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之強
中化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河北涿州 072754
北京市,簡稱“京”,古稱“薊”,有3000余年建城史。於公元1153年建金中都,到2014年已有861年建都史。
北京自古有“北京灣”之稱,西北為太行山脈東北余脈,北和東北面為燕山山脈西段支脈,南是華北平原西北末端小平原。按照古代風水學說建都“前要照,后要靠”條件,北京具有“幽州之地,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1】壯美景觀,展現一個依山傍海、形勢雄偉的巨大海灣盆地地勢。在 3至1.8 萬年前,北京小平原曾經發(fā)生最大的“滄州海侵”【2】,著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活動在真正的大海灣之上。
在距今3000年前,渤海灣西岸發(fā)育數道貝殼堤,說明海水早已退卻,至今海平面波動不大,直至公元前 100年西漢中期又發(fā)生一次天津海進,曾迫使黃河改道由黃驊一帶入渤?!?】。
北京市建立國都,符合虎踞龍盤、天然形勝,誠天府之國美譽。其地理形勢位于我國六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之首,是建都的風水寶地。
北京小平原屬黃海平原,約8000年前,呈顯暖溫帶為主的氣候、在平坦富饒的土地,水網密布、湖泊沼澤散落其間,森林草原交錯,是麋鹿、麅子和梅花鹿生息的水澤之鄉(xiāng)【4】。
約在6000年前,古人類已從山中走下到山前臺地或沿河二級階地上,興建起原始的“村”聚落。如,有平谷區(qū)的北埝頭和上宅村,昌平區(qū)雪山村,房山區(qū)的鎮(zhèn)江營等遺址【5】。
從發(fā)現北京西南房山區(qū)周口店 70~50萬年前“北京人”猿人遺址,到20~10萬年前“新洞人”和3萬年左右“山頂洞人”活動遺跡,表明古人類活動多集中在山麓帶或臺地、階地上。古人依山傍水而居,已學會利用打擊河卵石石塊制造石器武器和工具;靠狩獵,捕撈河、海中魚和螺蚌和林中采摘果實生活,用火烤野味熟食,因無多余物資交換、也就無生產力可談。
值得注意是,在山頂洞人遺址中發(fā)現“赤鉄礦”粉與海水產的蚌殼使用【5】,表明古人類生存活動中已認識和利用周邊地區(qū)的自然及礦產資源,加上打制石器、古人類對自然及礦產的利用已邁出重要的一小步。
對“北京人”的考證,揭開了人類發(fā)展史上重要的一頁,解決了19世紀末印度尼西亞“爪哇猿人”的歸屬是人還是猿的爭論……,北京房山“周口店遺址”成為一個有豐富的早期人類文化寶庫,理應建成為北京市地學科技、人文旅游重要活動景區(qū)。順便建議,最暢銷的北京城市交通旅游及生活地圖,周口店遺址應有顯著標注,其北京旅游一覽文字介紹更應該添加上相關內容。
考古發(fā)掘證明之一,中國舊石器早期石器修理文化特征是使用錘擊法、砸擊法和碰砧法,極少修理石核;另從頭顱化石矢狀脊、顱骨最寬處位置及鏟形門齒等特征反映了“北京人”與現代蒙古人種在演化上具有連續(xù)性,是現代人起源多地區(qū)學說的重要依據。
北京,因具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地下埋藏豐富礦產資源,為后人留下了從舊石器時代“北京人”、“新洞人”到“山頂洞人”、“東方廣場古人類活動地點遺跡”;及新石器時代生活的“東胡林人”、轉年遺址,到上宅文化、雪山文化;從傳說中的炎、黃阪泉大戰(zhàn)和黃帝、蚩尤涿鹿大戰(zhàn),到平谷縣漁子山黃帝陵廟和舜流共工于幽陵(龔城)等古文化遺存【5】,上述文化與自然遺產值得開展保護和研究。
原始社會的古人,先后在“幽燕”大地留下遺跡,揭開了“首善之區(qū)”首都北京歷史的序幕。也閃耀著世界名城“大北京”早期文明的曙光。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諸侯于永定河沖積扇[現今“蓮花池”至廣安門一片(帶)],古稱“薊”,后被“燕”滅,史稱“燕都薊城”。到公元10世紀,契丹建遼國,改稱“南京”。至公元1153年女真建金國,設國都“中都”,到蒙古族1271年建元大都時,古代北京城市才向北和東擴大,面積也只有50km2,建筑了夯土城墻。
公元1403年朱棣遷都北平,后稱“北京”,明朝改土城墻為外包徹磚墻。清代繼承明代城址和稱謂,清朝北京城池面積已有 64.6km2,是現在北京市區(qū)面積1040km2的1/16。
