素以及硫胺素、核黃素等維生素。
芡實金汁燴榆耳
材料:
榆耳350 g ,芡實25 g,金瓜蓉50 g,雞湯750 g。
調(diào)料:
食鹽3 g,白糖1 g,淀粉適量。
做法:
將榆耳焯水與芡實、雞湯、金瓜蓉共同燉至原料熟透,加食鹽、白糖調(diào)味后用淀粉勾芡即可。
特點:色澤黃潤,口感綿柔。榆耳與芡實味淡、略帶澀味,與金瓜、雞湯同烹,增鮮提味又不失營養(yǎng)。芡實益腎健脾,是很好的藥食同源的中藥原料。
功效:健脾益腎,溫中益氣。
芡實的食用方法:
暗紫色(暗紅)的是成熟芡實米的皮的顏色,去了皮,是粉白色的,要慢火煲久點。黃色的是嫩芡實米的顏色,容易煮熟。吃芡實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咽,方能起到充養(yǎng)身體的作用。
禁忌人群:婦女產(chǎn)后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