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物權法中的“善意”一詞釋義

        2015-04-09 07:52:40李真真
        四川警察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誠信制度

        羅 姮,李真真

        (1.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875;2.成都市人民檢察院 四川成都 610041)

        物權法中的“善意”一詞釋義

        羅 姮,李真真

        (1.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875;2.成都市人民檢察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善意”一詞最早源于羅馬Bona Fides時效取得制度。羅馬法中的善意以“毋害他人”為抽象內(nèi)涵,存在兩種具體含義:訴訟法領域中指客觀善意,體現(xiàn)為外部行為;物權法領域中指主觀善意,內(nèi)含于心理狀態(tài)?!吧埔狻贬屃x的延伸發(fā)展中,拉丁語及英語國家采同一術語表達;德國法采分立術語表達。后者使 “善意”一詞最終走向分立,作為一種行為標準的善意演變?yōu)楫斀竦恼\信原則;而作為內(nèi)心狀態(tài)的善意則保留在物權法、債法諸板塊中,表現(xiàn)為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實效中的善意或占有人的善意等。另外,作為內(nèi)心狀態(tài)之“善意”被剝除開來后,廣泛隨附于物權法領域之各種制度而存在,并在此發(fā)展出豐富內(nèi)涵。

        善意;誠實信用;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一詞最早源于羅馬Bona Fides時效取得制度,此后歷經(jīng)歐陸各國承襲,雖非形成一項體系獨立的制度,但其內(nèi)涵與精神廣泛隨附于民法諸重要制度中,已成為當代民法不可或缺的理念之一。關于民法中涉及“善意”的諸制度,學界已從其含義、要件、認定標準及學理等多個方面,就縱向與橫向延展比較,作了詳實的探討。不過,學者多著眼于對某一具體制度的理論與實證分析,而對于 “善意 “一詞本身含義的討論相對較少。在此,筆者擬從諸制度基本點——“善意”一詞詞義——入手,以其在物權法領域的表現(xiàn)為重點,梳理“善意”在不同時代、不同立法例及不同具體制度中的內(nèi)涵;此外各國立法例中往往存在隱去“善意”一詞本身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其概念內(nèi)涵的情況,在此亦將其多樣表達一并討論。

        一、“善意”詞源釋義——羅馬法中的善意(Bona Fides)

        拉丁語Bona Fides一詞中,fides有“信”之義。至于何為信,西塞羅解釋:“行其所言謂之信”(Fiat quod dictum est,appellatam fidem),它是承諾和協(xié)議的遵守和兌現(xiàn)。Bona Fides即為“良信”之意,是對“信”的強化。從法律原始文獻來看,作為專門法律術語的Bona Fides被大量使用,在優(yōu)士丁尼《法學階梯》中有38處;在《法典》中約有117處;在《學說匯纂》中約有462處[1]。

        以《法學階梯》為例,作者依次在兩個領域使用Bona Fides。第一個領域是訴訟法,其中有善意訴訟(誠信訴訟)與嚴法訴訟之分。在善意訴訟中,審判官可以“斟酌案情”,以當事人在法律關系中負有誠信義務為前提,按公平正義的精神做出恰當?shù)呐袥Q。亦謂之客觀善意①。

        第二個領域是物法。此處的善意是指一種當事人確信自己未侵害他人權利的心理狀態(tài),謂之主觀善意[2]。它首先出現(xiàn)在羅馬法對物的占有及取得時效制度中:“市民法規(guī)定∶誠信地從非所有人,但被相信為所有人的人買得物,或根據(jù)贈予或因其他正當原因收受物的人……他以時效取得該物,以免物的所有權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其次是對自由人和他人奴隸的占有:“同樣,通過我們誠信占有的自由人和他人的奴隸獲得財產(chǎn)”;最后是善意地處分物的行為,如添附行為和消費行為[3]。此外,還存在善意占有人和善意擁有人的概念:前者指權利在實質(zhì)上具有瑕疵的占有者,也就是說對物的占有是從非所有人處獲得;后者指其權利只在形式上具有瑕疵的占有者,比如通過讓渡的方式取得要式物的人[4]。實際上,占有中的主觀善意的涵義自占有人的客觀行為取得獨立地位后就獲得了獨立發(fā)展∶先是其意思完成了從“毋害他人”的意識到“不知對他人之損害”的平滑轉(zhuǎn)變,最后用來指稱占有人不知自己所處的真實情勢或?qū)χl(fā)生錯誤的心理狀態(tài);其雖是一種主觀心理,但亦受到社會標準之影響[5]。

