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和軍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比較文學(xué)所,天津300204)
論《致無盡歲月》中的“漢味情結(jié)”
周和軍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比較文學(xué)所,天津300204)
作為“漢味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小說中充溢著“漢味文化”與“漢味精神”。在《致無盡歲月》中,這種傳統(tǒng)的“漢味”書寫發(fā)生了新變,呈現(xiàn)出陌生化的特征。論文從敘事方式的轉(zhuǎn)換、不同城市的對比以及主要人物的比照等方面來剖析《致無盡歲月》中的“漢味情結(jié)”。
池莉;《致無盡歲月》;“漢味情結(jié)”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一批50年代出生的武漢作家,以他們敏銳的藝術(shù)感悟,貼近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日益引起文壇的關(guān)注。他們的小說被稱為“漢味小說”。所謂“漢味小說”,即“以具有濃郁的武漢地方風味的文學(xué)語言來描繪武漢風土人情的小說”。[1]
因長期生活在武漢,深受“漢味文化”的浸染,池莉創(chuàng)作的小說大多以武漢為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從《煩惱人生》到《不談愛情》,再到《太陽出世》,她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對武漢人的日常生活、生存狀態(tài)、精神面貌等進行深刻細致的觀照,并采用武漢獨特的方言形式予以表現(xiàn),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的“武漢人”,獲得了讀者的認可和好評,從而使她的作品烙上了鮮明的“漢味”,為我們真實再現(xiàn)了武漢的生活風貌與風土人情,被譽為“漢味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
“‘漢味小說’是武漢民俗風味和歷史文化的寫照?!保?]在池莉的這些“漢味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武漢特有的景觀,如黃鶴樓、江漢路、漢正街,以及武漢特有的飲食,如小桃園的瓦罐湯、蔡林記的熱干面、四季美的湯包、老通城的豆皮等。這些帶有地域特色的景觀、飲食,以及濃郁的“漢味”方言,加上小說人物潑辣、世俗、精明的性格特征,共同構(gòu)成了武漢都市文化內(nèi)涵和“漢味”精神。
而在《致無盡歲月》中,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武漢人鮮明的性格似乎在敘事中被消解了,作者沒有再著重描寫武漢的大街小巷,故事中的主人公也不完全是地道的武漢人,通篇小說中更是難以見到幾句武漢的俗語、俚語。但這并不意味著“漢味”的消失,事實上這是它的轉(zhuǎn)化,或者說是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通過這樣一種新的方式,池莉為我們詮釋了浸潤于《致無盡歲月》中的“漢味情結(jié)”,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如果說“漢味”是通過對武漢風土人情的刻畫以及對武漢市民的描寫來傳達的,那么,《致無盡歲月》的“漢味情結(jié)”則是通過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來展現(xiàn)的。
首先,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視角,“我”是敘事的主體,文本就是“我”的內(nèi)心獨白,用最直接的方式把最真實的個體感受林林總總一覽無余地展現(xiàn)給讀者。
其次,小說采用倒敘手法展開敘事:“我”因清理舊物時看到雨靴而注意到了儲藏間這個地方,接著由儲藏間所包含的故事和歷史開始了回憶。時間是“我”20歲的那年冬天,地點是武漢,在那個冷得出奇的日子里,“我”和大毛相識了。對于那年武漢異常寒冷難熬的冬天以及那場江漢平原上罕見的油凌,出生于武漢的“我”并未感到任何的不適和抑郁,而來自東北的大毛卻對這樣的氣候深惡痛絕。他告訴“我”北方的冬天有暖氣,不會凍壞手腳,可以透過窗玻璃看外面漂亮的冰雪世界,夏天也不會酷熱難耐。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激起了我強烈的羨慕和嫉妒,還有更陰沉的一種內(nèi)心隱痛?!保?]在認識大毛之前,“我”在湖北度過了20個春秋,生活得坦然而自在,從來沒有意識到湖北的氣候是如此的惡劣?!霸瓉硎澜缟线€有人根本就不會生凍瘡!”[3]
作者在文中以大量的筆墨來描寫武漢惡劣的氣候:嚴酷的冬天和令人窒息的炎夏,春天有梅雨和驚雷,夏天還要隨時做好抗洪的準備。然而“我”卻一次又一次放棄了離開武漢去更好的城市生活的機會,固執(zhí)地堅守在這塊熱土上。
小說中“我”的回憶基本是按時間順序展開,中間穿插了我對生存環(huán)境以及生存意義的思考。通過這種自我心理的分析,作者以“我”的口吻娓娓道來,一步一步解開了大毛心中同時也是讀者心中的疑問:既然武漢氣候如此的惡劣不堪,“我”為什么要放棄改變的機會,選擇退讓和堅持呢?
