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偉,江 洪,2,唐敏忠
天目山地區(qū)大氣酸沉降的動態(tài)特征
鄭世偉1,江 洪1,2,唐敏忠1
(1.浙江農林大學 國際空間生態(tài)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研究中心,浙江 臨安 311300;2.南京大學 國際地球系統(tǒng)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93)
隨著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大氣環(huán)境的污染情況也更加嚴重。針對中國的大氣酸沉降日益加劇的現(xiàn)狀,本研究著眼于工業(yè)較發(fā)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qū),通過在2012年8月-2013年9月期間采集天目山地區(qū)降水樣品,并進行相關的數(shù)據(jù)分析,以探究大氣酸沉降的現(xiàn)狀和特征,為該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結果表明:天目山地區(qū)的降水屬于典型的酸性降水,其酸堿度年平均值為pH 4.81,其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征:夏高冬低;水中的硫酸根/硝酸根(SO42-/NO3-)離子質量濃度的比值范圍為4.13~8.89,說明該地區(qū)的酸沉降中,硫酸根(SO42-)對酸雨的酸度貢獻較大。天目山大氣濕沉降的電導率CE值以及銨態(tài)氮(NH4+-N),硝態(tài)氮(NO3--N)和硫酸根(SO42-)的質量濃度隨時間而呈規(guī)律性變化,大體表現(xiàn)為:秋季或冬季最高,而夏季最低。研究期間,天目山地區(qū)的大氣濕沉降的無機氮總量為5.25 kg·hm-2,降水的無機氮月平均質量濃度為1.109 mg·L-1。降水樣品的硝態(tài)氮(NO3--N)和銨態(tài)氮(NH4+-N)質量濃度,硝態(tài)氮(NO3--N)和硫酸根(SO42-)質量濃度變化均呈線性相關關系,分別是y=1.392 0x-0.315 5,R2=0.768 0和y=0.180 3x+0.013 8,R2=0.886 6;地面搜集降水樣品的硝酸根(NO3-)質量濃度和臭氧監(jiān)測儀器(OMI)衛(wèi)星對流層二氧化氮(NO2)的垂直柱濃度也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并且這種相關性呈季節(jié)性變化,表現(xiàn)為秋冬季正相關性,而在春夏季則為負相關性。圖4表1參19
森林生態(tài)學;環(huán)境化學;大氣酸沉降;動態(tài);天目山
大氣的酸沉降是指大氣中不同來源的酸性物質沉降到森林、湖泊、地表等作用面的過程。根據(jù)沉降物的物理性質可分為干沉降(如氣溶膠等)和濕沉降(如降水等過程)。大氣酸沉降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等各類生態(tài)系統(tǒng)都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這種危害可以隨著大氣環(huán)流作用可以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區(qū)域。因此,它不僅是大氣的環(huán)境問題,同時也包括了全部的水域、土壤,甚至整個生物圈。關于大氣酸沉降的研究最早起始于19世紀40年代英國化學家Robert-Smith對英格蘭地區(qū)酸沉降現(xiàn)象的科學調查[1]。但直到20世紀中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酸化問題給湖泊魚類帶來毀滅性的災害,酸沉降現(xiàn)象才引起各國學者的普遍關注。此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北美西北部、中國、俄羅斯和南美等均出現(xiàn)了嚴重的酸雨[2]。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才開始對大氣酸沉降開展相關的研究[3]。為進一步掌握酸雨的地區(qū)分布,國家環(huán)保部門于1982年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189個觀測站、523個降水采樣點的酸雨監(jiān)測網(wǎng)。研究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20世紀末期酸雨已覆蓋了中國大部分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酸沉降地區(qū)的總面積已超過270萬km2,占國土陸域面積的30%以上[4]。