        由上可見,羅馬法中的善意以“毋害他人”為抽象內(nèi)涵,存在兩種具體含義:訴訟法領域中的“善意”是一種客觀善意,體現(xiàn)為外部行為;物權法領域的“善意”則是一種主觀善意,內(nèi)含于心理狀態(tài)。二者一開始就服務于不同的立法目的和價值選擇:善意訴訟為法官干涉當事人的契約關系,修正現(xiàn)行法律之惡提供正當性支持;其實質(zhì)是一個社會行為準則,具有倫理性。善意取得則主要是為了解決契約形式主義導致的無效問題,使善意占有人借助時效取得所有權;其道德倫理色彩較淡[6]。在主觀善意這一層涵義下,又隱含了社會客觀標準的評判;在主體已評價了據(jù)以進行其處置行為的理智因素的意義上,它是誠實的和合理的。

        二、“善意”釋義的延伸發(fā)展

        (一)“善意”的同一術語表達——拉丁語族語言中的“善意”及其影響。

        首先,作為羅馬法的直接傳人,拉丁語諸民族國家(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等)及英語國家以同樣的符號(buona fide,buena fe,boa-fè,bonne foi,good faith)表征他們[7]。

        大陸法系代表國家之一的法國完全繼受了羅馬法模式。《法國民法典》用善意(bonne foi)一詞表達了雙重含義:第1134條第3款規(guī)定之“契約應善意履行”為行為標準的“客觀善意”。雖然如此,“但至少在十九世紀后半葉,人們很少訴諸履行中的誠實信用或者公平原則來限制合同權利或者調(diào)整合同關系。相反,意思自治的觀念在法國合同法中取得統(tǒng)治地位,而且解釋這一觀念的方式也沒有為合同中誠信的廣泛運用留下多少空間?!焙贤纳埔饴男斜唤忉尀樽袷禺斒氯碎g達成的協(xié)議,即按照當事人的真實意圖來解釋,誠實信用原則(善意原則)也不被認為是對合同的限制。主觀善意出現(xiàn)在所有權及占有部分,其于第550條定義善意占有人概念:“在其并不了解轉(zhuǎn)移所有權的證書有缺陷的情況下,依據(jù)該證書作為所有權人而占有其物時”;于第2279條規(guī)定了善意占有人時效取得與動產(chǎn)占有人即時取得。同樣的,《意大利民法典(1942)》于第1337條與第1375條分別規(guī)定了履約與締約應當根據(jù)誠實信用原則,是為客觀善意之規(guī)定;又于第1147條以“不知曉侵犯他人權利而進行占有”定義善意占有人??梢娭骺陀^誠信皆未脫離羅馬法雙重含義之框架,一方面表現(xiàn)為行為準則,另一方面界定知與不知的心理狀態(tài)。

        而在英美法系,主觀善意未受爭議地長期存在,一般被理解為“不知”,個別被理解為“確信”;出于對法律與道德相分離的強調(diào),英美法系的取得時效制度時效取得是通過消滅時效和逆占有(adverse occupation)實現(xiàn)的,設以較低的人性標準,不包含善意要件。在英國,就誠信原則的來源有“繼受說”與“本土說”之爭,但兩說存有共識,學者亦多主張誠信制度來自大陸法系。在美國,客觀善意有其制定法依據(jù),通常只涉及合同履行和爭議解決階段;就主觀善意而言,美國法在其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承認了善意取得制度,1952年起草的《統(tǒng)一商法典》第2403條即規(guī)定是要購買人出于善意,即不知賣方有詐,以為賣方是對貨物具有完全所有權的購買人,則不論賣方的貨物從何而來,即便是偷來的,善意買受人基于善意也可即時取得所有權[8]。

        (二)善意的分立術語表達——德國法中的善意及其影響。

        德國人在繼受羅馬法的過程中,一方面對其制度有所變通甚至補充,另一方面則注重把拉丁法律詞匯民族化,排斥外來語。對于“善意”一詞,1897年《德國民法典》便將拉丁文原有的兩含義分隔開來,用不同術語表達之:treu und glaube表達客觀善意,在中文譯本中作“誠信”講;guter glaube表達主觀善意,是對拉丁文Bona Fides的直譯。從此,在文義上,誠信與善意開始區(qū)別開來,誠信指稱誠信原則,善意則指稱一種認知狀態(tài)。

