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欣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yè)后,先后在電視臺、高校從事秘書工作。對初出茅廬的我來說,如何盡快進入文秘角色、提高公文寫作水平,是擺在面前的一篇需要用心去做的“大文章”。偶然機會淘到《愿你成為大手筆——機關(guān)公文寫作100問》一書,如獲至寶。到基層一線工作后,我更是將此書隨時帶在身邊,無論在床頭還是在辦公桌前,不時翻閱總能得到教益,每讀一遍總有不同心得,它就是我寫作的“葵花寶典”。
當下流行的公文寫作書,往往長于理論條文疏于真情實感、長于結(jié)構(gòu)篇章疏于鞭辟入微,或浮于表面,或幻想走捷徑、找套路、套公式。而該書作者將其豐富的鄉(xiāng)鎮(zhèn)工作經(jīng)驗、機關(guān)秘書經(jīng)歷以及從事文秘工作十余年的真感受、真經(jīng)驗、真感悟付諸筆端,散發(fā)著基層質(zhì)樸芬芳的氣息和帶著“綠葉”無私奉獻的實干精神,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從事文字工作的自豪感、一種對群眾的敬愛與謙卑感、一種勤于筆耕的幸福感,這些都深深地感染著我、激勵著我、鞭策著我。
在做好基層工作之余,我好寫之心不敏,喜歡思考和寫作,幸遇《愿你成為大手筆——機關(guān)公文寫作100問》一書,該書猶如指路明燈,指引著我在寫作的道路上奮然前行;亦如黃鐘大呂,鼓舞著我在公文道路上奮然前行。對于機關(guān)單位的年輕干部而言,如何使自己盡快上手、找到“感覺”,盡快成為“開口能說,提筆能寫,問策能對”的知識型、能力型干部,徹底改變文字上的學生氣、書生調(diào)、學術(shù)腔,讓領(lǐng)導滿意、同志贊許、群眾認可,該書確實值得一讀。
怎樣才能成為機關(guān)單位的“大手筆“呢?根據(jù)謝亦森同志談到的切實體會,并結(jié)合個人工作的實際,我認為“大手筆”就像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必須通過“五勤關(guān)”才能翻越擺在面前阻擋寫作公文能力提高的“關(guān)卡”。
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字大家,沒有哪位“大手筆”不是因為勤于讀書、善于學習、刻苦鉆研而成就的。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里勤奮讀書把地面磨出了坑,才寫出《資本論》等曠世巨作。文章的良窳、結(jié)構(gòu)的緊疏、行文的暢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書的多寡、思考的深淺、悟性的高低,如果沒有勤讀深思的積累以奠定綜合知識與全面素養(yǎng)的厚實基礎(chǔ),公文寫作的“大廈”沒法澆鑄,更遑論拔高入云了。作為年輕干部,要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及報刊重要言論,既能加強理論修養(yǎng),又可提高政策水平;作為鄉(xiāng)鎮(zhèn)干部,要認真閱讀各種各類文件、領(lǐng)導講話稿、政府公報及相關(guān)資料匯編,了解公文的基本格式、構(gòu)成要素、語言特點等基本知識;作為基層同志,要有大視野、大氣魄和大胸懷,主動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如謝亦森同志所言“有時候自我提拔一下,站在領(lǐng)導的高度想問題、選角度、找切點”;作為文字秘書,要了解本地、本部門(行業(yè))、本單位工作特點,熱愛秘書工作、立足本職崗位、熟稔業(yè)務(wù)知識;作為知識分子,要活學活用哲學和歷史,懂得運用發(fā)展的、聯(lián)系的、全面的、系統(tǒng)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思考問題,懂得運用歷史知識來充實材料、彰顯脈絡(luò),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有深度、有見地、有質(zhì)感;作為工作“新人”,要多向從事文秘工作的老同志、老前輩虛心請教、求取“真經(jīng)”,用靈魂與內(nèi)心去多聆聽、多借鑒、多揣摩。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毕胍岣邔懽髂芰?,讀死書、死讀書不行,死記硬背的功夫再好也不過是“兩腳書柜”。在勤學的基礎(chǔ)上,勤于思考、積極探索、善于鉆研,凡事多問個為什么,以提高思維能力,尤其是公文寫作的思維能力。公文寫作思維與學校理論學習、學術(shù)論文不一樣,有它特有的規(guī)律或模式,要善于總結(jié)提高、善于運用多種思維。此外,機關(guān)公文寫作除了布局謀篇、組織文字的能力或技巧之外,更看重思想性、可行性、指導性、嚴謹性,更看重分析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看重指導實際工作、利于政策實施、推動社會實踐的作用。