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來發(fā)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受控PRO在英漢語中的分布和存在的理據(jù)
李來發(fā)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PRO作為空范疇理論的一部分在生成句法學理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揭示了語言中存在的“無聲有義”現(xiàn)象。本文分析受控PRO在英漢語中的分布并從EPP原則、題元準則和局域性制約三個方面討論PRO存在的動因,依據(jù)句法學中的小句概念和邢福義先生的“小句中樞說”提出,漢語的連動式和兼語式事實上包含者若干小句,應把連動式和兼語式進一步切分成中心謂語句和次屬謂語句,從而確定它們之間的依存關系。根據(jù)Chomsky的UG理論,空范疇是人類語言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因而PRO同樣存在于漢語中,漢語中的受控PRO主要分布于連動式和兼語式的次屬謂語句中。
受控PRO;受控PRO的分布;受控PRO存在的理據(jù);連動式和兼語式的切分
空范疇(empty category)又被譯作空語類或虛范疇,是現(xiàn)代句法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幾乎所有的西方現(xiàn)代理論語言學的語法系統(tǒng)中都有關于空范疇問題的研究(桂詩春、寧春巖,1997:76)。它對解釋某些語言現(xiàn)象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辗懂犑且粋€用來表示“沒有顯性語音形式,卻有語義內容的結構成分”(同上:76)。自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空范疇理論被提出以來(Chomsky,1976;Lightfoot,1976: Postal&Pullman,1978等),PRO作為空范疇理論內容之一受到了世界眾多語言研究者的關注和研究。運用PRO對漢語中存在的空范疇現(xiàn)象進行探討的研究者更是數(shù)量眾多(胡建華,1997;Huang,1992;饒萍,2003;沈陽,1994;徐烈炯,1988,2009;燕莉,2008等)。
Chomsky(1981)在《支配和約束論集》中指出,PRO既是語義主語又是句法主語,分布于非限定性小句中(包括不定式和動名詞)。Radford(1997a:131)認為表面上看起來無主語的不定式小句IP包含了一個人所共知的零位主語(understood null subject),即PRO。Poole(2002:84)稱PRO為不發(fā)音的不定式小句主語(unpronounced subject of infinitivals)。Carnie(2006:393)提出PRO是處于內嵌小句主語位置上的一種特殊的零位DP。簡言之,PRO是沒有語音形式,但有語義內容,并在非限定性小句中充當內在主語的代詞性成分或稱之為虛代成分。那么PRO存在的理據(jù)是什么?漢語的什么位置存在著PRO?
PRO有任意PRO(arbitrary PRO)和受控PRO(controlled PRO)之分。任意PRO是指雖做IP小句的零位主語但沒有先行成分控制的PRO。例如,“It is hard[PRO]to give up smoking”,“PRO吸煙有害健康”。在這兩個句子中,PRO在句內沒有具體的“某人”作先行成分來控制它,它的意義來自于句外,泛指“任何人”,具有類指功能(generic interpretation)(Poole,2002:86)。關于任意PRO,本文不做探討。受控PRO是指其意義來自于句內的其他DP并且依賴于該DP而存在的PRO。由于該DP決定著PRO的意義和指稱,并起著先行成分的作用,因而它是PRO的控制者(controller)。
語言中存在著兩種受控PRO:主語控制PRO和賓語控制PRO。當一個句子中的PRO受限定性主句中的主語控制時,該句被稱之為主語控制(subject control)結構。句法學家們認為下列(1)中的句子是主語控制結構。
(1a)He hopes to go there.
(1b)They promised to come.
(1c)I a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2a)He hopes that he can go there.
(2b)They promised that they would come.
(2c)I am sorry that I have kept you waiting.
Radford(1997b:83)指出,(1)中的句子和(2)中的句子雖然結構不同,表達的意義卻相同。(2a)、(2b)和(2c)中我們看到,that所引導的從句中的主語和主句中的主語同標,即主句的動作發(fā)出者就是that從句的動作發(fā)出者。由于(1a)(1b)(1c)和(2a)(2b)(2c)是同義句,由此我們可以推斷,(1a)、(1b)和(1c)中的不定式小句中的動詞前也應存在著動作發(fā)出者。該動作的發(fā)出者被稱之為PRO。
(3a)He hopes[PRO]to go there.