        德國法中存在主觀善意表達的在于善意取得制度與時效制度。就動產(chǎn)善意取得而言,《德國民法典》932條第2款規(guī)定:“受讓人明知或因重大過失不知物不屬于出讓人,視為受讓人非出于善意”,可見善意人須非明知且無重大過失。不動產(chǎn)善意取得制度見于該法第892條和第893條,其中第892條第1款第1項規(guī)定:“對于因法律行為而取得對土地的權利或?qū)Υ朔N權利的權利人,為其利益,土地簿冊的內(nèi)容視為正確,但對正確性的異議已經(jīng)登記,或不正確為取得人所知的,不在此限。”善意之成立,不以取得人事實上已查閱土地登記簿為前提,只要土地登記簿之登記狀態(tài)對其權利取得為支持時,即可成立其善意[9]。第三人消極不知登記權利不是真實權利,也不能被排除于善意之外。故而,“不知”足以構(gòu)成善意,至于不知的原因是否出于過失,在所不問[10]。由于不動產(chǎn)物權善意取得制度所依據(jù)的物質(zhì)基礎是不動產(chǎn)登記這一客觀事實,這種善意的認定完全不同于那種以當事人主觀心態(tài)為判斷基準的善意,因此我國學者孫憲忠教授稱其為“客觀善意”,以與羅馬法上的“主觀善意”相區(qū)分(此處“客觀善意”不同于筆者在第一部分論及的羅馬法的“客觀善意〈客觀誠信〉”)[11]。也有德國民法學者認為,善意并非善意取得的構(gòu)成要件,其不過是為了襯托當事人的惡意,因為惡意是排除善意取得的要件[12]。與之相似的,瑞士民法典也分別用不同的詞表達善意的雙重含義。不過,其將作為債之履行的一個基本原則的誠信,與受讓、取得、占有中的主觀善意皆上升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使之第一次在民法中取得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受德國及瑞士民法典深刻影響的國家多繼承了善意的兩分法。就主觀善意而言,《日本民法典》于第162條與第192條分別規(guī)定了時效取得和即時取得,皆使用“系善意且無過失”的表達方式。可見在日本法中“善意”與“過失”是兩個平行的概念,“善意”即可理解為不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二者共同構(gòu)成善意取得的要素。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也在第801條、第886條、第948條分別規(guī)定了動產(chǎn)所有權、動產(chǎn)質(zhì)權與動產(chǎn)物權的善意取得。最后,在我國,普遍接受用“誠信”表達客觀善意、用“善意”表達主觀善意的方式;并且學習瑞士民法典,在《民法總則》第4條將誠信原則上升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德國法使源于拉丁的“善意”一詞最終走向分立,作為一種行為標準的善意演變?yōu)楫斀駥W者所言的誠信原則,并逐漸成為一項帝王條款;而作為內(nèi)心狀態(tài)的善意則保留在物權法、債法諸板塊中,表現(xiàn)為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實效中的善意或占有人的善意等。

        三、作為內(nèi)心狀態(tài)的“善意”的內(nèi)涵

        作為內(nèi)心狀態(tài)之“善意”被剝除開來后,廣泛隨附于物權法領域之各種制度而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善意”一詞本身發(fā)展出了豐富內(nèi)涵;其在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占有時效取得等各制度中也表現(xiàn)出不同具體含義。

        (一)“善意”之要素。

        1.主觀善意的兩個層面。簡單而言,善意作為一種內(nèi)心狀態(tài),即行為人根據(jù)外觀狀態(tài)進行一定的邏輯判斷、在內(nèi)心形成“善意”——在法律文辭中通常用“不知”、“無法知道“或“不應知道”、“應當知道而不知(即過失)”、“明知”來表現(xiàn)個人確信的不同程度。這幾種文辭表達實際涉及了法律術語“善意”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善意僅涉及知與不知,是一種純粹事實;二是善意概念本身既包含行為人是否存在過失的考量,是一種法律評價[13]②。