其實“我”固守武漢的原因很簡單:“我”生于武漢,學(xué)于武漢;“我的人生初次地被別人尊重和賞識”,“生怕挪了一個地方”,“這個城市是我作為女人的見證?!保?]“我”通過多年出色的工作,贏得了外界的信任和贊賞;“我”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幾十年才慢慢挑選出了自己的兩三個好朋友;武漢的秋天明凈而高遠,滿溢著桂花的甜蜜;武漢的水是甜的,武漢的蔬菜是最香的……正是這些細微瑣碎的原因,讓我選擇留在武漢,選擇過一種隱忍而安定的生活。
再次,作者沒有像以往的作品中那樣直面武漢的市井生活,在真實的描述中向讀者展示對武漢的愛與恨,而是在涓涓細流般的敘述中貫穿著一種“漢味情結(jié)”,這種情結(jié)是“我”一度懷疑、動搖卻始終難以割舍的,是“我”一切行為的終極注腳。
在池莉的大多數(shù)“漢味”小說中,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只有武漢一個,如《煩惱人生》通過聚焦的方式展現(xiàn)了普通市民印加厚一天的生活經(jīng)歷。而在《致無盡歲月》中,作者在展現(xiàn)武漢生活圖景的同時,還描述了多個其他城市的生活,通過與武漢的對比來層層深入地表現(xiàn)文中的“漢味情結(jié)”。
(一)武漢與北京的對比
早在“我”初識大毛時,大毛便為“我”構(gòu)建了一個童話般的北方冬天,那是與“我”所經(jīng)歷的湖北殘酷的冬天完全不同的一種景象:“這是一種殘酷的覺醒。我聽見我的骨頭在綻裂?!倍本┒斓氖覂?nèi)確實可以像春天那樣從容安適甚至可以像夏天那樣清爽自如,相反,在武漢的冬天,“我們一家老小在家里都穿得像太空人那么厚重嚴實,直著胳膊走來走去?!保?]
盡管北京的冬天如此誘人和舒適,武漢的冬天是如此殘酷和臃腫,每當“我”享受過北京的冬天就會更加體會到武漢冬天的痛苦。對我而言,除了希望嚴冬如春之外,生活還有其他豐富的內(nèi)容。對于從小在長江邊長大,見慣了一瀉千里、無邊無際的江水的“我”,長安大街、天安門廣場、頤和園、故宮,當我第一次面對時,遠沒有想象中的神圣與崇高。在北京呆的時間一長,“我”就越發(fā)地想念長江,想念濕潤?!拔业目释悄欠N波浪舔砥河岸的本能渴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可阻攔?!薄拔摇蹦軌驗檫@些喜歡和不喜歡找出若干理由,以至于“我”不禁發(fā)問:“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和巨大的矛盾呢?”[3]這種悲哀與矛盾看似無法解釋,實際上,造成這種兩難的困境源于“漢味情結(jié)”。
(二)武漢與深圳、珠海的對比
小說中除了將武漢與北方城市進行對比,以突出其冬天的惡劣之外,還將它與深圳、珠海等南方城市進行了比較。
大毛在改革開放初期從事過各種熱門職業(yè),并且成功地脫胎換骨,“他穿著夢特嬌T恤,戴著浪琴手表,在寬敞平坦的鑲著綠化帶的深南大道上開著矯健的奔馳小轎車?!保?]當“我”去深圳出差時,在機場意外地收到大毛的一大束鮮花,在那幾天中,他充分地向“我”展示他的經(jīng)濟實力,將嶄新的現(xiàn)代化都市童話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然而“我”又一次拒絕了離開武漢的機會。
同樣地,在珠海的一次聚會中,“我”不由自主地感嘆珠海這個城市氣候溫和,環(huán)境優(yōu)雅,小巧別致,適合居住和養(yǎng)老的時候,大毛忍不住又向“我”表達了疑問,“我就是想不通武漢究竟有什么好,值得你犧牲一切呆下去!你是不是有病啊?”[3]也正是大毛的質(zhì)問,“我”開始認真地思考自己呆在武漢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及到的工作、交友、家庭等原因外,作者還將武漢與其他地方進行了對比?!皬V州,深圳,珠海雖然沒有寒冷的冬天,可那終年的潮濕和悶熱何時是了?海南的太陽也太毒一點了!北方?jīng)]有水!”[3]水是一個城市的血液,“我”對大江大河的眷戀和依賴是深刻而執(zhí)著的,這也是構(gòu)成“漢味情結(jié)”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盡管深圳和珠海如此的現(xiàn)代化,舒適宜居,“我”依然不改初衷。
(三)武漢與德國的對比
