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當代中國司法改革的話語、實踐及其反思——以“司法”定義切入

        2015-04-02 07:52:24于浩
        山東社會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裁判法官法院

        [摘要]司法改革在當下中國如火如荼地展開。但是,共和國司法改革的文本與實踐顯示出“司法”概念在運用上的含混不明,關于“司法”概念存在“政法”、“公檢法司”、“法檢”和“審判”四種表達。將“司法”概念的厘定作為司法改革的前置性條件,構(gòu)成了理解當代中國司法改革話語與實踐的切口。通過區(qū)分司法主體與司法參與者,把法院界定為司法主體,并將司法定義為“獨立而中立的法庭,針對案件爭議,運用證據(jù)認定事實,解釋和適用法律,做出權威性法律決定的活動”。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45[2015]10-0120-06

        收稿日期:2015-07-01

        作者簡介:于 浩,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治理論與司法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主義法律觀研究”(項目編號: 14AFX004)與“中國人民大學2014年度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育資助計劃成果”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主題聚焦于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司法改革是重要的組成部分。2014年10月,中央召開了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會議主題確定為依法治國,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推進依法治國進行部署,同時也指出依法治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司法改革作為共和國法治建設的組成部分被黨和國家不斷提及,并成為法治建設展開和調(diào)試的重要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再次將司法改革推向高潮。當下中國,諸如法官、檢察官員額制、跨區(qū)域設置法院檢察院、最高法院設置巡回法庭等改革正如火如荼展開。司法改革雖已持續(xù)多年,但中國司法改革背景、如何進行司法改革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等問題仍亟待探討;甚至在司法改革已處于進行時的當下,司法和司法權的概念仍需要在理論上進一步界定。這些基本問題會影響到司法改革方向及成敗問題。 ①因此,本文的旨趣,就在于從司法改革熱鬧紛繁的景象中以冷靜而理性的姿態(tài),追問我國的司法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通過考察司法的概念內(nèi)涵,反思我國司法改革中的話語和實踐。

        一、司法改革圖景:歷史與現(xiàn)狀

        理解當下中國司法改革,需要回顧其歷史變遷??傮w而言,我國的司法改革與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相伴隨,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②

        第一階段主要是法院系統(tǒng)的改革,重點關注案件審判方式和法院人事制度,時間跨度大致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這一階段在審判方式改革上的內(nèi)容主要有:轉(zhuǎn)變“超職權主義”的庭審模式、加強質(zhì)證和法庭辯論、加強適用簡易程序、簡化訴訟程序、擴大合議庭職權等。法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以法官職業(yè)化建設為目標,以1995年《法官法》的頒布為標志,明確法院系統(tǒng)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保障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保障法官依法行使職責,擺脫過去在地方黨委一元化領導下開展工作、法官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職能不分、職責不明的弊病,致力于構(gòu)建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法院體系。

        第二階段是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指引下開展的司法體制改革,彌補了法院系統(tǒng)獨自改革而配套措施不足的缺陷。從法院系統(tǒng)來看,這一階段的主要標志是《人民法院第一個五年改革綱要(1999-2003)》,這一綱要首次以五年規(guī)劃的方式,系統(tǒng)闡述了法院系統(tǒng)司法改革的目標和原則,總共提出39項具體的改革任務,涵括審判方式改革、審判組織改革、法院內(nèi)設機構(gòu)改革、法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法院辦公現(xiàn)代化建設、審判管理和社會監(jiān)督機制改革、法院深層次改革的探索等七大領域。

