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倫光 齊明明
(鄭州市第一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高層建筑施工關鍵性技術特點分析
李倫光1齊明明2
(鄭州市第一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我國經(jīng)濟水平的飛速發(fā)展,當前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有了極大的提高,與人們?nèi)粘I钕⑾⑾嚓P的建筑業(yè)也取得了極大的發(fā)展。其中,高層建筑作為當前我國最為常見的一種建筑形式,它的施工技術對于整個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由于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之中具備有建筑材料消耗大、施工難度高、施工工藝復雜和交叉作業(yè)普遍等特點,從而使得了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與普通建筑物的施工技術之間有著極大的區(qū)別。本文將簡要分析我國當前高層建筑施工技術的現(xiàn)狀及特點,重點闡述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性技術。
高層建筑 特點 關鍵 施工技術
當前,國家和施工單位都不斷的加強對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和施工理論的革新,但是當前的高層建筑絕大多數(shù)還是以鋼筋混凝土建筑為主。為了有效的減輕建筑物的自重,高層建筑的形式不斷發(fā)展為了鋼結構和鋼混結構,而對于建筑施工材料,則通過了優(yōu)化而便于運輸和施工,并考慮到了配合混凝土進行澆筑處理。針對高層建筑物具有的多樓層、復雜結構多樣以及對施工技術和施工工藝的高要求,為了確保高層建筑施工能夠順利的進行,國家對建設工程引入了項目招投標制度、工程監(jiān)理制度、強化了建筑工程施工,特別是針對高層建筑和超高層建筑,加強了對于施工技術的監(jiān)督和控制,并對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科學的考核,從而確保工程的質量和安全。
與普通建筑物相比,高層建筑在施工技術上有著許多的共同點,也有著許多的不同點。在高層建筑與普通建筑的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之中,都是安裝從下到上進行逐層的施工的,但在具體的施工技術上,高層建筑則由于其具備有高空作業(yè)、建筑體積大、基礎埋深大、工程量巨大等特點而造成在施工技術上與普通的建筑物有著較大的區(qū)別。
2.1 高空作業(yè)
在高層建筑物的施工過程之中,由于高層建筑本身就具備有高度大這一特點,故而在施工過程中的垂直運輸量非常的巨大。而建筑物的高空作業(yè)要進行繁多的材料、設備和人員的運輸,從而造成在施工過程之中必須要充分的考慮到高空作業(yè)的防火、安全、通信和水電等方面的問題,且要避免高空墜物現(xiàn)象發(fā)生。
2.2 體積大、工程量大
目前,在高層建筑的施工過程之中,由于工程本身的就具備著體積大和工程量大這一特點,因而它所涉及到的施工人員和施工單位眾多,特別是在一些大型的高層建筑物之中,往往是一邊設計一邊施工。在這一過程之中需要不同部門之間經(jīng)常性的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溝通,故而在施工時,在設計上應當要做到精益求精在管理上要做到科學合理。
2.3 基礎埋深大
高層建筑在設計時,為了使得建筑物能夠具備有更強的穩(wěn)定性,它的設計基礎埋深按照規(guī)定需要大于整體高度的1/12,而建筑本身就具備有高度大這一特點,因而基礎的埋深往往比較的大。故而在對高層建筑的基礎進行處理時,由于相關的處理技術比較的復雜,特別是在軟土地基上施工時,可以采取的基礎施工方法多,且不同的技術方案對于整個工程的質量和工程量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2.4 施工條件復雜
當前我國修建的高層建筑物大都在城市的市區(qū),在這一區(qū)域之內(nèi)往往由于施工用地緊張,從而要最大限度的壓縮現(xiàn)場的臨時性工程,盡量的減少現(xiàn)場的材料、設備的儲量,并需要根據(jù)現(xiàn)場的復雜條件合理的選用相關的機械設備,要充分的利用工廠化的產(chǎn)品。此外,在施工過程之中,還要確保相鄰的建筑、地下管線等不受較大影響。特別是在建筑的基礎施工時,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且要密切的注意周邊建筑的裂縫發(fā)展情況,以便及時的采取技術措施,避免造成鄰近建筑物的破壞。
3.1 基礎工程施工技術
