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芳
(山東工商學院 外國語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5)
?
《終結感》:當代西方都市文化的精神癥結
劉春芳
(山東工商學院 外國語學院, 山東 煙臺264005)
[摘要]朱利安·巴恩斯是當代英國小說的重要作家之一?!督K結感》是其2011年出版的最新作品,并于2012年榮獲布克獎?!督K結感》雖繼承了其以往作品中的歷史與記憶因素,但字里行間卻透露出一種再無任何希冀、意圖終結一切的感受。本文通過闡釋文本對歷史的顛覆入手,進一步論及小說對傳統(tǒng)邏輯思維模式的深度解構,最終指出小說的核心批判指向——當代文化精神的徹底坍塌,從而厘清了巴恩斯將終結感視為當代西方都市文化精神癥結的根源所在,揭示出巴恩斯對當代都市文化的病癥的深刻認知及憂患意識。
[關鍵詞]《終結感》;當代西方都市文化;精神癥結
1.0 引言
巴恩斯是當代英國小說的重要作家之一,評論界一致認為他與馬丁·艾米斯和伊恩·麥克尤恩并稱為英國小說界的“三劍客”。與馬丁·艾米斯的凌厲和麥克尤恩的深邃相比,巴恩斯的筆下呈現(xiàn)的世界相對安靜平淡,書寫筆觸也并不犀利。他習慣以歷史為紐帶陳述故事,似乎故事中所強調的歷史對比或歷史傳承感更加強烈。他的主要作品,如《福樓拜的鸚鵡》和《10 1/2章世界史》等都貫穿著強烈的時間感和歷史感。榮獲2012年布克獎的小說《終結感》也是如此,對時間的無奈和對歷史的叩問貫穿在字里行間。正是由于小說中對記憶、歷史的不確定性描寫,很多評論都從時間、記憶和不確定的歷史角度進行闡釋。然而,通過探究歷史觀顛覆的內在邏輯、邏輯思維的落敗根源和文化精神坍塌的多重體現(xiàn),便可以梳理出不確定的記憶與歷史等因素背后所蘊含的更加深刻的批判指向,即西方當代都市文化走向沒落的精神癥結——一種無從拯救、令人心生放棄的“終結”之感。正如《總統(tǒng)檔案》(ThePresidentialPapers)中所載的一段諾曼·梅勒接受訪問時所表達的觀點:“記者:現(xiàn)代藝術都流露著危機感嗎?梅勒:是終結感?!?Baumbach,1965:I)小說便以這種代表當代西方普遍情緒的“終結感”——“The Sense of an Ending”——為題,致力于探究當代西方社會深入骨髓的絕望與漠然,以至于擯棄一切目標期待和理想建構,從而終結一切的無動于衷之感。有學者認為,英國小說“經(jīng)歷了激越、震蕩的60年代,經(jīng)歷了張揚和實踐的‘敘事已死’的極端的約翰遜時代”(Bradbury,1993:364)之后,小說創(chuàng)作走向了十字路口。而身處十字路口的巴恩斯則以特殊的筆法,舒緩的筆觸,深刻而痛徹地揭示出當代西方文化的后現(xiàn)代頹廢與絕望,使文學以新的形式直指社會問題。
2.0 歷史觀的顛覆
在《終結感》中,作者仍然對歷史的不可靠性糾纏不休,作品中常被引用的一句關于歷史觀的話相當精準地體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的感受?!安豢煽康挠洃浐筒怀浞值牟牧舷嘤鏊a(chǎn)生的確定性就是歷史”(Barnes,2012:17)①然而問題是,如果記憶不可靠,材料不充分的話,如何能夠產(chǎn)生“確定性”?那么歷史顯然就是不可靠的了。小說通過作者對青春記憶的描繪及最后對真相的類似黑色幽默的追尋過程,最終清晰地證明了他所擁有的一切記憶都不能確定。作者對青春時期各種興致勃發(fā)的記憶原來都是可以朝令夕改的,對自己愛情過程的諸多細節(jié)描述原來也都不是事情的真相,只是自己片面的或者主觀的認識而已,這些認識均與真正的事實大相徑庭?!昂髞怼髞?,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感,越來越多的重合,越來越多的出爾反爾,越來越多的錯誤記憶。那時候,你能夠記得你短暫生命的永恒意義。后來,記憶變成了斷片和碎屑。”(P104-105)而作者如此糾結于歷史的不可靠與不確定的目的是什么?當巴恩斯致力于把我們所相信、所依賴的歷史觀質疑、顛覆后,他期望得到的是什么樣的回應?可以說,《終結感》自始至終都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面對不可靠的歷史過往,當代人如何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原本視作自然存在的歷史和記憶被消解,那么人們的內心該相信什么?精神又能依托什么?