        第三階段以司法體制的整體性改革為目標取向,首次在黨的十六大上確認司法體制改革關系到改進黨的執(zhí)政和領導方式,并成立了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負責具體領導和部署落實。這一階段的改革目標是進一步落實憲法規(guī)定,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司法體制,并從制度設計上保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同時也提出了審判和檢察同司法行政事務相分離的具體要求。對此,最高法院于2005年頒布《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2004-2008)》,其主要目的仍然是增強審判體制改革、促進法官職業(yè)化。此次改革盡管在死刑核準制度、民事再審制度、執(zhí)行制度、審判委員會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涉及到體制性改革,面臨的情況頗為復雜,使得改革綱要所確定的諸多目標無法按計劃完成;而改革過程中還產(chǎn)生了精細化的司法技術操作、精英化的法官隊伍建設與“人民司法”和“三個效果”等政法理念的沖突。這也成為頒布《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2009-2013)》的一個誘因。有論者將這一改革綱要概括為“從理想向?qū)嵭У霓D(zhuǎn)向”,認為它強調(diào)“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始終堅持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等原則,著重解決司法脫離群眾、司法難以解決社會矛盾等問題。 ①事實上,這一改革綱要仍然是之前改革的延續(xù),其內(nèi)容中滲透的政治話語以及“司法為民”措施和注重調(diào)解等改革舉措反而恰恰可以被認為是在常規(guī)的司法資源不足以應對高發(fā)社會矛盾和維穩(wěn)中心任務時的權宜之策,不代表著削弱法院獨立審判的地位或司法體制改革本身出現(xiàn)偏差。 ②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成為我國司法改革的主背景?!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即修訂后的《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成為新時期司法改革的突出標志。這一改革綱要提出了65項改革舉措,涉及推動省級以下地方法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加強法院隊伍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建設,優(yōu)化司法管轄和司法職權配置,構(gòu)建開放、動態(tài)、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等五個方面。 ③

        在轟轟烈烈的司法改革面前,不乏反思改革舉措的聲音。就司法改革的性質(zhì)、內(nèi)容、主導權、法院系統(tǒng)角色定位等問題,存在著改革前景缺乏基本共識、改革進程與我國政治體制之間存在張力、理論尚未進行充分研究而草率先行的現(xiàn)象,這就難免存在諸多改革的模糊地帶和“良性違法”之處。 ④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司法”的定義仍存在爭議。而司法定義不清,導致了諸如“司法權”與“行政權”和“立法權”是否對立,“司法權”是否包括“檢察權”等問題。因此,明確司法概念的定義,是我國司法改革的前置性問題,也是認識我國司法改革話語與實踐的重要切口。

        二、司法改革話語的困局:“司法”內(nèi)涵的混亂

        (一)“司法”概念的歷史流變

        司法作為糾紛解決的經(jīng)典模式,構(gòu)成了西方現(xiàn)代法治的基石。司法所表現(xiàn)出的獨立性、消極性、交涉性以及終局性,搭設起限制公權力和保障私權利的制度屏障。在我國,司法改革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參考普適性的司法理念和要求,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更有效、更充分地保護社會主體的正當權利,從而維護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政治、經(jīng)濟以及社會生活諸方面的法秩序。 ⑤在法秩序維續(xù)的功能意義上,我國司法與作為經(jīng)典意義上的西方司法實現(xiàn)了良好對接。而且在邏輯上,中國司法作為司法的下位概念,分享了司法的一般特性和功能,因此,我們在司法改革中使用的“司法”概念難以避免的會以西方經(jīng)典意義上的“司法”概念為參照系,并在此基礎上談論中國特色的問題;任何試圖脫離作為上位概念的司法來分析中國司法改革的話語與實踐,都難免遭遇正當性的挑戰(zhàn)。

        正本方可清源,名正才能言順。在我國,司法作為一個動態(tài)層面的用語,其面向絕非單一的。司法概念的變遷,就是司法“面相”的變遷,也意味著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v觀共和國的司法進程史,其概念范圍也呈現(xiàn)出多個層級。(1)最廣義的司法。在建國之初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限于意識形態(tài)的單一性,司法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甚至認為戰(zhàn)爭與司法具有同質(zhì)性,如此形勢之下的“司法”事實上已經(jīng)被內(nèi)涵更為豐富的“政法”一詞所涵括。而由于政法部門與生俱來的政治性也決定著其成為“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工具”,進而言之,司法也呈現(xiàn)出強烈的工具化特性。 ①在此語境中,司法工作者不僅是語義上的“司法者”,而且也是一個政治素質(zhì)良好的國家工作人員,司法過程不僅需要講法律效果,也需要講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因此,至少在官方層面,對司法概念的認知往往采取最廣義的含義,將其與政法的概念相混用。(2)廣義上的司法。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以來,鑒于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遷,對于司法的討論趨于理性,對其概念外延也有了一定限縮。申言之,司法是指“公檢法司”的活動,包括法院、檢察院以及在刑事訴訟中參加一定訴訟活動的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領導并管理監(jiān)獄工作的司法行政機關的職權活動。當然,也有部分學者注意到,公安、國安等司法行政機關隸屬于國家行政機關,但具有雙重屬性,擁有一定的司法職能,也可以歸于司法機關范疇?!八痉ǜ瘮 ?、“司法不公”即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3)狹義上的司法。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將公安行政部門排除于司法范疇已成為法學界共識,這也得到十五大報告強有力的支持。報告明確指出,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因此,司法的外延進一步得以限縮,即法院和檢察院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職權活動。(4)最狹義的司法。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更多的人開始質(zhì)疑檢察權是否屬于司法權,司法機關是否包含檢察機關。從司法權的本質(zhì)入手,檢察權的主動性、國家權力性、命令執(zhí)行性都與司法權的被動性、中立性、終極性相去甚遠。因此,以審判權為核心的“法院中心論”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并在以后的法學文獻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或明或暗的支持。 ②

