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田廣明
1.吉林省地礦勘察設計研究院,吉林長春,130021 2.遼寧工程勘察設計院,遼寧錦州,121000
磐石石咀銅礦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哈達嶺東南側的丘陵地帶,原為日偽時期的舊礦山,解放后閉坑。目前對礦山330m中段至995m中段(即:標高為+30m~-630m)重新勘查開發(fā)利用。包括:1號主礦體介于7線北至11線并適當向北延伸,該區(qū)段上下無采空區(qū);1~7號礦體在原有采空區(qū)上盤距采空100m左右。礦體賦存于石咀子組【1】大理巖、硅質條帶大理巖中,巖石溶隙、溶洞較發(fā)育,地質條件復雜。查明礦床充因素,預測坑道涌水量,對礦山開發(fā)建設有重要意義。
礦區(qū)構造單元屬于吉林復向斜之雙陽-磐石褶皺束中部的磐石-明城背斜的東翼。區(qū)內經歷了多期多階段構造運動,巖漿活動頻繁,斷裂活動強烈。地層主要由第四系(Q4)、二疊系壽山組(P1s)和石炭系上統(tǒng)石咀子組(C3s2)組成。第四系覆蓋礦區(qū)大部,巖性為砂卵石層和粘性土。二疊系壽山組巖性為砂板巖夾凝灰質砂巖及灰?guī)r透鏡體,地層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在75~80°。石咀子組厚約1100m,巖性以碳酸巖為主,泥質巖石次之,地層呈單斜結構,向北東東傾斜,傾角在75°以上。上段為厚層碳質板巖夾灰白色大理巖,分布于礦區(qū)東部;中段為灰色硅質大理巖,薄層大理巖夾絹云母片巖段,分布于礦區(qū)中部,為主要含礦段;下段為灰白色條帶狀大理巖及灰色板巖夾長石砂巖段,分布于礦區(qū)西部。
礦區(qū)內的巖漿巖有印支早期—華力西晚期花崗閃長巖(γβ52-1)及酸-中基性的巖墻巖脈。前者呈巖基狀分布于礦區(qū)的兩側,與區(qū)域的大片黑云母花崗巖為一體。巖墻巖脈多分布在互層帶內礦體附近,并呈平行產出,構成帶狀巖墻群,遠離互層帶及礦體者,則呈單體出現(xiàn)。
區(qū)內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斷裂發(fā)育。近南北向斷裂傾向西,傾角80°左右,斷裂面較平直,規(guī)模較大,幅寬約10~50m,向下延深在1500m以下,為區(qū)內主要的控礦構造。近東西向斷裂分布在六間房和西溝地區(qū),走向近東西,穿過了南北向控礦構造帶,傾角較陡,斷層表現(xiàn)為張扭性。
礦區(qū)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貌屬于丘陵地帶,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區(qū)內最高標高415m。東側為富太河沖積平原,地形相對平緩,最低海拔高度342.5m。礦區(qū)地表水系較發(fā)育,其中圈嶺河、西溝河過南北向控礦構造帶,當?shù)刈畹颓治g基準面標高340m。
圈嶺河:位于礦區(qū)北,距明井260m處由西向東橫向穿過,匯入富太河,最大流速0.40m/s,最大流量 0.446m3/s,平均流量 0.054m3/s,兩側有較大面積的沼澤地。西溝河:位于本區(qū)南側,溝谷開闊,地形較平坦,季節(jié)性小河,距老大井700m處由北西向南東流過,匯入富太河,最大流速0.50 m/s,流量0.051 m3/s。
2.2.1 含水層 根據礦區(qū)的地層巖性、地下水動力特征及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將含水層分為四種類型,詳見圖1。
圖1 石咀銅礦礦區(qū)水文地質圖Fig.1 Hydrogeological map of Shizui copper mine
(1)第四系松散孔隙潛水 分布于河谷地帶砂卵石層中,與河水聯(lián)系密切,大氣降水及鄰區(qū)地下水側向入滲補給,逕流條件良好,以補給河水方式排泄。含水層厚度20~30m,出露泉最大涌水量 10L/s,含水層單位涌水量 0.15~0.25L/s·m。該含水層富水性【2】中等,與深層裂隙巖溶水有著密切的水力聯(lián)系,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鎂型水。
(2)基巖風化裂隙水 賦存于巖漿巖及沉變巖類風化帶的裂隙中,分布礦區(qū)大部分地段。含水層厚度受控于風化層厚度變化,一般8~30m,下部風化較弱的巖體具有隔水作用。接受大氣降水及上覆第四系松散孔隙潛水補給,地下徑流方式排泄,受季節(jié)影響水量變化大,出露泉涌水量0.071~0.349L/s。含水層富水性、透水性、導水性較差,為弱富水性含水層,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鈉型水。
