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王仲孝
(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山東淄博255049)
依憲治國與程序法治關系研究
張 波,王仲孝
(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山東淄博255049)
依憲治國作為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一種重要的治國方略;程序法治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保障人權、實現(xiàn)正義以及防止公權濫用的價值,兩者統(tǒng)一于依法治國,聯(lián)系密切,不可分割,都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xiàn),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標志。加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建設、保障公民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健全和落實憲法監(jiān)督制度是完善依憲治國的具體措施,通過完善程序性立法、培養(yǎng)程序法治信仰則是實現(xiàn)程序法治的有效途徑。
依憲治國;程序法治;依法治國;基本權利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堅持依法治國道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實現(xiàn)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由之路。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部門法的基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主義法律體系。同時,堅持依法行政、科學合理的程序法律制度,也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訴訟程序不但牽涉到國家公權力的運用,而且關系到公民最基本權利的實現(xiàn),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程序法治與依憲治國具有非同一般的密切聯(lián)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我國依法治國、構建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偉大方略。依憲治國、樹立憲法權威、構建憲法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必由之路。
(一)依憲治國作為一種治國理政方略,具有深刻內(nèi)涵
1.國家的國體、政體和根本制度,由憲法或憲法性文件決定
憲法規(guī)定了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不允許被任何組織、個人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xiàn)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與權力行使者,人民依照法律依法管理社會、文化等各項事務。同時憲法對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制度、民族制度、一國兩制的制度均有規(guī)定。
2.憲法對國家機構的設置、職能部門的設立、職權的賦予均有規(guī)定
其他的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以及規(guī)范性文件均無權規(guī)定國家機構的設置,機構職能的劃分與職權的分配。
3.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在所有法律性文件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以及地方的各項法規(guī)、規(guī)范性文件都應以憲法為中心,不得與其相抵觸。法律、法規(guī)的撤銷與宣布無效,均應依照法定程序,依法進行。
4.所有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
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應通過法定途徑和法定程序予以追究。針對權力的天然擴張屬性和容易被利用的特點,必須對權力加以限制,對權力加以限制最有力的工具便是法律,體現(xiàn)在刑事訴訟中便是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職權,遵循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guī)定來處理案件。[1]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無論誰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的特權,無論其身份、地位如何均平等地適用法律。實踐中,一些職位較高的領導干部,由于缺乏法制觀念,不能做到廉潔自律,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觸犯了法律法規(guī),其行為與人民的利益相背離,同樣會受到法律的追究與懲罰。
(二)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1.憲法是特殊法。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憲法是黨和人民利益的最大體現(xiàn),是在科學民主的立法程序下形成,并且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發(fā)展實踐證明了的根本法。我國法治權威的樹立,以及法治進程與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憲法的權威是否形成并樹立起來。
2.相比于一般法律,憲法調整的是與執(zhí)政理國最密切的社會關系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設置等都在憲法中有著最為權威的規(guī)定。[2]
3.相比于一般法律,憲法具有較大的穩(wěn)定性
憲法是制定與完善其他一切法律、法規(guī)的依據(jù)與基礎,任何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性文件的制定均不得與憲法的精神相背離。同時,憲法的制定與修改,都具有特別嚴格的程序,需要經(jīng)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并且一定比例的代表通過方可生效。每次憲法的修改,均是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體現(xiàn)。正是憲法相對的穩(wěn)定性與代表人民利益的廣泛性,才保證了我國的穩(wěn)定與社會的繁榮昌盛。因此,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將依憲治國作為核心。