        (二)“司法”概念的當下解讀

        事實上,司法活動中存在司法主體和參與者兩個維度,只有法院是司法活動的主導者,是司法權的主體,包括法院、法院的內(nèi)設法庭以及派出法庭、作為審判組織形式的合議庭和獨任審判等;而司法活動的參與者可以是公權主體也可以是私權主體,這就將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等納入司法活動參與者的范疇,并有助于理順法院與檢察院之間的關系。這種分類的理由是:第一,法院的行為(包括法院系統(tǒng)的改革)對我國司法改革的話語與實踐有著重要影響,司法改革中諸如維護法律權威、推進依法治國、建立公正高效權威司法制度等方面都最終指向法院系統(tǒng);第二,我國司法改革的參照系是西方司法制度,那么就必須與國外的司法概念能進行交流,這就需要構(gòu)筑一個能相互理解的話語平臺,將法院放在司法的核心位置;第三,如果一味固守傳統(tǒng)觀念,還在對“司法”是否囊括檢察權和審判權等問題上爭論不休,那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就只能是鏡花水月,無從談起。因此,中國的司法改革要緊緊圍繞法院這一主體來進行整體性建構(gòu),而把其他公權和私權主體放入?yún)⑴c者的范疇;各參與者的功能就是通過開示訴訟程序的功效,輔助并支持法院做出最終符合程序真實的、具有法律權威的、充分解決社會糾紛的判決。因此,法院(聯(lián)系到個案裁判,更確切的是法庭)是司法活動的主體,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及其他行政部門以及各類私權主體是司法的參與者。在這一層面上來說,法院(法庭)的“審判”功能就是“司法”最狹窄的意義。

        在我國,關于“司法”的含義,大致形成“政法”—“公檢法司”—“法檢”—“審判”的概念鏈條,而且不同的概念都可以在不同的話語體系和實踐中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并無一個可供普遍適用的概念范圍。這種情況盡管與我國紛繁復雜的司法現(xiàn)象和司法語境相適應,但終究不利于理順司法的功能定位以及在國家體制中的作用。對此,本文選擇從范圍最狹窄的“審判”含義入手,將司法的范圍限定在以法院為主體的相關活動上。由此,參考《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描述,將司法界定為獨立而中立的法庭,針對案件爭議,運用證據(jù)認定事實,解釋和適用法律,做出權威性法律決定的活動。 ③

        1.獨立而中立的法庭。這一要素指向司法活動的主體,包括獨立、中立、法庭三個要素?!蔼毩ⅰ笔侵阜ㄍサ暮献h庭和主審法官的裁判活動都應排除一切來自法庭外部的干預,包括來自各種政治和社會力量以及。法院內(nèi)部的干預。 ①“中立”是指法庭的裁判活動必須不偏不倚,擺脫過去“超職權主義”而充分傾聽對立雙方的意見,充分審視對立雙方提交的證據(jù),而且必須僅僅依靠訴訟程序所呈現(xiàn)并經(jīng)過對立雙方交涉而確認的證據(jù)來判定;更重要的是,在涉及公權力深度介入的刑事和行政案件中,合議庭和主審法官應擱置檢察院和行政機關的公權力地位,充分保障并切實尊重刑事案件被告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行政案件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的訴訟權利,充分尊重他們的辯護意見和訴訟意見,憑借庭審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證據(jù)作出裁判,維護法庭控辯審的等邊三角形結(jié)構(gòu)。這也有利于推進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養(yǎng)成,推進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 ②“法庭”是指將獨立而中立的主體由作為整體的抽象的“法院”轉(zhuǎn)變?yōu)榫唧w的直接面對案件裁判的“法庭”、“合議庭”或“主審法官”,這樣能進一步破除法院內(nèi)部對個案裁判的不當干預,提升法官在個案裁判中的地位,更好地體現(xiàn)法官在案件中的被動色彩,使法官面對案件裁判時只服從法律,同時恪守法官的獨立而中立的地位,使庭審結(jié)果既符合程序要求,又盡可能通過程序體現(xiàn)案件真實。

