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浩
2013年,在云南祿豐,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一具云南龍的化石,它是生活在三疊紀到早侏羅世的早期大中型恐龍。但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頭云南龍的化石有點不一般——除了化石表面有一些常見的淺溝、槽等結構外,還存在著大量凸起的特殊網(wǎng)狀結構!
這些“網(wǎng)線”粗細不一,粗的能有2厘米寬,而細的只有幾毫米寬,吸附在恐龍骨骼化石的多處地方。其中,髂骨、坐骨、椎骨的密度最大,除此以外,恥骨、肋骨上也有。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是誰“啃”了恐龍的骨頭?
1.95億年前的早侏羅世,一頭巨大的云南龍轟然倒下。第一批循著氣味到來的是嗅覺靈敏的食腐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它們想在肉里產(chǎn)卵,期待幼蟲能豐衣足食地成長起來。但是,它們的“小算盤”多半是不會得逞的。因為,那些大得多的食腐動物比如食腐恐龍,很快就會趕來。它們驅趕上一批的光臨者,把蟲卵和不愿逃走的小蟲連同大塊的腐肉一起吞到肚子里,讓它們轉化成自己的營養(yǎng)。這時候,那些更小的肉食動物只能遠遠地觀望,希望大家伙們吃完以后能剩下一點碎肉供自己填飽肚子。這時,還有一群小家伙正在地下默默地等待著呢。
故事并沒有到此結束,在后來的科學考察中,科學家再次發(fā)現(xiàn)了幾個類似的遺跡標本,而這一遺跡化石被命名為“東方饕餮跡”,為新屬新種。希望遺跡的主人當年有個好胃口。
在那頭云南龍被食腐動物吃得只剩骨架的時候,所有的高等動物紛紛離去,而隱藏在地下的白蟻終于開始行動了。它們用唾液攪拌泥土,開始建造“掩體”,它們夜晚在骨架的表面活動、取食,白天則躲在“掩體”里面繼續(xù)生活,直到突如其來的變化將它們的巢穴和骨架掩埋。之后,又歷經(jīng)了億萬年,那些原有的成分被礦質替代,成為了今天的遺跡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