(3b)They promised[PRO]to come.
(3c)I am sorry[PRO]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由于that從句中的主語回指的是主句中的主語,以此類推,英語(3a)、(3b)和(3c)中的PRO也應分別回指主句中的主語,即他們的先行成分:He,They,I。所以,限定性主句中的主語即是不定式動詞動作的發(fā)出者。PRO的意義來自于限定性主句中的主語。沒有了作為控制者的限定性主句主語,PRO就失去了存在的倚靠。因此我們說PRO具有與代詞相同的語法特征和指稱功能。像“hope”等這樣允許其不定式補語中存在PRO做主語的動詞被Poole(2002:85)稱作“主語控制動詞”(subjectcontrol verb)或“控制謂語”(control predicate)(Radford,1997a:132)。
當PRO所受的控制不是來自于限定性主句的主語而是來自于限定性主句的賓語時,我們稱這樣的句子為賓語控制(object control)結構。例如(4):
(4)John persuaded Bill to give up smoking.
句法學家們認為在(4)中同樣存在著一個PRO。如(5)所示,
(5)John persuaded Bill[PRO]to give up smoking.
(5)中的PRO仍然做不定式小句to give up smoking的主語,然而PRO的控制者不再是限定性主句的主語John,而是動詞persuade的賓語Bill。Poole(2002:85)稱能引導這樣句式的動詞為賓語控制動詞(object-control verb)。Radford(1997a:382-84)把這類動詞叫做賓語控制謂語(object-control predicate)并對PRO在賓語控制結構中的存在進行了下列句法剖析:
(6)[What]decided[you][to take syntax]?
在(6)中,decide是一個三價動詞,除了主語之外后接兩個補語:第一個you做它的賓語,是第一個補語;不定式小句to take syntax是一個命題,做它的第二個補語。(6)的意義等同于(7):
(7)What decided you[that you should take syntax]?
由于(6)中的you做的是decide的賓語而不是to take syntax的主語,因而不定式小句同樣需要一個動作發(fā)出者。很顯然,(7)中的第二個you是should take syntax的動作發(fā)出者,它所回指的不是主句中的主語what,而是作賓語的第一個you。由于(6)和(7)是同義句,因此不定式小句to take syntax前也應存在著一個動作發(fā)出者,即PRO。
(8)What decided you to[PRO]①take syntax?
該PRO做不定式小句的零位主語,回指主句賓語you并受you控制。因此這樣的結構是賓語控制結構。
為了避免和通常所使用的以大寫字母開頭,句號結尾的“句子”一詞混淆,句法學中采用小句(clause)一詞作為句子分析單位(Tallerman,1998:64)。Radford (1997a:498)把clause定義為包含著一個主語和一個謂語的表達式,同時該表達式中也可以包含像補語和附加語這樣其他類型的表達式。小句可以是一個形式完備的句子,也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Kim&Sells,2008:11)。Tallerman(1998:64)認為小句幾乎總是以動詞為中心,包含一個謂語,表達一個事件(event)。
根據(jù)句子有無時態(tài)變化,句法學家把句子劃分為限定性小句(finite clause)和非限定性小句(non-finite clause)。包含有因時態(tài)和一致關系而致使動詞發(fā)生屈折變化的小句是限定性小句,沒有時態(tài)、動詞不發(fā)生屈折變化、沒有一致關系的小句是非限定性小句。我們說John hopes to catch the ball由兩個小句構成:[John hopes[to catch the ball]]。第一個小句是[John hopes to catch the ball]整個句子,第二個小句是[to catch the ball]。由于第一個小句有時態(tài)和一致關系等的變化,又由于它是句子的最主要部分,我們將其稱作限定性主句;而第二個小句被劃分為非限定性小句,因為作為不定式短語它沒有時態(tài)等的變化。