        2.針對案件爭議。這是司法活動所指向的對象。針對案件爭議的關鍵是“爭議”,這既體現(xiàn)了司法活動的被動性,又體現(xiàn)了司法解決社會糾紛的屬性。首先,司法活動針對的是對立意見在交涉過程中的具體“爭議”,這就要求法庭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不能考慮與案件不相關的因素,而必須緊緊圍繞當事人的訴求和爭議事實進行審理,這就排除了“超職權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在實體上)限制了法官濫用職權的可能,從而體現(xiàn)司法活動的被動色彩。其次,這種案件爭議必須是現(xiàn)實發(fā)生的,而不是對過往案件的隨意反轉(zhuǎn),也不是對未來事件的預測,這就需要在案件裁判中維護既判力,將過往判決的認定作為無須證明的事實加以確定;再次,從政制設計而言,司法活動是為了解決社會糾紛,防止糾紛不止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和社會關系的破壞,因而針對案件爭議進行審理并及時作出裁判,體現(xiàn)司法解決社會糾紛的屬性。

        3.運用證據(jù)認定事實。這是司法活動的一項內(nèi)容,強調(diào)的是據(jù)以作出裁判的案件事實必須依據(jù)案件雙方當事人提交或法院依職權調(diào)取的證據(jù)加以認定,而且所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jù)必須經(jīng)過法庭上出示或經(jīng)過雙方當事人的質(zhì)證;未經(jīng)質(zhì)證的證據(jù)一般不得作為定案依據(jù),這就限定了認定事實的依據(jù)必須來自于經(jīng)過訴訟程序確認的證據(jù),而且也確認了訴訟程序在法庭審理當中的基本地位。

        4.解釋和適用法律。解釋和適用法律是法庭作出裁判過程中的基本內(nèi)容,也是關鍵步驟。無論是依據(jù)歸納推理還是演繹推理,將案件事實涵攝入特定的法律依據(jù)都是法庭裁判活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決定了裁判的整體效果以及當事人最終的權利義務負擔。適用是案件裁判的前提條件,這需要法官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質(zhì),能夠穿透復雜的案件事實,抓住案件背后的法律關系,從而理順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法律條文也同時是解釋法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對法律進行理解和說明,這需要法官首先對法律具備合乎法律邏輯、合乎法律位階和合乎法律教義的理解,同時也要具備恰切的解釋方法,尤其是在能適用類推技術的案件中,通過對法律的解釋準確地界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充分解決社會糾紛,維護司法的權威。

        5.做出權威性法律決定。這是法庭借助司法權力界定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最終步驟。對此,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此決定必須是“權威性”的,這就要求相關法律決定的作出必須是依靠司法的權威,這種權威來自司法裁判的終局性,即在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反轉(zhuǎn);第二,此決定必須是“法律”性質(zhì)的,這就要求決定的作出必須依照法律規(guī)定,必須是排除不當干預作出的,這也呼應了法庭的獨立和中立性。

        三、中國司法改革的反思

        司法概念的清晰界定為我們認識和反思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問題提供了分析工具。當下中國司法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案件裁判過程不獨立

        這個問題是由多方面原因?qū)е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個面向:

        第一,領導干部插手案件裁判。在很長一段時期,法院地方色彩和行政色彩濃厚,制度設計上黨管司法和法院堅持民主集中制被異化,一些領導干部通過各種渠道,如寫條子、發(fā)文件、隨意批示、甚至由政法委牽頭公檢法機關“聯(lián)合辦案”等手段,干預案件審判,不僅導致案件裁判不公,而且破壞了社會法秩序的安定。當然,這一局面已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就提出要“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而就在2015年3月30日,中辦、國辦發(fā)布《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guī)定》,力圖在權與法之間立起一道“防火墻”。