        各國立法及學界關于“善意”涵義理解之差異首先體現(xiàn)在善意的這兩個層面上。在第一個層面上使用“善意”的立法例,典型如《日本民法典》于第162(1)條與第192條分別規(guī)定時效取得和即時取得,皆使用“系善意且無過失”的表達方式,可見善意與過失是兩個平行概念。第186條推定“占有人其以所有的意思,善意、平穩(wěn)、而公然實行占有”雖未規(guī)定推定無過失,但根據(jù)第188條“占有人于占有物上行使的權利,推定為適法的權利”可知,在即時取得的情況下,自稱具有處分權而進行交易的占有人,被推定為具有該處分權;與之進行交易的人,即使如此信賴也無過失。[14]同樣,《意大利民法典》第1147條也將善意定位于不知,同時規(guī)定因重大過失而不知的,不適用善意占有的規(guī)定。此外,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在第770條關于不動產(chǎn)善意時效取得中也使用“善意并無過失”之表述;但在涉及動產(chǎn)善意取得時,僅使用善意一詞,沒有對因過失而不知的情形是否構(gòu)成善意作出規(guī)定。對此,王澤鑒先生認為,從善意的本意上來理解,它是不考慮有無過失的,但是,為了兼顧所有人利益和交易安全的立法目的,受讓人對于出讓人是否有受讓權利,要負擔一定的注意義務[15]。

        第二種情況下,善意包含過失的考量。過失(culpa)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結(jié)果,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已經(jīng)預見卻輕信能夠避免;考察的是行為人在形成個人確信之前,其所知內(nèi)容及其根據(jù)所知進行判斷的過程是否合理與誠信,對行為人設定了一定的注意義務。根據(jù)注意義務要求程度不同可做具體分類∶若行為人欠缺一般人起碼的注意,為重大過失;欠缺有一般知識、經(jīng)驗的人誠實處理事務時所需的注意,為一般過失;缺乏極謹慎、勤勉和精細的注意,為輕微過失。[16]通常來說,輕微過失與一般過失被認為確屬善意,但“重大過失等同于故意”這一原則自羅馬法以來被廣泛采用,故重大過失被排除在善意之外,歸入“惡意“的范圍中。《德國民法典》932條第2款即給予了排除重大過失的善意概念。其中所言“重大”意味著,在受讓標的物時可以“明確(Deutlichkeit)”和“引人注意(auffallend)”地發(fā)現(xiàn)該標的物屬于他人所有。如果受讓人采取很小的注意義務并且可以毫不費力地發(fā)現(xiàn)存在無權處分,即“任何人在此情況下都可以發(fā)現(xiàn)”,則受讓人存在重大過失[17]。筆者也贊同這樣一種觀點,即“善意”屬于拉倫茨所言“只能透過法秩序,特別是透過類型的歸屬、‘衡量'彼此相歧的觀點以及在須具體化的標準界定之范圍內(nèi)的法律評價,才能確定其于既存脈絡中之特殊意義內(nèi)涵的表達方式”情形,故其雖是主觀心理,但從善意一詞本身來看,它卻是一個包含了法律評價的用語[18]。

        2.認定標準的外觀主義與積極消極。最早在羅馬法中,占有中的主觀善意的涵義自占有人的客觀行為取得獨立地位后就獲得了獨立發(fā)展∶先是其意思完成了從“勿害他人”的意識到“不知對他人之損害”的平滑轉(zhuǎn)變,最后用來指稱占有人不知自己所處的真實情勢或?qū)χl(fā)生錯誤的心理狀態(tài)。就字面理解,善意是一個主觀范疇,涉及的是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知或不知似乎完全由當事人主觀意思決定。然而,知或不知并非一對完全個別化的、自然的概念,而是具有社會性標準的有些人為的概念?!安粦试S某人因不知一個全城人都知道的事實而獲利,盡管從他個人的角度而言,他確實不知,但他的這種狀態(tài)要歸因于他的粗枝大葉,他應為此承擔責任”(D.22,6,9,2)??梢?,本來是主觀的“知”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被外在化了,成了一種受社會評價的主觀[19]。