全國酸雨監(jiān)測網(wǎng)2005-2011年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的酸雨發(fā)生頻率及酸雨覆蓋面積總體均呈降低趨勢,但形勢依然嚴峻,酸雨類型仍以硫酸型為主,硝酸鹽對降水酸度的貢獻逐年增加[5]。中國現(xiàn)已是繼西歐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沉降區(qū),并且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惡化仍有加劇的趨勢,因此尋求科學有效的污染控制對策和治理措施是當前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迫切要求。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天目山地區(qū),是中國酸雨多發(fā)區(qū)和水體嚴重污染區(qū)域之一,因此積極在該地區(qū)開展大氣酸沉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1.1 研究區(qū)概況
天目山地處浙江省西北部臨安市境內。天目山由東西2座峰組成,東峰的大仙頂海拔為1 480 m,西峰的仙人頂海拔1 506 m。天目山于1956年被國家林業(yè)部劃為森林禁伐區(qū),作為自然保護區(qū)加以保護。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西天目山,所轄地域總面積為4 284 hm2,地理位置為30°18′30″~30° 24′55″N,119°23′47″~119°28′27″E,距離杭州94 km。本試驗研究區(qū)即在保護區(qū)內。
天目山地處亞熱帶地區(qū),因受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春秋季較短,冬夏季偏長[6]。年平均氣溫為14.8~8.8℃,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4~2.6℃,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8.1~19.9℃。雨水充沛,年雨日為159.2~183.1 d,年降水量為1 390~1 870 mm,積雪期較長,比區(qū)外多10~30 d,形成浙江西北部的多雨中心。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黃壤和黃紅壤。植被類型主要有針葉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7],且目前正處于向針闊混交林演替的階段。
1.2 研究方法
1.2.1 大氣降水樣品的采集 在研究區(qū)的一開闊處(無建筑物、林冠等遮擋),安裝了1臺ZJC系列智能降水采樣器(Ⅰ型),自動收集降水并記錄。收集到的降水樣品先測定其體積,然后保存350 mL的樣品以作分析。采樣頻率為1次·周-1。此外,在研究區(qū)域設有1個小型氣象自動監(jiān)測站,主要測量并記錄該地區(qū)的濕度、溫度、風速、風向和降水量等氣象因子。
1.2.2 降水樣品測定 降水樣品的pH值和電導率CE用MP522型精密pH/電導率儀測定。每次測定前都需要用標準溶液校正,pH值采用 “三點法”,電導率CE采用 “單點法”。降水樣品的銨態(tài)氮質量濃度使用美國戴安DX-1000離子色譜儀分析測定,硝態(tài)氮和硫酸根的質量濃度使用美國戴安DX-80離子色譜儀分析測定。水樣分析方法是將1個月內的水樣按照體積數(shù)加權平均混合后進行測定。
1.2.3 數(shù)據(jù)來源與分析 一部分數(shù)據(jù)來自實驗室對水樣的分析測定,另一部分數(shù)據(jù)是基于臭氧監(jiān)測儀器(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遙感技術獲得的天目山地區(qū)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間天目山地區(qū)二氧化氮(NO2)對流層柱濃度。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處理主要利用Excel 2007來完成。
天目山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受海洋暖氣流的影響,因此降水較為充沛,并且季節(jié)變化明顯,具體表現(xiàn)為夏季潮濕多雨,而冬季相對干燥少雨。大氣中的氮、硫等元素多以濕沉降的形式進入到生態(tài)系統(tǒng)。
2.1 天目山地區(qū)降水樣品的部分特征
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每周收集濕沉降樣品,統(tǒng)計記錄收集到的降水總體積數(shù),并定期分析測定樣品的電導率CE和pH值等指標,然后得出降水樣品的月平均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其中,樣品的pH值變化范圍較小,一直處于酸性降水水平;電導率CE的值與采樣器收集到樣品的體積數(shù)具有一定的負相關關系,而且季節(jié)性顯著,如春夏季,兩者的相關系數(shù)為0.958 8。這說明,降水的體積數(shù)對樣品的離子濃度具有一定的稀釋作用[8],故電導率隨季節(jié)性降水呈現(xiàn)出相應的季節(jié)性變化規(guī)律。