具體而言,整部小說就是由敘述者托尼·韋伯斯特對高中和大學生活的回憶的片斷組成,通過對這些斷片記憶、斷片歷史的本質解讀直指人類不可依賴和依存的歷史。小說的主人公托尼通過斷片的記憶追溯了上世紀60年代的學生生活。當時艾德里安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轉學過來,并很快與托尼的其他兩位好友一起組成了“四人組”。他們在一起度過了“性饑渴”和“知識饑渴”的青春期。高中畢業(yè)后,朋友們分道揚鑣,生活沿著不同的軌跡向前發(fā)展。托尼結識了維羅妮卡并與之交往,可兩人之間的戀情卻迅速告終。之后維羅妮卡很快就成了艾德里安的女朋友。托尼與他們斷絕了聯(lián)系,卻在多年之后得到了艾德里安自殺的消息。
巴恩斯用粗線條為我們勾勒出小說第一部分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憑借他的記憶建構起大致清晰的故事脈絡。然而小說的第二部分卻將這些記憶斷片逐個擊碎,使之前的一切敘述遭到顛覆。當時間流逝到四十年后,托尼收到一封不期而至的信,得知維羅妮卡的母親在去世之際給自己留下了兩樣遺產(chǎn):一筆500英鎊的款項和一本艾德里安的日記。托尼開始重構自己的記憶并為了建構事實真相而不斷搜集證據(jù)。然而,所有“證據(jù)”和歷史資料的存在不但不能幫助托尼找回他缺失了的記憶,卻反倒讓他越來越找不到問題的答案、越來越質疑自己的記憶。一切都變得不確定,而他惟一所能確定的,大概就是記憶的不確定性了,而記憶的不確定性恰恰印證了歷史的不可靠性。
縱觀巴恩斯的創(chuàng)作史,可以看到,記憶一直都是巴恩斯熱衷的主題,而記憶所指涉的正是對過去的定位和對歷史的認知,而對過去和歷史的認知決定了我們的身份,因此對歷史的顛覆就是對自我身份的懷疑與顛覆。從其第一部作品《倫敦郊區(qū)》開始,巴恩斯的主人公就同過去、同歷史、同記憶糾結在一起。在2008年出版的隨筆集《沒有什么好怕的》中,巴恩斯認為,“身份就是記憶,記憶就是身份”。(Barnes,2008:37)這樣,記憶就與個體身份建構緊密聯(lián)系起來,而建構在記憶基礎上的個體身份,究竟與真實、與真相有多大程度的相符,也成為巴恩斯所質疑、所探究的問題。托尼·韋伯斯根據(jù)記憶的不斷變化、不斷被挖掘,而不斷地重構個體身份,似乎永遠不能確定。由此,巴恩斯發(fā)出了如下感慨:“我們把簡單的假設視為事實,不是嗎?比如,記憶就是事件加時間。但事實要復雜的多。是誰說過記憶就是我們以為自己忘掉的那些內容?顯然,我們應該明白,時間不是粘合劑,它是溶劑。”(P89)人們不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失去記憶,甚至還會主動地對記憶進行“審查”,篩選出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摒棄對自己不利的內容。因此,無論在生命中的哪一個階段,我們的記憶都經(jīng)常會是模糊的、矛盾的,甚至是缺席的。記憶不可信,歷史同樣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記憶并不縫合和構建歷史,卻反而掩飾和消解歷史——無論是小寫的個體的歷史,還是大寫的人類的歷史。評論家如詹姆斯·B·斯科特認為巴恩斯是“歷史虛無主義者”。(Scott,1990:58)在1989年出版的《10 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探討的是大寫的歷史,揭示出歷史如何由權力話語的執(zhí)掌者書寫和解釋,歷史與真實之間界限不清?!皻v史不是發(fā)生過的事情。歷史只是歷史學家告訴我們的事情……精心編織的故事一個連著一個?!?Barnes,1990:36)《終結感》談論的則是個體歷史的書寫,是個人如何被動地在別人殘缺不全的回憶中復活,而這種復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與真實的背離,對真實的顛覆。著名作家薩爾曼·拉什迪認為,“巴恩斯正是通過小說對歷史進行注解,對傳統(tǒng)加以顛覆……使他的小說成為批評的武器。”(Rushdie,1991:241)《終結感》正是一部以注解歷史為核心的批判文本。
小說中有個比較重要的意象,即“手腕內側的時間”。幾個要好的同學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小幫派特點,便把手表統(tǒng)一戴在手腕內側,同時還就此舉動做了說明——使時間變得更加私人化。而就是這個頗具象征意義的行為,在主人公女友簡單地一句詢問之后,便毫不躊躇地把手表翻轉了過來。把手表戴在內側本身是一種姿態(tài),一種認知模式,而放棄這種姿態(tài)的隨意性則表明對這種認知模式的隨意性。通過探究記憶的不確定和歷史的不可靠性可以看出,正是這種對歷史的顛覆導致了當年青年無法根植于特定的認知模式。也就是說,缺乏思想基礎或價值支撐的任何姿態(tài)都變得無足輕重。小說由此指出當代青年認知體系的不完善、價值取向的不健全的根源所在——即在巴恩斯眼中,對歷史的戲耍是當代文化失去根基并由此變得隨意荒誕的重要原因。
