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杰
?
人民如何司法:人民司法的政治哲學反思
陳洪杰*
*陳洪杰,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目次
一、黨管司法:先鋒隊的“攝政”模式
二、法律人之治:人民意志的法律代碼模式
三、人大個案監(jiān)督:“人民問責司法”的政治干預方案
四、民意審判:司法民主的大眾參與模式
五、人民如何實踐“權力”:法治國的公民政治自主與負責制
六、人民司法的政治倫理困境與出路
摘要“人民司法”最大的政治難題在于如何使之真正成為“人民的司法”。按照“國家與社會分離”的理論命題,“人民如何司法”的問題可以被轉換為“如何建構理性司法公共參與機制”的問題。因為,作為一個臨時的權力參與者,為了避免在歷時性的重復博弈中遭受不可預期的不利,最好的“自利”行為恰恰是在自己有權參與的一次性博弈中做出“利他”行為,即“維護正義”。如果“正義”亦恰恰是人民所期許之司法,那么,一個能夠解開“誰來監(jiān)督監(jiān)督者”之權力死結的政治負責制也就呼之欲出了。
關鍵詞人民意志社會權力公共參與政治負責制
“人民司法”作為一個蘊藏復雜含義的政治表達,一直以來都以訴諸“人民司法為人民”之行動標簽來為司法體制的權力運作尋求合法性。然而,在我們的政治話語體系中,“人民”本身卻又是一個超驗的、代表一切社會進步力量的抽象歷史存在,很難被具體化(或實體化)為生活世界中的經驗實在。因此,“人民司法”最為關鍵的政治難題就在于如何真正在主體意義上成為“人民的司法”。這一總體性問題落實到具體的制度安排上又可繼續(xù)分解為:應由誰來行使司法權力?如何行使?國家司法權力如何能在政治上向作為主權者的“人民”負責?換言之,司法應如何面向社會證成其人民性?
在早期的歷史實踐中,為人民司法提供經驗來源和理論支持的主要是作為革命政治傳統(tǒng)的“群眾路線”?!?〕趙曉耕、沈瑋瑋:《人民如何司法:董必武人民司法觀在新中國初期的實踐》,載《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動員群眾的政治參與來服務于黨和國家的各種中心工作,并為政治權力的現(xiàn)實運作提供合法性支持,是人民司法一以貫之的工作主線。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由司法人民性命題所承載的政治訴求也在不斷呼應時代的獨特召喚——從服務于國家政權建設的“階級斗爭為綱”到“通過法律的治理”,從服務于社會集體行動的人民意志建構到作為個體的人的發(fā)現(xiàn)以及公民權利的充分保護,從服務于權力意志的高度集中統(tǒng)一到致力于權力的分工制約——人民司法也隨著不同時代對于權力合法性的不同要求而呈現(xiàn)出存在明顯差異的公共面相。用群眾路線紐帶加以維系的、始終存在于“黨的領導”與“法律自治”兩種政治維度之間的歷史角力,在時時為“司法人民性”命題注入新的精神內核。作為人民司法重要功能組件的黨、科層化官僚、群眾路線與現(xiàn)代法律技術,也不斷隨著時代精神的變遷而發(fā)生新的政治整合與功能重構。這些也正是本文嘗試去觀察和理解的。
本文將分別觀察黨在處理上述問題的歷史實踐中漸次制定的涉及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各個層面的應對方案,并討論在人民司法由傳統(tǒng)邁向現(xiàn)代的嬗變過程中,已有的歷史方案又是如何各自呈現(xiàn)其在特定歷史語境下之有效性及有限性,最終為人民司法的當下及未來提供一種實踐可能性。
在我國現(xiàn)代民主政治發(fā)生之初,君主已死,“人民”尚幼?!?〕張龑:《人民的成長與攝政的規(guī)范化——辛亥革命以來的人民意志建構及其先鋒隊》,載《中外法學》2012年第1期。新生之“人民”作為現(xiàn)代政治國家的主權者,面對歷史被顛覆的大變革時代和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顯然缺乏必要的判斷力和行動力。用孫中山先生的話來說,即“是故民國之主人者,實等于初生之嬰兒耳,革命黨者即產此嬰兒子母也。既產之矣,則當保養(yǎng)之,教育之,方盡革命之責也”?!?〕孫中山:《建國方略》,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頁。如是,作為新生政治力量代表的革命黨作為現(xiàn)代政治語境下的“攝政者”而登上歷史舞臺。張龑認為:“攝政之目的無他,乃在于建構人民意志……在這個意義上,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政黨一度擔當的正是人民意志建構的先鋒隊的角色,只是這樣一種角色中途為蔣介石集團所放棄。作為中國走向現(xiàn)代性的同胞兄弟黨——共產黨則銜續(xù)起建構人民意志的先鋒隊之責,不僅成為工農聯(lián)盟的先鋒隊,而且成為可代表最廣大階層意志的先鋒隊?!薄?〕在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上,共產黨就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眳⒁姀堼?《人民的成長與攝政的規(guī)范化——辛亥革命以來的人民意志建構及其先鋒隊》,載《中外法學》2012年第1期。
