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起因與前兆“:人類+動物”受難者角色的陷困表述——中國當代動物敘事初始情境功能項設置探析

        2015-03-26 14:00:03陳佳冀
        湖北社會科學 2015年10期
        關鍵詞:情境情感功能

        陳佳冀

        (江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一、導論:“動物敘事”功能項劃分的思路與依據(jù)

        就目前所呈現(xiàn)出的新時期動物題材小說相關創(chuàng)作而言,基本上可呈現(xiàn)為兩類主述性“動物敘事”的題材劃分:包括以野生動物與以家養(yǎng)動物為核心范疇的兩大類別。其中,野生類動物敘事重心在講述野生動物與獵人(或行使獵人職能)、同類物種等之間的內(nèi)在情感價值維系;而家養(yǎng)類動物敘事則側(cè)重于烘托家養(yǎng)動物與主人(或行使主人職能)、家養(yǎng)同類之間的某種錯綜復雜的情感關系。兩大主述類型無論是整體構(gòu)篇方式抑或具體情節(jié)設置上都有明顯的區(qū)分,包括敘事策略、表述重心、結(jié)構(gòu)框架、初始情境、結(jié)局設置等諸多層面。有的動物敘事作品中主述“動物”,重心在塑造動物的形象特質(zhì);有的作品則把動物作為一種陪襯,達成烘托與反襯人類形象的目的;還有的作品直接表述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或批判,或頌揚,但動物與人的角色“平分秋色”,共同占據(jù)文本的敘述重心。具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身份可能會相繼發(fā)生某些變化,如受難者的角色可能會由動物形象充當,又可能分配到人類形象身上,而有時又會由動物與人類形象共同擔當。在同一部作品中,可能會連續(xù)出現(xiàn)角色轉(zhuǎn)換與位移的情形,受難者角色身份可以在轉(zhuǎn)瞬間由人類形象轉(zhuǎn)移到動物形象身上,而角色與角色之間又可以同時發(fā)生某種變更,如受難者直接轉(zhuǎn)化成解救者或加害者。不同的敘事主體,抑或相同文本中不同的角色形象轉(zhuǎn)換方式都直接決定了小說具體構(gòu)篇方式的不同,也彰顯出動物敘事文本自身情節(jié)構(gòu)成上的復雜性。當然,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當代動物敘事文本組成與敘事結(jié)構(gòu)的豐富性及其所孕育的無限可能性。

        誠如普羅普所言,“角色的功能充當了故事的穩(wěn)定不變的因素,它們不依賴于由誰來完成以及怎樣完成。它們構(gòu)成了故事的基本組成成分?!盵1](p18)作為“穩(wěn)定不變的因素”,動物敘事的功能項研究是類型學研究的核心題旨,它們作為“故事的基本組成成分”在小說構(gòu)篇中起到舉足輕重的奠基性作用,對功能進行細致而精確的研究,實則就是研究文學文本中的相對穩(wěn)定的敘事形態(tài)。只有找出這種穩(wěn)定的不變因素,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對動物敘事具體敘事形態(tài)上的描述,真正做到對當代動物敘事相關同類、兼類等情形的研究。按照本篇論文的結(jié)構(gòu)思路進行具有闡釋性意義的功能項描述,所遵循的原則、基本的出發(fā)點等特予以明確:

        首先,在主體功能項架構(gòu)的角色功能邏輯設置上,按照基本的情節(jié)推進進程嚴格劃分。從初始情境的發(fā)生(受難者陷入困境或矛盾的起因與前兆),到困境與受難(或矛盾)降臨的具體方式,解救者具體的解救過程以及動物敘事的反思與懺悔性結(jié)局的最終達成,這四類主述功能序列基本包含了動物敘事作品全部可能的情節(jié)構(gòu)成方式。又完全按照小說基本構(gòu)成要素即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發(fā)展、高潮到結(jié)局的事序順序展開,直接呈現(xiàn)出動物敘事總體情節(jié)構(gòu)成與敘事鋪排上的類型成規(guī)。當然,在具體的小說文本功能項設置中,可能打亂這種事序順序,如開篇就交待受困與承受相應打擊的情況,再明確陷入困境的起因,涉及到倒敘、插敘等具體寫作策略的運用,只是和作者的講述與構(gòu)篇方式有關,并不妨礙四類基礎功能主項的分布與價值彰顯。有些作品則干脆省去主功能項中的一種,如在文本中無法窺見解救者具體的施救與解救過程,實則被作者有意隱含在其它主功能項表述里,通過研讀文本依舊可以指認其潛隱的存在價值、在文本構(gòu)篇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其次,在具體的功能項設置中情況則明顯不同,在上述四大主類的功能項歸類中,它們各自所包含的敘事功能是有著時序意義上情節(jié)發(fā)展的先后關聯(lián)可循的。然而,鑒于動物敘事創(chuàng)作本身復雜而豐富的情節(jié)分布,顯然要做出有效的區(qū)分,即在核心角色標識受難者、解救者與加害者身上做出有關動物與人的具體區(qū)分,如在初始情境——受難者遭受困境的起因與前兆當中,可以細化成兩大主類,即動物受難者與人類受難者各自的受難情形,而且它們各自的功能分布并不構(gòu)成必要的因果聯(lián)系,呈現(xiàn)出某種并列與對稱的成分:如動物受難者主功能行為標志為“忍受”、“誤入”與“目睹”,而人類受難者的主功能行為標志為“重塑”、“遺失”與“允諾”。前者主要指向以動物為主人公的動物敘事作品,后者重心在講述以人為主體(或付諸于動物與人的情感狀態(tài)把握)的敘事文本。它們各自對應的功能表述又可以在后續(xù)主述項中找到對應的銜接與推進成分,催生出下一個所屬類型中的功能項建構(gòu)。如初始情境中動物受難者“誤入它境”功能項就由困境或矛盾降臨方式中的“圍堵之困”有效串聯(lián)起來,緊接著又過渡到“對抗的決心”這一功能項,以此類推直到結(jié)局功能項的出現(xiàn)。這樣的功能設置與結(jié)構(gòu)安排,正是基于動物敘事自身豐富與駁雜的情節(jié)構(gòu)成,同時,它將為我們探尋動物敘事的基本敘事語法與深層結(jié)構(gòu)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條件。

        二、忍受、誤入與目睹:“動物陷困”的起因與敘事前兆

        (一)“忍受”功能項:動物主人公忍受饑寒交迫、無家可歸的生存之困。

        在這一類側(cè)重于講述動物的生存現(xiàn)實構(gòu)篇的初始情境中,首先要交待的是動物(主體為野生動物)所面臨與即將忍受的生存現(xiàn)實境況的威逼,這類生存環(huán)境的威脅主要來自兩類,一是自然賦予的,二是來自人類的威脅,但總體上都可用“生存之困”來加以概括。動物敘事文本中有關受困于自然因素的初始情境主要可歸結(jié)為饑餓與寒冷兩大誘因,當然也包含如天災(如森林大火、山洪爆發(fā)等)、疾病、天敵等無法預知的毀滅性因素,基本上符合自然界中野生動物的生存現(xiàn)實,具備一定的寫實性與擬真性。當然,在真實的再現(xiàn)與還原基礎之上更多的還是要突出動物物種自身的生命體驗與細膩的情感描摹,如何讓這種自然生存的舉步維艱與生命之舟的無以為繼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實則還是要借助某種寓言敘事的表述策略來得以實現(xiàn),除了在訴求的具體方式、表現(xiàn)程度的輕重及諭旨的特定向度等層面有所區(qū)分外,這幾乎成為該類動物敘事作家相對一致的敘事選擇。而作為前兆與起因的有效設定,這種“生存之困”設置直接勾連起全文的整體敘述邏輯。