程序法治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nèi)容。《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堅持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一)程序法治的基本內(nèi)涵
程序法治與實體法治相對應,是現(xiàn)代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程序法治是指通過制定科學、完善的程序法,如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來保障各項法律、法規(guī)的公平公正實施,從而最終實現(xiàn)民主法治的宏偉目標。理性主義與自由價值是程序法治的精神所在,個體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平等、價值、尊嚴都會得到其應有的尊重。程序法治關注法律實施的過程,注重司法的效果、公平以及公信力。程序法治意味著人民賦予的行政權、司法權等國家公權力,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由專門機關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否則不產(chǎn)生應有的效力。
程序法治具有兩個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程序性法律制度是程序法治的基礎。程序性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了程序性法律和程序性原則。如我國這樣的成文法國家,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是主要的程序性法律。而在判例法國家(如英國)的法律制度中,自然公正原則是其程序性原則的代表。孟子云:“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雖然法律賦予了人們接受教育、休息、獲得勞動報酬、提起訴訟等各項權利義務,但是其都是靜態(tài)的,只有經(jīng)過合法的程序才能保證其權利義務的實現(xiàn)。第二,程序正義是程序法治的標志。法律賦予人們各項權利義務的實現(xiàn)離不開程序法律制度的保障,但前提是要保證其所依據(jù)的程序法律制度是公平的、正義的。非正義的程序法律制度不但不會保障人們各項權利義務的實現(xiàn),反而會使部分掌握權力的人,鉆法律的漏洞,濫用職權,損害人民的利益。
(二)程序法治的基本價值
1.程序法治具有保障人權的作用
(1)人格尊嚴得到尊重。在程序法治的過程中每個人均享有獨立、平等的主體地位,主體意志自由與行為自由的統(tǒng)一是程序法治的顯著特點。就具體程序法治的程序而言,讓當事人參與到訴訟、保障權利的過程中來,是對其主體資格、人格、利益的一種承認與認可,是一種自治精神的體現(xiàn)與反映。如果剝奪了其參與程序的權利,則意味著奴役,對于人格尊嚴則是一種侵犯。
(2)人的權利得到實現(xiàn)。程序法治作為保障人權的一項重要原則,最早起源于自然法觀念。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法治環(huán)境與背景之下,程序法治具有不同的含義與適用規(guī)則。在美國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中,程序法治主要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涵:其一,向法官陳述案情、說明事實是當事人享有的一項權利;其二,當事人有權利了解被指控的原由;其三,對于被指控的事實,當事人有權利進行辯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保障自身利益不受非法侵害。程序法治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于人權的尊重,訴訟參與人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的辯護權、陳述權、申請救濟權等應當依法得到保障。
2.程序法治能夠最大程度上保證實體正義的實現(xiàn)
(1)程序的合法性。程序的合法性是程序法治的前提與基礎,只有在程序合法的前提下,各項法律、法規(guī)的適用才能依法進行,具體體現(xiàn)為:第一,程序設計的法定性,即程序規(guī)則的制定與修正均需用法律規(guī)則予以明確,同時程序的設計需在具有權威效力的法律、法規(guī)指引下完成,不能根據(jù)程序制定者的意愿隨意制定與修改。第二,程序運行的合法性。程序一經(jīng)通過法律的形式制定下來,即具有了既定力和拘束力,任何個體都應該嚴格遵守與執(zhí)行,不能違反程序設計的過程順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正義的價值,否則會影響到結果的公正性與合理性。
(2)過程的公開性。社會正義需要實現(xiàn),并且在陽光的程序中得到實現(xiàn),只有人們看到了正義實現(xiàn)的過程,才能真正信服,因此過程的公開即程序活動的公開,是程序法治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過程的公開有利于參與者了解、掌握有效的信息,同時對于程序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監(jiān)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結果程序的優(yōu)化。保證程序的合理性與正當性,讓權力運行于陽光下,無論最后的結果怎樣,公開的過程也會相對減少參與者心理上不必要的不安與擔心。比如一些行政執(zhí)法單位在行政處罰的過程中,處罰過程的不公開、處罰依據(jù)的不透明,嚴重影響到了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處罰結果的接受程度,同時有損于行政執(zhí)法機關的良好形象。
(3)結果的合理性。結果的合理性是程序法治的邏輯結論,主要是因為:第一,從合理性自身的構成來看,合理性取決于社會成員的共同認可。[3]在一個不民主、沒有法治的社會里,統(tǒng)治者作為最高也是最后的決策者,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喜好進行臆斷,用壓制、奴役、專制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人民只有服從的義務,其結果必然是缺乏合理性的。而在現(xiàn)代民主法治的社會里,國家、統(tǒng)治者的權力來源于人民,并且能夠為人民所用,其權力能夠合理、陽光地運行,最終得到的結果也必然是合理的。合法、公開的過程,平等的主體地位最終才能有合理的結果。第二,從正義的確定性來看,實體的正義是難以實現(xiàn)的。實體法的規(guī)定往往具有原則性,并非具體的標準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模糊性。而程序法治要求過程的進行必須合法、公開,經(jīng)“看得見的方式”得出的結果則顯得更具有合理性。