        對善意的社會評價之所以可能實現(xiàn),也是因為善意這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總要以一定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基于其外化的行為表現(xiàn),理論上對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善意有兩種判斷標準的學說,一種稱“積極觀念說”,另一種稱“消極觀念說”。前者認為,行為人必須認為其所為的民事行為合法或其行為的相對人依法享有權利;后者認為,只要行為人“不知”或“不應知道”其行為無法律依據(jù)或相對人沒有權利,即為善意[20]。 “積極觀念說”既要求行為人有將相對人視為有權處分人的感念,則必然存在使其產(chǎn)生信賴的合理依據(jù)或表征;同時也暗含行為人應當積極地探尋這樣一種合法表征,從而可能對行為人施加義務且交易成本較高?!跋麡O觀念”僅需行為人有合理依據(jù)相信對方并非無權處分即可,其并不背負尋求相對人存在法律依據(jù)的義務,典型如《德國民法典》第932條“不知物不屬于讓與人”的表達。就其具體應用,有學者提出應將這兩種主張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以“消極觀念說”為原則以“積極觀念說”為補充,即只要行為人不知或不應當知道,無法知道其行為缺乏法律根據(jù)或行為相對沒有權利,就推定其主觀上認為其行為合法或相對人享有權利,為善意,但是若能證明行為人主觀上根本就不認為其行為合法或行為相對人享有權利,則不能認定為善意[21]。

        (二)“善意”在物權法制度中的具體含義。

        1.善意取得中的“善意”。善意取得制度系指占有人以所有權的移轉(zhuǎn)或他物權的設定為目的,移轉(zhuǎn)占有于善意第三人時,即使占有人無處分財產(chǎn)之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所有權或他物權的制度。受讓人信賴的外觀事實可分為對不動產(chǎn)登記簿的信賴與對動產(chǎn)占有表征的信賴。各國立法例對此存在不同的制度設計,有確立了物權變動的公示制度并以公示制度為基礎,或僅創(chuàng)立了適用于動產(chǎn)和不動產(chǎn)交易的及時取得制度(法國、日本),或建立了分別適用于動產(chǎn)和不動產(chǎn)交易的善意取得制度、不動產(chǎn)登記簿的公信力制度(德國、瑞士、臺灣)[22]。

        對不動產(chǎn)善意取得建立不動產(chǎn)登記簿公信力制度的立法例,典型如《德國民法典》第892條、第893條,因?qū)ζ涞怯洸菊_性采擬制方法,故受讓人只需單純信賴登記就為善意③。

        “對其正確性提出的異議已進行登記的或者取得人明知其為不正確的除外”。因重大過失之不知,仍不妨礙民法典第892條、第893條之適用。善意之成立,不以取得人事實上確已查閱土地登記簿為前提。只要土地登記簿之登記狀態(tài)對其權利取得為支持時,即可成立起善意。[23]同樣,在臺灣民法中,不動產(chǎn)物權取得人實際山是否閱覽土地登記簿,亦所不問[24]。可見在這種語境下,“善意”僅限于知或不知的層面,不包含過失的考量;即使存在過失甚至是重大過失,也可取得所有權。就判斷標準而言,是一種“積極善意”。

        而在動產(chǎn)善意取得中,作為公示方法的以占有因其所在未必為本權所在,所以其公信力較不動產(chǎn)而言也大大降低。受讓人不能僅僅憑借占有動產(chǎn)的事實當然地相信其具有處分權,因而在判斷其是否具有處分權、受讓人是否具有合理的信賴時,還必須綜合考察其他因素如價格的高低、交易的具體環(huán)境、交易的場所等④。《德國民法典》932條將之定義為上述第二個層面之善意,即可以包含輕過失和一般過失但排除重大過失;并且要求受讓人信賴占有動產(chǎn)的人是所有人,而不能僅僅信賴其有處分權。[25]再以臺灣《民法》為例,其關于動產(chǎn)物權善意取得的第948條中僅規(guī)定“善意”,對此臺灣學界有多種解釋。王澤鑒先生將相關解釋歸納為四種后,又說明“善意”就其文義言,故可解為不以無過失未必要,此在體系上亦有依據(jù)(參閱776條規(guī)定),但衡諸善意受讓制度在于兼顧所有人利益及交易安全之立法目的,受讓人對于讓與人是否有受讓權利,應自負一定注意義務⑤。臺灣民法物權篇修正草案,亦于“民法”第948條第1項增設但書說明規(guī)定:“但受讓人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力者,不在此限?!雹???梢娤噍^于不動產(chǎn)取得,無論在法條還是學理解釋上,動產(chǎn)取得皆采取更加嚴格的標準。