小說中的種種意象,以及對記憶不確定性的表述,為貫穿小說始終的重要情節(jié),即托尼對艾德里安的戀愛及自殺等故事的追溯、對過去記憶的整合所遭遇的尷尬困境埋下了伏筆。記憶雖然遭遇困境,然而在追尋記憶斷片的過程中,托尼對人與事的理解、對世界的判斷、對人生及自我的認知都得到了增強。記憶的不確定性成為他建構世界觀的途徑,歷史的不可靠性也成為“終結感”產(chǎn)生直到增強的重要基礎。也就是說,“發(fā)生在我們眼皮底下的歷史本應是最清晰可靠的,然而它卻是最不可靠的。我們生活在時間中,它束縛著我們,左右著我們,而時間原本是用來衡量歷史的,對吧?可是如果我們不了解時間,不能抓住時間的步伐和進展,那我們何以有機會了解歷史?”(P60)作者對當下發(fā)生的事情的質疑與困惑由此清晰展現(xiàn)。我們無法抓住時間,也便無法理解由時間所衡量的歷史。我們本應對當下發(fā)生的事情一目了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對自己身邊所發(fā)生的事情其實并不能給出確定無疑的準確認識。如果我們對身邊的事情都無法正確認識的話,那么書本中提到的歷史,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我們曾認為確鑿無疑的歷史,就值得相信嗎?按照作者的邏輯推理,我們既無法把握當下,更沒有理由相信過去,對未來就更無從談起了。“年輕的時候,我們?yōu)樽约壕幙椄鞣N各樣的未來,年老的時候,我們?yōu)樗麄兙幙椄鞣N各樣的過去。”(P80)也就是說,我們對世界從來都沒有,也不可能有清楚明確的認識。那我們生存的意義是什么?什么都沒有。正如巴恩斯自己非常推崇的一句話,即“你終究會搞清楚藝術,但卻永遠無法理解生活?!?McGrath,1987:23)
整部作品通過對這些支離破碎、完全稱不上事實的記憶的呈現(xiàn),面對所有人們認為重要的問題,如真相、如自我、如未來等,作者只傳達出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答案,表達出一個不可避免的精神演進結果:那就是“終結感”。歷史不可靠,我們無法相信過去;記憶不可靠,我們不能把握自我?;谔摕o的過去和模糊的自我,如何能建構我們所期待的未來。因此,正如書中的青年所表露出的情感與思想所示,我們不必對自我、對未來有所期待,不必相信,也不必認真。終結而已。無論是信仰,還是思想,都已經(jīng)終結。這種終結感本質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完全無所謂的態(tài)度,即一切已經(jīng)結束,毫無希望的態(tài)度。生命就是“不斷累積,還有責任。除此之外,就是不安,極度的不安?!?P150)
3.0 邏輯思維的失敗
小說借中艾德里安對羅布森死亡的評論,明確指出對于歷史的評價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完全可靠。然而,《終結感》所指涉的終結并不僅僅停留在對記憶的質疑和對未來的無望的表層認知,而是更加深入地對西方世界傳承千年的思維模式提出了否定式的推翻,使“終結感”進一步加深為對整個西方思維模式的終結乃至背棄。
思維模式是指反映在客體的思維過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維形式、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的綜合的統(tǒng)一。(榮開明等,1989:30)西方思維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邏輯和理性”(連淑能,2002:43)為核心的思辨。小說為了引出對邏輯思維的質疑,描述了羅布森的自殺事件以及眾人對此的認知與推論。羅布森的自殺在大家看來是因為前女友懷孕,而憑他死前留給媽媽的寫著“對不起媽媽”的字條推理,他應該是因為做出了有負媽媽希望的事情而羞愧至死。然而艾德里安的邏輯分析卻表明,事實上根本無法證實他女友的懷孕是他所為,他寫給媽媽的字條也無法解釋其自殺動機。所有的推理指向一個結論,即憑借一些間接證據(jù)的支持,根本不可能獲得真相。這種論證邏輯實際上把許多事情推上了永遠無法論證的尷尬境地。也就是說,憑借理性思辨,人類其實根本無法獲知真相,那么自古以來,人類所獲得的知識,所闡釋的論證其實根本就毫無可信度,簡言之根本就與真相無關,或者說這種邏輯思辨使我們離真相更加遙遠。假如果真如此,那么西方思想史一直以來所論證、所傳承、所崇拜的邏輯思辨便成為一個笑話,人類幾千年來致力于達成并完善的能力本質上只能使我們偏離真相,那么人類這幾千年來的努力又有何價值可言。
被視為天才的艾德里安同樣選擇了自殺,為了烘托出“艾德里安之死”真相的遙不可及,作者一再敘述其人生經(jīng)歷的不可靠記憶。他與維羅妮卡的愛情經(jīng)歷并不可靠——他們到底是在分手之前發(fā)生的親密關系,還是在之后?記憶提供的答案也許與事實不符。維羅尼卡的父親對他的態(tài)度到底是輕視還是友好?記憶無法給出明確答案。維羅妮卡與艾德里安交往后,艾德里安的態(tài)度是友善還是嘲弄?記憶也只能給出模糊不清的感受。雖然作者按照自己的記憶鋪陳了故事,卻又一再強調憑借這些并不能還原真相。他說,“我必須強調這是我對所發(fā)生的一切事情的個人解讀?;蛘吒_切的說,是我對所發(fā)生的一切事情的個人解讀的記憶而已?!?P41)“個人理解”意味著個體性,與客觀事實不符的可能性極大。而對“個人理解”的記憶則更說明,即便是這種遠離客觀事實的、極具個體色彩的“個人理解”,也是不全面的,只是片面的、模糊的,更是感性的,絕非理性思辨的結果。作者憑借記憶無法達成清晰而客觀的認知,更無法以此為基礎,通過思辨的理性探知客觀事實。因此,作者在文章中這樣詰問,“邏輯:是啊,邏輯在哪里?”(P40)是啊,邏輯推論的根據(jù)在哪里,或者說,這些嚴謹?shù)耐评砼c邏輯真的與真相相關嗎?
