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黃山羊是四川的地方優(yōu)良品種羊,過去常以野外放牧為主,現在集約規(guī)?;B(yǎng)殖發(fā)展后,多圈舍飼養(yǎng),近年來發(fā)生口瘡病現象很多。羊口瘡病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主要在患羊口唇等部位皮薄、黏膜處形成丘疹、膿包、潰瘍以及厚痂為特征,尤以幼羊易感染且發(fā)病率高,危害性較大。筆者就臨床所遇,淺析其病因并把常用方法敘述如下,以供同仁參考。
(一)病例
通江縣某養(yǎng)殖場2015年飼養(yǎng)黃山羊108頭,在3月初,有幾只羊突發(fā)搔癢,接著口鼻處破潰生瘡,短暫的幾天時間擴散到好幾十只羊。
(二)臨床癥狀
在吃飼料草時口腔有疼痛的表現??谇粰z查可見黏膜及舌面上有芝麻大小的紅點,口腔流誕,精神倦怠,采食飼草受到嚴重影響,口腔外口角邊也發(fā)現黃豆大小的水泡,嘴唇腫脹,水泡破裂后形成瘍面,繼后結痂,由于嘴巴經常張開導致結痂并產生裂縫,流出血水,口腔黏膜及舌面也會有紅色的水腫塊。體溫可達40度以上,病情嚴重時精神萎靡不振,逐漸消瘦,臥地不起,最后導致死亡。
(三)病因分析
1.病菌感染。也就是直接接觸傳染源而發(fā)病,當健康羊只與病羊或帶毒羊只接觸后,主要通過接觸損傷的皮膚、黏膜而感染發(fā)病,病畜的皮毛、尸體、污染的飼料、飲水、牧地、用具等可成為傳播媒介。
2.檢疫不嚴而引起。在引種和平時的檢疫工作中,由于檢疫不嚴,引入病羊或帶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廄舍或牧場、水源,常常引起該病的發(fā)生。
3.飼養(yǎng)管理不善。在飼養(yǎng)管理工作中,常因不經意地使羊的皮膚、黏膜受到損傷,飼料或墊草中存在大量的芒刺,以及對礦物質飼料添加不夠,導致羊只缺乏礦物質飼料或微量元素,產生異嗜或啃墻,不注意衛(wèi)生等而感染發(fā)病,加之對羊舍和用具消毒不嚴,給病毒的侵入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而造成該病的發(fā)生。
4.防疫措施不完善。當前由于各地的防疫措施滯后,在對山羊的防疫中,出現防疫漏洞,幾乎不進行山羊口瘡疫苗的免疫接種,因而導致本病傳染和流行。
5.缺少放牧時間。冬春季節(jié)草料減少,羊關在圈舍內的時間過長,缺乏運動,青草吃食太少。
(四)治療
1.西醫(yī)治療。
(1)首先用0.1%的高錳酸鉀液每天2次反復沖洗患部(如果已結痂的,應先將患部結痂剝去后再用高錳酸鉀沖洗干凈)。
(2)用1%的龍膽紫溶液一天2~3次涂抹患部。山茶油或芝麻油250 ml、牛黃解毒片、VB 2片、冰硼散混合涂口腔;或用碘甘油涂擦;還可以用酒精加敵百蟲粉調涂患部。
(3)灌服牛黃解毒片、VC片每只羊每次各2~3片,一日2次。
(4)體溫升高的病羊,可肌肉注射退熱藥和抗菌素(如青霉素、慶大霉素和安基比林等)。嚴重的用病毒靈5~10 ml+慶大5~10 ml+地塞米松2.5 ml)或者核黃素注射液5~10 ml,一天一次, 用藥量看山羊大小及病情而定。
2.中醫(yī)治療。根據病情輕重分別以清熱解毒、防腐生肌、提高免疫力。利用中草藥方劑治療效果很好。一般選用黃柏30 g、石膏30 g、葛根20 g、大青葉25 g、黃連20 g、龍膽草30 g、車前草30 g、知母30 g、板藍根25 g等配伍煎湯飲服。外有佩蘭、兒茶、雄黃、青黛、冰片各等分用蜂蜜調勻涂擦患部一日一次。
(五)預防
1.堅持自繁自養(yǎng)的原則,禁止從疫區(qū)引進羊或購入飼料、畜產品。嚴格產地檢疫、運輸檢疫和購入檢疫,做好消毒工作。從外地引進的羊應隔離觀察2~3周,并嚴格消毒,經檢疫證明無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飼養(yǎng)。疫區(qū)內的健康羊進行緊急預防接種。
2.隔離消毒。隔離病羊,對病羊污染過的羊舍、飼料、用具、場地等徹底消毒。
3.加強飼養(yǎng)管理,抓好秋膘和冬春補飼。經常打掃羊圈,保持清潔、干燥、衛(wèi)生,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注意保護羊的皮膚、黏膜完好,剔除飼料、墊草中的異物。科學搭配飼料,合理補充礦物質飼料,保證營養(yǎng)全面,平時加喂適量食鹽,以防羊啃土、啃墻而引起口唇黏膜損發(fā)病羊場的欄會、場地、用具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可用消毒威或強力消毒靈稀釋后噴灑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