表1 研究區(qū)降水樣品的部分特征Table 1 Par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et-only precipi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2.2 天目山地區(qū)降水樣品的無機氮沉降特征
關于活性氮對大氣環(huán)境、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等造成危害的報道已不勝枚舉,因此開展對活性氮的重要組成成分——無機氮的動態(tài)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實驗主要對降水樣品的銨態(tài)氮(NH4+-N)和硝態(tài)氮(NO3--N)的質量濃度進行的分析測定,結果如圖1所示??梢钥吹?,NH4+-N和NO3--N質量濃度的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均表現(xiàn)為10月達到最高,7月最低。這主要和降水量的大小對離子的濃度具有一定的稀釋效應有關[9]。此項結果與向仁軍等[10]研究蔡家塘森林小流域時的大氣氮濕沉降得出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可見無機氮質量濃度的變化確實存在季節(jié)性的特征差異。
2.3 天目山地區(qū)降水樣品的硫酸根(SO42-)沉降特征
為定量分析人口老齡化約束對區(qū)域產業(yè)結構的作用效應,借助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和產業(yè)結構與經濟產出之間的關系,將人口老齡化的因素引入到模型當中,作為解釋變量說明人口老齡化對區(qū)域產業(yè)結構的影響。
SO42-是大氣中重要的致酸陰離子,其沉降特征如圖2所示。結合該地區(qū)的降水量數(shù)據(jù)??梢钥闯觯篠O42-質量濃度變化與降水量呈一定的的負相關關系,并且春夏季動態(tài)變化中表現(xiàn)顯著,相關系數(shù)為0.977 0;但在秋冬季的動態(tài)變化中不是很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其他因素影響的結果,如秋季焚燒作物秸稈、冬季取暖時煤炭的燃燒等排放的二氧化硫能直接影響大氣中SO42-的質量濃度。這些將在下面再作進一步的探討。
2.4 天目山地區(qū)降水樣品硝酸根(NO3-)和硫酸根(SO42-)質量濃度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1可知:天目山地區(qū)降水的pH值平均值為pH 4.81,低于酸水的臨界值pH 5.65,屬于酸性沉降。研究發(fā)現(xiàn)SO42-和NO3-都是大氣中重要的致酸陰離子[11],并且由于它們的前體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經常共排放,且進入降水的途徑相似而具有較高的相關性[12],如圖3所示。通過對天目山地區(qū)的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的降水樣品NO3-和SO42-質量濃度的測定,發(fā)現(xiàn)SO42-和NO3-的相關系數(shù)為0.890 0,達到較為顯著的水平(P<0.05),這說明兩者之間確有很高的相關性。
圖1 降水樣品的無機氮的月變化動態(tài)Figure 1 NH4+-N and NO3--N concentrations variation in wet-only precipitation
圖2 月降水量和降水中的SO42-的月變化動態(tài)Figure 2 Month rainfall and SO42-concentrations variation in wet-only precipitation
2.5 天目山地區(qū)降水樣品NO3-質量濃度和對流層柱NO2質量濃度的相關性分析
王躍啟等[13]利用2004年11月至2008年1月OMI衛(wèi)星對流層二氧化氮的垂直柱濃度數(shù)據(jù),對中國8個自然地理分區(qū)對流層二氧化氮垂直柱質量濃度的年均值、月均值的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對流層二氧化氮質量濃度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大氣中的二氧化氮易于水反應變成NO3-,因此,有理由推測,地面降水樣品的NO3-質量濃度與對流層的二氧化氮質量濃度必有一定相關性。
