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清
(桃源縣人民醫(yī)院,湖南常德415700)
非甾體類抗炎藥致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的臨床分析
劉志清
(桃源縣人民醫(yī)院,湖南常德415700)
目的探討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導致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的臨床特點。方法選擇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該院收治的因服用NSAIDs引起的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72例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發(fā)病未服用NSAIDS的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298例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幽門螺桿菌(Hp)及消化性潰瘍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在性別、年齡、吸煙史構成及Hp陽性率方面與對照組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潰瘍發(fā)生特點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NSAIDs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者多以黑便、嘔血為首發(fā)癥狀,胃部Hp感染不會增加NSAIDs致潰瘍出血的風險性,胃潰瘍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十二指腸潰瘍,在臨床工作中應引起重視,注意防治。
消化性潰瘍出血/藥物療法; 非甾體類抗炎藥; 回顧性研究
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因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解熱鎮(zhèn)痛及抗腫瘤等作用被臨床廣泛應用。隨著我國人口進入老年化,為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等疾病,目前使用NSAIDs的老年人明顯增多,由此引起的不良反應,尤其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特別突出[1]。因此,重視NSAIDs相關性潰瘍的流行病學、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后,對于臨床醫(yī)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本院2010年 1月至 2013年 6月經內鏡證實為消化性潰瘍出血的72例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NSAIDs致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的臨床特點?,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NSAIDs致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在發(fā)病前10 d內明確服用NSAIDs,且為常規(guī)用藥劑量,將其作為觀察組。同時收集同期發(fā)病前未服用NSAIDs的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298例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行內鏡檢查,排除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食管-賁門黏膜撕裂傷綜合征、食管癌、胃癌及其他因素導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幽門螺桿菌(Hp)感染史及臨床表現。Hp檢測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對所有患者的胃鏡下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年齡、性別、吸煙史、黑便和嘔血史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Hp感染情況比較 觀察組72例患者中Hp陽性28例(38.89%)。對照組298例患者中Hp陽性127例(42.6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消化性潰瘍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入院后48 h行胃鏡檢查,觀察組以胃潰瘍病變多見,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以十二指腸潰瘍少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消化性潰瘍情況比較[n(%)]
阿司匹林于1898年作為第一個NSAIDs問世以來,NSAIDs已有100多年歷史。其主要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COX),阻斷前列腺素的生成而發(fā)揮抗炎、鎮(zhèn)痛、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腫瘤及腦損傷等作用。NSAIDs的不良反應,尤其是NSAIDs相關性上消化道潰瘍出血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
NSAIDs對消化道的損傷機制為:(1)通過抑制COX,阻斷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轉化,從而使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導致胃腸道黏膜分泌黏液和重碳酸減少,破壞胃酸環(huán)境,降低其防御功能。(2)胃腸黏膜的損傷、胃腸黏膜屏障的破壞,使得胃腸道內的酸、消化酶、膽汁等內容物進入黏膜,引起細胞損傷及壞死。(3)誘導中性粒細胞聚集,黏附于細胞內皮,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進一步加重胃腸道黏膜損傷。(4)抑制胃黏膜屏障作用和自我修復能力,延遲潰瘍的愈合,降低肝臟凝血酶原的合成,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風險[2-4]。
本研究表明,服用NSAIDs致上消化道潰瘍出血有以下特點:(1)起病隱匿,出血前胃灼熱、反酸等消化道癥狀常不明顯,常以嘔血、黑便為首發(fā)癥狀[4]。兩組在性別、年齡、吸煙史、嘔血及黑便史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NSAIDs對胃腸道黏膜的損傷可能與某些環(huán)節(jié)相關,并非是NSAIDs相關性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發(fā)病的危險因子。這與吳玉波等[5]的研究一致。(2)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往往被認為與Hp感染密切相關[6-7]。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Hp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Hp感染不增加NSAIDs相關性上消化性潰瘍出血的風險性,這與盧美全[8]的報道一致。此外,本研究表明,觀察組在潰瘍部位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其中觀察組以胃潰瘍居多(51.39%),而對照組十二指腸潰瘍(71.14%)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胃潰瘍(17.79%),二者復合型潰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結論相符合[1,9],提示NSAIDs在消化道損害方面,主要以對胃部的微環(huán)境破壞為主。吳松兵等[10]報道,NSAIDs還可干擾生長因子的形成,減少潰瘍邊緣內皮細胞的增生和發(fā)育,減少潰瘍床內毛細血管的形成,進而可以影響肉芽組織的生長,從而延遲潰瘍的愈合。本研究表明,NSAIDs導致消化性潰瘍出血引起腹痛癥狀少見,胃部Hp感染不會增加,NSAIDs相關性潰瘍并出血的風險性,且引發(fā)胃潰瘍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十二指腸潰瘍。
總之,隨著NSAIDs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目前對NSAIDs相關性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的預防工作相對不足。要減少其發(fā)生率,必須加強對NSAIDs相關性上消化道潰瘍出血臨床特點的認識,嚴格把握NSAIDs適應證,加強監(jiān)測,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積極預防。
[1]陳小良,李建忠,楊逸冬,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潰瘍并出血臨床特征[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1,32(6):764-767.
[2]Ng SC,Chan FK.NSAID-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and cardiovascular injury[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0,26(6):611-617.
[3]Scheiman JM.Balancing risks and benefits of cyclooxygenase-2 selective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9,38(2):305-314.
[4]Pilotto A,Franceschi M,Vitale DF,et 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therapies in elderly out-patients,users of non-selective NSAIDs or coxibs[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5,22(2):147-155.
[5]吳玉波,彭火亮.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潰瘍出血臨床特點[J].廣東醫(yī)學,2007,28(2):285-286.
[6]Weck MN,Gao L,Brenner H.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associations according to severity of disease[J].Epidemiology,2009,20(4):569-574.
[7]陳小良,李建忠,楊逸冬,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潰瘍并出血臨床特征[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1,32(6):764-767.
[8]盧美全.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07,9(5):80-81.
[9]孫光裕,林偉琦.老年人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潰瘍并發(fā)出血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藥,2008,14(4):383-386
[10]吳松兵,李松長,黃永華,等.非甾體抗炎藥相關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19):116-117.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0.041
:B
:1009-5519(2015)10-1543-02
2014-11-17
2014-12-02)
劉志清(1971-),男,湖南桃源人,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臨床醫(yī)療消化專業(yè)工作;E-mail:1397364157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