既然“人民主權”可以在政治策略上轉換為先鋒隊的“攝政”,作為“人民主權”推論之一的“人民司法”自然也就可以在政治技術上處理為“黨管司法”或“黨管政法”,這在宏觀上主要表現(xiàn)為“黨的一元化領導”。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統(tǒng)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開始全面確立一元化領導體制以服從當時的戰(zhàn)爭需要。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一元化領導”,作為革命黨的成功奪權經驗在其取得執(zhí)政地位之后順理成章地延續(xù)了下來。彭真于1954年在全國檢察業(yè)務會上的報告指出:“法院實行獨立審判制,檢察機關實行垂直領導制,不是不要黨的領導……黨領導我們制定法律,黨也領導我們貫徹與執(zhí)行法律,黨的領導并不影響獨立審判……要加強黨對公安、法院、檢察院三機關的領導,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5〕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彭真文選(一九四一—一九九〇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1頁。1979年,彭真在中央黨校發(fā)表講話:“各級公、檢、法機關,還是由各級黨委來統(tǒng)一領導,黨的領導還是一元化。這個一元化,我們長期經驗證明是好的?!薄?〕彭真:《關于社會主義法制的幾個問題—一九七九年九月一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摘要)》,載《紅旗》1979年第11期。
在具體的組織方式上,“黨管政法”,從武裝奪權年代的無常設機構,到一屆政協(xié)時期的過渡方式,再到設立黨內正式組織機構,經歷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十年,逐漸定型?!?〕劉忠:《“黨管政法”思想的組織史生成( 1949-1958)》,載《法學家》2013年第2期。1957年,由中共中央批轉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黨組的報告提出,全部審判活動,都必須堅決服從黨委的領導與監(jiān)督,黨委有權過問一切案件,凡是黨委規(guī)定審批范圍的案件和與兄弟部門意見不一致的案件,都應當在審理后、宣判前,報請黨委審批。任何借審判獨立,抗拒黨委對具體案件審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必須堅決給予糾正?!?〕張晉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頁。到1958年,黨管司法的制度全面確立:中共中央和縣級以上各級黨委均設立政治法律委員會,負責制定司法工作的方針政策,協(xié)調公檢法機關的關系。司法機關不僅要服從黨的方針政策領導,而且要服從黨對審判具體案件及其他方面的指示和監(jiān)督,重要刑事案件的判決要由同級黨委審批。〔9〕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8-91頁。由此,“黨管司法”的政治策略經由中央、地方乃至法院內部各級黨委負責制的組織路線得以層層落實。
問題是,黨的“攝政”畢竟只是代行“人民”之主權,而當黨在事實上成為國家日常政治體制中唯一有權說了算的最高決斷者,黨又該如何最終在政治上向“人民”負責?或者說,黨應該“如何構建人民意志而還不會成為僭主”?〔10〕張龑:《人民的成長與攝政的規(guī)范化——辛亥革命以來的人民意志建構及其先鋒隊》,載《中外法學》2012年第1期?!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的“人民意志建構”(這往往又是以黨的方針、政策為載體)正是在上述問題意義上成為黨在政治決策上避免自身由“攝政者”淪為“僭主”的重要權力策略。這也意味著黨的群眾路線首先應該被理解為在“作為攝政者的黨”與“作為主權者的人民”之間所建構起的政治權力讓渡與合法性授予的一種政治倫理紐帶,是黨“應為”的一種政治責任。然而,已有的實踐表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政治倫理要求并不足以支撐起一種有效的政治負責制,群眾路線的實現(xiàn)方式與落實程度往往取決于政治領導人的個人意志并被按照某種政治上的需要進行主觀剪裁。