(3)基巖構造裂隙水 賦存于成礦后的斷裂及巖層構造裂隙中,富水程底受地形地貌、構造裂隙發(fā)育程度及大氣降水控制,接受上覆含水層的補給。礦區(qū)主要斷裂有:近東西走向六間房兩條斷裂(F1-1、F1-2),傾向南;西溝兩條斷裂(F2-1、F2-2),走向近東西,傾向北。這四條斷裂不直接穿過礦體,但穿過了南北向控礦構造帶,且成礦后活動時間較長,構通了地表水、淺部地下水與深部基巖地下水之間水力聯(lián)系,并形成了深部地下水補給通道,同時也使部分地段礦體頂?shù)装迤扑椤?/p>
另外坑道及礦體局部地段被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的次一級斷層錯斷。斷層規(guī)模小,但局部成群分布,裂隙發(fā)育深度最大數(shù)十米,破碎帶富水性中等,涌水量約1L/s。
總體來看礦區(qū)內東西向的六間房斷層和西溝斷層為較大的含水體,地下水靜儲量較大,導水性良好。其他斷裂、構造裂隙規(guī)模小,富水量有限,導水性一般。
(4)碳酸鹽巖裂隙巖溶水 石咀子組大理巖、硅質條帶大理巖為礦體的圍巖,分布于第四系含水層之下,巖石溶隙、溶洞較發(fā)育。加上構造(斷裂、構造裂隙)發(fā)育成為地下水活動的良好通道,為碳酸鹽巖溶洞水提供了充沛的補給來源,因而構成礦區(qū)的裂隙溶洞含水層。該含水層厚度約650m,其中590m以上導水性、富水性強,地下水以水平和垂向運動為主。巖石溶隙、溶洞及成礦后的構造裂隙直接連通了第四系松散層中的孔隙潛水,含水層涌水量約8.3L/s。
590m以下地下水富水性中等,地下水以垂向滲流運動為主,采礦的坍塌的坑道、豎井以及鉆孔為地下水垂向運動的人為通道。650m以下基巖裂隙不發(fā)育,坑道多干燥,地下水多以滴水形式出現(xiàn),個別掌子面有沿炮眼間斷的指形小股水流出現(xiàn),且時間持續(xù)很短,地下水以垂向運動為主,屬弱含水層。
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上部為重碳酸鈣鎂水,710m中段及以下為重碳酸鎂鈣水。
2.2.2 隔水層 礦體頂?shù)装逯苯訃鷰r以矽卡巖、大理巖、中酸性脈巖為主,巖溶、斷層破碎帶及構造裂隙發(fā)育地段為富水地段,其他地段相對隔水。礦帶西側為海西期花崗巖,風化帶以下巖體完整巨厚;東側以板巖為主,傾向西傾角 80°左右,巖體完整性較好,透水性、富水性差,成為礦床東西兩側的隔水層。
自然狀態(tài)下礦區(qū)內含水層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圈嶺河、西溝河和富太河支流從礦區(qū)流過。礦區(qū)地勢相對較平坦,覆蓋層較厚,徑流條件良好,大量的降水滲入地下,通過地下徑流補給河水或通過礦區(qū)向下游徑流。
礦區(qū)裂隙水、巖溶水含水層分布連續(xù),隱伏于第四系松散砂卵石層之下。原礦床開采坑道排水,松散孔隙潛水的水位形成了以新大井為中心向南2000m至王家溝,向北1500m至六間房的南北長約3500m,東西寬約450m的不對稱的潛水降落漏斗。漏斗范圍和形狀,與直接隱伏于其下的大理巖和斷層破碎帶走向基本一至。說明潛水與基巖構造裂隙水、巖溶水之間有直接的水力聯(lián)系【3】,人工降水改變了地下水徑流與排泄方式。
在大理巖層的周圍分布著巖漿巖和沉變巖,巖體巨厚,僅有微弱的風化裂隙水,尚不足以形成涌水量較大的水源??拥纼扔克畞碓从诘谒南瞪奥咽瘜訚撍瑤r層中的斷裂和溶洞是地下水循環(huán)的通路,同時其本身也儲藏著大量的地下水。
坑道內匯水條件:根據原礦山生產期坑內水文地質調查,深層水的活動主要是在巖層的構造破碎帶中,破碎帶在平面上的分布、走向與巖層走向基本一致。屬層間裂隙,為地層褶皺時形成的多羽狀開型。由于地下水的活動,不斷溶蝕和沖刷,使裂隙漸之擴大成溶洞,成為地下水良好的通路,采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較大的溶洞,詳見表1。
表1 大理巖溶洞調查表Table 1 Questionnaire of marble cavern