3.程序法治具有控權的價值
在現(xiàn)代民主法治的國家里,程序法治是防止公權力濫用,實現(xiàn)有效控權的一種捷徑。程序法治充分利用抑制、分工、間隔等功能,從而實現(xiàn)了對于國家公權的有效制約。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實體法規(guī)則的控權作用逐漸減弱,而程序控權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程序法治達到了權力與權利的平衡、效率與自由的協(xié)調效果。
依憲治國作為依法治國的核心,程序法治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內(nèi)容,兩者都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兩者統(tǒng)一于依法治國,聯(lián)系密切,不可分割。同時程序法治也是依憲治國的內(nèi)在要求。
在我們深化法治改革、探索法治化道路的今天,依法治國主要體現(xiàn)為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構建法治政府,首先要依憲而治。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在行使有關人民切身利益的職權時,必須在法律授權范圍之內(nèi),有明確的法律依據(jù)。其次是良法之治,其所依據(jù)的法律必須是能夠反映我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法律,才能夠實現(xiàn)保障人權、程序正義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結果的正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實現(xiàn)依法治國方略的過程中要加強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政府在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時,一定要遵循法定的權限和法定的程序。只有如此,才能高舉民主法治的旗幟,最終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偉大方略。
從我國現(xiàn)實來看,實現(xiàn)依憲治國,無論在意識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目前都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程序的法治化雖已有長足的進步,但距離依憲治國的要求,尚遠遠不足。在此背景下,具體改革路徑的選擇,顯得既現(xiàn)實又必要。
(一)實現(xiàn)依憲治國的建議
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章程,我國憲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的特點。[4]依憲治國是實現(xiàn)治國方略的不二選擇,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體現(xiàn)。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
憲法體現(xiàn)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政治屬性。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英明領導下,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與發(fā)展取得了較大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道路,使得中國的民主政治化程度不斷提升。在這一進程中探索出的核心思想、基本精神等均得到了憲法的直接確認與體現(xiàn)。堅持依憲治國與堅持黨的領導是統(tǒng)一的,只有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憲法精神和人民民主、人民利益的充分實現(xiàn),國家、社會才能在穩(wěn)定和諧的秩序中前進。憲法體現(xiàn)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讓人民參與到國家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項事務的管理中來,保證每個公民權利義務的充分實現(xiàn),人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2.加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建設
人大代表由民主選舉產(chǎn)生,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人大不僅是我國的權力機關,更是人民的代言人。因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民主法治建設、法治化水平等各方面的差異,實踐中我國各級人大的建設與作用的發(fā)揮程度,與依憲治國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法治建設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強化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建設,尤其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的產(chǎn)生,應當嚴格按照憲法的規(guī)定進行,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心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真正做到執(zhí)政為民,進一步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的進程。
3.保障公民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
公民的權利、義務是憲法的重要內(nèi)容。實踐中,隨著我國法制化程度的不斷增強,我國政治文明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逐漸得到了實現(xiàn)與保障。但許多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如在公民知情權的保障方面,部分政府部門對于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切身利益的決策程序及結果缺乏透明度。政府機關只有在充分聽取了人民的心聲、建議時,才能充分掌握和了解最基層的真實情況,才能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改革措施。
