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蓓
日漸繁榮的經(jīng)濟帶動了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快速覺醒,我們似乎已經(jīng)進入了傳媒輿論深度滲透法院審判的時代。
(一)傳媒輿論對法院審判的沖突。沒有司法機關的配合,傳媒往往無法獲取相關新聞材料并形成報道,傳媒輿論在此種情況下處于被動的缺位狀態(tài)。由于缺乏約束媒體報道內(nèi)容、程序的法律規(guī)范,近年來,傳媒輿論通過掌控話語權干預司法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形成了“媒介審判”。“媒介審判”不僅損害了獨立審判原則、破壞了司法程序還損害了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由于記者本身法律素養(yǎng)的欠缺,其報道和評說往往停留在表象,以制造新聞效應為目的進行新聞報道,偏離案件焦點,甚至存在信息誤傳、誤導公眾等現(xiàn)象,此種情形是典型的傳媒輿論錯位現(xiàn)象。
(二)法院審判對傳媒輿論的排斥。
1.司法公開審判的不足。公開審判包括公開審理和公開判決。公開審理有兩方面要求,一方面是公告公開,要求提前公開案件名稱、當事人身份、受訴法院、法庭安排的具體信息、審判人員組成;另一方面是指審判過程公開,要求允許任何人進入公開審理的法庭予以旁聽,并允許新聞記者進行報道。公開判決也有兩方面要求,一是公開宣判,對案件結論進行公開;二是公開文書,即公開法律文書及理由。
2.司法對媒體報道進行限制。法院干擾輿論監(jiān)督的手段非常多,很多新聞界同行把它總結為:一是我們今天不是開庭是談話,記者不能進來,其實就是真正的開庭;二是旁聽證發(fā)完了;三是本案件涉及機密,現(xiàn)在不能告訴你;四是要采訪須經(jīng)上級或黨委宣傳部門允許;五是一些高院搞得必須持有他們發(fā)的許可證;六是記者證給他們看了,他說是假的,個別地方把記者證當場給撕了。
(一)兩者沖突源自價值對抗。傳媒輿論的自由性、典型性、及時性原則與法院審判的嚴肅性、消極性、程序性的司法原則有根本性的對抗。傳媒輿論報道側重點和出發(fā)點是記者對所見所聞得到的信息,根據(jù)當事人的陳述和記者的感受,更多的是從客觀事實和社會公眾情理思維角度進行評判和闡述;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遵循以事實為依據(jù),法律為準繩,民事審判工作的“證據(jù)蓋然性”,刑事審判工作的“證據(jù)確實充分”,通過法律邏輯推演,最后得出公正裁判。傳媒輿論的此種新穎、典型性與法院審判的刻板、嚴肅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共存中必然發(fā)生沖突。傳媒輿論的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所在,沒有時效性就不能稱之為新聞,同理,程序性和嚴謹性也是保證司法獨立與公正的基礎,是司法活動的生命所在。
(二)國內(nèi)的立法現(xiàn)狀與問題。我國擁有出版社近600家、報紙近2,000種、期刊9,000多種。更重要的是,網(wǎng)絡媒體(除網(wǎng)站外還包括微博、博客、BBS等“自媒體”形式)打破了媒體的形式和國界,讓人們以各種形式在國內(nèi)外媒體發(fā)表新聞和評論,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我國雖然傳媒輿論日漸發(fā)展壯大,但是卻一直沒有出臺有關媒體與司法關系的規(guī)則,僅僅是法院的規(guī)范性文件和內(nèi)部的一些規(guī)定或領導講話。1993年的《人民法院法庭規(guī)則》規(guī)定了未經(jīng)法庭允許不得在庭審中錄音、錄像、攝影,違反上述規(guī)則可以警告、訓誡、沒收器材等。可以進行轉播庭審實況。2007年6月14日《關于加強人民法院審判公開工作的若干意見》著重強調了司法公開的相關事項。
(三)國外的立法現(xiàn)狀與借鑒。離開法律的保護,新聞監(jiān)督功能就會受到削弱,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同樣,沒有法律的約束,輿論監(jiān)督就會被濫用。各國的新聞法或其他法律中的有關條文,都體現(xiàn)了保護新聞自由和限制濫用新聞自由的兩方面內(nèi)容。
1.美國模式。美國模式的顯著特征是由嚴苛走向有限限制,美國法院以“媒體禁言令”的方式進行事前限制的實踐是有的,但總體來說并不主張進行事前限制,即使有事前限制,媒體也可通過訴訟得到救濟,對于違反限制禁令,理論上可以構成蔑視法庭罪?,F(xiàn)在而言,主要通過法院的自我約束防范媒體影響,例如變更審判地點、陪審團、延期訴訟、分別審理、進行新一輪審理,通過程序自律和程序無效來平衡兩者關系的。
2.大陸法系模式。德國刑法中沒有蔑視法庭的規(guī)定,對新聞媒體的限制也是有限的,新聞自由不僅僅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或者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加以報道的自由,而且可以加以評論。法國刑事訴訟中也是職權主義訴訟,媒體報道對法官的影響較小,法律規(guī)定的蔑視行為主要是針對訴訟參與人的法庭庭審行為,如果新聞報道侵害了當事人的公平審判權和名譽權,當事人可以主動提出訴訟。
我國的媒體輿論與法院審判的關系路徑選擇首選應當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深入推進司法公開,弘揚司法民主在立足我國社會現(xiàn)狀的前提下,借鑒《馬德里準則》的模式平衡兩者關系,既維護司法獨立又保障新聞自由。
(一)法院審判前的相互關系。在審前程序中,既要保障傳媒輿論的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又要保障當事人隱私及犯罪嫌疑人的無罪推定權利受到保護。應當公布的信息包括調查結論和調查信息。官方的調查結論是指是否涉嫌犯罪及涉嫌的罪名;調查信息是指調查結論相對應的程序性事宜,如犯罪嫌疑人是否被逮捕、是否被調查等信息。除上述信息外的其他信息屬于保密信息,目的是為了避免形成審前程序中的“媒介審判”,從而導致有罪推定,影響法院獨立審判及司法公正。
(二)法院審判中的相互關系。在庭審過程中要遵循最基本的原則是保障庭審連續(xù)性、保障當事人合法訴訟權益、不得影響公正審判。這一過程應當是公開的,但是公開的例外情形應當是“法律先定”。不公開的一些規(guī)定可以包括以下情形:未成年人或特殊群體的審理;防止對證人、被告人、陪審員、被害人造成影響。
(三)法院審判后的相互關系。在審判后,兩者關系主要體現(xiàn)為言論自由與司法威信之間的關系。司法的威信主要是通過公證的裁決來贏得而并非通過限制評已生效裁決來實現(xiàn)的。對于生效裁決的評論只要不構成煽動民眾情緒對抗法律執(zhí)行,就不應當受到任何特別限制,對于司法行為的評論應當構成民眾監(jiān)督司法的一部分。
[1]李纓,庹繼光.法制視野下的司法傳媒和諧論[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3
[2]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14
[3]高一飛.媒體與司法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65
[4]康為民主編.傳媒與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