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
飯局言論與“告密”風云
□戴玉
最近引起軒然大波的幾件事,都跟“告密”有關。近來引發(fā)關注的“告密事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叫揭黑,例如情婦“反水”導致貪官落馬;另一類叫“揭丑”,例如舉報某公眾人物嫖娼、外遇、言論不當?shù)鹊取G耙活惔罂烊诵?,后一類卻往往具有一定爭議性。
央視著名主持人畢福劍在酒桌上即興唱評 《智取威虎山》,唱了該京劇里《我們是工農(nóng)子弟兵》的著名選段,并且邊唱邊戲謔,甚至使用了“羞辱性詞匯”。之后視頻流出,輿論嘩然,央視公開回應,稱“我們認真調(diào)查并依據(jù)有關規(guī)定做出嚴肅處理”。不久后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在央視官方網(wǎng)站上的主持人介紹頁面中,“央視主持人大全”里已經(jīng)沒有畢福劍的介紹。
輿論在關注畢福劍作為公眾人物應該承擔不當言論責任之外,也關注“飯局言論”被公開的所謂“告密”。于是,有網(wǎng)友反過來“揭發(fā)”告密者的身份。根據(jù)視頻拍攝的位置,“告密者”反過來又被“人肉”、“被告密”,對此人的謾罵批評之聲也隨之而來。對“告密者”的批評實際上源于人們對于“文革遺風”的擔憂,而這種“遺風”也反復在“人肉”行動中露出痕跡——不管持何種政見,都接受不了其他人的批評和異見。
當然,讓許多人接受不了的其實是這種“公之于眾”的告密方法。過去是向組織告密,如今是向公眾告密,“聽秘密”的對象也變了。其結果有何不同?一是不再具有一個明確的判別標準和明顯的回應規(guī)律,“告密者”本身也許是無法十分準確地預測輿論反應的;二是“廣泛的討論意義”甚至大過了單個人本身,“密室政治”逐漸被一個個公共事件所取代,每個事件都可能成為“可借鑒的判例”。
簡單來說,“告密者”的成本和風險增大了——未來不可控,“好處”不可期。那么,為什么還要“告密”?很多人把“告密”跟“政治”聯(lián)系起來。為了挑明告密者自己的政治立場,于是選擇了“揭發(fā)”別人的政治立場。
但如今,告密動機或許正在變得復雜。政見不合、打壓名人、情感糾葛、利益爭奪、政治勢力較量等等,都可能激發(fā)“告密”——所以關于畢福劍事件的“反轉(zhuǎn)”,或許正是因為輿論已對這種持續(xù)的、頻繁發(fā)生的“告密事件”產(chǎn)生了“疲勞”。
未來會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告密現(xiàn)象從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都不會減少,它時而大快人心、時而激起爭議的作用也不會有太大改變。被公開的告密者畢竟是少數(shù),其絕大部分隱藏進了歷史的帷幕之中。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