        《狼行成雙》中表現(xiàn)得最為顯著,文本開篇剛剛交待兩只形影不離、前后相擁的公狼、母狼登場后,隨即就預設出它們所面臨的天氣狀況:這是一種俗稱“鬼見愁”的天氣,“鬼在這樣的天氣里,也都把門掩得緊緊的,守著燒得熾旺的炭火,死乞白賴地不出門?!盵2]實際情況也恰恰如此:氣溫很低,同時能見度也很低,刺骨的寒冷加上凜冽的寒風與漫天飄舞的大雪,在這樣極端的惡劣天氣下,對于兩只急需找食充饑的野狼而言更加難上加難,天氣因素也由此成為它們后來冒險進村、身陷困境的間接條件之一。

        對于公狼、母狼而言,饑餓因素才是最為致命的,對于惡劣的天氣,它們依舊可以呈現(xiàn)出“休閑的”、“漫不經(jīng)心”的茫然無措的樣態(tài),但當饑餓徹底襲來時,才真正顯得難于招架,也是它們最終命運發(fā)生轉(zhuǎn)折的根本動因。母狼上次飽餐過一頓還是兩天前捕捉到的一頭鹿,如今面臨難以忍受的饑餓,丈夫公狼迫切期望找到可以為她果腹的食物,并做出一個將會改變它們命運的決定:乘著夜色進村去尋找食物。在“惡劣環(huán)境+饑餓狀態(tài)”所構(gòu)成的初始情境中,作者實則也加入了新的可變因素,即促成公狼與母狼命運改變以悲劇結(jié)局收尾的是二者性格上的悲劇。在嚴寒與饑餓包裹之下卻暗含兩只野狼獨特個性的展現(xiàn),相繼放跑兔子、巖鴿,而沙雞根本無法進入視線,隨后又拒絕群狼圍捕羊群的決定……其實都是它們自身的個性使然,公狼的倔強、孤高與偉岸,母狼的好奇、靈秀與率真,成為作者著力刻畫的對象。

        而在小說《紅毛》中,動物主人公紅毛及其黃鼬家族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更加的復雜與突出,幾乎涵蓋了所有可以預知的生存環(huán)境的威脅,同時包括人類的威脅(占主體部分),饑餓因素(覓食之難)、天災范疇、傳染疾病等諸多誘因。初始情境中首先提到的是紅毛家族與那個獵手的激烈沖突,獵手最終讓父親喪命,并從此結(jié)下深仇大恨。除了獵手的威脅,還面臨饑餓與難于覓食之苦,急于為生病妻子覓食的紅毛由于身體極度虛弱,相繼錯過田鼠與水中的碩鼠,疲憊不堪,覓食失敗的同時也從母親口中得知妻子感染天花不幸死亡的消息。在先后喪失了父親、妻子之后,作者把圍繞紅毛的悲劇氛圍的營造逐漸推向極致,以另一種生存絕境“天災”的方式得以促成。在觸目驚心的森林大火中,母子二人僥幸被毛毛細雨解救得以存活并被迫遷徙家園,但母親依舊沒有逃過一劫。最后的絕境設置作者選擇了農(nóng)藥毒害的方式,田鼠吃過拌在種子里的農(nóng)藥,母親又吃了田鼠最后中毒身亡,親人的相繼離去使紅毛成為典型意義上的孤獨受難者形象。

        在看似豐富的動物生存困境的功能項設置中,除了領受到作者對動物死亡狀態(tài)、生存境遇的淋漓盡致的書寫,并借此預知動物生命在大自然中的岌岌可危外,《紅毛》本身其實并未提供多少突出的類型創(chuàng)新因素可供參考。全篇用盡一半的篇幅去刻意渲染紅毛家族成員所面臨的生存絕境,把初始情境的情節(jié)因素鋪展得太開,卻忽視了動物敘事所理應側(cè)重的受難與解救之維,單純的夸張渲染動物受難的過程,敘事上難于稱得上完備,并且情節(jié)顯得拖沓、冗繁。相比之下,《狼行成雙》中清晰可見的“嚴寒+饑餓”的困境設置,顯得脈絡清晰、自然而流暢,在動物忍受困境的設置當中可以窺見到作者嶄新的著力點:立足于在困境之下的野狼個性本身及其情感內(nèi)核的展現(xiàn),而不是一味地夸張、渲染生存的艱辛與不易。

        陳應松的《豹子的最后舞蹈》也同樣設置了諸多的困境方式,包括自然與人為的雙重因素造成豹子家族的覆滅,面對獵人與獵犬的攻擊、缺水饑餓的侵襲,同時包括天災森林大火的發(fā)生,吃毒魚死亡等方方面面的絕境展示。然而,對于文本中的動物主人公豹子“斧頭”,則特別強調(diào)了它所面臨的饑餓與寒冷的生存困境,作為初始情境在開篇做出明確的交待,“我渴望食物,以及在飽食終日中的溫暖,這已經(jīng)是我垂死掙扎的日期了,我的游蕩步履蹣跚。我渴望著溫暖……”[3]這種對食物與溫暖的祈盼與渴求實則正與其孤獨、悲戚的情緒結(jié)合在一起,擁有了具體而豐富的情感依托,這種生存困境的設置彰顯出其存在的特定涵義。同樣,在沈石溪的《苦豺制度》中,初始情境也側(cè)重對饑寒交迫的生存環(huán)境的書寫,在風雪彌漫的伽馬兒草原上,“每只豺的肚皮都是空癟癟的貼到了脊梁骨,尾巴毫無生氣地耷落在地,豺眼幽幽地閃爍著饑饉貪婪的光。隊伍七零八落拉了約兩里長?!盵4](p80)最為直接的困境恰恰來自饑餓對豺群的侵襲,作為豺群首領的豺王索坨自然要肩負起帶領群體尋找食物的首要任務,這也成為后文其陷入“抉擇之困”的前提與有效鋪墊。

        動物主人公或其所處群體、家庭成員等面臨某種生存困境,特別是饑餓與嚴寒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幾乎可以涵蓋大部分野生動物類動物敘事的“初始情境”的設置。當然,也有作品并未直接交待或僅僅給予一定文字的描摹。如《最后一名獵手與最后一頭公熊》中,雖未明確交待作為受難者的“公熊”所面臨的生存困境,但顯然在對文本的閱讀中,已能明確感受到這種困境與障礙的存在,那曾經(jīng)是“林中人、也是飛禽走獸的樂園”的如“森林的海洋”般的凍土原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原始莽林被砍伐殆盡。對獵手老庫爾而言是一種沉重打擊,而對于“最后一頭公熊”來說同樣舉步維艱,這里間接表達出公熊所面臨的艱難的生存困境,同樣為后文做出了前兆性的預示。從慣常意義而言,對作為“受難者”的野生動物主人公的生存困境的揭示成為最為顯著的一種類型表達方式,而對于動物而言,面對這種恐怖的甚至致命性的生存困境,無論是最終擺脫、獲救,抑或失敗、死亡等,其在初始情境中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默默“忍受”的方式。