        第二,法院內(nèi)部存在的上下級請示報告制度。這種請示報告制度盡管在一定時期能起到統(tǒng)一法律裁判尺度、提前防止不當判決等功效,甚至最高法院也在一段時期內(nèi)進行個案批復,但它是現(xiàn)實無奈的產(chǎn)物,難逃“良性違法”的指責,理應在深化司法改革的過程中進一步被限制并最終廢止。而在現(xiàn)實個案中,這種“良性違法”的產(chǎn)物卻被當作法定制度加以對待,發(fā)生了法官因未經(jīng)請示上級裁判案件而受到刑事追訴的案件,如著名的莫兆軍被訴玩忽職守案;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一定時期內(nèi),最高法院對該制度也抱持現(xiàn)實主義態(tài)度,如在人民法院“三五綱要”中,就以“規(guī)范”的字眼來闡述上下級請示報告制度。這些都是在司法改革中要加以注意甚至是警惕的現(xiàn)象。

        第三,“司法地方化”傾向嚴重。所謂“司法地方化”,是指法院的人財物受制于地方,難以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據(jù)統(tǒng)計,我國目前共有3500多個法院,將近20萬名法官,若將其統(tǒng)一納入中央財政面臨存在操作上的困難。因此,各地方法院的人財物統(tǒng)一由地方財政管轄是現(xiàn)行通行做法。然而,這卻成為司法獨立的掣肘。財政地方化“造就”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司法機關無法擺脫地方行政權力強有力的束縛演變?yōu)椤八痉ǔB(tài)”。盡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qū)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tǒng)一正確實施”,但此項改革由于涉及法理論證、實踐操作問題,仍令部分學者充滿擔憂。 ①

        (二)對法律解釋理解的偏誤

        解釋是適用法律的前提。解釋應是“戴著鐐銬跳舞”的過程,即在法律文本所能允許的尺度內(nèi)進行。解釋法律的有效性以不違反法律本義為前提,超出便是僭越了立法權力。就我國司法實踐而言,在法院系統(tǒng)中,最高法院有權制定司法解釋;各高級法院有權制定轄區(qū)內(nèi)的指導性文件;各中級法院有權通過內(nèi)部會議紀要統(tǒng)一案件裁判尺度,因此我國的法律解釋主體是多層次的。然而,各級法院通過司法解釋、指導性文件和內(nèi)部紀要等方式解釋法律,事實上是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和解釋法律的權力,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不僅是反智主義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律文書的說理性,因為給法官自由裁量以闡述裁判理由的空間都被限定了,這也就不利于激發(fā)基層法官的競爭性因素,也不利于在司法改革中“摸著石頭過河”策略的落實。 ②事實上,多如牛毛的司法解釋也造就法官的司法惰性,不當?shù)厥湛s或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這卻造成了另一種不正常的司法圖景:法官為了避免承擔責任而主動放棄自由裁量權轉(zhuǎn)而在各類司法解釋中尋求文本的支持。如此,司法解釋已異化為法律責任的擋箭牌。

        根據(jù)法律解釋的一般原理,法律解釋作為司法活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且僅當存在于個案裁判中。但目前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卻在抽象解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民事訴訟證據(jù)規(guī)定》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擔保法司法解釋》更是對《擔保法》的內(nèi)容進行了諸多修正和細化。盡管我國在立法上存在著的諸多不足迫使最高法院不得不以司法解釋的形式來回應實務需求,但從規(guī)范角度來說,法院只能在具體個案中行使解釋法律的權力,脫離個案情況進行抽象的解釋,本質(zhì)上與立法無異。