事實上,在作者對邏輯的呼喚中,在作者竭力進行有邏輯的敘述中,我們所讀到的只是個人的情感投射而已。例如,對維羅妮卡是否是處女的理解根本不源于事實,而源于作者的個人意愿,因此理智上認為維羅尼卡也許根本不是處女,他依然在情感上堅持自己的理解,并固執(zhí)而毫無邏輯地堅持她就是處女。在對待維多妮卡父母的問題上,他也因為自己的自卑心理而為維多妮卡父親的一句玩笑產(chǎn)生敵意,卻又因維羅妮卡的母親為他煎蛋的行為而產(chǎn)生情感回應,固執(zhí)地認為其母親充滿善意。當?shù)弥吕锇才c維羅妮卡相愛的消息時,他對艾德里安產(chǎn)生的敵意從根本上講出于他對艾德里安的嫉妒。種種事實表明,作者雖在表面上呼喚邏輯,本質上卻是對邏輯完全失望的、甚至是擯棄的。原因是一則邏輯根本與事實無關,盡管努力做邏輯陳述,而實際上所陳述的事實也許完全與真相相反;二則是人們對于事情的反應與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其實源自情感認知,而絕非邏輯認知。邏輯既不能幫助人們處理事物,更無法幫助人們接近真相。作者在敘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之后,也不無嘲諷地認為“我得出的所有‘結論’都應該是截然相反的?!?P44-45)
對邏輯思辨的諷刺在分析艾德里安的自殺原因時達到高潮——他似乎死于強大的邏輯,而從邏輯層面又無法推理出他的死亡動機。艾德里安的生活境遇優(yōu)渥——他擁有令人艷羨的愛情和良好的事業(yè)前景,是眾人眼中的“前途遠大”的青年。(P49) 比這些表象的美好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思維更縝密,性情更嚴謹,思想極具邏輯性,行動都是邏輯思維之后的結果?!?P53)艾德里安的嚴謹與理性的特點在他與朋友相處的細節(jié)中便可探知一二。他們這個小幫派以將手表戴在手腕內側為標志,而手腕內側的時間在本書有著非常強烈的象征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手腕內側的時間是情感世界的指涉,它是私密的,個人的。而艾德里安加入他們的小幫派時,卻沒有象他們一樣將手表戴在手腕內側,這小小的動作已經(jīng)表明艾德里安的理性本質——對他而言,情感世界應屈從于理性世界,應該是明晰的、理性的、可公開、可分析的。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用理性規(guī)劃人生、規(guī)劃未來的人,卻最終主動選擇死亡,無疑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官方所得出的艾德里安自殺的原因是“思維的平衡被打亂”,而艾德里安的朋友們對此嗤之以鼻,因為艾德里安以思維清晰有序著稱。事實上艾德里安在遺書中非常仔細而有條理地安排了所有事情,甚至對前來收尸的警察和驗尸官都做了感謝,就這些極為謹慎的行為來看,艾德里安的自殺絕非思維混亂的行為。那么,“自殺是為了自身的完滿——我并不是說自我關注,你知道,只是就艾德里安來說——還是包含了對他人的隱秘批判呢?”(P50)
作為引子的羅布森的自殺被作者定性為“卑劣平庸”(P48),既沒有邏輯,也不英勇,絲毫沒有情感魅力,艾德里安的死同樣如此。巴恩斯一直以來對這種精英人物的早逝耿耿于懷,對其死亡動機的思考也延續(xù)多年,《終結感》中的艾德里安之死可以說是其多年思考后的一種成熟認知的表達。在《沒有什么好怕的》一書中,巴恩斯曾敘述過這樣一件事情,“我記得其中一個,他的名字應該是叫阿歷克斯·布里萊恩特(Alex Brilliant)。阿歷克斯是位煙草商的兒子,16歲就能讀維特根斯坦了。他還寫充滿隱秘意味的詩歌——你可以做兩種、三種,甚至四種解讀,就像心臟伸出的諸多血管似的。他的英語比我好得多,而且還在劍橋大學拿了獎學金。之后我便失去了他的消息。多年后,我會偶然想到他或許會成為自由職業(yè)上的成功人士。我年過半百時這才明白,我為他假定的這種人生居然不過是毫無意義的遐想而已。阿歷克斯實際上早已自殺了——為一個女人吃藥死的。那是20多年前的事兒,他在即將而立之年身赴黃泉?!?Barnes,2008:13)
這位與艾德里安同命運的精英阿歷克斯的名字叫布里萊恩特,其英文名“Brilliant”一詞即“才華橫溢”之意,艾德里安同樣是劍橋的精英,同樣將理性思辨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懊看挝覀兞奶焐踔翣幊车臅r候,似乎將思緒條理化是他前生注定要做的事情,似乎他運用大腦就像運動員運用肌肉一樣自然?!?P87)正是這些天才,這些在各方面都出色無比的精英,這些理性思辨的能力達到極致的人之所以自殺,表面看起來是因為女人——即戀愛這些純情感化的事件。深究起來,不得不說,他們選擇自殺的根本原因是企圖用理性規(guī)劃一切,失去了用情感感悟生命的能力,忘記了情感的價值與意義。當面臨需要情感慰藉的事情時,他們往往低能到無法面對、無法處理,甚至只能選擇死亡來逃避絕望感。在論及艾德里安這些理性精英的死亡原因時,作者認為調教了艾德里安出眾頭腦的哲學教授應該負責任。作者的媽媽則認為,他自殺是因為他太聰明了,而一個人“太聰明的話,肯定最后得把自己繞進去,連基本的常識也都不知道了?!?P52)巴恩斯執(zhí)著于探討知識精英的生活悲劇和情感悲劇,不斷地對這種現(xiàn)象提出反思與質疑,無疑不僅僅是對其個人悲劇的呈現(xiàn),而是對當代人的精神與情感世界被不斷精細化和功利化的知識體系所驅逐的現(xiàn)狀的批判與抗爭。當現(xiàn)代人執(zhí)著于知識的不斷擴展與深刻時,人類的大腦便被無休無止的公式、思考所占據(jù),人的理性思辨力量不斷強大,最終把最基本的常識趕出了認識范疇,人類的感覺世界也因此完全被思辨世界代替。