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姨 鄭艷瓊
南方的梅雨時節(jié),溫暖潮濕,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中醫(yī)里有濕病一說,這是由于濕邪致病,且有外濕與內(nèi)濕之分。
外濕,是由于外界環(huán)境的潮濕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多屬肌表經(jīng)絡之病。而內(nèi)濕是由于飲食不當所造成的人體消化功能受到傷害,進而形成的濕濁和痰邪。這里我們說的是外濕。
濕是水汽,是陰邪。陰邪容易傷害人體陽氣,它和寒氣是一類的。外面的濕氣傷害到人體的陽氣以后,就像烏云遮蔽了日月,造成了人昏蒙、困重的癥狀表現(xiàn)。所以中醫(yī)把它叫“蒙蔽清竅”。
中醫(yī)說,“天人相應”。春夏季節(jié),溫度升高快,濕氣大,空氣缺乏流動,沒有風,所以就形成了一種悶熱潮濕的桑拿天,是導致人體發(fā)病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中醫(yī)所說的“六淫”之一。
濕癥有這些癥狀:有人會頭目不清,昏昏沉沉,中醫(yī)稱之為“頭重如裹”;身體困重,乏力,走路爬樓沒有力氣:嘴里總是發(fā)苦、發(fā)澀或發(fā)甜,伴有腹脹便溏、腸鳴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濕氣還會往下走,表現(xiàn)為爛腳丫子、足癬等癥狀。
濕邪致病纏綿難愈,中醫(yī)形容它“如油入面”,所以,這個時節(jié)養(yǎng)生,要特別注意祛除濕氣,以預防為主。
這里我們邀請中醫(yī)保健專家教你認識幾個祛濕穴位,針對這些穴位,進行按摩,排遣濕氣。還可以進行艾灸,效果更好。
點穴:神闕、關(guān)元、中脘、天樞、足三里。
祛濕原理:腹部繞臍周圍穴位有健脾祛濕功效,足三里有溫陽溫胃功效。
功效:溫陽培元,益氣除濕。
神闕穴
神闕就是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
這個部位不能按摩,要用艾草進行溫灸。
取穴:肚臍中。
手法:溫灸,時間大約15分鐘即可。
關(guān)元穴
此穴在肚臍眼下三寸處。這是針對女性,改善婦科病的重要穴位,關(guān)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取穴:肚臍眼下三寸處。
手法:用震顫法,雙手交叉重疊置于關(guān)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后交叉雙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不要過度用力,也可以用按揉法,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溫灸效果更好。
中脘穴
在胃體中部,因此叫中脘。中脘可調(diào)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人體如果胃氣虛,就容易胃腹疼痛、嘔逆反酸、泄瀉、便秘等。按摩中脘能加強胃部保養(yǎng)。
取穴: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
方法:揉按、溫灸。
天樞穴
天樞能治療腸胃疾病,是掌握胃氣的門戶,氣血由此穴源源不斷地輸送入大腸經(jīng)。如果胃不舒服,就可以按摩天樞穴。
取穴:位于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cè)兩寸處,左右各一個。
方法:揉按或溫灸。
足三里
孫思邈曾說:“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边@個穴位有健脾、溫胃、溫陽、利尿、止瀉之功效,是保健的關(guān)鍵穴位。以前官員入蜀地(四川),用灸足三里的方法預防濕濁瘴氣的侵襲。
取穴:位置在小腿前外側(cè),當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方法:艾條灸或揉按,每次大約10分鐘。
了解以上這些祛濕穴位后,自己可以隨時進行自我按摩,如果艾灸的話,艾草通過熱力透進穴位,效果會更好。用能發(fā)生紅外熱效的理療儀、頻譜儀同樣能起到溫經(jīng)通陽的效果。
專家提醒:注意生活小細節(jié)有助祛除濕氣
多飲綠茶多吃綠豆
可以多飲綠茶,多吃綠豆、赤豆、馬蹄、豆芽、冬瓜,這些可以利尿化濕。
適量喝點楊梅燒酒、藿香正氣水、克痢痧等,有助化濕辟濁。
平時可以用芡實煲粥。芡實為中藥材,睡蓮的干燥成熟種仁,有健脾化濕之功效。每次20粒,浸泡8小時后煲粥。
通風換氣勤曬衣被
潮濕悶熱的季節(jié),注意室內(nèi)通風,多備防濕物品,如木炭、草木灰等。
中藥泡腳溫陽通經(jīng)
泡腳微微出汗,有溫陽通經(jīng)的作用,足下溫熱,濕邪容易從身體散發(fā)。腳濕氣、足癬、足汗多,這些也是濕病癥狀??梢杂冒~、苦參、黃柏、大黃、蛇床子、姜、地膚子、石莒蒲、蒲公英等草藥煎湯泡腳。
芳香化濕扶正祛邪
家里可以常備精油,掛艾草、香薰祛除室內(nèi)濕氣。
另外,運動出汗、早臥早起、郊游踏青、舒暢心情、清淡飲食,這些都有助于祛除濕氣。
編輯/王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