        此外,《法國民法典》第2279條創(chuàng)設即時取得來保護動產(chǎn)的善意占有人:涉及動產(chǎn)物品時,占有即等于所有權證書。其未就自主占有的善意做出明確規(guī)定,但法國民法學說及判例皆一致認為,該條文第一款同樣要求占有人具有善意。此處的善意,表現(xiàn)為占有人獲得占有時,自信其在與一真正所有人訂立合同的信念[26]。故為一種積極善意。雖其在體例上編于時效取得一章,但學界普遍認為存在不妥,應為善意取得制度[27]。受其影響,日本亦于其《民法典》第192條規(guī)定“善意且無過失者”可依即時取得,但對法國法之體例做出了調(diào)整,將即時取得從時效制度中移出,放進了占有權制度中。

        由上述可知,在不動產(chǎn)善意取得中,“善意”一詞或作為構(gòu)成要件之要素通常僅停留在純粹事實層面上;而在動產(chǎn)取得中,則要求達到無重大過失的程度,“善意”上升為一種法律評價。根據(jù)不同的信賴客體,善意分別表現(xiàn)為信賴不動產(chǎn)登記簿記載權利人的正確性與和信賴占有人有處分權或是所有權,皆可視為一種“積極善意”。

        2.善意占有的時效取得。占有時效,指一定時間內(nèi),非權利人以權利人自居繼續(xù)行使權利致使發(fā)生權利得喪變更之效果。最早產(chǎn)生于羅馬法的取得時效制度。在羅馬帝政時期及優(yōu)士丁尼時期,對占有人“善意”之要求得到發(fā)展并成為時效取得構(gòu)成要件。此處的善意內(nèi)涵上是確定的,是指占有者的一種認知狀態(tài),自認為自己行為正當,表現(xiàn)為一種不虧待“合法占有者”的意識:對要式物交易而言,買受人僅僅知道自己占有標的物是出于所有人的意志即可;對于出賣他人之物的情形而言,買受人相信轉(zhuǎn)讓人是所有主就可以了[28]。

        當代時效取得制度的立法體例,有將其與消滅時效統(tǒng)一集中規(guī)定的,如法國、奧地利、日本;亦有將其分立開來的,如德國及臺灣地區(qū)。就內(nèi)容來看,多繼受羅馬法之雙軌制,即區(qū)分占有人善意、惡意,其本身并不要求占有人一定是善意才能取得所有權,但善意占有人可以通過更短時間取得所有權。這種情況下,善意是指占有人對占有物享有所有權或他物權的心理認知。法國于第550條明確規(guī)定了善意占有為“在其并不了解轉(zhuǎn)移所有權的證書有缺陷的情況下,依據(jù)該證書作為所有權人而占有其物”,可見是一種“消極善意”,即占有人不知其占有缺乏正當權源;日本民法在體例上追隨法國民法,就其與消滅時效做統(tǒng)一規(guī)定,于162條規(guī)定占有人需“善意且無過失”;《意大利民法典》于第1147條規(guī)定了善意占有人的概念:“不知曉侵犯他人權利進行占有的人是善意占有人。善意占有不適用于因重大過失造成不知的情況?!本妥置胬斫?,“善意”概念僅限于不知,但排除了因重大過失而導致的不知,也即實際上要求善意占有人不能有重大過失。臺灣《民法》第768條之1、第770條亦要求“其占有之始為善意并無過失”。此所謂善意,指不知其占有系無權利而言。所謂無過失,指雖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仍不知自己系無權利[29]??梢姶颂帯吧埔狻币辉~本身不考量過失因素,但時效取得制度要求行為人在善意同時也無重大過失甚至一般過失。

        也有立法例以善意為必要要件,惡意占有人不能憑借時效取得所有權。典型如德國動產(chǎn)時效取得。根據(jù)其《民法典》第990條與第932條,只有動產(chǎn)占有人善意時才可取得所有權。惡意的占有人不能憑借取得時效制度獲取所有權,只能借助30年消滅時效,消滅所有人的返還請求權來保有對物的占有。此處非善意者即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其無權利者。此外,尚有時效取得完全不考慮善意因素的制度設計,如德國對于不動產(chǎn)所有權的登記時效取得,僅要求占有人被作為土地所有人登記且存在了30年且自主占有土地,并不要求占有人為善意。