一方面,像人民陪審制這樣一種真正有能力對權力的政治擴張進行制度約束的群眾路線方式往往都是在政治權力的“規(guī)訓”下處于虛置狀態(tài)。對此,張友漁的解釋是:“本來陪審制度是走群眾路線的民主制度但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完全實行是有困難的……在合議庭陪審員是多數,審判員是少數,在合議庭是要少數服從多數的,而多數不懂法律知識,容易造成審判上的混亂”;〔11〕《張友漁文選》(下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頁。另一方面,黨熱衷于通過發(fā)動群眾運動來達成“改造社會”的政治理想與治理目標。在以黨的政治動員和組織能力為必要前提的大規(guī)模群眾政治運動中,“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愿”在政黨意志的裹挾之下完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人民意志建構”,在這個過程中,黨以其強烈的信念之焰鍛造了“人民”的政治存在以及“人民”之于近現(xiàn)代中國的歷史形態(tài);誰是人民、誰是敵人都要經過體制的一一甄別。黨向人民負責,變成了某種意義上黨的自我負責。
人民司法的日常運作也因此而帶有強烈的政治工具化意味。沈鈞儒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所做的專題報告指出:“人民司法機關的基本任務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但是在不少干部中,這一思想還不明確,把國家的審判工作,當作了單純技術性的工作,不把它當作一個保護民主實行專政的武器來運用……有不少干部對于法律與政治的正確關系認識不清……從而在事實上引起司法與政治脫節(jié)……我們人民司法工作必須積極地為政治服務,必須與當前的政治中心任務與群眾運動相結合。”〔12〕沈鈞儒:《加強人民司法建設鞏固人民民主專政》( 1951年10月28日),參見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歷任院長文選》,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頁。,,,,
此后,在1953年第二屆全國司法工作會議上,董必武總結三年來的司法工作經驗:“人民司法是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一個武器,具體是通過各種運動而確立的”,〔13〕《董必武法學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155頁。并對當時“有些人認為法院不起作用,成了工具”的觀點加以批駁。他說,“其實,法院就是工具,不但法院,整個國家都是工具,黨也是工具”?!?4〕《董必武法學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頁。在通過運動的治理達到巔峰的“文革”中,歷史早已見證了政治工具主義的失敗,這一歷史失敗從表面上看與政治領袖的個人晚年錯誤有直接聯(lián)系,但從本質上來說,卻是因為黨作為“攝政者”的自我政治倫理約束不足以合理規(guī)范權力的制度邊界并防范其不受限制的政治擴張,〔15〕1955年9月,董老在同蘇聯(lián)法學專家談到運動與法制工作的關系時說道:“建國以來一直是處在緊張的群眾運動當中,群眾運動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發(fā)動廣大群眾。運動有一個特點,就是突破舊的法律。我國的法律都不是事先寫好,而是先做起來,然后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成了法律……運動都是黨直接領導的,運動本身,一方面改變了原定的工作計劃,另一方面促使機關工作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并在運動中創(chuàng)造了法律。運動是促進、發(fā)展、提高了法制工作?!眳⒁姟抖匚浞▽W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頁。因此也就不足以支持現(xiàn)代民主政治所要求的那種面向“主權者”的政治負責制。
逐漸興起于改革開放之后的法治思潮試圖祛魅由超驗的“人民”概念所支撐起的意識形態(tài)化的“人民意志建構”,并將之還原為一個經驗化、理性化、世俗化的代議式立法過程。藉此,超驗抽象的“人民意志”被破譯為經驗實在的法律代碼,對政治權力的約束機制也由傳統(tǒng)上具有一定彈性伸縮余地的道德律令模式(密切聯(lián)系群眾)被強化為具有相當制度剛性的法律義務模式(規(guī)則之治)?!皵z政者”通過負責于間接代表“人民意志”的法律而承擔起面向“主權者”的歷史責任。