因此,絕不能局限于某一事一物,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要善于推理和判斷,從理性的高度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做到以文輔政、文章報國;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就事論事、淺嘗輒止上,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透過表面的假象、洞悉事務(wù)之間的聯(lián)系、考察事情的前因后果,為領(lǐng)導決策提供建設(shè)性的建議或參考;絕不能滿足于蜻蜓點水式的管窺蠡測、以偏概全,而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整體的眼光看待問題,才能做到涵蓋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或因素,才能在實施過程中考慮周全完備、操作執(zhí)行時按部就班有條不紊。雖然公文是“戴著腳鐐跳舞”的“八股文”,但如果水平高、善總結(jié)、肯鉆研、常用心,一樣能夠?qū)懙糜形牟?、有高度、有思想、有氣勢,甚至是流傳廣泛的“好文章”,歷史上李斯、梁啟超、毛澤東等人的公文或新聞評論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實踐出真知,勤練出成績。秘書是一個艱苦的行業(yè),人們常常形容寫材料是“爬格子”,一個“爬”字,說出了練筆的辛苦;秘書寫作是“磨筆頭”,一個“磨”字,道出了寫作的辛酸。與其說文秘是學出來的,倒不如說是寫出來的;與其說“大手筆”是“熬”出來的,倒不如說是“練”出來的。熬資歷只會越熬越老化、越陳舊、越懶散,而主動作為、勤于筆耕的人則越活躍、越靈泛、越進步。歸根到底,寫作是一種技能,而技術(shù)的提高就是要經(jīng)過反復練習,就像“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一樣。所以說,寫作決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空談中。搞好寫作必須勤練,離開了“勤練”,再好的理論、再多的知識也是無用功。做了多少功、出了多少力、盡了多少心,這都最終體現(xiàn)在文章的質(zhì)量上。換言之,唯有勤寫,才能出體悟;只有勤練,才能得智慧;惟有勤筆耕,才能厚積薄發(fā);唯有勤練筆,才能把學習的知識和思考的精粹內(nèi)化為實實在在的寫作能力。
所謂“勤記”,就是勤于記錄、勤做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除非天生的過目不忘,對絕大多數(shù)人而言記憶力是有限的,要加強記憶,就要勤記,既可錄以備忘,又可反復查詢,真正會讀書的人也是懂得做筆記重要性的人。勤記要注意三點:一是長期性。俗話說“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平時勤記是為了寫作時的需要,總會在關(guān)鍵時刻發(fā)揮作用。勤記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而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貴在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二是選擇性。勤記要有重點,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而不是鼻子眉毛一把抓;要有戰(zhàn)略眼光,學會取舍與選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三是多樣性。平時注意廣泛積累各種資料,大凡好的文章或材料都可以以“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記錄下來,成為豐富的知識(信息)寶庫,比如該書的調(diào)研報告、講話稿、請示、匯報無所不包,幾乎囊括了公文寫作的全部,更難能可貴的是舉例恰到好處。四是層次性。記筆記要分門別類,便于歸類與查找,不能一盤散沙、雜亂無章。
“文章不厭百回改”,誠然,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一是自己反復改。自己作為自己文章的第一讀者,要擔當起第一把關(guān)人的角色,假如自己就找出很多謬誤不足,自己這關(guān)都過不去,別人去改就會發(fā)現(xiàn)更多問題。任何文章都要經(jīng)過多次淬煉、反復斟酌、認真雕刻,才能精益求精,才能由毛坯變成精品。將自己的文章視為一件藝術(shù)品,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都精心打造、傾心雕琢,每次打磨都是從文字到內(nèi)容的一次成熟、一次鍛造、一次提升,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寫作史”和文筆的負責。二是請教他人改。要不怕笑話,抓住每一次“大手筆”或行家里手修改的機會,他們的每一次修改都要細細揣摩,往往是“一改驚醒夢中人”,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看他們的立意、思路與文筆,這是極佳的學習模仿和難得的傳授過程,若寫出的文章只是“壓箱底”,滿足于孤芳自賞或自以為是,則寫作水平永遠停滯不前。
綜上所述,《愿你成為大手筆——機關(guān)公文寫作100問》一書感情真摯、資料翔實、體會深刻,凝聚了作者親身經(jīng)歷、親自體驗的心血和智慧。我要向作者潛心從事20余年“爬格子”的事業(yè)那樣,努力做到上述“五勤”,在現(xiàn)實中體悟,在實踐中提升,不斷向“大手筆”的目標靠近、不斷給自己加壓、不斷總結(jié)提高、不斷進行探索,將各種精辟的思想落實在“筆桿子”上、付諸行動中,為領(lǐng)導參考、為政府解憂、為百姓造福。假以時日,在基層一線也要做出一番屬于當代青年的光輝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