地面搜集到降水樣品的硝態(tài)氮月平均質量濃度表明:大氣的氮濕沉降在秋季最為嚴重,夏季最輕。OMI二氧化氮對流層垂直柱月平均濃度隨季節(jié)的變化呈現(xiàn)出與NO3-質量濃度不完全一致的變化規(guī)律,具體表現(xiàn)為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而夏季最低。這主要和季節(jié)性降水和氮氧化物的特性有關[14-15]。具體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兩者的質量濃度變化在秋冬季表現(xiàn)為正相關,且相關系數(shù)值較高,達0.9以上;而在春夏季則表現(xiàn)為負相關,且相關系數(shù)值較低。
圖3 降水樣品NO3-質量濃度和SO42-質量濃度的相關性Figure 3 Correlation between NO3-and SO42-concentrations in wet-only precipitation
3.1 討論
大氣降水樣品的pH值和電導率CE的變化規(guī)律主要與季節(jié)性降水有關,可能是因為降水量的大小對離子的質量濃度具有一定的稀釋效應[9]。
降水樣品的無機氮質量濃度具體表現(xiàn)為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與青島地區(qū)大氣濕沉降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9]。并且,降水的無機氮質量濃度隨降水強度的增大呈降低趨勢,旱季質量濃度明顯大于雨季,降水對大氣具有一定的清洗作用[16]。出現(xiàn)上述結果的原因,一方面與季節(jié)性降水有關,一方面與煤炭燃燒、化肥揮發(fā)、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有關。大氣降水樣品中SO42-質量濃度主要來源于大氣二氧化硫遇水和空氣后發(fā)生的氧化反應,因此其質量濃度變化與降水量的大小呈較高的負相關關系[9]。
圖4 降水樣品的NO3-質量濃度和對流層柱二氧化氮(NO2)質量濃度的動態(tài)相關性Figure 4 Correlation between NO3-concentrations and tropospheric NO2column concentrations in wet-only precipitation
通過對天目山地區(qū)的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的降水樣品NO3-和SO42-質量濃度的測定,發(fā)現(xiàn)兩者具有比較高的相關性,這主要與降水樣品NO3-和SO42-的來源密切相關。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大多來自化石燃料等的燃燒,而閃電作用可以直接把大氣的氮氣也轉化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在臭氧等條件下可氧化成三氧化硫,遇水即變成SO42-;在大氣水分充足的條件下,二氧化硫可以直接變成亞硫酸,然后經某些物質的催化作用也可變?yōu)镾O42-。而二氧化氮可以直接與大氣中的水分反應生成NO3-,同時二氧化氮的存在也促進了二氧化硫向SO42-的轉化[12]。故而兩者具有很高的相關性。另外,研究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SO42-/NO3-的比值范圍為4.13~8.89,說明天目山地區(qū)的酸沉降過程中,SO42-對酸雨的酸度貢獻較大。張新民等[17]的研究表明:中國酸雨目前還是以硫酸型為主,并且隨著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轉變。本研究結果與其結論是完全一致的。
通過對天目山降水樣品的NO3-質量濃度的測定和OMI衛(wèi)星對流層二氧化氮的垂直柱質量濃度數(shù)據(jù)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質量濃度在秋冬季呈現(xiàn)為相關系數(shù)值較高的正相關,而在春夏季為相關系數(shù)值較低的負相關關系。這可能是因為夏季降水較多,對大氣的濕清除作用較為明顯,而且夏季溫度較高,減少了二氧化氮在大氣的存在時間[15],同時也增加了二氧化氮在水里的溶解度,故而在夏季兩者的變化呈現(xiàn)負相關性。冬季的氣溫較低而且降水稀少,二氧化氮垂直柱質量濃度較高,而冬季采暖使用煤炭燃燒排放出的二氧化氮等廢棄物增多,導致降水樣品的NO3-質量濃度迅速升高。因此,兩者在冬季的變化呈現(xiàn)出較高的一致性。而在秋季也出現(xiàn)了一致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夏季的降水較多,通過濕清除作用把大氣中的大部分雜質包括含氮化合物都沉降下來,故降水樣品的NO3-質量濃度較低,同時由于秋季的溫度也較高,二氧化氮垂直柱質量濃度較低,故兩者也表現(xiàn)為正相關關系[18]。