“北京”曾經是我國歷代王朝的軍事重鎮(zhèn)或都城所在地?,F代國際大都市北京,還是全國政治、經濟、旅游、科教文化和交通中心;北京的正名和別稱有60多個,如“幽陵”、“冀州”、“薊”、“幽州”、“燕京”、“北平”、“京華”、“日下”、“京師”、“中都”、“大都”、“燕山府”、“汗八里”等。
國際上,“城市化”開始于18世紀工業(yè)革命,是人類經濟、社會、區(qū)域空間發(fā)展的一種具有世界性的客觀現象。進入21世紀,中國稱“城鎮(zhèn)化”的步伐、為鄉(xiāng)村轉變?yōu)槌鞘锌焖侔l(fā)展提供了機遇。本質上,城鎮(zhèn)化是重塑區(qū)域經濟社會新秩序的過程,是現代文明的根本體現。
我們在贊美和推崇建設“北京邁向國際大都市”的同時已注意到,城市化是一把雙刃劍,城市化帶來城市空間合理利用問題、資源浪費及環(huán)境污染問題,道路交通建設和出行是否便利等問題,己成為城市重要“民生”問題。其本質是自然主導下的城市問題,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建設自己居住的都市中出現的問題【6、7】。
中國過去,相當一段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科技落后,城市發(fā)展緩慢;此外,古代推崇樸素的“天人合一”的道教自然觀,即人口、城市、資源及環(huán)境間矛盾是緩和不顯著的,或可以看成較為和諧的。
北京3000年前,在如今北京火車西客站附近的“蓮花池”至廣安門一帶開始聚集人氣、并在“薊”城池里生產和生活。因為人口少,蓮花池區(qū)一潭湖水已夠大家使用。到公元1292年元朝的“元大都”修筑土圍城,面積有50km2、人口50萬左右。人口增加,水資源成了那時城市發(fā)展的頭等問題,當時的“西湖”或稱“甕山泊”進行了清理淤泥、在卓越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領導下,引昌平神山泉水修成了北京最早的人工水庫,即如今頤和園中“昆明湖”;又於公元1293年完成修筑通惠河,打通了從北京到杭州約1500km大運河航道,北京積水潭一度變成北大運河的終點,漕運便利、商賈云集,成了元和爾后明、清朝代,北京供水、航運、灌溉及防洪水利工程【8】。
元大都城的選址,放棄了金中都舊址、選建新址是經過周密思考決定的。元大都城的平面規(guī)劃主要設計人是元朝忽必烈輔佐劉秉忠大臣,他遵循了《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條例中所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傳統(tǒng)建都城規(guī)范,也靈活自由結合了自然山水和氣侯水文土壤等因素。既有所因襲,又大有創(chuàng)新,是中國先秦時代道教文化和爾后儒家文化及外來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公元1274年大都城宮闕告成,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基礎【9】。此時,元大都已深受中外人士贊譽,載入史冊。
爾后,明清兩朝修筑的“紫金城”宮廷建筑群和加外羅城,面積達 62km2,是明清兩朝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傳統(tǒng)都城建筑藝術又一大杰作,是享譽全球的“世界文化遺產”,一個大文明的頂峰【10】。
到公元1947年,民國時期“北平”面積擴大到約 707km2,人口約 167萬人[11]。然而,北京邁向國際化大都市初始,應該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確定北平為首都、改回稱“北京”起始。但是,真正實施北京邁向國際大都市設想,時間已邁進入21世紀。
1949年新中國建立,設北平為首都,稱“北京”。
本文,我們不談論城市化中諸多問題。重點討論北京的水資源:為了保證城市用水,20世紀50年代初即開始修建官廳水庫。在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庫可標志著“水資源”成了北京各亇發(fā)展階段中重要大事。如今供應北京市用水源地,還有密云水庫、懷柔水庫、上莊水庫、龍?zhí)端畮臁⒋髮幩畮?、南馬場和高碑店水庫等約30座【11】。
到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達2000多萬、流動人口近千萬,全市總面積更擴展為16 800km2。由于人口巨增等原因,使北京缺水或稱水荒己不容置疑!