        (二)“誤入”功能項:動物主人公承擔“誤入它境”的尷尬與無奈之苦。

        “誤入它境”是當代動物敘事中另一個頗為常見的初始情境功能項,與動物主人公面臨相應的生存困境作為前提呈現(xiàn)一樣,動物主人公有時在文本中會面臨“誤入”一個本不該屬于自己的環(huán)境范疇,從而促成自身命運軌跡的改變,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受難起因的發(fā)出表征。該功能項的設置本身并不一定是完全獨立的,可以伴隨其它功能項的發(fā)出進而展現(xiàn)出其自身價值意義。如《狼行成雙》雖然初始情境中主體功能項是被迫忍受饑寒交迫的生存困境,開始導引公狼、母狼滑向悲劇邊緣的同時,文本也同時明確交代“誤入它境”所要承擔的后果,“對于狼來說,他們最不愿意與人類打交道,他們不愿意觸及人類擁有的利益,如果不是為了報復,他們基本上不靠近人類居住的地方,他們因此而把自己限制在荒原和森林中。但是此刻他沒有別的選擇了?!盵2]人類與狼的生存環(huán)境有明確的界限區(qū)分,越過這條邊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勢必已然預示著某種悲劇與不幸的降臨。而文本中,公狼攜帶母狼的這種“誤入”實則是帶有主動性的,也夾帶著公狼的勇敢與作為丈夫的責任感的品性的彰顯。

        盡管“誤入它境”的行為發(fā)出者一般以動物主人公擔當居多,但也有作品中由人類主人公去承擔,甚至會把動物與人一并納入到“誤入”范疇,共同承擔受難者的角色身份,陳應松的《太平狗》就是一個典型表征。在這篇聲望極高的“底層文學”①在展示生存困境與揭示生存苦難的一類動物敘事類型表達中,很多優(yōu)秀篇章實則融入“底層寫作”的敘事范疇,《太平狗》就是一篇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誠如陳應松所言:“我想離開龐大、狂卷的時尚和主流生活,我去遙遠的深山,與農(nóng)民和牛羊為伍,與感動的令人熱淚盈眶的事物為伍,我也同樣懷有一個卑微的愿望:改變這世界?!憋@示出作家陳應松強烈的深入底層的在場姿態(tài)與良苦用心,更代表了這一類作品中較具普泛意義的作家情感訴求與嚴肅寫作立場的秉持。文本中,“誤入”的行為方式由動物與人兩類形象共同承擔,人類主人公程大種的“誤入”是出于靠體力勞動掙錢養(yǎng)家糊口之需,而動物主人公“太平”的“誤入”則是忠心追隨主人而至死不渝的“誤入”。他們皆從神農(nóng)架的丫鵲坳深山中來到武漢,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本質(zhì)性的改變,是典型的“它境”呈現(xiàn),這里的兩種環(huán)境實則也是兩種文化的代表,一邊是作為文明與富裕的城市文化,一邊是作為愚昧與落后的農(nóng)村文化?!罢`入它境”的程大種本身屬于他的固有環(huán)境——鄉(xiāng)村文明,一旦進入城市改變其所屬的環(huán)境與文化范疇,隨即變成城市文明的外來者,所不被接納的異質(zhì)者,這樣的“他者”形象也注定了其最終的悲劇性結(jié)局,程大種的“誤入”最后被無情的城市文明所吞噬;而太平的“誤入”卻成為一種反抗自身命運的真實寫照,在屠宰場為了爭食和逃避死亡威脅,它與諸多城市狗(加害者角色)進行激烈的搏斗,最終大獲全勝。對于太平而言,那種原始野性生命之力的爆發(fā),本身也是對自身命運與城市文明的一次頑強抗爭。無論是人類受難者程大種的“誤入—遭吞噬”,抑或動物受難者太平的“誤入—主動抗爭”,實則都十分清晰地體現(xiàn)了初始情境設置中“誤入它境”的敘事功能指向。

        《藏獒》中由動物主人公岡日森格與七個上阿瑪孩子兩類形象共同承擔“誤入它境”的行為發(fā)出者。初始情境中實則已交待具體的歷史背景:民國二十七年由于馬步芳軍隊作祟,上阿瑪草原與西結(jié)古草原結(jié)下永難釋懷的仇恨。兩種生存環(huán)境——上阿瑪草原與西結(jié)古草原存在著水火不容的關系,里面隱含著潛在的歷史遺留問題,這為“誤入它境”的惡果埋下伏筆。然而相較于《太平狗》,這里的“誤入”卻是純粹意義上的被動發(fā)出,人物老金是“誤入”行為發(fā)生的直接誘因。正是他給了“父親”被稱為天堂果的花生,引起七個上阿瑪孩子的濃厚興趣,一路走一路吃,追隨父親誤入西結(jié)古草原。而岡日森格作為七個孩子的守護神,自然也盲從地跟進西結(jié)古草原,也為后文敘事主體部分岡日森格的頑強自我抗爭埋下伏筆。

        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也在小說開篇交待了“誤入”的背景依托,即對野狼谷的恐怖之處的描摹與渲染,展示出一個極其恐怖和殘忍的環(huán)境氛圍,“白骨骷髏鋪就的死神之谷,荒野密林中的‘白虎節(jié)堂’”。[5]對動物與人物即將進入的“它境”的鋪墊出足夠濃烈的絕境氣氛。而小說的特殊安排在于動物與人的“誤入”是分先后順序進行,并且以相追趕的方式呈現(xiàn)。在老獵人的追捕下,貝蒂率先誤入野狼谷,“貝蒂是在冬日一個風雪彌漫的陰霾天氣里闖進野狼谷的,不,確切一點應該說是在一位獵人的追逐下逃到這里來的?!盵5]而在貝蒂之后緊跟不舍的老獵人自然也無意間進入“野狼谷”,隨即陷入不能自拔、無以為繼的境地。正是這先后“誤入它境”的特殊情節(jié)安排,才讓貝蒂在老獵人危在旦夕之際挺身而出、舍身救主的壯舉成為一種敘事可能。

        (三)“目睹”功能項:動物主人公目睹親友之死的沉重打擊。

        目睹同伴或親友之死的沉重打擊“初始情境”功能項,其存在與呈現(xiàn)可以有效勾連起其他角色的角色功能,對于解救者、加害者、輔助者等角色的行動指向均有一定的導引與維系作用。受難者遭受同伴或親人之死的沉重打擊,具體敘事謂語的發(fā)出為“目睹”,即受難者角色一般為動物主人公所承擔,會直接目睹、親歷其最親近的親人或同族友伴的死亡,而這種死亡悲劇的引發(fā)及其所產(chǎn)生的巨大心理陰影一般皆由加害者的行為所直接(或間接)造成,而充當親人友伴身份的動物形象則充當了次級受難者的角色,它們的遇難會客觀上促成解救(或輔助)的實現(xiàn),并把主受難者(動物主人公)的受難程度鋪寫得更加淋漓盡致?!侗拥淖詈笪璧浮放c《紅毛》兩部作品中同樣表現(xiàn)出這一“目睹”親人、同伴之死的功能項,情節(jié)設置客觀加劇了對于動物主人公“斧頭”與“紅毛”受難程度的渲染,由自然到人為(同一獵人或獵人家族)的戕害與屠戮,這種打擊對于先后行使忍受、目睹功能項的主受難者——動物主人公而言無疑是致命的,也是無法彌補的由身體到情感上的毀滅,它們的悲劇性結(jié)局自然在預料之中。