漢語與英語等印歐語言不同,類型上屬分析語。其特點是不通過詞形變化,即詞的內部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語法的作用,而是通過獨立的虛詞和固定的語序來表達語法意義,因而不存在通過詞的屈折變化而構成動詞的時態(tài)變化,即漢語不具備動詞限定性成分(Hu,et al,2001)。在多個動詞的句子中,仿佛各個動詞的地位無論先后都是相等的,無主次之分,因而無限定性小句和非限定性小句之分。然而,邢福義先生(1995,1996)指出,在漢語中,小句處于語法系統(tǒng)的中樞地位,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獨立性的語法單位。只有小句能控制和約束其他語法實體,成為其從屬或依托的核心實體(參見黃忠廉,2005)。即漢語最小能獨立表述思想的語法單位不是句子而是小句。那么如何確定漢語的小句?根據(jù)句法學的小句理論,小句以動詞為中心,至少包含一個主語和一個謂語,描述一個事件。據(jù)此,我們可以對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動詞的連動式和兼語式句子做進一步小句化切分。
(9)[我去][拿噴壺][澆花]。
(10)[大家選他][當代表]。
在(9)句中“我去”、“拿水壺”和“澆花”實際上分別描述了三個事件,包含了三個IP或TP。(10)句同樣包含了兩個事件,“大家選他”是一個事件,“當代表”又是一個事件。因此(9)中包含了三個小句;(10)中包含了兩個小句。其實在漢語中,看似等位的動詞,其邏輯關系上存在先后順序,因此包含了地位不等的小句。漢語支配語句結構的根本原則是:“前管后”(徐通鏘,2001:186-88)?!拔胰ァ笔侵魇录?,引發(fā)另外一個事件“拿噴壺”;拿噴壺做什么?引出第三個事件“澆花”。因此,每后一個事件都以前一個事件為依托。但第一個事件是最重要事件:由于“我去”才引發(fā)出“拿噴壺”“澆花”兩個目的小句。因此,本文提出,根據(jù)句子主次依存關系把連動式和兼語式劃分為中心謂語句與次屬謂語句。中心謂語句是句子的最主要部分,其他部分的存在依賴于它的存在,中心謂語句對次屬謂語句在語義上起著制約作用。例如,“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是連動式句式。其特點是:幾個動詞(或一動一形)緊緊貼接,幾個動作帶有次序性,不能任意調換位置?!八岩粋€手指放在嘴里”是中心謂語句,“吮了一下”是次屬謂語句,只有把手指放了之后才能吮(趙遵禮,1983:163)。又如,“風吹著雪花滿天亂飛”?!帮L吹著雪花”是中心謂語句;“(雪花)漫天亂飛”是次屬謂語句。由于“吹”而產生了“飛”(吳竟存、梁伯樞,1997:238)。因而,次屬謂語句居于從屬于中心謂語句并受中心謂語句制約的地位。
空范疇是在人類各種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辗懂牭木浞ǚ植记闆r在各種語言中幾乎完全對應:語言A在X位置上的空范疇會對應于語言B在X位置上的一個空范疇;A在Y上的空范疇對應于一個B在Y上的一個空范疇(桂詩春、寧春巖,1997:79)。在英語中,PRO存在于無時態(tài)變化的不定式小句中。依此類推,根據(jù)漢語次屬謂語句處于從屬地位的句法特點和受中心謂語句制約的語義特點,漢語的兼語式和連動式的次屬謂語句中存在PRO。例如:
漢語連動式的每一個動詞都與主語發(fā)生著主謂關系(趙遵禮,1983:163),在(11)句中,三個動作的發(fā)出者都是“我”:“我去,我拿噴壺,我澆花?!币虼耍?11)中的兩個PRO都回指中心謂語句的“我”。它們的先行成分就是中心謂語句的主語。因此(11)句是主語控制結構。(12)句的分解形式是“大家選他,他當代表”。PRO回指的是中心謂語句中的賓語“他”而不是主語“大家”,因而該句是賓語控制結構。陳建民先生在1986年出版的新著《現(xiàn)代漢語句型論》中對兼語式的論述中其實已經(jīng)包含了PRO受賓語控制的思想:“例如在‘我叫他來’句子里‘叫他’的是‘我’,‘來’的卻是‘他’,‘叫’和‘來’這兩個動詞不連系同一個主語。這個句子的底層是‘我叫他,他來’而不是‘我叫他,我來’”(246)(轉引自吳竟存、梁伯樞,1997:215),因而“我叫他來”是一個帶有PRO的賓語控制結構:我叫他[PRO]來。范曉先生(1993:489)給出了兼語句基本式的語義結構:“大家選老王當代表”可分析為“大家選老王+老王當代表”,實質上是兩個表述套接在一起的句子,即第二個“老王”是具有語義內涵,沒有語音和顯性句法表現(xiàn)形式的PRO。
PRO沒有語音形式,沒有文字形式,也沒有顯性句法表現(xiàn)形式,那么我們?yōu)槭裁凑f它存在于上述語言中?它存在的理據(jù)是什么?請看下列句子:
(13a)John hopes to catch the ball.