4.完善憲法監(jiān)督制度
實現(xiàn)依憲治國需要建立憲法至上的理念,但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而不是將憲法“供奉”起來,一味地盲目崇拜。憲法所規(guī)定的制度與原則,應當在具體的法律實施過程中落實到位,使得公民所享有的每項憲法權利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實踐中,憲法實施仍存在諸多問題,部分地方政府在制定行政法規(guī)、規(guī)范性文件的過程中,為了保護地方利益,其立法存在與憲法不相符合或不一致的現(xiàn)象。還有些官員,濫用憲法賦予的權力,貪污腐敗,置黨紀國法于不顧,以權謀私,嚴重損害了人民利益,致使憲法賦予公民的人身權、財產(chǎn)權受到侵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jiān)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guī)范性文件,這些都為憲法的正確實施提供了堅實基礎。[5]
(二)完善程序法治的建議
1.培養(yǎng)程序法治信仰
伴隨多年的法治教育,人們的法治觀念有了很大提高,但對程序法治的信仰程度仍差強人意。比如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不是通過法律途徑,而是習慣用信訪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直接導致了信訪形勢的嚴峻和社會秩序的不穩(wěn)定,有的地方甚至出現(xiàn)了堵截、跟蹤、報復信訪人等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生。大量的信訪使公民的訴求游離在法律設計的程序之外,當人們遇到人身、財產(chǎn)權受到侵害等問題時,因為擔心通過正常的法律途徑不能保證自己的權益得到及時有效的維護,遂選擇避開起訴、上訴、申訴等正常的法律程序。這顯然不符合程序法治的基本要求。培養(yǎng)程序法治信仰,需要不斷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將法律途徑視為維護自身權益的正當渠道。
2.完善程序性立法
雖然經(jīng)過多年的不斷努力,我國程序法治建設取得了諸多成就,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需要完善程序性立法,在立法內(nèi)容上,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略偏重于實體性,針對實體性權利的具體實施過程及權利的救濟程序卻較為粗疏,不能有效進行操作。其次,在行政執(zhí)法過程中,程序法未被嚴格遵守,尤其在行政訴訟案件中,當事人的維權之路還異常艱難。完善程序性立法,需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做到與時俱進,完善程序法中操作性較強的一系列具體性規(guī)范。
依憲治國是程序法治的目標,而程序法治則是依憲治國的內(nèi)在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上,在實現(xiàn)依憲治國的進程中,只要始終堅持程序法治,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必將迎來民主法治的新時代。
[1]甄貞,孟軍.我國憲法中刑事訴訟制度的規(guī)范分析[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2).
[2]胡仙芝.依法治國的制約因素與實現(xiàn)途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6).
[3]郭洪.憲法與依法治國[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4]歐陽夢春,楊啟敬.“良法”與“惡法”之思辨[J].湖湘論壇,2004,(1).
[5]施繼生.依法行政是實現(xiàn)我國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關鍵[J].大理學院學報,2005,(S1).
(責任編輯 李逢超)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 of Constitution and the Procedural Rule of Law
Zhang Bo, Wang Zhongxiao
(LawSchool,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Rule of constitution, the core of rule of law, is an essential statecraft, and procedural rule of law, the key content of rule of law, is of great value in that it protects human rights, realizes justice and keeps public power from being abused. These two, united in the rule of law and integrated closely, embody the rule of law and symbolize modern democracy. Rule of constitution finds the specific measures in enhancing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at all levels, ensuring the realization of citizens’ civil rights, 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co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 and finds the effective path of achieving procedural rule of law in perfecting legislation procedures, and nurturing faith in procedural rule of law.
rule of constitution;procedural rule of law;rule of law;fundamental rights
2015-01-10
張波,男,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仲孝,男,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D921
A
1672-0040(2015)03-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