通過對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間天目山地區(qū)降雨水樣無機氮質量濃度的測定和分析,得出無機氮月平均質量濃度為1.109 mg·L-1,結合智能降水采集器收集到的降水總體積數(shù)和采樣桶的口徑大小,可以估算出該地區(qū)大氣濕沉降的無機氮年沉降總量約為5.25 kg·hm-2。而據(jù)報道在未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前,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氮年均沉降量約為0.50 kg·hm-2[19],相比之下增加了十幾倍。因此,雖然該地區(qū)的酸沉降中SO42-的貢獻較大,但是該地區(qū)的較高氮沉降量也不可忽視。
3.2 結論
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間通過對天目山地區(qū)濕沉降水樣的采集和對樣品的無機氮組分(硝態(tài)氮、銨態(tài)氮)、硫酸根、電導率CE值、pH值等參數(shù)進行了測定及相關性分析,結論如下:①天目山地區(qū)的降水屬于典型的酸性降水,pH值年平均值為pH 4.81;pH值的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征,夏秋季節(jié)較高,春冬季節(jié)較低;降水中的SO42-/NO3-離子的比值范圍為4.13~8.89,說明該地區(qū)的酸沉降中,SO42-對酸水的酸度貢獻較大。②天目山大氣濕沉降的電導率CE值以及NH4--N,NO3--N和SO42-質量濃度隨時間而呈規(guī)律性變化,大體表現(xiàn)為:秋季或冬季最高,而夏季最低,主要與降水量的稀釋效應有關。③研究期間,大氣濕沉降的無機氮年沉降總量約為5.25 kg·hm-2,降水的無機氮月平均質量濃度為1.109 mg·L-1。因此,雖然該地區(qū)的酸沉降中SO42-的貢獻較大,但是該地區(qū)的較高氮沉降量也不可忽視。④降水樣品的NO3--N和NH4--N質量濃度,NO3--N和SO42-質量濃度變化均呈線性相關關系,分別是y= 1.392 0x-0.315 5,R2=0.768 0和y=0.180 3x+0.013 8,R2=0.886 6。⑤地面搜集降水樣品的NO3-質量濃度和OMI衛(wèi)星對流層二氧化氮的垂直柱質量濃度也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并且這種相關性有季節(jié)性變化,表現(xiàn)為秋冬季正相關性,而在春夏季則為負相關性。
[1] 張月俄.酸性沉降與森林土壤 美國東南部的沉降環(huán)境及研究實例[M].北京:中國環(huán)境出版社,1993.
[2] GALLAWAY J N.Acid deposition:perspective in time and space[J].Water Air Soil Poll,1995,85(1):15-24.
[3] 于天仁.中國土壤的酸度特點和酸化問題[J].土壤通報,1988,19(2):49-51. YU Tianren.Features of soil acidity and acidification in China[J].Chin J Soil Sci,1988,19(2):49-51.
[4] 丁國安,徐曉斌,房秀梅,等.中國酸雨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科學通報,1997,42(2):169-73. DING Guoan,XU Xiaobin,FANG Xiumei,et al.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cid rain in China[J].Chin Sci Bull,1997,42(2):169-73.
[5] 解淑艷,王瑞斌,鄭皓皓.2005-2011年全國酸雨狀況分析[J].環(huán)境監(jiān)控與預警,2012,4(5):33-37. XIE Shuyan,WANG Ruibin,ZHENG Haohao.Analysis on the acid rain from 2005 to 2011 in China[J].Environ Monit Forewarn,2012,4(5):33-37.
[6] 王國強,傅承新,常杰,等.天目山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9(5):148-51. WANG Guoqiang,FU Chengxin,CHANG Jie,et al.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biology fiel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in Tianmu Mount[J].High Edu Sci,2009(5):148-151.
[7] 李玲,張光富,王銳,等.天目山自然保護區(qū)銀杏天然種群生命表[J].生態(tài)學雜志,2011,30(1):53-58. LI Ling,ZHANG Guangfu,WANG Rui,et al.Life table of natural Ginkgo biloba population in Tianm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J].Chin J Ecol,2011,30(1):53-58.