(13b)我去拿噴壺澆花。
(13c)John is willing to help me.
(13d)John persuaded Bill to give up smoking.
(13e)大家選他當代表。
(13b)是漢語的連動句式。連動句式是指由連續(xù)采用兩個以上動詞(或一個動詞一個形容詞)而構成的連續(xù)謂語的句式?!叭ァ薄ⅰ澳谩焙汀皾病笔侨齻€連續(xù)發(fā)生的動作,均由“我”發(fā)出。但為什么“去”的前面有動作的發(fā)出者“我”構成主謂結構“我去”而“拿”和“澆”前面沒有語音和文字表現(xiàn)“我”而只有“拿”和“澆”:我去——拿噴壺——澆花?(13a)是一個包含著兩個小句的句子:一個是限定性主句[IP1 John hopes[IP2 to catch the ball]],一個是無時態(tài)變化的不定式小句[IP2 to catch the ball]。同樣,在不定式小句IP2中也沒有動作的發(fā)出者做不定式的顯性主語:[IP2___to catch the ball]。(13c)也是如此:[IP1 John is willing[IP2___to help me]]。
Chomsky(1981)在《管約論》中提出的擴充的投射原則(EPP)規(guī)定:所有小句(clause)必須有主語。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13a)(13b)和(13c)似乎全部違反了EPP原則。不僅如此,我們再以(13c)為例分析一下句子中的題元角色(θ-role)。(13c)也是一個包含兩個小句的句子:[IP1 John is willing[IP2 to help me]]是限定性主句,[IP2 to help me]是不定式小句。首先,限定性主句謂語is willing有兩個論元(argument):一個是被指派感受者(experiencer)題元角色的John,另一個是作為命題(proposition)的不定式小句to help me。我們可以運用題元格柵(θ-grid)來表示:
在命題中,help作為二價謂語也應該帶有兩個論元:一個是被指派施事題元角色的主語,另一個是被指派受事題元角色的賓語:
題元準則規(guī)定:所有的非虛義成分(non-expletive)的DP必須被指派一個題元角色并且每一個題元角色都必須被指派給一個DP。help將受事題元角色指派給了me,而help前面沒有論元,那么將施事題元角色指派給誰呢?(13a)和(13b)以此類推??磥硭鼈兯坪醪粌H違反了EPP原則而且違反了題元準則。
因此,財務部門應建立大科室理念,以整個業(yè)務為基礎,打通管理,實現(xiàn)核算和結算工作良好銜接,加強關聯(lián)業(yè)務交流,共享基礎信息,靈活調配人員,提高工作效率。
(13e)是漢語的兼語句式。兼語句是指一個動詞的賓語兼做下一個動詞的主語的句式。“選”的賓語是“他”而“當代表”這一動作的發(fā)出者也是“他”。關于兼語式的成因尚存在著多種觀點。普通的漢語語法理論認為兼語式是漢語的一種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他”既做“選”的賓語又做“當代表”的主語,合二為一,名曰“兼語”。然而根據(jù)題元準則,每一個論元能且只能被指派一個題元角色,即題元角色和論元之間是一對一的對應關系。如何解釋漢語的這種一個論元同時攜帶兩個題元角色的語言現(xiàn)象?(13d)也似乎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如果Bill只做persuaded的賓語,那么不定式小句就出現(xiàn)了無主語現(xiàn)象;如果Bill同時兼作不定式小句的主語和persuaded的賓語,那么Bill就要同時被persuaded和give up分別指派受事題元角色和施事題元角色,出現(xiàn)了一個論元被指派兩個題元角色的現(xiàn)象,違反了題元準則的規(guī)定。
據(jù)此,語言學家們提出:語言的直覺告訴我們,似乎看起來無主語的不定式小句事實上包含著一個雖無顯性語音形式但卻是人所共知的隱性主語(Radford,1997b:82),即PRO。如(14)所示:
(14a)John hopes[PRO]to catch the ball.