        (三)“有錯必糾”和訴訟程序發(fā)現(xiàn)真實

        司法活動首先是受到訴訟程序限制的活動。司法所發(fā)現(xiàn)的真實、所重塑的案件事實,都是經(jīng)過程序加以過濾的,是法律上的真實,這個過程與客觀的、科學的真實往往不能完全一致。這兩種真實觀念往往在個案裁判中發(fā)生沖突,如完全依照法定程序所裁判的案件結(jié)果后來被認為是錯案,那么是否需要對主審法官啟動錯案責任終身追究?又如盡管不按照訴訟程序,而是依靠法官的“超職權主義”來裁判案件,那么以忽視程序正義為代價發(fā)現(xiàn)客觀真相、捍衛(wèi)實質(zhì)正義,是否也是可行?對此,本文認為,在一個多元化時代,所謂“對”、“錯”和“好”、“壞”是缺乏普遍判斷標準的,所有社會成員(包括法官在內(nèi))也都不是在完全真理的基礎上前行的,那么錯誤就難以避免。那么,應如何正確理解“有錯必糾”這一概念,就成為我們重新正視訴訟真實和程序正義的契機。

        司法過程其實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錯誤難以避免。要從司法程序中完全得出客觀真實,是相當困難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民事訴訟法》中講“高度蓋然性”即可勝訴,在《刑事訴訟法》講“排除合理懷疑”即可宣判的原因。因此,在司法活動中唯一的確定性和真實性,就是程序意義上的確定性,就是通過構(gòu)筑平等的話語平臺,供理性主體進行商談對話和對立意見交涉的過程中體現(xiàn)的程序真實。換言之,“有錯必糾”應當是訴訟程序之“錯”才需要必糾;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只要得出結(jié)果的程序不是非理性的,并堅持這一程序來進行司法活動,得出的結(jié)論就應當堅持,這樣才能做到勝敗皆服。

        (四)司法的時空特性與司法的普適性

        司法的時空特性是指司法在其活動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特性。任何國家的司法,在某個層面上總是會展現(xiàn)出某種特性。具體到中國語境,就是司法的國情主義問題。對中國而言,單純照搬照抄西方的司法制度,不僅不利于中國法治建設,而且有悖于我國憲制;而一味強調(diào)中國國情特殊,忽視司法概念的底線共識,在司法的話語與實踐中摻雜過多的其他因素,這種做法是否恰當,本身也值得商榷。進言之,司法的概念不是中國本土生長而成的,是西方舶來的產(chǎn)物,因此不僅要注重司法的時空特性,更需要堅持司法的國情與普適性相統(tǒng)一。如果當下中國司法實踐不能達到司法的普適性標準,就應大膽承認我們?nèi)孕枰云者m性的司法概念為指引來深化司法改革,而不是走相反的路徑去解構(gòu)現(xiàn)代司法制度以至法治理念。 ①

        當然,也要注意兩個方面問題。一是過度強調(diào)國情,為了強調(diào)司法的政法效應而忽視了依照司法自身規(guī)律所進行的法改革措施。如法官的忠誠義務本是法官職業(yè)化建設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但在人民法院“三五綱要”中,卻將忠誠義務作為法官職業(yè)化的充分條件,并提出以加強法官政治思想教育作為改革的措施,這顯然與司法規(guī)律相去甚遠。二是通過行政手段來推進改革進程,以“大干快上”“只爭朝夕”的躍進來打破制度藩籬,攻克制度障礙,盡管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值得肯定,但卻有忽視長期行政化帶來的體制慣性之虞,這難免出現(xiàn)減損改革效果的負面效應。如在人民法院“四五綱要”中試點的法官員額制,不僅有挫傷眾多現(xiàn)任法官積極性的可能,更有法院院長、庭長“當仁不讓”擠占法官員額的行政慣性作祟之嫌。這都說明,司法改革在面對試錯空間被壓縮的情況下所進行的任何改革都是險棋和高招,都在考驗著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在改革過程中所遭遇的不解和抵制都需要充分預估,不能僅僅通過原則性的“辟謠”或者單方面拔高“黨性”等手段來推進改革,更要防止改革的“打擊面”被過度擴大。 ②又如人民法院“四五綱要”中提到要通過各級法院成立司法改革領導小組、通過指標體系來完成司法改革任務,這體現(xiàn)了司法改革中的國家主義立場。 ③而司法改革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頂層設計與公眾普遍參與并行。