90年代的后半期,大毛在跑遍了發(fā)達國家后,最后在德國長期停留,而“我在德國讀博士三年,我知道那是全世界氣候最適宜的地方,是上帝的偏寵”。[3]“我”和大毛在德國巧遇之后,大毛帶“我”體驗了據(jù)說曾經(jīng)是19世紀某位丹麥王子在柏林的別墅。“我”在這幢別墅里感受到了種種的美好與現(xiàn)代,那是每一個人都會渴望和歆羨的生活:明亮、潔凈和現(xiàn)代化的廚房,豪華的游泳池、碩大的更衣室,典雅的化妝間,溫馨的休息室,溫暖的地板和壁爐,窗外幽美的景致?!叭绻f我沒有被這幢豪屋所震動,那是假的?!保?]因為“我”深知在這些美好的背后需要忍受一些不如意的東西,而“我”選擇忍受武漢的冬天和夏天。
“我”明知自己回國后會無限懷念德國的生活,懷念這幢能帶給人無比舒適與溫暖的豪宅,尤其是其中的游泳池和壁爐,但“我”再一次搖頭拒絕了大毛。我其實是追求和向往閑適安逸的生活的,“盡管我知道自己不是太聰明,但我還不至于那么傻?!保?]如果說拒絕生活在北京、深圳或是珠海尚能找到一些客觀原因的話,那么拒絕生活在德國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內(nèi)心深處的執(zhí)拗和堅持——即“漢味情結(jié)”。
武漢這座城市猶如它的氣候一樣火爆粗獷高亢凌厲。夏季的它被稱為“火爐”,它的冬季陰冷潮濕,特有的碼頭文化使得這里的人們脾氣急躁,每個人說話都像是在“吵架”。在諸如《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這樣典型的漢味小說中,我們看不出女性寫作的細語纏綿,取而代之的是令人驚訝的真實和深刻。作者用大量的筆墨來勾勒武漢的生活圖景,刻畫土生土長的武漢市民,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武漢性格”,為我們再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武漢人:不談理想,只談現(xiàn)實;淡化浪漫,強調(diào)真實。
《致無盡歲月》在寫“我”的故事之外,實際上還寫了大毛的故事,兩個主要人物的命運軌跡既迥然不同又時時觸碰。
“我”生于武漢長于武漢,“文革”時下鄉(xiāng)做了知青,后來又考入了武漢醫(yī)學(xué)院。因為父母是走資派,多年以來“我”一直忍受著種種屈辱,直到進入醫(yī)學(xué)院以后,“我”的生活才有了真正的改變?!拔摇焙痛竺嘧R于武漢,短暫的相處后,大毛便去了北京,之后他奔波于各個城市、各個國家之間,不斷地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質(zhì)量。他兩次結(jié)婚,進行過各種職業(yè)的嘗試與奮斗,生意走出了國門,游歷于歐洲各國,最后安身于最宜居的澳大利亞。
在“我”和大毛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里,不斷地發(fā)生著交集。作為“我”多年的好友,大毛一直試圖將我?guī)щx武漢,離開原有的生活軌跡,跟隨他去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無論是北京、深圳、珠海,還是德國,大毛豐富多彩的生活與我一成不變的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拔摇迸c大毛性格的也是判然有別:我”害怕改變,對于生活中的種種瑣碎與惡劣保持著隱忍而堅定的態(tài)度,而大毛生機勃勃,大大咧咧,不斷地追求和豐富著自己的人生。我們看似迥然,卻在多年的友情中保存著某種完好的默契,我們有著“骨肉般地相同和仇敵般的不同”。[3]
造成“我”和大毛“仇敵般不同”的正是“我”的“漢味情結(jié)”。在小說的結(jié)尾處,大毛厲聲問道:“你為什么不跟我走?始終?這是我一生中最不理解和最不敢相信的事情!”[3]其實“我”是不喜歡武漢的,“我”和任何人一樣,都希望能去更好的地方生活,但“我”自始至終都無法離開武漢,因為“漢味情結(jié)”賦予了這個城市一種難以拒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致無盡歲月》中通過對“我”和大毛不同生活軌跡的描寫,實際上傳達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哲學(xué):一種是隱忍安定又平凡自足的,另一種則是激情率性又充滿挑戰(zhàn)的。這兩種生活哲學(xué)間充滿了矛盾,然而它們又存在著某種內(nèi)在的相通性,“即使選擇并安于一種平凡自足的生活,也不排除對可能超越它的想象,以及對另一種更為激情率性的生活的渴望?!保?]