人無法體悟生活,只能干巴巴地解析生活,而這種解析最終會把自己賴以生存的生動世界肢解得支離破碎,導致再也找不到可以安放靈魂的柔軟所在,只能走向自我毀滅的可憐境地。恰如《終結感》中一句極富哲學意味的總結,“用邏輯規(guī)則闡釋人類境遇只能遭遇自我挫敗”(P86)。艾德里安是《終結感》中理性的代表、思辨的代表、現(xiàn)代人類成功的代表,然而正是由于這種無所不在的精密與邏輯,使艾德里安的血肉生命無處安身,最后陷在自己的邏輯怪圈中走向滅亡。他的自殺是理性的失敗,邏輯的失敗。西方學者面對理性對當代文化的毀滅性侵蝕已經(jīng)有了深刻認識,有學者這樣寫道,“我們不得不詰問自己:西方文化中的雙子塔究竟是什么?沒有人文精神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因為這樣,路便越走越窄,最后便形成了紐約的世貿中心?!?Barzun,2001:732)西方的邏輯理性把情感過濾掉,人文性被終結,于是一切都被理性對象化、物化、功利化,雖然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物質成就,但卻最終會像紐約的雙子塔——巔峰的技術成就和理性成果的代表一樣,最終毀在自己所建構的屏蔽掉情感與靈魂的冷漠與殘酷中。
4.0 文化精神的坍塌
將傳承千年的思維方式擯棄和解構之后,隨之而來的是不可避免的絕望感。正如戴維·科瓦特在《當代小說史》中說,“自從上世紀中期以來,一些小說中就充斥著一種急迫感,有時候甚至是一種絕望的氣息。原因是作者們在對過去進行了深入考察后得出的結論是,現(xiàn)在的世界變得越來越混亂?!?Cowart,1989:1)《終結感》在揭示了歷史的不可靠性和邏輯思維的失敗之后,便直指失去了固有文化基礎的混亂的當代西方世界。青年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是當代文化的典型體現(xiàn),因此《終結感》中有近一半的文本相當細致地敘述了青年學生的精神生活。青年學生對文化傳承的鄙薄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粉碎性坍塌;對生命與死亡的游戲態(tài)度則體現(xiàn)出他們對文化荒誕本質的認知與表達;而對信仰的戲耍和否定則更加深刻地呈現(xiàn)出當代西方文化生態(tài)的荒蕪。
如同所有青年一樣,作者筆下的當代英國青年同樣具有強烈的反叛意識與狂放思想。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的鄙薄態(tài)度表明,他們不但沒有任何傳承的姿態(tài),甚至對文化本身就是蔑視的、放棄的。他們對父輩的文化傳統(tǒng)嗤之以鼻,甚至將父母世界代表的文化思想視為有毒之物,因而拒絕依托、拒絕接納。他們認為自己“大多都信奉絕對主義。凡事非對即錯,非褒即貶,非善即惡——或者,就馬歇爾而言,動蕩或者特別動蕩。我們喜歡非贏即輸?shù)谋荣惤Y果,討厭平局。”(P10)這些“討厭平局”的青年似乎應該因此而樹立尋求真理的愿景,形成追求正義、追求成功的目標理想。而實際情況卻是,這些青年人絲毫沒有就此將正義和真理樹為人生所求,反而將他們對傳統(tǒng)的蔑視大而化之,形成了一種無視一切,包括歷史與理想的輕蔑情緒。從他們對傳統(tǒng)的擯棄開始,對身邊各種事情都持輕蔑與調侃的態(tài)度,理想、正義、道德等概念在他們眼中也因而變異為毫無意義的笑話。對傳統(tǒng)的輕蔑導致青年人沒有任何規(guī)范可以依托,行為放蕩、思想散亂、狂妄自大,對自我沒有正確的認知,對世界也缺乏正確的態(tài)度?!皼]錯,我們當然都自命不凡不可一世——不然青春是用來干什么的?我們說話時用德語的‘世界觀’和‘狂飆主義’顯示深沉,喜歡說‘就哲學意義而言,這是一種自我證明’之類的話?!?P10)通過矯飾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深沉及與眾不同,既是青年學生自我認知日益成熟的標志,又是青年們無法因此建構成熟的思想體系的明證。雖然青年們喜歡用深奧的詞匯矯飾自己,本質上卻對獲取了解和學習抱有消極與抵制的態(tài)度。“那時候你還或多或少地相信一個體面的學位遲早會保證你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P45)對父輩時期學習的實用性的最后否認,使當代青年徹底放棄了對正確的認知態(tài)度。身為當代青年,他們拒絕學習,擯棄學習,不僅不擔負任何改造世界的任務,反而竭力宣傳這種任務的荒唐可笑。在他們眼中,“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P149)。對生命崇高性的摧毀是當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特點,它使當代文化背離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堅信生命崇高、人性高貴的思想核心。然而問題是巴恩斯所探討的核心并非對當代青年背離人文思想提出尖銳批判,他批判的對象是以人文主義思想為脈絡的歷史傳承。人文主義強調的高貴自我真的能夠傳承千年并成為西方文化的中堅嗎?從人文主義思想發(fā)展而來的啟蒙主義理性思想真的能使西方世界遍布光明嗎?這種質疑脫離了對當代文化的表象批判層面,而是直指西方文化思想的基石。已經(jīng)有西方學者這樣評價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想,“阿波羅神殿坐落在高高的特爾斐的帕爾納索斯神山的一側,有兩句話箴言深深刻在其門口的石柱上?!J清自己’和‘不要過度!’這兩句話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希臘基礎。