        還有諸多作品同樣鮮明地呈現(xiàn)出這一功能項的有效設置,如李浩的《一只叫芭比的狗》在家養(yǎng)動物的范疇之內(nèi)書寫親歷、目睹親友之死的情節(jié)功能。原本在家中享受最頂級待遇的小狗“芭比”,是作為家族一員的身份在和諧而愉悅的氛圍里展現(xiàn)其角色形象的,然而,隨著“目睹”功能項的意外出現(xiàn)打破了原有的靜寂與祥和,芭比也開始漸趨轉(zhuǎn)化為受難者的角色身份。在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享受戀愛幸福感的芭比,卻未曾料想這將成為其悲劇結(jié)局的導火索,戀愛的熱望引發(fā)無數(shù)公狗的上門垂青與不間斷的吠叫,惹惱了正在備考的哥哥,于是芭比親眼“目睹”從第一只黑色斑點的白狗算起,哥哥先后屠殺了第二只、第三只直到第四只狗時,甚至剝出一張完整的狗皮。這種“目睹”功能的間接表現(xiàn)就是芭比身上所發(fā)生的系列變化,從起初對第一只赴死之狗的狗肉不予理睬,到后來“它顯得更焦躁,更熱烈,它的爪子將我們家的大門抓出了許多深深的痕跡?!盵6]特別當親歷第五只大黑狗慘死之后,“芭比凄慘地叫著,竄出了院子。院子里剩下我哥哥和那只被打碎了眼睛的黑狗。夕陽照得院子里一片暗紅。”[6]那一天承受過“目睹”之苦的芭比就此失去蹤跡,芭比的離家出走客觀上也是一種自我解救的有效方式,盡管其最終結(jié)局依舊難逃悲劇的厄運。

        《一只叫芭比的狗》中“目睹”這一功能的實現(xiàn),是以一系列的受難方式,不同的次級受難者(先后以死殉情的公狗)先后遇難的方式實現(xiàn)。而這種遇難又是由作為“加害者”的哥哥與充當負面“旁觀者”的爸爸、媽媽的角色身份共同“合謀”促成,直接造成主受難者芭比的離家出走,到最后的間接死亡。小說《莉莉》的初始情境中還是幼崽的莉莉親眼“目睹”自己的母親死于獵人槍口之下,在她成長為壯年時又同樣“目睹”獵人對自己丈夫阿朗的傷害。但小說的特殊安排在于,受難者的“目睹”功能并不在于渲染受難的程度與勾連出解救的方式,而是力求為受難者與解救者角色身份的相互轉(zhuǎn)化創(chuàng)造條件,為核心題旨的最終傳達而服務:即用愛與眷戀來彌合人與動物間本該擁有的仇恨。因此,文本表層承擔“目睹”之痛的莉莉是受難者的角色擔當,而收養(yǎng)并撫育莉莉長大、并給予其關懷的獵人則承擔解救者的角色身份。但深層敘事邏輯中,“目睹”親人之死的莉莉心中并無仇恨,滿含著深深的眷戀與濃濃愛意。對于眼睛失明、遭妻子遺棄的獵人,莉莉選擇陪伴在他身邊,給予他溫暖與愛,莉莉形象實則又承擔起解救者的角色。文本有意淡化本該著重渲染的仇恨描寫,把“受難”與“解救”行為刻畫到一個極為自然、平靜的層次,實則卻生發(fā)出特有的敘事魅力。

        在諸多以狼作為題材的動物敘事作品中,均涉及到“目睹”親友之死這一功能項的設置。洪峰的《生命之流》中,目睹公狼之死的母狼在其內(nèi)心深處埋下強烈的復仇種子,直接導引出后文母狼伺機對獵人發(fā)動的致命攻擊。在“目睹”公狼之死后,母狼并未逃走,“那狼不跑。它看著他,眼睛很悲傷。……他看見那狼用嘴巴將兩只小狼劈倒。他聽見小狼尖厲的叫聲。他看見母狼咬住死狼的尾巴,拼命往后拉。它是想把他的丈夫帶走。”[7]母狼的全部念想都在解救小狼和拖走丈夫上,當這種企圖完全無法實現(xiàn)時,母狼只能強忍獵人的挑逗與侮辱,伺機尋找復仇良機,最終如償所愿?!赌咐倾晛淼脑鹿狻芬苍陂_篇就交待那只出名的瘸腿公狼的死,恰恰是為了它的妻子——動物主人公母狼及其肚子里正懷著的狼崽兒,為了覓食冒險取活物而落入姜爺爺?shù)臋C關死于非命。作為受難者的母狼“目睹”丈夫之死后,才做出一個大膽而莽撞的決定,在公狼殞命之處——生產(chǎn)隊后面的森林里產(chǎn)下胎兒,“它是懷著一個有些悲壯意味的使命來的,它要在這里,為死去的丈夫,也為自己產(chǎn)下腹中的后代?!盵8]這次抉擇間接給她的孩子們帶來災難,她不得不又“目睹”心愛的孩子的死亡,唯有最后一只幼崽被人類主人公佛成哥保住性命,甚至接養(yǎng)了這只小狼,由此“初始情境”才宣告結(jié)束。真正的故事核心即有關佛成哥、小狼與母狼三者間錯綜復雜情感關系的講述也由此展開。

        三、“重塑”、“遺失”與“允諾”:“人類陷困”的起因與敘事前兆

        (一)“重塑”功能項:主人公面臨無獵可打的尷尬,妄圖重塑昔日輝煌。

        在這一情節(jié)功能項中,一般指向“獵人+野生動物”的敘事范疇,即人類受難者身份由獵人形象(一般為人類主人公)承擔,在特殊的環(huán)境因素制約下(主要指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如今對于獵手而言誘捕獵物早已近乎一種奢望,特別是對于那些聲名顯赫、屢獲戰(zhàn)功的知名獵手們而言,這種無獵可打的尷尬境地勢必會讓他們陷入一時的精神困境。實則該功能項指向內(nèi)心及付諸具體行為方式對“重塑”輝煌的一種熱盼,當真正遇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可以“針鋒相對”的最后一個動物對手時,這種“重塑”具備了現(xiàn)實層面的可操作性,并由此引出后續(xù)的情節(jié)講述及相關功能項的呈現(xiàn)序列。在講述有關獵人與所獵捕之獵物的敘事題材框架內(nèi),“重塑”功能項始終是文本“初始情境”中最為重要的敘事選擇①在“獵人+所誘捕之獵物”這一野生類動物敘事敘述框架中,從獵人的向度出發(fā),作為初始情境的“獵人”妄圖重塑昔日輝煌功能表述幾乎可以勾連起敘事進程當中其它全部的功能項。當然,這里的“重塑”必須從廣義上去予以理解,它既包括行為表征上對自我身份的一種重新印證,也應該涵蓋一種由內(nèi)在情感缺失與強烈的心理落差所造就的某種寂寥、困惑與孤寂無助的內(nèi)在狀態(tài)的摹寫,并由此驟升出對獵物的急切的尋覓、渴求與殺氣騰騰的噴薄欲出之力。而整個類型文本的趨于“血脈噴張”又充滿矛盾困惑的敘事基調(diào)也由這一較具普遍性又蘊意深刻的“重塑”初始功能項所奠定。。。如《懷念狼》、《紅狐》、《最后一名獵手與最后一只公熊》、《銀狐》等作品,都清晰地展現(xiàn)出人類主人公在面臨無獵可打的尷尬境地后,妄圖“重塑”昔日輝煌的迫切愿望的類型表述。