在高層建筑的基礎施工過程之中,主要有土方的開挖、基坑排水和支護以及基礎的混凝土澆筑等工作。由于高層建筑一般在城市的密集區(qū)域,施工場地比較的狹小,因而在高層建筑物的基礎工程施工過程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來對鄰近建筑物和周邊的市政設施進行保護。根據(jù)《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中的相關規(guī)定,高層建筑的基礎工程一般都為深基礎工程。對于深基坑而言,由于施工風險比較的大,它需要考慮到深基坑的開挖與支護,且它涉及到了土力學穩(wěn)定以及強度和位移變形等巖土問題。倘使在基礎施工過程之中存在施工設計的不當,則極易發(fā)生基坑事故,因而,在施工過程之中,要針對基坑工程的具體情況,制定基坑的開挖和支護方案以及基坑的降水方案,對于基坑深度超過5m的基礎工程項目,需要進行專家論證,并由項目總監(jiān)審核通過之后方才能夠進行。為了確保高層建筑物的基礎工程在施工過程之中的穩(wěn)定性,防止基礎的側滑,在高層建筑的基礎施工時,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來解決基坑降水、邊坡支護、基礎混凝土的澆筑等過程對于周邊建筑物的影響問題。
3.2 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
在高層建筑結構之中,建筑物的下部結構往往受力很大而上部結構受力比較小,正常結構布置時,往往是下部結構剛度大,上部結構剛度小,但絕大部分建筑為了滿足建筑的功能性要求而在建筑物的下部布置大空間,在建筑物的上部布置小空間,從而需要在建筑物的下部布置結構剛度比較小的框架結構,在建筑物的上部布置結構剛度比較大的剪力墻結構。為了滿足這一結構布置,往往需要在建筑結構之中設置一個轉換層,建筑物轉換層的高度直接決定著整個建筑的抗震性能,它施工質量的好壞將會直接的關系到整個建筑的質量。在帶狀結構轉換層的施工過程之中,應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轉換層下部結構的剛度,要加大筒體以及落地墻的厚度。在施工過程之中對于轉換層的墻體混凝土質量則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必要時應當在房屋的周邊增設剪力墻、框架或者在樓梯間增設筒體結構。與此同時,還可以采取措施如:不落地剪力墻、開口、減少墻體厚度等方式來弱化上部結構剛度,從而提升建筑物結構轉換層的抗震性能。
3.3 后澆帶施工技術
一般高層建筑物之中,由于功能上或者外形上的需要,往往擁有主樓與裙房連在一起。從結構上而言,要將主樓和裙房分別開來就必須要在兩者之間設置沉降縫。對于上部結構而言,無論是高層建筑的主樓與裙房同時施工,還是不同時施工,在施工過程之中都需要按照施工圖紙預留施工后澆帶。對于高層主樓與底層裙房的連接基礎梁以及上部結構的板和梁,都需要預留施后澆帶。這類后澆帶的施工方法是,要待主樓和裙房的主體結構完成之后,對預留的后澆帶用膨脹混凝土土進行澆筑,將兩側的地梁以及上部結構的梁和板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因為,一般情況下而言,在主樓結構完成之后,沉降量已經(jīng)完成了最終沉降量的60-80%,在這個時候澆筑后澆帶可以有效的減小因結構差而造成的結構內(nèi)力。對于施工后澆收縮帶,一般情況下而言是在主體結構完成的兩個月之后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因為這時,混凝土的收縮量一般已完成了60%以上。且在施工過程之中選擇施工后澆帶的位置,一般是結構彎矩和剪力都比較小的地方,在施工后澆帶位置,混凝土雖然是后澆,但是后澆帶部位的鋼筋不能夠極端,倘使梁板的跨度比較的小,對于鋼筋的配置可以一次性完成;倘使梁板的跨度比較的大,那么則可以按照相關規(guī)定對鋼筋先進行截斷,待混凝土澆筑之前再另行焊接。對于后澆帶的寬度,一般而言要考慮到施工的可操作性和結構的構造要求,一般寬度為0.7-1.0m,斷面形式一般為直線。
隨著我國高層建筑的逐漸增多,對于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針對了當前我國高層建筑施工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特點進行簡要的分析,重點對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之中的一些關鍵性技術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高層建筑的施工過程之中,合理的運用先進的施工技術,既可以有效的節(jié)約人力,又可以有效提升工程的施工質量,同時又能加快施工進度。
TU75
B
1007–6344(2015)01–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