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手段種植水稻,統(tǒng)一品種、統(tǒng)一供種、統(tǒng)一栽培措施、統(tǒng)一防治病蟲害,可以大大提升水稻長勢和產量。通過本試驗得出結論:采用新技術栽培東聯(lián)5號水稻,要比對照組閩泉2號每畝增產25.2公斤。綜合計算,采用新技術栽培水稻,實際增收302.2元/畝。
關鍵詞:水稻;產業(yè)技術;建設;增產增收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5.036
應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手段種植水稻,能夠促進水稻的生長、提升水稻產量。通過相關試驗數據顯示,在水稻不同生長期,采用新技術、新化肥、新農藥技術措施,水稻生長優(yōu)勢相當明顯。因此,大力推廣產業(yè)技術體系促使水稻增產增收,其發(fā)展前景廣闊。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情況
試驗地設在福建南安市柳城街道三堡村。這里是優(yōu)質水稻產業(yè)技術體系核心示范片,示范片種植水稻共計350畝,早季水稻種植東聯(lián)5號,晚季稻種植天優(yōu)3301。這里地理位置優(yōu)勢明顯,交通便利,土質條件較好,有優(yōu)良排灌條件。
1.2試驗材料
試驗用水稻品種為東聯(lián)5號,對比組水稻品種為閩泉2號。新技術應用插秧機、病蟲測報燈、測土設備、新肥料等。
1.3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置4個處理,采用新技術栽培東聯(lián)5號為A處理,新技術栽培閩泉2號為B處理,常規(guī)種植東聯(lián)5號為C處理,常規(guī)種植閩泉2號為D處理(對照組)。如表1所示。共設4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為1畝。新技術包含:測土配方施肥、濕潤灌溉、病蟲害測報燈指導、病蟲害專業(yè)隊伍統(tǒng)一配藥、統(tǒng)一防治技術、低毒新農藥福戈防治枯心苗和稻縱卷葉螟、用拖拉機深耕農田、用機械插秧、用收割機收割等。
1.4試驗觀測
移栽時間為3月23日,插秧前進行整地施基肥。機插秧每叢2株,每畝插秧13000叢。每個處理小區(qū)選定3個點進行觀測,移栽10天后,每20天觀測一次,記錄水稻植株的高度、葉齡和總苗數。成熟期進行取樣估產,收獲時進行實際產量測定。
2結果與分析
2.1新品種、新技術、新化肥、新機械對水稻葉齡、分蘗和株高的影響
水稻移栽30天,對各個小區(qū)水稻葉齡和分蘗情況進行查看,其葉片和株高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每個處理選取10穴,其苗數、葉片數和株高,都呈現(xiàn)個體差異。A處理,也就是采用新品種東聯(lián)5號應用新技術生產措施的一組,其苗數、葉片數和株高指數表現(xiàn)最好。其次是采用新技術栽培的老品種閩泉2號。利用常規(guī)方法栽植的東聯(lián)5號和閩泉2號表現(xiàn)都較差。由此可見,采用新技術管理水稻,能夠促使水稻生長達到優(yōu)化程度。
2.2新品種、新技術、新化肥、新機械對水稻考種情況的影響
從表3中可以看出,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化肥、新機械產業(yè)體系建設手段,對水稻考種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A處理株高比對照組要高出6厘米,每穗總粒數也要多出28粒,結實率達到89.6%,比對照組的83.6%,整整高出6個百分點。
2.3新品種、新技術、新化肥、新機械取樣估產情況(見表4)
取樣估產是試驗常見技術指標之一。在幾個處理中,采用新技術的A處理依然表現(xiàn)最出色。畝產量能夠達到564.3公斤,B處理雖然沒有采用新品種,但生產措施先進,也有比較突出的表現(xiàn),畝產量達到548.0公斤。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管理手段,畝產量為523.7公斤,比A處理相差40.6公斤。這說明新技術為水稻豐產奠定堅實基礎。
2.4新品種、新技術、新化肥、新機械實際測定產量情況
通過實際生產測定,最終獲得的畝產量,才具有說服力。采用東聯(lián)5號新品種的水稻,通過測土配合施肥、機械插秧、濕潤灌溉、病蟲測報燈指導、統(tǒng)一專業(yè)隊防治病蟲害。A處理最終加權畝產量為528.6公斤,相比對照組閩泉2號同等栽培條件下增產5%以上,相比常規(guī)栽培的D處理,增產10.7%。采用新技術生產措施的水稻,優(yōu)良米相比市場每公斤要高出0.4元。綜合考量,東聯(lián)5號新品種新技術栽培每畝要比對照組增加收入302.2元。
3結論
從本試驗實施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新品種對提升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東聯(lián)5號相比閩泉2號,在常規(guī)管理條件下,每畝增產10.1公斤;在采用新生產技術條件下,東聯(lián)5號相比閩泉2號每畝增產25.2公斤。采用新技術栽培水稻,還能夠減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優(yōu)質稻種種植成本,提升稻米品質。特別是稻米品質可以直接為農民帶來價格上的增收,優(yōu)質稻米要比市場普通稻米高出0.4元/公斤,綜合計量,采用新技術栽培水稻要比對照組每畝要多收入302.2元。
參考文獻
[1]陸艷婷,張小明,等.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水稻產業(yè)體系建設探討[J].農業(yè)科技管理,2014,(26).
[2]陸崢嶸.圍繞重點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重點突破 上海水稻產業(yè)技術建設邁新步[J].上海農村經濟,2013,(20).
[3]陸艷婷,金慶生.增強水稻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效能的探索[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9,(05).
[4] 周波,于冷,史清華.農業(yè)技術應用與農戶收入增長:以江西農戶為例[J].商業(yè)研究,2011,(02).
[5] 呂玲麗.農戶采用新技術的行為分析[J].經濟問題,2000,(11).
[6] 邢大偉.重視農民技術需求 加強農業(yè)科技推廣[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05).
[7] 程序.國際農業(yè)科技的動向及其啟示[J].科技導報,2000,(11).
[8] 肖焰恒.我國農業(yè)技術應用的宏觀取向與農戶技術采用行為誘導[J].科技導報,2002,(05).
[9]孫永飛,梁尹明,葉堅,朱萬耀.水稻超高產模式株型栽培概論[J].中國稻米,1999,(05).
[10]楊惠杰,楊仁崔,李義珍,姜照偉,鄭景生.水稻超高產品種的產量潛力及產量構成因素分析[J].福建農業(yè)學報,2000,(03).
作者簡介:潘燦輝,本科學歷,南安市柳城街道農業(yè)服務中心,農藝師,研究方向:水稻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