        3.善意添附。簡單言之,善意添附是指經(jīng)所有人或有處分權人同意,或者實施添附行為時,添附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原物為他人所有時,對他人財產(chǎn)進行添附而形成新的財產(chǎn)的[30]。區(qū)分善意與惡意添附具有下面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確定形成物歸屬。通常而言,添附對行為人的主觀狀態(tài)不做必然要求,而是由法律根據(jù)一定的標準確定其歸屬。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qū)均采此觀點。不過,法國民法典則要求加工人須存在善意才可取得形成物,惡意行為人一般不取得添附形成物的所有權。此外,梁慧星先生主持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379條也論及:“附合系動產(chǎn)所有人惡意為之,則該所有人不得主張合成物的所有權?!钡?81條:“加工人為惡意的,不得取得加工物的所有權。”王利明教授主持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744條論及:“一方基于惡意以自己的財產(chǎn)與他人的財產(chǎn)發(fā)生附合、混合、加工的,不得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并且應當向遭受損害的另一方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第二審議稿第122條規(guī)定:“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二十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guī)定,不適用惡意的加工、附合或混合;惡意加工、附合、混合情形下的動產(chǎn),一般不應歸屬于惡意加工人、附合人、混合人;惡意加工人、附合人、混合人給權利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盵31]以上建議可資參考。

        二是確定受益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在羅馬法上,添附人的主觀狀態(tài)不影響所有權的取得,只影響可獲補償?shù)某潭取,F(xiàn)今多數(shù)立法例區(qū)分善意與惡意以確定受益人的返還范圍,一般善意受益人僅在所受利益尚存在的范圍內(nèi),承擔原物返還或償還價額的責任,如果所受利益不存在,則免負不當?shù)美颠€的責任;而對惡意受益人則設加重責任,應返還受領時所得的利益及基于該利益而取得的其他利益且不論所受的利益是否存在均應返還或償還其價額。

        四、總結(jié)

        從“善意”一詞本身出發(fā),其最初在羅馬法中被使用在訴訟法與物法兩種語境下,在共享“行其所言”“毋害他人”的核心內(nèi)涵的同時又分裂出迥異的價值追求與功能效用。承蒙拉丁語這一介質(zhì),“善意”一詞渡過黑暗的中世紀再一次在歐陸諸國的法律體系中重現(xiàn)光芒。只不過法國、意大利忠實于原有表達,而德國和瑞士另辟蹊徑,二分其詞義以追求更精確的表達。東洋諸國亦多承襲德國,采兩分法。至此,表達行為標準之善意脫胎為“誠信原則”,漸成為民法“帝王條款“;而表達內(nèi)心狀態(tài)之善意則完成其華麗轉(zhuǎn)身,成為民法諸制度中一個不可剝離的概念。

        主觀之善意雖非道德評價,本應只及于知與不知,然人們在考察其主觀心態(tài)時,亦須借助于一定的事實進行“類型的歸屬”,而無法用脫離法律評價的日常用語來表達,可見其本身已烙上法律的印記。法律之所以保護善意,是因為善意之人誠信行事,而法律具有懲惡揚善的價值趨向;同時,善意取得、善意占有人的時效取得等皆是法律助長善風的表現(xiàn)。通過對物權法中“善意”一詞歷史發(fā)展過程全面、具體的分析,方可領會其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法律精神。

        [注釋]:

        ①徐國棟教授認為“善意”與“誠信”為同一概念下的子概念,且用“誠信”取代“善意”,以主觀誠信和客觀誠信取代現(xiàn)代民法中的善意和誠信并立的術語模式。筆者為保持全文用詞統(tǒng)一,將部分“誠信”替換為“善意”。

        ②主張善意是純粹事實的學者認為,善意是指對特定事實的不知,涉及信賴問題;至于是否應該對這種善意予以保護,則屬于信賴合理性問題,應由過失制度加以調(diào)整。主張善意是法律評價的學者認為,善意概念本身就包含了無過失,而惡意就意味著有過失。

        ③對于德國不動產(chǎn)善意取得的純粹外觀主義,我國學者對此多有異議。見李欣然:《不動產(chǎn)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認定》,《中國法學》2013年第3期。

        ④《奧地利民法典》第368條給我們提供了判斷善意與否之具體標準的借鑒:“如證明占有人依所受讓與之物之性質(zhì)或依物之價格之顯著低廉,或依讓與人已知之性質(zhì),或依讓與人之營業(yè)或其他關系,對于占有人之正直又可產(chǎn)生疑慮之理由者,應以為不正直之占有人,將其物交還于所有人?!?/p>