中央新聞已報道:2014年10月,北京將從國家世紀水利工程“南水北調”中線,筑渠穿越黃河河床、抽調湖北長江支流、漢水上游“丹江水庫”幾十億立方米清水輸送進北京,救急北京水荒。
從北京城市沿革變遷離不開“水”資源的經歷來看,若北京用水真的達到長期告急,可以說北京再保持和擴大發(fā)展是沒有可能的!
歷史可以向人們發(fā)出預警告!盡管一時或一階段中,依靠丹江水庫補充供應北京市水源工程即將實現。但是,我們仍要對北京已有水庫等水利設施要科學管理和維護提高。有句俗話,“遠水解不了近渴”,一旦長江和漢水出了百年不遇大旱,“南水”短缺告急,如何有水抽取北調。
北京的山地和丘陵地約占北京市2/3面積,是個巨大水源的涵養(yǎng)地。為此建議:
(1)丘陵、低山少蓋別墅樓房,滿山多種樹,灌木和草,既防止暴雨水土流失或成洪水澇害又能提高地下水位,實現藏水于地下沙石巖層中的設想。何時恢復地下水位?有個簡便方法檢驗:即觀測海淀至涿州沿太行山山前泉水溢出帶是否又常年冒出水來了?若地下水豐盈,京冀兩地多年天大旱不下雨,大地農作物仍會有收成;讓夏季雨水更多留下,是亇系統(tǒng)集水科學工程和管理問題。目前已有部分雨水收集工程,若國家、市城府及社會融資多投入市政水利上及相關的科研項目。節(jié)約用水大有潛力可挖,可以向以色列等嚴重缺水,但科學利用水的先進國家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有作為。目前,一些發(fā)達國家大都已達到高度先進城市化。我國和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勢頭有增無減,持續(xù)而迅猛,經常關注城市化發(fā)展中問題和矛盾,人人有責。
(2)京冀兩地共抓節(jié)約用水資源宣傳、開展關愛環(huán)境行動是每亇公民必需關心參與和配合的行為,可以寫進北京“城市人民公約”和小學語文或自然課本中。北京建都,有“左環(huán)滄?!薄ⅰ澳辖蠛訚眱?yōu)勢,但南面黃河水混濁和“水情”不穩(wěn)、水量不足等缺點,所以沒有選中利用;東臨“渤?!焙K途C合利用開發(fā)已到中試階段,其生產水量有限,只能夠就近使用。“開源節(jié)流”才能緩解北京用水需求。城市現代化中,反映出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保護的矛盾與沖突日益激烈,如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交通擁堵、人口膨脹、土地資源告急、缺水、缺電等已有不同程度表現!