當“法治”成為一種公共話語,其在已有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中國社會達成的有限共識中,必然包括“權力的分工”命題。與此同時,對“文革”的反思亦在思想觀念上對傳統(tǒng)的一元化領導模式提出挑戰(zhàn)。鄧小平認為,政治體制的主要問題在于:“加強黨的領導,變成了黨去包辦一切、干預一切;實行一元化領導,變成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堅持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變成了‘一切統(tǒng)一口徑’”;〔16〕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 1978年12月13日),載《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頁?!皺嗔^分集中的現(xiàn)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于第一書記,什么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7〕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1980年8月18日),載《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8、289頁。因此,要“著手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18〕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 1980年8月18日),載《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1頁。“黨管司法”的方式也必然要發(fā)生相應的改變。
1979年9月9日,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堅決保證刑法、刑事訴訟法切實實施的指示》(中發(fā)[1979]64 號),其中明確規(guī)定:今后,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切實保證法律的實施,充分發(fā)揮司法機關的作用,切實保證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檢察權,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使之不受其他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國家法律是黨領導制定的,司法機關是黨領導建立的,任何人不尊重法律和司法機關的職權,這首先就是損害黨的領導和黨的威信。黨委與司法機關各有專責,不能互相代替,不應互相混淆。為此,中央決定取消各級黨委審批案件的制度……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主要是方針、政策的領導。各級黨委要堅決改變過去那種以黨代政、以言代法,不按法律規(guī)定辦事,包攬司法行政事務的習慣和做法……各級司法機關中的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主動向同級黨委匯報請示工作,并充分發(fā)揮工作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黨領導制定法律”的前提下,法院無論是“服從黨的政治領導”還是“依法獨立審判”實際上都是在“司法的人民性”命題統(tǒng)攝下借助于不同的介質(黨是人民先鋒隊,而法律則是基于代議的人民意志)在政治上向“人民”負責的。然而,在“立法”這一“人民意志建構”過程中,人民“尚幼”的問題再次浮現(xiàn)。在社會急劇轉型的大背景下,法律的制定往往是假手于知識精英以西方的“先進經驗”為參照,通過法律移植的方式提出草案,代行主權者(人大代表)的主要責任僅僅是投票表決之。在主權者意志必須經由精英話語進行“轉述”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制定法難以避免地會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脫節(jié)。司法無視制定法的這種社會脫節(jié)性而片面強調“依法獨立審判”的必然后果是,“司法與人民漸行漸遠,人民失去了對司法權的最終控制。司法職業(yè)化努力并沒有帶來人們所想象的廉潔、公正的司法,相反,一個維護自身利益勝于維護社會正義的法官群體正在形成”?!?9〕何兵:《必須打破法官對司法權的壟斷》,載《南方都市報》2007年11月3日第3版。這說明,如果缺乏有效的政治負責制而空談司法獨立,司法必然會異化為官僚政治的權力角逐場。而這同時也意味著,如不解決政治負責制問題,亦不會有真正獨立之司法。