人文主義卻把這兩句話都踐踏了。人文主義所要追尋的‘我’本身是個錯誤概念,最后現(xiàn)身的那個毫無安全感的我,對著由其自身的文明所產(chǎn)生出的大量的過度之物狼吞虎咽,最終侵蝕自我?!?Carroll,2008:251) 這種觀點直指人文主義本身,而究其根源,則是人文主義過度強調人的偉大與崇高,過度張揚人的力量與理性,最終使當代文化完全背離西方文化的基石與初衷。過度張揚的理性使人走向了自我的反面,使人在過度的自我膨脹中失去了最初的文化內涵,最后使當代人在體驗了過度的外在成功之后,因無法確認生命的本真意義、無法面對情感與靈魂的放逐而墮落為附著于物質文明的被異化之物。異化了的當代西方青年毫無崇高感與道德感,他們踐踏傳統(tǒng)、撕裂傳統(tǒng)。他們“言辭鑿鑿地說,想象的第一要義就是越界。我們的父母看事情的方式與我們截然不同?!?P10)“越界”的思想使得他們主觀上擺脫了規(guī)則與傳統(tǒng),行為上則表現(xiàn)為放縱與無序。由于對文化的擯棄,青年學生也放棄了文化所包涵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們以荒誕冷漠的態(tài)度看待世界,以譏笑和諷刺的語言談論世事。在談及同學的自殺時,他們沒有絲毫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友人的惋惜,而是平靜地討論那位同學如何懂得在上吊繩上打結,甚至對他有女友并且有把女友的肚子搞大的機會表示憤慨,因為他們缺少那種經(jīng)驗和體會。對友人自殺事件的反應既沒有任何道德指向,又沒有任何正義感,他們所談所想完全是一場荒誕戲劇的再現(xiàn)。這種冷漠與殘忍的表現(xiàn)正是生命中缺乏文化底蘊的表現(xiàn),是當代西方文化精神轟然坍塌的表現(xiàn)。
不僅對于生活現(xiàn)狀,青年學生們對于當代政治和當代社會也已經(jīng)毫無興趣,更毫無期盼。作為當代都市文化的中堅,他們在學校受教育的時代就已經(jīng)完全拋棄了對文化建構的使命,毫無顧忌地成為當代都市文化的撕毀者。對于歷史和傳統(tǒng),他們嗤之以鼻,對于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概念,他們更是調侃嘲笑,但卻毫無改變或改進的意識。他們說,“我們渴望閱讀,渴望性,向往精英統(tǒng)治,推崇無政府主義。所有的政治與社會體系在我們看來都是腐敗,可我們寧可打著快樂的名義肆意狂歡,也不打算做任何改變?!?P9)只狂歡而不思改變便是當代西方青年的精神寫照。這些人擺脫了18世紀青年的理性崇拜,也沒有19世紀的憤世激情,甚至喪失了20世紀青年的憂郁氣質,有的只是不負責任的散漫。這些青年正是批評家筆下“喪失了自身的判斷力”,成為“被動的文化消費者”。(惠敏,2010:77)文化沒有了精神和思想做支撐,固然喪失判斷力,變得膚淺、散漫,甚至是混亂,《終結感》所呈現(xiàn)和揭示的正是當代都市文化的虛弱無力。正如恰爾德所說,“巴恩斯的小說傳達出的方式多種多樣……對于普遍的生存無力感,表現(xiàn)出充滿哀悼的審美姿態(tài)?!?Childs,2011:251)
當代文化精神的喪失也體現(xiàn)在對于傳承了千年的宗教信仰的鄙夷態(tài)度中。青年們對于信仰的態(tài)度既不是反對,也不是贊美,而是“沒有信仰,所以也談不到失去。我心里只有抵制,為此我還覺得頗有些英雄氣概——抵制英國教育所打造的以信仰上帝為宗旨的溫吞吞的體制?!?Barnes,2008:12)對宗教的根本性抵制成為當代英國青年精神面貌的重要特征:從不敬畏、從不相信,因而從不期盼。青年學生不僅對改變世界喪失了信心與行動的勇氣,他們甚至認為世界終將是毀滅的,無論是信仰還是理性都無法改變世界行將毀滅的必然結局。巴恩斯自己在其《沒有什么可怕的》一書中也曾這樣說,“我并不信仰上帝,不過我懷念他?!?同上:1) 而他筆下的青年學生連最后的一點懷念也消失掉了,剩下的只有混亂的思想所主導的混亂生活。雖然《終結感》自始至終的筆觸都相當克制,雖然字里行間滲透了極強烈的絕望信息,但卻未見任何尖銳的批評與痛苦的指責,然而正是這種毫無態(tài)度的絕望感,使人更加恐怖地意識到一切秩序和信念喪失之后的荒涼前景?!皥詫嵖煽康目陀^性和實在性的消失是后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當代人普遍的生存狀態(tài)?!?McGrath,1987:21)當人的精神上沒有了任何依靠,也就沒有了任何束縛和任何期待,那么帶給自己的最后結局終將是這毫無抵制的毀滅。一些年輕人雖然表面上流露出反叛傳統(tǒng)與教條的激進姿態(tài),然而這種姿態(tài)恰如膚淺的口號,因缺乏思想與意志的支撐而最終歸于虛無?!啊隳茏龅酶?!’這個口號喊出的時候總是熱情洋溢,但通常卻總是無法實現(xiàn)。這種失敗無法通過意志的行為得到補救。”(Bernard,1966:3)因此,這些姿態(tài)無論如何建構不成任何嶄新的范式,更無法形成具有進步意義的新的指向性,反而在完成了對傳統(tǒng)的解構之后,只剩下混亂無序的道德空白,青年的反叛思想也因這隨之而來的亂象而失去了任何意義。
《終結感》在敘述青年學生的思想認知的同時,也探討了這種頹廢認知的存在根由。作者認為首先是因為當代社會的種種弊端導致了青年人對傳統(tǒng)與未來的雙重否定態(tài)度。伴隨他們成長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導致他們將這種不完善看成世界的必然,并最終因為對這些不完美的怨恨導致了對任何改良前景的質疑與最終放棄。“我當然相信,我們都承受著這樣或那樣的毀滅。除非生在一個有著完美的父母、兄弟、鄰居和伙伴的世界,否則又怎么會沒有毀滅呢?”(P44)換句話說,我們沒有生在一個有著完美的父母、兄弟、鄰居和伙伴的世界,因此必將承受毀滅?!澳阕谀莾?,回憶著這一切,區(qū)別清楚地羅列出來,但卻得不到任何結論。我既不贊同也不反對。我無所謂。我已經(jīng)把思考的判斷的能力擱置起來了?!?P133)正是這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導致西方社會的文化精神走向破敗。