上述北京“水”資源短缺,以及歷史和現代政府解決供水措施得當,證明許多水利工程建設是可行的,重視北京水資源的開發(fā)、保護和利用,宣傳和市場化操作,同樣重要。
從北京城市歷史發(fā)展經驗看,“水”可能制約北京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發(fā)展進程,水就是京津冀“關鍵自然資源”或稱“關鍵自然資本”。
據地學人士論述,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我國社會生產所需的80%左右的原材料、95%左右的能源、70%以上的農業(yè)生產資料和 30%以上的飲用水來自礦產資源【12、13】。其概念是:礦產資源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價值的,呈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自然資源。
北京市有62%的山地及38%的平原,據2009年國家要求北京調查的28個重點礦種中,北京市有煤、鉄、錳、銅、鉻、鉛、鋅、鋁土、鎢、鉬、金、銀、硫鉄礦、螢石礦等14個礦種,另外增加飾面大理巖、水泥用灰?guī)r2個礦種,含核查礦山83個【14】。此外,北京還有地熱、溫泉和礦泉水資源。從歷史看,一些礦產資源如眾所周知的門頭溝的煤炭和房山等地的石材、水泥用灰?guī)r等,在北京的發(fā)展中曾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
我們已注意到,為了實現首都建設宜居城市的發(fā)展目標,保護性限量開采礦產資源,發(fā)展生態(tài)涵養(yǎng)區(qū),建設“綠色北京”,已發(fā)布相關的管理條例和規(guī)劃,要求對礦產資源必須采取合理的開采順序、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禁止采取破壞性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
對城八區(qū):東城、西城、崇文、宣武、海淀、朝陽、豐臺和石景山(2010年),可開展城市基礎地質調查等公益性地質工作,禁止其他所有礦產的勘查開發(fā)。在城八區(qū)的區(qū)縣禁止金礦、砂石和磚瓦用粘土的開采,限制和壓縮煤炭、鉄礦、石灰石礦和大理石等其他固體礦產的開采,壓縮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在禁采區(qū)以外的礦產資源限制開采區(qū)可開展煤礦、鉄礦及漢白玉礦等允許開采礦種的礦產勘查工作。
北京市,目前只有煤炭、鉄礦、水泥用灰?guī)r、飾面用大理巖等存在采礦權,屬允許開采或限采礦種。
又據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將各區(qū)縣分為首都功能核心區(qū)、城市功能拓展區(qū)、城市發(fā)展新區(qū)、生態(tài)涵養(yǎng)保護區(qū)四類功能區(qū)。規(guī)劃明確了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必須優(yōu)先服從、服務于首都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建設的需要?!瓕γ禾俊㈣F礦、水泥用灰?guī)r等限制性礦產進行開采總量控制,逐步壓減礦山總數。
北京市生產的煤,除部分供北京市自用取暖、發(fā)電外,多數外銷或出口。鉄礦生產鐵精粉,外銷河北等鋼廠,飾面用大理巖,用于生產石獅及各類裝飾品籌,供北京及周邊地區(qū)用?;?guī)r用到水泥廠生產的水泥,主要供北京建設用。
2010年,北京市礦業(yè)總產值44.38億元,占北京市GDP總產值的0.322%。綜合評估,礦產資源開發(fā)業(yè)在北京市的地位應屬不重要地位,其資源屬“一般自然資源”。
還要指出的是,北京市及其周邊津冀地區(qū)賦存著較為豐富的地熱資源。從“小湯山”、“溫泉”等地名就可知在我國古代對此已有認知。這種環(huán)保、清潔的自然能源,無疑是一種十分保貴的財富。
5.1管理
依照管理條例,北京市勘查、開發(fā)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城市規(guī)劃、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地質遺跡、文化古跡、文物保護和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定。
(1)對漢白玉、地熱、礦泉水以及確定的其它礦產資源實行保護限量開采。
(2)在開采主要礦產的同時,對具有工業(yè)價值的共生、伴生礦產,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條件下,應當綜合回收;對暫不能綜合回收的礦產,應當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5.2規(guī)劃
市政重點建設相關內容:
(1)生態(tài)涵養(yǎng)發(fā)展區(qū)(包括門頭溝、平谷、懷柔、密云和延慶五個區(qū)縣)是“綠色北京”規(guī)劃建設的示范區(qū),是首都最為寶貴的自然生態(tài)資源和水資源涵養(yǎng)保障區(qū),也是市民休閑度假、戶外運動的主體區(qū)域,要持續(xù)加大保護力度、培育生態(tài)型產業(yè)。
(2)積極推進古北水鎮(zhèn)、龍灣水鄉(xiāng)、房車營地及云蒙山風景區(qū)等重大項目,建設密云國際綠色休閑旅游產業(yè)綜合示范區(qū)。建設延慶“綠色北京”示范區(qū)。打造中瑞生態(tài)谷、中芬生態(tài)谷、司馬臺-霧靈山、延慶百里山水畫廊等一批品牌溝谷,促進溝域經濟發(fā)展。