[8] 劉素美,黃薇文,張經,等.青島地區(qū)大氣沉降物中化學成分研究[J].海洋環(huán)境科學,1993,12(3):89-98. LIU Sumei,HUANG Weiwen,ZHANG Jing,et al.Research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ic deposition in Qingdao[J].Mar Environ Sci,1993,12(3):89-98.
[9] 于麗敏.青島及中國近海大氣沉降中無機氮組分的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7. YU Limin.Study on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in Qingdao and over China Sea[D].Qingdao: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7.
[10] 向仁軍,柴立元,張龔,等.湖南蔡家塘森林小流域氮和硫的輸入輸出特征[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6,26(8):1372-1377. XIANG Renjun,CHAI Liyuan,ZHANG Gong,et al.Input-output dynamics of nitrogen and sulfur in Caijiatang forested catchment in Hunan Province[J].J Environ Sci,2006,26(8):1372-1377.
[11] 胡敏,張靜,吳志軍.北京降水化學組成特征及其對大氣顆粒物的去除作用[J].中國科學:B輯,2005,35(2): 169-176. HU Min,ZHANG Jing,WU Zhijun.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removal effect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J].Sci China Ser B Chem,2005,35(2):169-176.
[12] 滕吉艷,史貴濤,薛文杰,等.崇明東灘大氣濕沉降酸性特征[J].環(huán)境化學,2010,29(4):649-653. TENG Jiyan,SHI Guitao,XUE Wenjie,et al.Acidity characteristics of wet deposition in Chongming Dongtan[J]. Environ Chem,2010,29(4):649-653.
[13] 王躍啟,江洪,張秀英,等.基于 OMI衛(wèi)星遙感數(shù)據(jù)的中國對流層 NO2時空分布[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9,22 (8):932-937. WANG Yueqi,JIANG Hong,ZHANG Xiuying,et al.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opospheric NO2in China using OMI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J].Res Environ Sci,2009,22(8):932-937.
[14] 張敏,朱彬,王東東,等.南京北郊冬季大氣 SO2,NO2和 O3的變化特征[J].大氣科學學報,2010,32(5):695-702. ZHANG Min,ZHU Bin,WANG Dongdong,et al.Characteristics of SO2,NO2and O3over north suburb of Nanjing in winter[J].Transac Atmos Sci,2010,32(5):695-702.
[15] DAVIDSON E A,ISHIDA F Y,NEPSTAD D C.Effects of an experimental drought on soil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methane,nitrous oxide,and nitric oxide in a moist tropical forest[J].Global Change Biol,2004,10(5):718-730.
[16] 陳能汪,洪華生,張珞平.九龍江流域大氣氮濕沉降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08,29(1):38-45. CHEN Nengwang,HONG Huasheng,ZHANG Luoping.Wet deposition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in Jiulong River Watershed[J].Environ Sci,2008,29(1):38-45.
[17] 張新民,柴發(fā)合,王淑蘭,等.中國酸雨研究現(xiàn)狀[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0,23(5):527-532. ZHANG Xinmin,CHAI Fahe,WANG Shulan,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acid precipitation in China[J].Res Environ Sci,2010,23(5):527-532.
[18] 李令軍,王英.基于衛(wèi)星遙感與地面監(jiān)測分析北京大氣NO2污染特征[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31(12):2762-2768. LI Lingjun,WANG Ying.The characterization of NO2pollution in Beijing based on satellite and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J].Acta Sci Circumst,2011,31(12):2762-2768.
[19] GALLOWAY J N,TOWNSEND A R,ERISMAN J W,et al.Transformation of the nitrogen cycle:recent trends, questions,and potential solutions[J].Science,2008,320(5878):889-892.