        賈平凹的《懷念狼》就是該類功能項設置的一個典型呈現(xiàn)。本是盛產(chǎn)野狼的商州,由于狼的肆虐與人的捕殺兩相較量,如今只剩下最后的十五只野狼?!坝⑽涞墨C手在他四十二歲的時候,狼是越來越少了,捕狼隊一次次削減人員,以至于連他們也很難再見到狼了”。[9](p6)

        英武的獵手“傅山”與他的捕狼隊成員都面臨無狼可捕的尷尬境地而不能自拔。面對這種情況,州政府不得不把狼列入保護動物的名單,并把最后的十五只狼作為拍照普查的對象,小說中的“我”與傅山、爛頭一同負責起這項任務。事與愿違的是,曾經(jīng)聲名顯赫的傅山為了重新證明自己作為捕獵隊隊長的存在價值,“重塑”昔日的輝煌,這種內(nèi)在心理吁求的驅(qū)使讓這次行動的目標發(fā)生嚴重的偏離,行動的過程背離了行動的目的,以保護與普查之名最后卻獵殺了所有的十五只野狼。圍繞傅山所設置的“重塑”功能項的敘事效度,經(jīng)潛藏在心底的情感驅(qū)動到付諸實踐經(jīng)歷一個醞釀積聚的過程,才漸進得以展現(xiàn)。主人公妄圖“重塑”昔日輝煌這一功能項特殊性在于:雖在文本構(gòu)篇“初始情境”中即以充分展現(xiàn),但其潛在敘事效度的發(fā)揮會滲透到文本的敘事進程當中,彰顯其重要價值。

        葉楠的《最后一名獵手與最后一頭公熊》開篇即是凍土原今昔對比的描?。涸?jīng)真正的森林的海洋,那堪稱林中人與飛鳥走獸的美麗樂園,如今早已成為過眼云煙,“現(xiàn)在,狩獵季節(jié)和非狩獵季節(jié)都一樣,由于莽林的消失,在凍土原上已經(jīng)無獵物可追,也就是說英雄無用武之地了?!盵10]文本直接呈現(xiàn)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表達,突出作為獵手的老庫爾尷尬的生存處境,這位曾經(jīng)的獵隊毫無爭議的首領,一直受到整個獵隊的推崇與尊敬。如今獵隊解散,老庫爾已難再尋覓曾經(jīng)的輝煌,留在他身邊的只有獵犬努伲和老馬,突顯出孤寂、無助的英雄落寞情結(jié)。找尋針鋒相對的對手、“重塑”輝煌自然成為他最大的心理期待。當凍土原上最后一頭公熊出現(xiàn)時,這種愿望有了現(xiàn)實層面的依托。但在與公熊的角逐中,加害者業(yè)余獵手們的登場,讓這種“重塑”愿望轉(zhuǎn)化到惺惺相惜般欣賞與贊嘆的情感狀態(tài)中。

        小說《銀狐》中主人公老鐵子同樣承受無獵可打的落寞之感,“坨子上幸存的動物也在挨餓,連年的枯旱,草木凋零,禽獸亡盡,莽莽百里沙坨也不會有幾只活物存在?!盵11](p7)對于打了一輩子狐貍的老鐵子而言,遇到銀狐就琢磨打死它,除泄憤之需外也與其對捕獵近于偏執(zhí)的熱愛不無關系,本質(zhì)上依舊是妄圖“重塑”昔日輝煌的一種心理期待。這才有了下文動物主人公銀狐“姹干·烏妮格”的粉墨登場,以及由此引出的銀狐與人類間所發(fā)生的種種神秘關聯(lián)與激烈的人獸沖突?!东C人峰》的情況較為相似,“重塑”功能表達并不明顯,但它直接與神農(nóng)架地區(qū)白云坳子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緊密關聯(lián):伐木工人進駐之后,千年的大樹攔腰鋸倒,森林霎時變成空地,陽光擠進森林,動物死傷慘重,“一只豹子被人用石頭砸死;一群鬣羚受不了人的追趕,沖下萬丈懸崖……”[12](p83)“更有甚者,山洪泛濫、雪線抬高、氣溫飆升、田土磽薄、泥石流橫沖直撞?!盵12](p83)以一代獵王“白秀”為代表的獵人們自然也面臨朝不保夕的生存現(xiàn)實,如今的白秀早已失去往日英姿,往昔的英雄神武早已被人們所遺忘,也不斷遭受別人的冷嘲熱諷,“重塑”昔日輝煌被提到最為顯要位置伴隨白秀左右。

        作為“初始情境”設置的“重塑”功能項,表面意義上展現(xiàn)出作為獵人的人類主人公在面臨無獵可打的尷尬境地后,妄圖重覓針鋒相對的動物對手,以求“重塑”昔日的輝煌。但在大多數(shù)文本中更多的是一種期盼,一種夙愿,而當“重塑”功能具備現(xiàn)實可操作層面時,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重塑”的努力往往以最終的失敗而告終。盡管失敗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加害者的介入、“重塑”行徑的錯用、客觀環(huán)境的逼迫等等,但“重塑”語境的背后實則都暗含了一定的警示與教化性意義,直指人格人性,特別在面對日益惡化的生存環(huán)境時人類的心理情感狀態(tài)的展現(xiàn),突顯出濃厚的生態(tài)文化學意蘊。“重塑”,實則正是“納入到‘人與自然’這一生態(tài)主題的框架下來展開情節(jié)邏輯的講述,”[13]其深層的表達更多的指向?qū)ψ詈笊写娴囊吧锓N的呼喚,對生命本真價值的贊美,對生存現(xiàn)實的隱憂,對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翹首祈盼……彰顯出濃厚的現(xiàn)實關懷意識與深刻的時代價值意義。