“我”在拒絕走入另一種生活軌道的同時又在不斷地思考和探究這其中的原因,也許是因為童年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為“我”的一生提前預(yù)設(shè)了結(jié)局,也許是“我”長期以來已經(jīng)習慣了痛并快樂著,習慣了在不斷的失去與獲得中去感受那來之不易的快樂與幸福。對于這種難以言說的生活哲學(xué),作者在小說的結(jié)尾進行著自我剖析:“我在用失去收獲得到嗎?我在用坎坷拒絕平淡嗎?我在用缺陷逃避完滿嗎?”[3]
在無盡的歲月長河中,個體的生命是渺小而有限的。有時因為認知的有限,我們根本無法獲知生命的意義和存在方式。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每一種生活方式看似不同,其實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只不過這些理由很多時候是瑣碎而細微的,在生命和時光的隧道中顯得隱秘和微不足道,以至于時常讓我們困惑于種種缺憾與矛盾之中,而忘記了生命最本真的魅力和感動。小說文本中所有問題的解決,都交給了時間。時間不經(jīng)意地銷蝕人的青春與活力,“同時也帶走了生命中的浮躁,人會變得柔和而寧靜,可能對自己的人生作從容回首,也許諸多的問題便不求而解了?!保?]小說中的“我”固守著心中的“漢味情結(jié)”和雖不盡美好卻日漸寧靜的生活而拒絕離開,其實體現(xiàn)了“我”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對于《致無盡歲月》中的“我”來說,“漢味情結(jié)”是一種平淡而樸素的生活哲學(xué):在忍受苦難中捕獲那細小的微弱的幸福,在不斷的奮斗與掙扎中獲得生活的寧靜。
“漢味小說”如實刻畫武漢市民的世俗人生,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人物質(zhì)樸本真,語言俏皮幽默,書寫社會底層,不追求主題的崇高,只強調(diào)生活的真實,“作家們強調(diào)的只是生活本身,強調(diào)的是實實在在地去寫生活?!保?]從《致無盡歲月》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池莉在敘事方式和寫作技巧上進行了大膽的變革與實驗,但同樣傳達出對平凡真實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的深層思考。同樣是“漢味”題材的小說,《致無盡歲月》無論是從故事情節(jié)還是敘述語言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作品中的“漢味情結(jié)”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漢味”文化的新思考、新發(fā)展、新實踐,同時對于“漢味”小說中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shù)內(nèi)涵也作了自己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
[1]樊星.“漢味小說”風格論——方方、池莉合論[J].華中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1994(1).
[2]羅昌智.“漢味小說”的審美價值取向[J].湖北社會科學(xué),2003(7).
[3]池莉.致無盡歲月[J].當代,1998(5).
[4]張文娟.生命哲學(xué)的詩意表達——讀池莉的中篇小說《致無盡歲月》[J].當代文壇,200(6).
[5]羅昌智.“漢味小說”的敘事策略[J].文藝爭鳴,2010(17).
(責任編輯:畢光明)
On the“Chinese Com plex”of To Endless Years
ZHOU He-jun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China)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novelswith the“Chinese traits”,Shi Li is noted for her novels imbued with the“culture and spirit of Chinese traits”.However,there has emerged in her To Endless Years some change in the writing of the traditional“Chinese traits”marked by some features of unfamiliari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Chinese complex”of To Endless Years in terms of shifts in the narrativemode,a contrastive study of diverse cities and a comparison ofmajor characters,etc.
Shi Li;To Endless Years;“Chinese complex”
I207.4
A
1674-5310(2015)-04-0032-04
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與當代都市文化研究”(編號:10YJC751134)
2015-02-28
周和軍(1977-),男,河南信陽人,文學(xué)博士,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比較文學(xué)所副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xué)和當代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