評論家卡爾這樣評價當代小說,“越來越放棄救贖功能,認為救贖從根本上是不可能的?!?Karl,1962:1)《終結感》便是一部直指當代西方文化癥結、并對救贖持懷疑態(tài)度的小說,因此它給予當代西方的診斷結果是絕望無力的“終結感”。誠如一些西方學者所言,“許多人認為,西方人已經(jīng)變得如此腐敗,如此不負責任。同時,他們又變得如此強大,如此危險。因此,西方人很有可能給自己,也給他們業(yè)已征服的世界帶來的結局是過度消耗、嚴重污染和恐怖爆炸?!?(Angell et al.,1981:3)《終結感》中所呈現(xiàn)的,恰恰是基于這種認知之上的一種無力感和放棄感,是面對必然落敗的結局的一種絕望的無動于衷,并在此基礎上最終走向混亂和自我毀滅。
5.0 結語
歷史、記憶、愛情、死亡、命運,這些有關個人生存的話題,是巴恩斯始終關注的主題。尤其是在《終結感》中,巴恩斯不但延續(xù)了其一直以來的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憂患意識:記憶不能信賴,歷史無法建構,未來無法期盼,傳統(tǒng)無可傳承,由此更深刻而蒼涼地勾勒出一幅希望終結、未來終結、意義終結的無情畫面。在他的筆下,受理性思想浸潤的科學天才因無法面對愛情而自殺身亡,受當代文化浸潤的主人公被深刻的無力感所攫獲,以冷漠和絕望的態(tài)度面對歷史和未來。年輕的托尼審視自己的記憶時發(fā)現(xiàn),整個人生原本毫無確定性可言,人的生存境遇也由此變得悲涼:個體就如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喪失了信仰,隔絕了聯(lián)系,削弱了信心,迷亂了身份。還是在《10 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曾在對愛情表示懷疑、進行責問之后,仍然把愛情作為信仰和實現(xiàn)救贖的手段。他說,“我們必須信奉它,否則我們就完了。我們可能得不到它,或者我們可能得到它而發(fā)現(xiàn)它使得我們不幸福,我們還是必須信奉它”。(Barnes,1990:128)而在《終結感》中,他筆下的愛情已經(jīng)變?yōu)橥耆豢勺矫?,充滿猜疑與平庸,再也無法起到觸動靈魂的作用。巴恩斯把自己曾經(jīng)建構起的愛情救贖之塔砰然推倒的行為,了然揭示了本書的主題——終結感。這種終結感由對歷史的顛覆而來,對邏輯思辨?zhèn)鹘y(tǒng)的消解而來,文化精神的徹底坍塌為一切希望和救贖途徑蒙上了裹尸布,也宣稱了終結感的徹底勝利。布克獎評委會主席斯特拉·里明頓在頒獎典禮上稱,《終結感》是“一本寫給21世紀的人類的書”(張莉,2012),即終結感是作者對當代西方社會在思維模式、價值觀、傳統(tǒng)信仰三重坍塌的情況下所做的精準預測。通過這種預測,巴恩斯表達了對當代西方都市文化的精神癥結的痛切診斷及批判態(tài)度。而這部書又普遍被認為“質感豐厚,美學上無可挑剔,同時還有極強的娛樂價值”。(Childs,2011:5),這也恰恰說明巴恩斯希望通過自己精心的文學建構而將其批判思想廣泛傳播,將其為當代西方社會所做的診斷被廣泛認知,最終為被“終結感”深深攫獲而不自知的當代人敲響警鐘,以期當代西方世界能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病癥,從而獲得重拾文化精神的勇氣。
注釋:
① 本文所引小說原文均出自Barnes, J.TheSenseofanEnding[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12。以下出自本書的引文只標注頁碼。
參考文獻
[1] Angell, J., W. Helm & M. Robert.MeaningandValueinWesternThought:AHistoryofIdeasinWesternCultureVolumeI:TheAncientFoundations[M]. Lanham: Lexington Books, 1981.
[2] Barnes, J.AHistoryoftheWorldin101/2Chapters[M]. New York: Vintage, 1990.
[3] Barnes, J.NothingtoBeFrightenedof[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8.
[4] Barnes, J.TheSenseofanEnding[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12.
[5] Barzun, J.FromDawntoDecadence: 500YearsofWesternCulturalLife— 1500tothePresent[M]. New York: Perennial, 2001.
[6] Baumbach, J.TheLandscapeofNightmare:StudiesintheContemporaryAmericanNovel[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5.
[7] Bernard, W. H.HumanDevelopmentinWesternCulture[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1966