        (二)“遺失”功能項:人類主人公遺失依托于心愛動物的珍貴情感。

        情感的“遺失”是當代動物敘事中以人類作為主體受難者角色形象的核心功能項之一,諸多動物敘事作品中都蘊含這一重要的功能指涉,尤以家養(yǎng)類作品表現(xiàn)最為顯著。在人與動物固有情感的長期積淀與維系下,突然(或間接)失去這種情感維系,對于原情感的擁有者人類而言未嘗不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而妄圖重新找尋這份遺失的情感似乎難上加難?!斑z失”功能項所指涉的一般都依托在人與動物(特別是主人與心愛之動物)的情感關系上,也只有在講述有關主人與心愛之動物間豐厚情感的作品中,“遺失”的敘事功能指向才最為明顯,也最能張顯其潛在的敘事意義。具體構(gòu)篇方式上,這類作品又有頗多的相似性與情節(jié)的一致性,以《鳥事》、《父親與駝》及《一頭叫谷三鐘的騾子》等作品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三篇小說中無論是老張與小八哥,父親與老兒駝,抑或谷鳳樓與騾子“谷三鐘”,各組人物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實則都是“主人與心愛之動物”的關系組合,而它們之間各自的情感關聯(lián)已不能用簡單的好壞、喜惡來形容,而是近似于親密無間、水乳交融的情感維系。三部小說同時表達了主人對心愛動物的情感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家人:《鳥事》中明確交待“老張服飾鳥,比服侍老婆還要好。它天天清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給八哥洗澡。他買最好的黃豆粉,在里面摻了蛋黃,搓成小丸子,親手喂給它吃。”;[14]《父親與駝》中也直接提到:“在我兒時的印象里,父親對待他放牧的一群駱駝,遠比對待他的兒女們要好得多?!盵15]父親甚至直接把家里珍貴的“胡麻油”偷拿給幾峰乏駱駝吃,顯示出父親對駱駝的偏愛;《一頭叫谷三鐘的騾子》中谷鳳樓甚至直接給騾子起名為“谷三鐘”,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叫谷太鐘與谷乙鐘,谷三鐘直接成為了他的三兒子。三部作品幾乎同時表達出這些心愛之動物在各自主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種情感的積淀渲染的越深,越有利于對“情感的遺失”這一功能項敘事作用的烘托與呈現(xiàn)。

        論及人類受難者的“遺失”美好情感功能項時,其具體實現(xiàn)方式又有所不同,可以是動物的主動遺失,如《父親與駝》中動物主人公“老兒駝”在與小兒駝的角逐中敗下陣來,老兒駝的失敗堪稱驚心動魄,對于曾經(jīng)遠近聞名、輝煌一世的老兒駝而言無疑是生命中最為沉重的打擊。自覺年老體衰難堪重任的老兒駝含淚悄然離去,以主動離開的方式告別它的主人;《鳥事》與《一頭叫谷三鐘的騾子》則呈現(xiàn)為完全相反的情況,除了二者皆為被動“遺失”之外,兩篇小說均未明確交待“遺失”原因,由哪一具體角色來承擔“遺失”的責任,而受難者卻直接指向它們各自的主人。如《一頭叫谷三鐘的騾子》中每天幾乎都和“谷三鐘”形影不離的谷鳳樓一次偶然的機會到香木鎮(zhèn)陳家給老伴兒買炸糕,由于禁止牲畜通行,便將騾子拴到樹上請飯店老板“小姑娘”幫忙照看,可當谷風樓返還時發(fā)現(xiàn)“谷三鐘”早已不見蹤跡,這種被動的遺失為下文不惜一切代價的舍命找尋埋下伏筆;《鳥事》中表現(xiàn)得更具戲劇性,因為尿急,老張把裝著八哥的鳥籠掛在樟樹上,到斜對面公共廁所去了一趟,前后不超過三五分鐘,八哥鳥卻不見了,這里的“遺失”功能設置頗為相似,并且都提供出負面輔助者角色,飯店老板“小姑娘”與“唐好婆”客觀上都具備作案動機,更為主要的是她們作為輔助者完全可以避免“遺失”的發(fā)生,這里顯然飽含著作者一定的批判指向,但最終確是為了促成受難者“遺失”固有美好情感功能項的實施與推進。

        除去這種鮮明的“遺失+尋找”的主述模式組合外,還有諸多作品中也可以清晰地窺見到人類受難者“遺失”固有美好情感的功能項設置。如趙劍平的《獺祭》中,“為了和人爭塘子”而觸犯法律的老荒,被判三年徒刑,這三年里他最念念不忘的不是老婆、孩子,而是一直與他相依為命的“女毛”,突顯出主人公與所養(yǎng)之動物固有美好情感的深厚。然而事與愿違,狠心賣房買下老荒留下的漁船和女毛的滿水,將女毛視若命根,不惜以血本馴養(yǎng),甚至到監(jiān)獄請教馴養(yǎng)方法。在滿水的苦心經(jīng)營下,女毛成為滿水捕魚的好幫手,隨即也轉(zhuǎn)化成為女毛的新主人,宣告原有的屬于老荒的那份深厚情感已經(jīng)“遺失”。即使老荒在三年刑滿返鄉(xiāng)之后,為了女毛而不知廉恥地上了滿水漁船,可早已易主的“女毛”已經(jīng)再也不認老荒這個昔日主人。對于老荒而言,這種打擊更為沉重,之后老荒瘋狂捕殺毛子已不再是單純的生存之需,多了一種泄憤之需的變態(tài)心理的驅(qū)使。

        這里所談及的“遺失”功能依舊在人“遺失”動物的范疇內(nèi),即建立在主人與心愛的家養(yǎng)動物的深厚情感基礎之上。還有一類同樣是由人類主人公作為受難者角色身份,而“遺失”所指不再是自己心愛的動物,而是作為自己至親身份的人類形象,尤以妻子身份居多。但該類“遺失”功能項在整部小說構(gòu)篇中一般只起到某種串聯(lián)或反襯作用,這也確證了動物敘事主體架構(gòu)核心在于講述動物與人情感關系的本質(zhì)屬性。以《生命之流》與《感謝生活》為例,兩者之間都內(nèi)含“親情的遺失”功能項,準確地說,是與妻子固有美好情感的遺失,實則意在通過此種表達達成對人與動物的情感內(nèi)核的側(cè)面烘托,抑或起到某種對比、影射的作用。

        《生命之流》中人類主人公作為丈夫的“他”,曾經(jīng)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雪堆里救出知青女人,女人雖以身相許并為他生下一子,卻在政治環(huán)境改變后偷偷跑回城(妻子自行離開→主動“遺失”),正是這種“遺失之痛”的打擊,才有了“他”試圖靠在山中打獵而彌補空虛寂寞,也才由人的生活線索自然轉(zhuǎn)向捕狼對峙的線索,獵人的愛與恨和母狼的愛與恨交織在一起。一方面是人類性與愛當中的某種沖突,另一方面是母狼對獵人的仇恨和對公狼、小狼們的眷戀,這樣的主題皆由“人類受難者遺失固有的美好情感”這一功能項串聯(lián)起來。馮驥才的《感謝生活》中,曾經(jīng)與其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妻子羅俊俊,卻在文革狂潮席卷之下,在折磨、恫嚇與誤會之中毅然離他而去,給與主受難者“華夏雨”沉重的打擊:“我想俊俊,愈來愈想。我怕她還在受折磨。她怨我、恨我都沒關系。她不會真恨我的。只要她想到我們那些真誠的愛,不需要我再做解釋,就會回來的。正像她說的,無論我怎樣,她都跟著我,我深信!可是她為什么不來?我身邊的所有空間,好像都為她而空著。我在為等待她而活著?!盵16]這一段心理獨白清晰地展現(xiàn)出“遺失”固有美好情感的沉痛代價與心理陰霾。這一功能項的設置為后文動物主人公“黑兒”所給予華夏雨繼續(xù)活下去的勇氣與念想,形成鮮明的對照,烘托出動物與人之間那種患難與共、親密無間的深厚情感。