        ⑤此四種為:不知讓與人無讓與的權利,有無過失在所不問;不知讓與人無讓與權利,是否出于過失,故非所問,然依客觀情勢,在交易經(jīng)驗上一般人皆可認定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者,即應認為惡意;不知或不得而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非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讓與人無讓與權利。

        ⑥臺灣“法務部”對于此項修正的立法理由說明謂:“現(xiàn)行規(guī)定在于保障動產(chǎn)的交易安全,故只要受讓人為善意,即應保護之。惟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讓與之權利系因重大過失所致者,因其本身具有疏失,應明文排除于保護范圍以外,以維護原所有權靜的安全,此不全為學者通說,《德國民法》第932條第2項亦做相同之規(guī)定,爰仿之增列但書規(guī)定,并移列為第1項?!?/p>

        [1][2][5][7][19]徐國棟.客觀誠信與主觀誠信的對立同一問題——以羅馬法為中心[J].中國社會科學,2001,(6).

        [3]優(yōu)士丁尼.法學階梯[M].徐國棟譯.I.2,6 pr,I.2,9 pr.

        [4][意]巴里尼古拉斯.羅馬法概論[M].黃 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31.

        [6][25]甑增水,劉志遠.民法中的善意[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10,132.

        [8][12][14]王利明.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208,230.

        [9][23][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冊)[M].張雙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02.

        [10]常鵬翱.物權法典型判例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197.

        [11]孫憲忠.物權法的基本范疇及主要制度反思[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0.

        [13]盛雷鳴.論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要件[J].東方法學,2012,(4).

        [15][24][29]王澤鑒.民法物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8,139.

        [16]董學立.論物權變動中的善意、惡意[J].中國法學,2004,(2).

        [17]BGH LM NR.9,Jz 1956,490;MunchKomm—Quack,Aufl.2,§932,Rdnr.29.轉(zhuǎn)引自王利民.善意取得制度的構(gòu)成[J].中國法學,2006,(4).

        [18][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87.

        [20][21]汪 澤.民法上的善意、惡意及其運用[J].河北法學,1996,(1).

        [22]朱廣新.信賴保護原則及其在民法中的構(gòu)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08.

        [26]尹 田.法國物權法上動產(chǎn)的即時取得制度[J].現(xiàn)代法學,1997,(1).

        [27][日]我妻榮.我妻榮民法講義II新訂物權法[M].羅麗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223.

        [28][意]彼得羅·彭梵.羅馬法教科書[M].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244.

        [30][31]朱愛娟.論添附的制度構(gòu)造[D].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2006.

        The Concept of Bona Fides In Property Law

        LUO Heng,LIZhen-zhen

        The term of“Bona Fides”originally existed in Roman law with the abstractmeaning of"donot-harm-others".It has two concretemeanings∶one means to impersonal wills of the external behavior in litigation'the othermeans to intentional wills referring to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state.Its definition is in changing and expansion.The same expression is used in Latin-speaking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but different in German.The later leads to the separation and becomes to Honesty&Creditability.As an internal acquisition system,it is still reminded in Property Law and Debt Law,showing the Bona Fides system,the goodwill of occupants emphatically.Meanwhile,after its internal statementwas put aside,it existed widely in the various system attached to the Property Law with richer connotation.

        Bona Fides;Honesty and Credibility;Bona Fides Acquisition System

        DF5

        A

        1674-5612(2015)06-0072-08

        (責任編輯:吳良培)

        2015-08-12

        羅 姮,(1995- ),女,四川瀘州人,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民事法學;

        李真真,(1983- ),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官,研究方向:法學。

        猜你喜歡
        誠信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美好生活離不開誠信
        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少先隊活動(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誠信丟了
        誠信去哪了
        要做誠信好少年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gòu)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wǎng)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老熟女重囗味hdxx70星空| 国产视频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 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被公上司喝醉| 色综合一本| 亚洲中文字幕有码av| 麻豆久久91精品国产|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 妇女性内射冈站hdwwwooo |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7久久草草超级碰碰碰| 欧美在线综合| 极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中文久久综合| 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视频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偷拍| 色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片| 日本做受高潮好舒服视频| 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妇女|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密桃| 成人性生交大全免费看|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躁婷婷视频| 91免费永久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国产不卡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老熟女毛茸茸浓毛| 99久久免费精品色老|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人妻av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真实乱对白在线观看| 一区两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视频| 五月天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黄色一级片| 少妇人妻中文久久综合|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