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焦琦策
玉石雕刻平原上的丘陵
文 焦琦策
外行人的眼睛大概怎么也看不透藝術作品中的精髓,就好比讓一個廚子去縫衣服,讓一個鐵匠去繡屏風。不過對于一件藝術品,外行看到的東西有時候反而比內(nèi)行更真實,更有說服力,更能見出藝術家的功底。
徐斌老師的玉雕作品,透著藝術品散發(fā)出來的隱藏了那些所謂曲高和寡的藝術性的生活氣息。這種活生生的,靈動的,傳神的氣質(zhì)就是在外行看來也非常明顯。這是藝術家難得的功力,難得的性情。
現(xiàn)代玉雕工藝手法,大致分為線刻、圓雕、浮雕、薄意、俏色雕及鏤雕等。拿到一塊材料時首先要考慮它適應做什么題材。一件藝術品的誕生來自于靈感——設計——制作,缺一不可。
要了解一個作家只需要看他的作品,要了解一個藝術家同樣需要看他的作品。工藝品的雕刻,我們看見的是作品本身。例如徐斌老師的地藏王菩薩,這尊菩薩慈祥溫和,沉著冷靜。如虎下山,不怒而威;如鷹升騰,狐兔自戰(zhàn)。除了有一般雕塑的精美絕倫,還有著他手法的獨特,欣賞的眼光。這是作品本身。拋卻這些東西,這件藝術品還可見出徐斌老師的文化底蘊。他從先輩那里汲取養(yǎng)分,根植于古老傳統(tǒng)的中國玉石雕刻的沃土,又長出屬于自己的新枝葉,綿延不絕。
只會雕刻,雕得像,這叫雕匠。而雕刻藝術家除了要手法嫻熟,靈活變通,還需要巧于措置。就是要把玉料中的所有瑕疵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將其成型化、美化、藝術化,使作品要表達的東西凸顯出來。
現(xiàn)代玉雕領域里各種材料已經(jīng)讓我們看的眼花繚亂,而與此同時也給予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創(chuàng)作空間。各種繁多的白玉料種、南紅瑪瑙、青金石、綠松石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面對眾多材料,徐斌老師不僅把這些材料運用得恰到好處,而且使他們各顯其才,各盡其用。材料換著雕,這樣既顯示了雕刻的多樣性,又避免了因材料單一帶來的枯燥。徐斌老師說,無論多少材料,哪種材料,像人一樣,都有靈性,都有自己的品性,要由衷地喜愛他,才能雕出精品來。這樣的話無不顯示著徐斌老師作為雕刻藝術家應有的品質(zhì)和高風亮節(jié)。
我們拜訪徐斌老師,他待人異常親切平和。他很瘦,但卻精神飽滿。他的眼神并不銳利,但樸素。他在自己的工作室,坐在木桌前,我們給他照相。他穿著黑色的皮衣,雙臂撐在桌上。我們就把這幅畫面記下來。
徐斌老師嚴格要求自己,多出作品,多出精品,在自己的領域一直孜孜不倦,“刀”耕不輟。也因此,他的作品屢屢獲得金獎,大獎。徐斌老師年輕,但對作品從不含糊,刀法嚴謹老道。靈感一來便廢寢忘食,直至雕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徐斌老師說,他也像其他雕刻家一樣,有著他們必要的習慣,自己也經(jīng)常琢磨,一步一步突破前輩的成績,要創(chuàng)造,就要生生不息。
某種程度上,藝術家本身也是普通人。他們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他們也需要活在物質(zhì)之內(nèi),食煙火,吃米飯。不同的是他們一旦投入創(chuàng)作,必然忘我,必然固執(zhí),必然堅韌。大家一聽到藝術家,必然想到長發(fā)、邋遢、眼鏡、穿著老土。徐斌老師摒棄了這些,他覺得每個藝術家都要做“正常人”,做平常人,抱平常心,吃平常飯,這樣才能深入生活,描繪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描繪人物的本真狀態(tài),表達最真實的情感,雕最好的工藝品。徐斌老師說,很多人把我們叫藝術家,叫雕刻家,這些頭銜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雕刻本質(zhì)上就是匠人,只不過我們在雕刻的同時在表達感情,在感悟生活,我們站得高一點,看到的東西全一點,我們能把自己的情感升華,其他的都一樣。
徐斌老師這樣說,也這樣做。他在玉器雕刻的平原構建自己獨有的丘陵,平緩而漫長,細微而遙遠。
和田玉《釋迦牟尼》 徐斌/作
徐 斌
1971年出生于安徽省。江蘇省玉雕大師。中國青年玉(石)雕刻藝術家,中國工藝品雕刻工高級技師,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yè)協(xié)會常務理事。1999年赴上海,師從上海玉雕廠的郎力軍學習玉雕技術, 2006年成立賞玉閣玉器有限公司。《地藏王菩薩》榮獲2010年中國·上海玉(石)雕神工獎金獎;《釋迦牟尼》榮獲2011中國上海玉(石)雕神工獎(東明杯)評選活動“金獎”; 《十八羅漢》榮獲2013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金獎”;《荷塘秋色》榮獲2013年中國玉石雕神工獎金獎。
封面作品《地藏王菩薩》由徐斌先生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