        (三)“允諾”功能項:人類主人公允諾使命、任務順利完成之限。

        在諸多動物敘事題材創(chuàng)作中,一個重要的功能項即作為潛在受難者的人類主人公所達成的一種允諾之“痛”,在具體的使命與任務(抑或某種口頭承諾等)的完成與實施上,作為受難者角色的人類主人公一般會承受某種由“允諾”所帶來的間接困境與內(nèi)在情感壓力,而有效的解決方式乃至最后達成對使命任務的完成,都內(nèi)蘊一定的艱辛與不易。初始情境設置中,人類主人公所允諾的使命之限并不受具體敘事題材的限定,在野生動物與家養(yǎng)動物主述類型中均較為常見,這也是以人類作為受難者(也可以同時包括動物受難者,甚至發(fā)生某種轉(zhuǎn)換)的一個核心角色功能表述。純粹意義上的“使命之限”在《與狼》、《鹿鳴》、《馱水的日子》等小說中表現(xiàn)較為明顯。

        青年作家娟子《與狼》中充當人類主人公身份的邊防戰(zhàn)士曹東和梁輝,就是典型的“允諾”使命任務完成的角色類型,作為邊防戰(zhàn)士是國家軍隊授予的崇高使命,駐守邊疆、保家衛(wèi)國更是邊防戰(zhàn)士心中的神圣職責。然而,駐守在西北荒無人煙的荒山中,不得不承擔某種“允諾”之痛,那種痛苦主要體現(xiàn)為孤寂而百無聊賴的情感困境,他們等待的只有每天的日出日落,駭人的寂寞與孤獨,對于兩個血氣方剛的青年戰(zhàn)士而言,一時難于適應。在承擔允諾之使命這一功能項的同時,其實也間接導引出打破這種寧靜與孤寂的潛在方式的呈現(xiàn),而動物敘事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中顯然要依托具體動物形象的出現(xiàn)才可以達成解救功能的實現(xiàn),于是,當作為解救者的動物主人公母狼的出現(xiàn),事情才真正出現(xiàn)轉(zhuǎn)機。

        溫亞軍短篇《馱水的日子》里同樣是部隊戰(zhàn)士的人類角色設置,同樣接受一定使命的完成,同樣發(fā)生在某處荒無人煙的西部高原,只不過不是駐守邊疆的任務之限,而允諾的達成是要完成有效調(diào)教犟驢“黑家伙”的任務,以完成8公里山路供水難的問題,其預設前提是原來負責馱水任務的下士竟是一個比犟驢還犟的暴脾氣。忙活一天才生拉硬拽靠眾人幫忙馱回一天正常用水量的八分之一。由此,作為敘述核心的人類主人公“上等兵”才呼之欲出——替換下士負責馱水的工作。上等兵所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xiàn)在:一方面,作為一名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必須盡可能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得到犟驢的認可與配合,否則完成任務無從談起。在朝夕相處中,正是這頭倔驢“黑家伙”由對上等兵從相忌、相從、相依到相戀的態(tài)度變化的過程,達成了使命順利完成的角色意義。

        京夫的長篇《鹿鳴》中人類主人公林明在畢業(yè)前夕毅然婉拒女友麥琪在南方沿海城市為他安排的高薪工作,堅定地接受了父親臨終的囑托,讓他像親兄弟一般看護好頭鹿峰峰,并對這一群來自野生、屢受迫害的鹿群實施放歸自然行動。林明的“允諾”是接受父親交托的光榮使命,正是這樣的允諾讓他在尋找放歸地——原始森林的途中屢經(jīng)磨難,來自四面八方幾股邪惡勢力的圍追、殺戮與殘害。但林明憑借“允諾”的勇氣與堅韌的毅力不斷與磨難、挫折相抗爭,竟至付出巨大的犧牲,讓這種曲折艱辛的放歸歷程充滿悲壯豪邁的意味。作品的特殊之處在于實現(xiàn)這一基礎功能項“允諾”使命之限的某種反轉(zhuǎn),乃至進一步的深化與變形。林明最初做出放歸鹿群的允諾出于對父親的無比尊敬與熱愛,隨著與鹿群感情的不斷升華,這種“允諾”實則已上升為林明對鹿群的一種欣賞與崇敬,鹿群世界里那種樸素的情感、野性生命的鮮活與靈動,讓他無時無刻不領略到生命價值的多元和物種生命的可貴,他把自己看作是與峰峰、鹿群完全平等的生命存在,并將彼此之間視為一種互為依存、不可分離的伙伴關系。擁有這種情感意識的林明,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達成“允諾”——來自父親交托的使命之限,此刻峰峰及鹿群本身已幻化成他生命的一部分,無法割裂開來。

        還有一些小說這種“允諾”使命完成的功能項并不十分明確,但卻是一個潛在的重要價值指向,起到某種串聯(lián)構(gòu)篇的作用。如《該死的鯨魚》中,并未明確提及使命的相關允諾,但當這只鯨魚被擱淺致死后,圍繞如何處理這條“該死的鯨魚”,全村人特別是人類主人公村長“我”已陷入極度的困惑當中不能自拔。在陸老頭海神之說的抗爭下,由最初的瓜分吃肉的設想轉(zhuǎn)化為鼎力相救、放歸大海的努力,其實已經(jīng)達成某種允諾使命之限,即試圖讓巨鯨重回大海的任務許諾,特別是負面輔助者漁政官員們的出現(xiàn),更讓這種使命之感上升到確鑿的程度“,他們說這是一條成年藍鯨,屬國家二類重點保護動物,讓它死掉是要犯法的,想盡辦法也要挽救它?!盵17]潛在的使命之限強壓在村長“我”與全村村民身上,村民們費盡心思、傾其所能,依舊沒有達成使命,之后建造鯨墓欲隆重葬之,卻換來被鯨尸沖天的腐爛臭氣熏得背井離鄉(xiāng)的悲劇結(jié)局,整體講述始終未脫離允諾使命之限的范疇。

        《七叉犄角的公鹿》里“允諾”來自于鄂溫克少年“我”對繼父特吉父輩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與正名之需,在經(jīng)受繼父的羞辱打罵后,“我”獲得了男子漢般十足的勇氣與魄力,“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著胸脯站在他的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長大了,不是十三歲的孩子了,再也不愿在他的手掌下滾來爬去了?!盵18]我的這種成長的標識的獲得恰恰是通過“允諾”的方式得以正名,即“我”要通過打獵來為自己贏得在繼父心中應有的尊重。

        雖然多數(shù)允諾行為的發(fā)出者皆為作為人類主人公的受難者角色承擔,但實則這一具體的發(fā)出者有時可以發(fā)生某種轉(zhuǎn)化,由受難者轉(zhuǎn)化為解救者。如《七叉犄角的公鹿》中為了給自己正名而做出“允諾”的鄂溫克少年“我”遭受著繼父特吉的打罵羞辱,本身充當?shù)氖鞘茈y者的角色身份。然而,在“允諾”這一謂語功能項推動下以及后續(xù)情節(jié)演變中,“我”的形象經(jīng)由解救者七叉犄角公鹿的某種潛隱“解救”后,已實現(xiàn)由受難者到解救者的角色轉(zhuǎn)變,即作為解救繼父特吉扭曲靈魂的催化劑發(fā)揮其特有的角色功能。