(14b)我去[PRO]拿水壺。
(14c)John is willing[PRO]to help me.
(14d)John persuaded Bill to[PRO]give up smoking.
(14e)大家選他[PRO]當代表。
也就是說(13a)(13b)(13c)并沒有違反EPP原則,只不過它們的不定式小句的主語是隱含存在的。PRO的存在也使得不定式小句動詞有了可指派施事題元角色的論元。在(14d)(13e)中,“Bill”和“他”做賓語,攜帶由主句動詞所指派的受事題元角色,而PRO做“當代表”和“to give up smoking”的隱性主語,由動詞“當”和“give up”指派施事題元角色,賓語和PRO各司其職。PRO的存在使得上述句子既遵循了EPP規(guī)定,又滿足了題元理論的要求。
(15)[IP1 John wants[IP2 to prove himself]].
在(15)中,反身代詞himself是一個回指詞(anaphor),指稱John。然而約束理論中的原則A規(guī)定:一個回指詞必須在包含它的最小的同一IP內受到約束;先行成分當且僅當成分統(tǒng)轄并與回指詞同標時約束回指詞。換句話說himself必須在IP2內找到它的先行成分。我們知道himself回指的是John,然而它和先行詞John卻分別處于兩個不同的IP內。如何解釋(15)雖然違反了局域性制約但卻是個完全正確的句子?人們認為(15)之所以正確是因為在不定式小句動詞前存在著一個零位主語PRO。由于PRO同時具有回指詞和代詞特征,即[+a]和[+p],那么在IP1內,PRO回指John并與John同標,受John成分統(tǒng)轄和控制。而在IP2內,PRO又成為himself的先行成分,成分統(tǒng)轄himself,himself與PRO同標。由于兩者都回指John,因而都與John同標。這樣,原則A的條件就得到了滿足,如圖所示:
Chomsky(1981:23-25)指出,PRO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像(i)The students[βwant[βto[γvisit Paris]]],(ii)The students[α wanna[γ visit Paris]]和(iii) The students[vp want[s’[s Bill to[vp visit Paris]]]]這樣的句子在邏輯形式表現(xiàn)的層次上是一樣的。他們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邏輯表現(xiàn)形式:The students[vp want[s’COMP[s NP INFL[vp visit Paris]]]]。在(iii)里,內嵌主語NP是Bill;而在(i)和(ii)里,內嵌主語是以某種方式標記的指代成分,用來表示它的所指就是母句主語the students這一短語的所指。
雖然PRO的存在滿足了EPP原則要求,但PRO只能隱含,不能以有形詞語出現(xiàn)。例如,
(14a)John hopes[PRO]to catch the ball.
*(14b)John hopes John to catch the ball
(13a)我去[PRO]拿噴壺[PRO]澆花。
*(13b)我去我拿噴壺我澆花。
(14a)大家選他][PRO]當代表。
*(14b)大家選他他當代表。
也就是說PRO與有形NP只能呈互補分布(方環(huán)海、譚鄉(xiāng)榮,2006)。由于句法結構中其他成分的制約或本結構所處的位置的限制,句位規(guī)定的NP位置上根本不能出現(xiàn)NP詞語(沈陽,1994:101)。
PRO是Chomsky生成語法關于空范疇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PRO的提出從理論上解決了非限定性小句從句法層面上看由于無顯性主語而違反了EPP原則并導致不定式動詞無法指派題元從而又違反了題元準則但卻仍然合乎語法性的問題。本文對受控PRO在英漢語中的分布和存在的理據(jù)進行了分析,從EPP原則、題元準則和局域性制約三個方面證明了PRO存在的必然性。生成語法既然具有普遍意義,那么PRO同樣存在于漢語中。經(jīng)過對漢語的連動式和兼語式的成分做進一步審視和切分,本文根據(jù)句子主次依存關系把它們劃分為中心謂語句與次屬謂語句,從而確定了連動式和兼語式第一個謂語動詞后的動詞部分的從屬小句地位和受制約關系,并提出受控PRO存在于連動式和兼語式中的次屬謂語句中。
注釋:
①Mark Baltin(1995:244)建議PRO存在于VP的限制語(specifier)位置:I want[TP to[VP PRO be free]],這樣I want to be free句中的to就可以附著于(cliticize onto)want上而不受PRO的阻擋(block)構成I wanna be free。
[1]Baltin,M.Floating Quantifiers,PRO,and Predica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95(26):199-248.