區(qū)內巖層傾向較陡,構造發(fā)育,風化裂隙與構造裂隙密切分布,大理巖巖溶發(fā)育并與裂隙相通,裂隙基本無填充,給地下水的垂向和水平方向運動構成了良好的運移條件。地表水、潛水與深部地下水通過斷層、裂隙和溶洞聯(lián)系,使下部含水層水量豐富。坑道施工發(fā)現(xiàn)590m中段開拓后,上部各中段的出水點先后干涸,590m中段巷道涌水量顯著增加。而下部中段開拓后,650m以下各中段涌水量顯著減少。590m中段向上至潛水面為地下水經常循環(huán)帶【4】,650m 中段以下為遲緩循環(huán)帶,590m中段至650m中段為上述二者過渡帶。坑道主要充水因素為斷層、構造裂隙和溶洞溝通了地表水、淺部地下水與深部地下水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屬于水量豐富的巖溶直接充水礦床。
(1)涌水量隨季節(jié)而變化 根據以往生產期間資料,本坑坑內涌水鑒于潛水所補給,而潛水與大氣降水關系密切,不同季節(jié)坑道涌水量見表2。
表2 1953~1958年度涌水量統(tǒng)計表 (單位m3/min)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water yield from 1953 to 1958 (m3/min)
從表2可見坑道涌水量變化滯后大氣降水量變化約兩個月,本區(qū)年降水量以7、8月份為最多,而坑內涌水量有顯著增加則是9、10月份。大氣降水約通過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滲流到300~400m深的坑道中,這種涌水變化在390m以上顯著,當涌水點在530m、590m中段時表現(xiàn)不太明顯。
(2)不同地段涌水量不均 巖層中的斷裂、裂隙和溶洞是地下水循環(huán)的通道,同時其本身也儲藏著大量的地下水。當含水帶被坑道或鉆孔揭露時,涌水量一般較大,特別是溶洞被揭露時更為嚴重。如在150m中段南沿坑道打至裂隙溶洞的下部時,地下水以 1.6m3/s的水量沖破坑道頂板而出,在十幾個小時內淹沒了整個坑道。其它破碎地段涌水量也較大,通常在 8.3L/s,但是也有的地段涌水量相差懸殊,充水程度完全取決于巖層的斷裂、裂隙和溶洞的發(fā)育程度。雖然含水層富水程度分布在總的方面是有規(guī)律的,但是對于局部地段來說卻表現(xiàn)了不均勻性,造成涌水程度上的差別。
(3)不同深度涌水量不同 坑內各中段涌水量和涌水點隨采掘深度增加而減少。地下水的活動在400m以上最為活躍,水量充足,徑流條件好。在此范圍內坑道涌水點多、涌水量大;590m到650m中段的涌水量變化不大且比較穩(wěn)定, 650m中段以下富水性微弱,未有較大涌水點(表3)。
表3 330~770m各中段涌水量統(tǒng)計表 (單位m3/min)Table 3 Statistical table of water yield for the level at 330~770m (m3/min)
根據上述坑道充水因素、坑道位置和以往觀測統(tǒng)計資料,分段對坑道涌水量進行預測估算:330m 中段坑道涌水量為 0.65~1.44Wm3/d;390m 中段坑道涌水量為 0.94~1.64Wm3/d;590m 中段坑道涌水量為 0.60~2.16Wm3/d;650m中段坑道涌水量為0.39~0.58Wm3/d;650m中段以下坑道涌水量小于 0.69Wm3/d。累積疊加650m中段以上各坑道涌水總量最大為:5.82Wm3/d,最小2.58W m3/d。
(1)磐石銅礦礦床位于當?shù)厍治g基準面以下,屬于地下井巷開采,礦坑充水來源為大理巖裂隙溶洞水,屬于以溶洞為主的巖溶直接充水礦床。
(2)坑道主要充水因素為斷層、構造裂隙和溶洞溝通了地表水、淺部地下水與深部地下水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
(3)坑道590m中段向上至潛水面為地下水經常循環(huán)帶,水量豐富;650m中段以下為地下水遲緩循環(huán)帶,水量微弱;590m中段至650m中段為上述二者過渡帶,富水性水中等。
(4)磐石銅礦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循環(huán)途徑隨深度變化由多樣性逐漸向單一垂向過渡,坑道涌水量隨采礦深度增加呈非線型遞減趨勢。
1 吉林省地質礦產局.吉林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2 GB 12719-91,礦區(q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guī)范[S].
3 王宏珍. 逍遙村水源地巖溶水系統(tǒng)與孔隙水系統(tǒng)關系淺析[J].河南國土資源1998,(02).
4 夏雨波,謝海蘭,王冰,等.地下水循環(huán)演化模式及研究方法[J].地質調查與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