        四、結(jié)語

        司法改革關系到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最終結(jié)果,關系到法治最終在中國的生成,其意義與地位應當?shù)玫阶銐虻闹匾暋?④司法改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啟以來,一直都在努力向司法自身功能與價值回歸,雖然間或有所偏差,但法官職業(yè)化、庭審中心化的要求并沒有削弱。四個司法改革綱要內(nèi)容顯示了我國司法改革在話語與實踐方面存在若干問題:一是自改革之初就缺乏整體規(guī)劃,也缺乏相關的配套措施,使得許多改革措施被屢次提及但改革效果不佳;二是實用主義的改革思路導致了對“司法”的多元認識,法院與檢察院、公安機關等部門之間對司法改革話語權的論爭此起彼伏;三是由于沒有搞清“司法”的概念,導致出臺的一些改革理念和措施偏離了司法的中心含義,減損了改革的實際效果。面對當前轟轟烈烈進行的各項改革措施,保持一份理性的清醒殊為重要,而明確司法的定義則構(gòu)成了認識與反思中國司法實踐的前提。

        (責任編輯:張婧)

        ·財政金融研究(學術主持人:曹廷求)·

        司法和司法權雖然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司法是理解司法權的基礎,明確了司法的定義,也就相當于明確了司法權的定義。而對司法權的界定,也構(gòu)成了司法定義的一個面向。本文以明確司法的定義為切入點來展開。

        公丕祥:《當代中國司法改革的時代進程》,《法制資訊》2009年第2期。

        肖芃:《司法改革:在理想與實效之間》,《求索》2012年第3期。

        錢大軍、薛愛昌:《司法政策的治理化與地方實踐的“運動化”——以2007—2012年的司法改革為例》,《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2期。

        李少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的司法改革》,《法律適用》2015年第1期。

        賀衛(wèi)方:《司法改革的困境與路徑》,載何勤華主編:《英美法系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93頁。

        顧培東:《中國司法改革的宏觀思考》,《法學研究》2000年第3期。

        滕彪:《“司法”的變遷》,《中外法學》2002年第6期。

        滕彪:《“司法”的變遷》,《中外法學》2002年第6期

        司法的這一定義是由張志銘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開設的“司法原理與司法制度”(2014)課堂上提出的。

        于浩:《傳媒與司法關系的重構(gòu)》,《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賀衛(wèi)方:《改造權力——法律職業(yè)階層在中國的興起》,《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2年第6期。

        例如,由省級的什么單位統(tǒng)管?如果法院系統(tǒng)由省高級人民法院統(tǒng)管,那么,上下級法院的關系是否違反憲法與其他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這種改革會不會加劇法院和檢察院內(nèi)部的行政化?如果成立新的管理機構(gòu),會不會導致又增加了一個干預下級司法的機構(gòu)?人財物由省級統(tǒng)管時,其他方面由誰管?參見張明楷:《刑事司法改革的斷片思考》,《現(xiàn)代法學》2014年第2期。

        葛洪義:《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當前中國的司法改革》,《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5年第2期。

        季衛(wèi)東:《法治中國的可能性——兼論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解讀和反思》,《戰(zhàn)略與管理》2001年第5期。

        季衛(wèi)東:《司法改革的關鍵》,《東方法學》2014年第5期。

        于浩:《共和國法治建構(gòu)中的國家主義立場》,《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4年第5期。

        張志銘、于浩:《共和國法治認識的邏輯展開》,《法學研究》2013年第3期。

        猜你喜歡
        裁判法官法院
        百姓拆遷心結(jié)一朝化解法院主持調(diào)解握手言和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律裁判中的比較推理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0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從重”
        法律史評論(2018年0期)2018-12-06 09:22:28
        班里設個小“法院”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紅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06
        我國法院在線調(diào)解的興起、挑戰(zhàn)與未來
        當法官當不忘初心
        紅土地(2016年10期)2016-02-02 02:45:32
        論人民調(diào)解與法院調(diào)解的銜接配合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1:06
        国产色在线 | 亚洲| 99国语激情对白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播 | 丰满熟妇乱子伦|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一区二不卡 | 蜜臀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日本强暴人妻另类视频| www婷婷av久久久影片|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午夜毛片午夜女人喷潮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有码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超清纯白嫩大学生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午夜免费看福利| 女的把腿张开男的猛戳出浆 |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网站|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伊人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色播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av| 日韩有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合集|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99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 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亚洲级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 | 淫片一区二区三区av| 在线成人爽a毛片免费软件|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有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1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不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