(3)完善門頭溝、房山等交通條件和旅游設施,使北京西部與北部山區(qū)一樣成為市民旅游休閑集中地。建設平谷京東文化旅游區(qū)。推動山地渡假休閑區(qū)建設。
(4)繼續(xù)完善生態(tài)補償機制,健全區(qū)縣合作幫扶長效機制。完成泥石流易發(fā)區(qū)、采空區(qū)農民搬遷。堅決退出資源開采型產業(yè)。減輕地質災害損失。務水平。
(5)在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中,應充分重視該區(qū)域地熱資源的統(tǒng)一勘察、規(guī)劃及合理開發(fā)利用,使之在能源、旅游、養(yǎng)殖等方面發(fā)揮更多作用。
5.3建議
(1)對大興地區(qū)地下埋藏石油實驗性勘探保持持續(xù)關注;繼續(xù)開展工程建設壓覆礦產資源核查。
(2)強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fā)監(jiān)督管理制度,……打擊非法盜采礦產資源的現象,建立以遙感為主要監(jiān)測手段的資源監(jiān)測工作。
(3)加強礦山科技創(chuàng)新,……利用遙感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實行對礦山開采和環(huán)境保護的動態(tài)監(jiān)控,積極推廣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
(4)建立地質信息系統(tǒng),……建成具有信息管理、分析查詢、監(jiān)督評價和輔助決策功能的規(guī)劃管理信息系統(tǒng),……提高規(guī)劃管理的效率和服
有學者Pearce(1993)稱:首先是對人類的福利至關重要,其次對人類的長期生存至關重要,只要在這兩種意義上都重要的生態(tài)資產就是關鍵自然資本。例如,對于人類和其它生物共同生活的“地球”,如臭氧層、全球碳循環(huán)、生物多樣性等都是關鍵自然資本,因為這類自然資本(資源)的破壞將會威脅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首要生命支持功能。因此,和廣義的自然資本相比,關鍵自然資本是一個更為具體、更易理解和衡量的概念。
若在不同的地區(qū)或國家,“關鍵自然資本”也會有不同,水是沙漠和干旱地區(qū)的關鍵自然資本,……因為中國人多地少,“耕地”是中國的關鍵自然資本,保護18億畝耕地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可逾越的“紅線”。
“水資源”在北京雖然不同于沙漠地區(qū)奇缺,但是北京水資源的短缺和很不容易在短期內找到水源,理論上將水資源列為京津冀地區(qū)的“關鍵自然資本”或稱“關鍵自然資源”是有道理的。
1 蘇 豫,編著. 北京市中國地理常識與趣聞隨問隨查[A][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2
2 陳晉鏕,武鉄山. 華北區(qū)區(qū)城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126
3 鄒逸麟,編著. 中國歷史地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58
4 侯仁之. 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A].北京大學院士文庫,侯仁之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1~15
5 武弘麟. 北京文明的曙光[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99
6 宣之強. 北京城地域沿革及發(fā)展思考[J].化工礦產地質,2002(2).113~122
7 宣之強. 北京城的變遷與遐想[J].化工礦產地質,2002(3).175~178
8 侯仁之. 北京歷代城市建設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A].北京大學院士文庫,侯仁之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05
9 侯仁之. 元大都城[A].北京大學院士文庫,侯仁之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4~77
10 張劍光,鄒國慰,周志國,主編. 中國建筑之迷[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遠東出版社,2012.20~26
11 朱祖希. 營國匠意-古都北京的規(guī)劃建設及其文化淵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2 陳毓川,李庭棟,彭齊鳴,編著. 礦產資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46
13 陳傳友,王春元,竇以松,編著. 水資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136
14 李懷永,馬海全,郝河,等. 北京市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報告[R].北京:北京市國土資源局,2012
15 張曉瑞. 城市強可持續(xù)發(fā)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