[8] Bradbury, M.TheModernBritishNovel[M], New York: Penguin, 1993.
[9] Carroll, J .TheWreckofWesternCulture:HumanismRevisited[M]. Wilmington: Del. ISI Books, 2008.
[10] Childs, P.JulianBarnes[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1.
[11] Cowart, D.HistoryandtheContemporaryNovel[M].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9.
[12] Karl, R. F.TheContemporaryEnglishNovel[M].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1962.
[13] McGrath, P. Interview with Julian Barnes[J].Bomb, 1987,(Fall):15-21.
[14] Rushdie, S.ImaginaryHomeland:EssaysandCriticism1981-1991[M].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91.
[15] Scott, J. B. Parrot as paradigms: Indefinite deferral of meaning in “Flaubert’s Parrot”[J].Ariel:AReviewofInternationalEnglishLiterature, 1990,(21):53-60.
[16] 惠敏. 西方大眾文化研究述評[J]. 山東外語教學,2010,(4):76-80.
[17] 連淑能. 論中西思維方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40-46.
[18] 榮開明等. 現(xiàn)代思維方式探略[M]. 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19] 張莉. 朱利安·巴恩斯:叩問存在的“佩涅洛佩”[J/OL]. 201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2-17/116748.html.[2014-07-20]
TheSenseofanEnding:
The Spiritual Symptom of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Urban Culture
LIU Chun-fang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 China)
Abstract:Julian Barnes is one of the major contemporary writers in the UK. The Sense of an Ending is his latest work, which was published in 2011 and won the Booker Prize in 2012. Although inheriting the history and memory elements of his previous works, this novel reveals between the lines a hopeless and desperate feeling.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reliable memories of the 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ogical thinking mode and the final revelation of the core criticism of the novel — the collapsed contemporary cultural spirit, the connotation of Barnes’ cultural criticism, presenting hi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ual symptom of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urban culture and his awareness of crisis.
Key words:The Sense of an Ending; contemporary western urban culture; spiritual symptom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1002-2643(2015)01-0081-09
作者簡介:劉春芳(1970-),女,漢族,河北武強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英國小說中的都市文化困境研究”(項目編號:11BWW045)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5-06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