        如果我們從“允諾”功能項敘事意義的結(jié)局指向上看,做出允諾的結(jié)局不在于最終的使命與任務的完成于否,這并不是作者傾注的重心所在,并且多數(shù)動物敘事作品中“允諾”的結(jié)局均呈現(xiàn)為失敗或受阻的敘事表征。如《該死的鯨魚》中在如何處理這只擱淺致死的巨鯨的任務指向上完全失敗,并間接造成全村人背井離鄉(xiāng)的境地;《七叉犄角的公鹿》中有感于公鹿的力與美而陷入情不自禁地欣賞與贊嘆中的鄂溫克少年,自然也并未完成其對繼父所做出的允諾之言。這些實則都突顯了“允諾”功能項特殊的敘事意義:即重心在于由“允諾”的行為指涉有效勾連出動物“自然而順利”地出場并成功介入到任務與使命的完成進程當中,而這其中人與動物在特定的“使命場域”里所產(chǎn)生的某種行為交集與情感維系——正面抑或負面,積極抑或消極,直白抑或隱晦,成為作家所著力渲染與烘托的對象,也體現(xiàn)出“允諾”功能項最為核心的價值訴求。

        四、“初始情境”:作為功能形態(tài)研究的邏輯起點

        如上所述,圍繞“人類+動物”受難者角色所展開的初始情境功能項分布主要包括“忍受”、“誤入”、“目睹”與“重塑”、“遺失”、“允諾”幾大主類,這幾乎可以涵蓋受難者這一角色的全部指向性行為內(nèi)涵。當然,這些敘事謂語在文本中的位置并不固定,不同的人物或動物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謂語行為也不盡相同,有的人物或動物在某一方面會相對突出,而另一行為方式則相對缺失,同時,有時一個受難者角色可以同時發(fā)出多個行為指向。比如《狼行成雙》中作為受難者的公狼之所以陷入絕境,即同時指涉了兩類謂語行為,首先是“忍受”,而后是“誤入”。忍受極度饑餓與寒冷的生存挑戰(zhàn),被迫冒險進村尋找食物,才有下文的不慎落入那三丈余深的枯井而最終殞命。這里忍受與誤入的行為形成某種因果關聯(lián)。正是有“忍受”行為的具體發(fā)生,才導致“誤入”的客觀實現(xiàn),其中暗含某種被迫與無奈的成分,但也確證了每一類敘事謂語有時并不獨立存在,并可能在人物或動物角色一己身上發(fā)揮重要作用。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中人類主人公即受難者角色的擔當者馬子善老人,就牽扯到“允諾”與“目睹”兩類核心謂語行為,并且二者同樣構(gòu)成某種因果性聯(lián)系,馬子善的“允諾”在于答應兒子耶爾古拜殺死老黃牛的要求,達到為死去的亡妻做厚重祭品的愿望,而一再“目睹”老黃牛的從容淡定、不斷反芻、拒不吃喝、碩大的牛頭等一系列行為狀貌的呈現(xiàn)后,促成了其對生命本體價值的深思與玄想。

        總體而言,基于對當代動物敘事的構(gòu)篇方式與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設置的整體把握,實則可以得出當代動物敘事主體部分主要涵蓋的四類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故事的初始情境(災難前兆)、受難者遇困(或矛盾)的發(fā)生、解救者解困(矛盾緩和)過程與帶有懺悔意義的反思性結(jié)局。顯然,本篇論文只是“初始情境”研究當中的一個部分,也是研究的邏輯起點。后續(xù)研究中包括解救者、加害者、輔助者、旁觀者等相關的敘事邏輯,“陷困過程”、“解救過程”與“結(jié)局鋪排”等功能項的排列與架構(gòu),勢必都將成為不容回避的研究重點,為最終深層結(jié)構(gòu)的導出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小說的文本構(gòu)篇來看,基本上是按照事件的起因、發(fā)展、高潮到結(jié)局的正態(tài)邏輯順序排列。因此,一般意義上而言,遇困與解困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安排基本上會處于核心地位,同時也占據(jù)更多的文字表述空間,而初始情境及反思性結(jié)局的講述在諸多文本中常常會一筆帶過,不作為小說構(gòu)篇的主述成分,但在構(gòu)篇當中依舊發(fā)揮著其不容抹煞的作用。以反思性結(jié)局這一部分為例,無論是人與動物的哪種結(jié)局方式有效組合,都會在全篇有關動物的講述臨近收尾之時,表達出某種或反思、或懺悔、或期冀等帶有昭示性與自審性的情感指涉,而這些又往往通過特殊場景的設置、相關意象的勾連、形貌樣態(tài)的描摹或細節(jié)片斷的刻畫等多個向度得以促成。實際上,讀者可以從當代動物敘事的結(jié)局功能項設置中窺探到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他們所秉持的創(chuàng)作理念、思想情緒、情感狀態(tài)等的內(nèi)在蘊藉,這是結(jié)局功能項所具備的特殊價值。指引洞穿作者心思的路徑與達成最佳的心理暗示效度,實現(xiàn)最大層面的情感共鳴,更促成小說本身倫理價值的升華。以同樣的思路來考證“初始情境”部分的研究價值,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當然后續(xù)的研究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

        [1][俄]普羅普.故事形態(tài)學[M].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2]鄧一光.狼行成雙[J].鐘山,1997,(5).

        [3]陳應松.豹子的最后舞蹈[J].鐘山,2001,(3).

        [4]季紅真.中國人的動物故事·第二輯[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5]王鳳麟.野狼出沒的山谷[J].人民文學,1984,(9).

        [6]李浩.一只叫芭比的狗[J].花城,2006,(6).

        [7]洪峰.生命之流[J].人民文學,1985,(12).

        [8]張健.母狼銜來的月光[J].綠葉,1994,(1).

        [9]賈平凹.懷念狼[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7.

        [10]葉楠.最后一名獵手和最后一頭公熊[J].人民文學,2000,(10).

        [11]郭雪波.銀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12]陳應松.獵人峰[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13]陳佳冀.最后的挽歌:難以抗拒的生存絕境[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14]荊歌.鳥事[J].花城,2008,(1).

        [15]漠月.父親與駝[J].朔方,2003,(8).

        [16]馮驥才.感謝生活[J].中國作家,1985,(1).

        [17]夏季風.該死的鯨魚[J].人民文學,2000,(7).

        [18]烏熱爾圖.七叉犄角的公鹿[J].民族文學,1982,(5).

        猜你喜歡
        情境情感功能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也談詩的“功能”
        中華詩詞(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關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幾點思考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 亚洲无码观看a| 亚洲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美女人妻中出日本人妻|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 国产青青草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 中文字幕欧美一区| 亚洲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 亚洲av久播在线一区二区|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国产丝袜| 黄片午夜免费观看视频国产 |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多毛肥胖老妇做爰| 国产亚洲AV片a区二区| 美女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青娱乐极品视觉盛宴国产视频|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特黄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白白色发布会在线观看免费| 色噜噜狠狠综曰曰曰| 国产另类综合区|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日韩| 人妖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福利久久蜜桃| 精品人妻大屁股白浆无码|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高清| 精品熟女av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交性大片|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国产青青草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欧美亚洲另类国产18p| 亚洲精品有码日本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