當司法無法訴諸“依法審判”來證成其人民性,來自黨的政治干預就變得不可避免。盡管黨的領導方式早已“從黨委審批案件到黨委過問案件”,并且中共中央也一度指出黨委即使過問重大案件,也不能替代司法機關的職能來直接審批案件。〔20〕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黨必須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通知》,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頁。但從黨委過問案件的政治邏輯出發(fā),很容易就會成為變相的黨委審批案件,或黨委負責人會就具體案件做出明確指示?!?1〕侯猛:《“黨與政法”關系的展開——以政法委員會為研究中心》,載《法學家》2013年第2期。比如,1989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喬石在全國政法工作座談會上就強調:“各級政法部門則必須自覺地接受和爭取黨委領導,要經常主動地向黨委請示報告工作,重大問題更要及時請示報告,決不能借口黨政分開、依法辦事而脫離黨的領導,自行其是。有些重大案件,黨委關心,了解情況,給予支持和幫助,也是完全必要的?!薄?2〕喬石:《加強和改善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 1989年1月19日),載《喬石談民主與法制》(上冊),人民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175頁。類似的言論參見喬石:《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始終是政法工作的頭等任務》( 1987年4月1日),載《喬石談民主與法制》(上冊),人民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117頁。正是在上述意義上,1958年完成的“黨管政法”制度設計,在經歷文革時期的斷裂后,延續(xù)至當代中國的治理?!?3〕劉忠:《“黨管政法”思想的組織史生成( 1949-1958)》,載《法學家》2013年第2期。與之相伴而來延續(xù)至今的,依然是一個有效的政治負責制的闕如。
我國《憲法》第2、3條分別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jiān)督。”憲法文本規(guī)定的人民代表大會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在議行合一的體制下,前者是權力機關,后者是執(zhí)行機關?!?4〕李清偉:《司法權威的中國語境與路徑選擇》,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由此,人民順理成章可以通過各級人大“問責”司法。從已有的實踐來看,其實現(xiàn)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人民法院組織法》規(guī)定的工作報告制度和人事任免制度,〔25〕《人民法院組織法》( 2006年修正)第16條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钡?4條規(guī)定:“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在省、自治區(qū)內按地區(qū)設立的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院長,由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另一種則是各地在不同程度上自發(fā)形成的人大個案監(jiān)督。1988年,八屆全國人大設立內務司法委員會,而后地方人大也相繼設立這個部門。這一旨在加強人大監(jiān)督司法的舉措,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地方人大對司法個案監(jiān)督工作的開展?!?6〕蔡定劍:《監(jiān)督與司法公正問題的討論(一)》,載《人大研究》2004年第3期。
“人民司法為人民”必定是在每一個具體的個案上要求司法證成其人民性。人大個案監(jiān)督正是試圖在此意義上為“人民問責司法”提供一個可欲的制度路徑。但這一政治解決方案的問題在于:一方面,一旦立法者有權通過“個案監(jiān)督”來染指司法權力,那它就有可能成為“制定糟糕的法律并強制推行之”的“僭主”。在2003年河南洛陽李慧娟事件中,這種危險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為現(xiàn)實。〔27〕參見楊春福:《法官應該是司法能動主義者——從李慧娟事件說起》,載《現(xiàn)代法學》2009年第6期。另一方面,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一大特點是“黨的領導”,正如吳邦國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強調的,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人大工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8〕石泰峰:《黨的領導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治保證》,載《人民日報》2009年3月12日第1版。