[2]Carnie,A.Syntax:A Generative Introduction(2nded.)[M].MA: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6.
[3]Chomsky,N.Conditions on Rules of Rules of Grammar[J]Linguistic Analysis,1976(2):303-351.
[4]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
[5]Kim,J.-B.&P.Sells.English Syntax:An Introduction[M].Stanford:CSL Publications,2008.
[6]Hu,J.-H.,Pan,H.-H.&L.-J.Xu,Is There a Finite vs.Nonfinite Distinction in Chinese[J].Linguistics,2001,39(6):1117-1148.
[7]Huang,J.C-T.Complex Predicate in Control[G]//R.K.Larson,S.Iatridou,U.Lahiri&J.Higginbotham.Control and Grammar,1992:109-147.
[8]Lightfoot,D.Trace Theory and Twice-Moved NPs[J].Linguistic Inquiry,1976(7):559-82.
[9]Poole,G.Syntactic Theory[M].New York:Palgrave,2002.
[10]Postal,P.M.&G.K.Pullum.Trace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English Complementizer Contraction[J].Linguitic Inquiry,1978(9):1-29.
[11]Radford,A.Syntactic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A Minimalist Approach[M].Cambridge: CUP,1997a.
[12]Radford,A.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Cambridge:CUP,1997b.
[13]Tallerman,M.Understanding Syntax[M].London:Arnold,1998.
[14]方環(huán)海,譚鄉(xiāng)榮.空主語的性質、分布及其相關問題[J].外語研究,2006(3):21-25.
[15]桂詩春,寧春巖.語言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16]胡建華.英、漢語空語類的分類、分布與所指比較研究[J].外國語,1997(5):38-44.
[17]黃忠廉.小句中樞說全譯[J].漢語學報,2005(2):62-69.
[18]諾姆·喬姆斯基.支配和約束論集——比薩學術講演[M].周流溪、林書武、沈家煊,譯,趙世開,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19]饒萍.空語類PRO在英、漢語中的照應特征[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1(2):25-30.
[20]沈陽.現(xiàn)代漢語空語類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21]吳竟存,梁伯樞.現(xiàn)代漢語句法結構與分析[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22]邢福義.小句中樞說[J].中國語文,1995(6):420-428.
[23]邢福義.漢語語法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4]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25]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標準理論到最簡方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6]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7]燕莉.漢英空語類PRO對比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08(11):102-103.
[28]趙遵禮.現(xiàn)代漢語句子成分的分析[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路小明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rolled PRO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Motivation of Its Existence
LI Laifa
PRO,as part of empty category theory,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yntactic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revealing the existence of the“phonetically silent but semantically meaningful”subject in languages.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rolled PRO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analyzed and the motivation of its existence explored in terms of 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theta criterion and locality requirement.Since PRO is a universal property of language,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exists in Chinese.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l(fā)iandong”construction and the“jianyu”construction be further segmented into a matrix predicate clause and a subordinate predicate clause.It is assumed that controlled PRO exists in subordinate predicate clauses in both the“l(fā)iandong”construction and the“jianyu”construction.
controlled PRO;distribution of controlled PRO;motiv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controlled PRO;segmentation of the“l(fā)iandong”and“jianyu”construction.
李來發(fā),男,哈爾濱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學博士,主要從事句法學、詞匯語義學、句法—語義接口及加拿大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