周國模教授出席利馬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并作學術報告
2014年12月5日,浙江農林大學校長周國模教授應邀出席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并作 “農戶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和碳匯計量情況”的報告,向全球學者發(fā)出中國林業(yè)碳匯交易促進農民增收的好聲音,吸引了來自英國、法國、中國等20多個國家及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綠色氣候基金等國際組織代表的共同關注。
周國模指出,林業(yè)碳匯不同于普通的林業(yè)項目,它具有特殊的規(guī)則和技術要求,既要符合國際框架規(guī)則,又要體現(xiàn)區(qū)域林分特點。與此同時,森林經營周期長,短期內沒有收益,如何幫助農民通過可持續(xù)經營森林獲得收益,鞏固林改成果,也一直是森林碳匯研究者們共同關注的課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等單位的組織和支持下,浙江農林大學與相關單位共同開展了 “幫助林農可持續(xù)經營森林增匯、出售碳匯減排量增收”的研究,完成了 “農戶森林經營碳匯交易體系”。該體系參照國內外自愿碳交易規(guī)則,同時考慮農民單家獨戶特點,研制了《農戶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編制了《林業(yè)碳匯項目審定核查指南》,建立了碳匯減排量注冊平臺和碳匯自愿交易托管平臺并在浙江省臨安市開展試點,成功交易了首批42戶農民經營森林的碳匯減排量。
農戶經營碳匯項目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和創(chuàng)新意義,又有特殊的技術管理要求。為了推進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與產業(yè)發(fā)展,浙江農林大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為推動地區(qū)林業(yè)碳匯項目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周國模教授連續(xù)5次受邀出席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并先后在大會上發(fā)表5份專題學術報告。他率領的科研團隊在竹林碳匯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先后多次獲得國家 “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各類基金資助,研究成果在2012年已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天衣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s of acid deposition in Mount Tianmu
ZHENG Shiwei1,JIANG Hong1,2,TANG Minzhong1
(1.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Spatial Ecology and Ecosystem Ecology,Zhejiang A&F University,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2.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Jiangsu,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pollution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becomes much more serious.Due to increasing atmospheric acid deposition in China,this research at the foot of Mount Tianmu,located in the more developed industrial area of delta of the Yangtze River,was conducted from August 2012 to September 2013 to collect rainfall and analyze its pH,CE,NH4+-N,NO3--N,and SO42-concentrations,to explore the pres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acid,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ount Tianmu area.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rainfall in Tianmu district belongs to the typical acidic precipitation,the annual average of rainwater pH was 4.81,and pH of rainwater shows seasonal variation:high in summer and low in winter.The range of SO42-/NO3-ions ratio in samples was 4.13-8.89, which indicating that SO42-contributes greater to the acidity of acid rain in the region.CEvalues,NH4+-N,NO3--N and SO42-concentration of the rainwater change regularly over time in study area,generally expressed as: their concentrations are higher in autumn or winter and lower in summer.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amount of total inorganic nitrogen of 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in Tianmu area was 5.25 kg·hm-2·a-1,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monthly precipitation was 1.109 mg·L-1.NO3--N and NH4+-N concentration in rainfall samples showed a linear relationship,as well as the concentration between NO3--N and SO42-.And their correlation equations are y=1.392 0x-0.315 5,R2=0.768 and y=0.180 3x+0.013 8,R2=0.886 6;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3-concentration of rainfall samples and OMI satellite troposphere concentration of NO2vertical column.And the correlation varies in different seasons,generally expressed as:the correlation was positive in autumn and winter,while becoming negative in spring and summer.[Ch,4 fig.1 tab.19 ref.]
forest ecology;environmental chemistry;acid deposition;dynamics;Mount Tianmu
S718.5;X131.1
A
2095-0756(2015)02-0188-07
浙 江 農 林 大 學 學 報,2015,32(2):188-194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2.004
2014-03-23;
2014-05-3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171324);中科院-挪威研究理事會合作項目(RCN.proj.no.209696/ E10,中科院GBHZ1205)
鄭世偉,從事森林水文的動態(tài)研究。E-mail:zhz15890980317@163.com。通信作者:江洪,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全球生態(tài)和遙感與空間分析等研究。E-mail:jianghong_chin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