這也意味著,人大在個案監(jiān)督中所起的作用與黨領導下的其他眾多權力部門所扮演的“守夜人”角色實際上是雷同的。在黨管司法的大前提下,這樣的功能必然使得“人大個案監(jiān)督”的制度價值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在“人民問責司法”潛在的制度方案中,“人大個案監(jiān)督”并不足以成為最優(yōu)的政治解決方案。因此,我們也許就不會詫異于它最終的制度命運——雖然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曾于1999年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關于對審判、檢察機關重大違法案件實施監(jiān)督的決定(草案)》的議案,但該法律議案經過兩次常委會會議審議,終于因為存在廣泛爭議而中止審議。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立法法》,第一次將一個法律議案變成廢案(法律議案提交常委會審議兩年內沒有通過的即為廢案)?!?9〕蔡定劍:《監(jiān)督與司法公正問題的討論(一)》,載《人大研究》2004年第3期。
當“人民問責司法”的政治意愿和行動能力無法在現(xiàn)有的政治架構內得到安置時,就必然會轉向體制外尋找出口。在當下的司法實踐中,如果一起個案因為輿論的關注而成為公共事件,那么其最終判決結果便極有可能與公共輿論的走向發(fā)生或公開或隱秘的關聯(lián),比如早期的蔣愛珍案、張金柱案,以及晚近發(fā)生的劉涌案、許霆案、李昌奎案等等。盡管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存在關聯(lián)并不必然等同于存在因果關系,但這樣一種關聯(lián)已經為這一現(xiàn)象界定了一個特定稱謂——“民意審判”?!?0〕也有稱“輿論審判”,大眾傳播學的研究者則傾向于使用“媒介審判”,但法學界則更習慣于使用“民意審判”這個說法。按照體制認可的解釋:“尊重民意是司法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是我國司法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基本要求。”〔31〕孔祥俊:《從司法的屬性看審判與民意的關系》,載《法律適用》2010年第12期。
至此,我們看起來重又回到了一條似曾相識的老路上來——1944年3月《解放日報》以“馬錫五同志的審判方式”為題在頭版頭條的位置以近半個版面的篇幅介紹經驗,發(fā)表社論向全邊區(qū)司法系統(tǒng)加以推廣,并總結道:“一句話,馬錫五同志的審判方式——這就是充分的群眾觀點?!薄?2〕侯欣一:《從司法為民到人民司法——陜甘寧邊區(qū)大眾化司法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頁??梢?,為了與國民黨政權進行合法性競爭,在人民司法發(fā)軔時即有“尊重民意”的歷史傳統(tǒng)。然而,正是在這里,人民司法的歷史方法論陷入一種難以調和的自相矛盾之中:一方面,“尊重民意”或曰“充分的群眾觀點”是內在于人民司法傳統(tǒng)中最為重要的合法性策略;另一方面,“民眾同時又是革命改造和教育的對象,一旦民眾被大規(guī)模發(fā)動起來并參與了司法活動,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將一些落后的東西帶到審判之中,從而使這些落后的不合理的東西合法化,最終影響中國共產黨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初衷”?!?3〕侯欣一:《謝覺哉司法思想新論》,載《北方法學》2009年第1期。為了調和這一矛盾,“充分的群眾觀點”并不像它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這一人民司法的歷史方法論同時還包含了一整套遴選、動員、組織、安排的政治機制?!?4〕陳洪杰:《人民司法的歷史面相——陜甘寧邊區(qū)司法傳統(tǒng)及其意義符號生產之“祛魅”》,載《清華法學》2014年第1期。比如,馬錫五在1959年提到作為“充分的群眾觀點”載體之一的“公審制”時是這么說的:“公審制是鎮(zhèn)壓反革命活動,提高群眾階級覺悟的有效方式。凡是富有社會教育意義的重大案件,都是采用這一方式進行審判。當時采用的方式有三種:一是群眾公審會;二是宣判大會;三是代表公審會。不管那一種,都是有領導地進行的,經過組織與準備工作才召開的。”〔35〕馬錫五:《馬錫五副院長在全國公安、檢察、司法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書面講話》,載《人民司法》1959年第10期。
這也意味著,在人民司法的歷史傳統(tǒng)中,“人民”之出場是建立在政治權力的總體性安排之下,借群眾之口所表達的“充分的群眾觀點”亦往往是掌握權力者的政治意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張千帆教授認為:“幾乎在所有情況下,我們所面臨的其實不是真正的‘人民’或‘大眾’,而只是他們當中聲音被不成比例放大的一小部分人;或即便大多數人卷入了什么‘集體大討論’,他們也只是盛大場面的陪襯,他們的想法和聲音往往被政治或媒體等權力操縱著,很容易成為幕后操控者的玩偶。因此,所謂的‘民意’實際上是權力在說話。”〔36〕張千帆:《司法大眾化是一個偽命題》,載《經濟觀察報》2008年7月26日第1版。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媒介審判”實質上是行政審判,媒體的評論并非影響民眾造成了真正的“輿論”而影響了審判,而是這些評論影響了更高層的人物,通過他們手中的權力來改變了審判的方向?!?7〕范玉吉:《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獨立的平衡》,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的是,在互聯(lián)網普及之后所謂的“自媒體”時代,社會公眾的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任何一個普通的個體都可以借助新型信息平臺發(fā)出自己未經體制加工的聲音。在網絡這個民主、開放、互動且具有無限信息容量的傳播空間中,曾經由體制獨家壟斷的話語權,分散到了廣泛的社會公眾手中。當數以千萬計的網民可以通過網絡交互溝通,對某種公共意見表達表示支持或反對時,“人民”獲得了某種“自在”的存在形態(tài),它不再純粹仰賴體制渠道發(fā)出聲音,甚至在某些具體的問題上,已經隱約呈現(xiàn)出與體制權威分庭抗禮之勢。由此,在“體制”與“公共領域”各說各話、各行其是的兩個輿論場中,關于“人民”的敘事分化了?!?8〕陳洪杰:《從“群眾參與”到“公民參與”:司法公共性的未來》,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4年第1期。其結果便可能是:“在人民動員式的輿論場里,各種各樣的消息、意見、謠言、誹謗互相碰撞激蕩,不斷形成一個又一個‘公論漩渦’。這種公論漩渦進而把更多的議論者卷入其中,制造出某種絕對的權力。其結果很可能是首先權力綁架輿論,然后號稱民意的話語虛擬物乃至情緒化的共鳴效應逐步支配政治以及公共選擇,甚至還有可能反過來綁架權力,使得權力運作難以理性化、日常化?!薄?9〕季衛(wèi)東:《“輿論審判”的陷阱》,載《中國改革》2011年第11期。
筆者認為,所有問題的本質在于,我們不可能創(chuàng)制一種有效的信息機制讓“人民”這樣一種抽象存在發(fā)出具象的、可識別的聲音以實現(xiàn)“人民問責司法”。在海量的信息集群中被我們標識為“民意”的信息體并非“自在”之物,而是信息媒介“建構”之物,“沒有錯誤的民意,只有被錯誤理解的民意,以及被以錯誤方式運用的民意”?!?0〕孫笑俠:《司法的政治力學——民眾、媒體、為政者、當事人與司法官的關系分析》,載《中國法學》2011年第2期?!懊褚鈱徟小钡暮蠊厝皇撬痉▓鲇虻闹錂啾挥心芰刂菩畔⒅圃?、篩選、發(fā)布、傳播諸環(huán)節(jié)的各種媒介和權力載體所僭越和篡奪。而這些“僭主”卻又不是司法場域的法定責任主體,因此也就顯然不可能在制度上要求他們就“被僭越的司法權力”向人民負責。
在中國朝著現(xiàn)代國家的方向艱難前行的歷史進程中,關于“人民”的政治想象主要是服務于強化國家能力建設的政治策略?!叭嗣瘛蓖荒芪碛谀撤N基于國家建制的政治權力來表達自我,這就造成真正的人民意志極有可能為政治權力的實際行使者所“僭越”(這也是“人民司法”的問題本質所在)。因此,對于人民主權國家而言,最關鍵的問題即在于人民如何能夠“馴化”國家權力,“馴化”實際掌權者,將之納入人民意志的軌道,并遏制權力的擴張與腐敗?!?1〕郭道暉:《論國家權力與社會權力——從人民與人大的法權關系談起》,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1995年第2期。
哈貝馬斯認為:“根據人民主權的原則,一切國家權力都來自人民;在這個原則中,既包含機會平等地參與民主的意志形成過程這種主觀權利,也包含公民自決的建制化實踐這種客觀法的創(chuàng)造可能性作用……法治國組織為之服務的目的,是一個自由、平等的公民聯(lián)合體通過權利體系而構成的共同體的政治上自主的自我組織。法治國的各種建制應當確保具有社會自主性的公民有實效地運用其政治自主?!薄?2〕[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207、215頁。當然,哈貝馬斯同樣也認識到:“對于公民運用政治自主來說,這反過來也造成了這樣的結果:這種運用是融合在國家之中的——立法是作為國家之中的一種權力而構成的。”〔43〕[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168頁。
由于國家權力必須要以官僚科層的形式實現(xiàn)建制化,如果不能克服集權異化傾向,就極有可能會阻礙或取代公民有效運用其政治自主的權利實踐。在我國的歷史實踐中,在從“人民”到“國家”的政治建設過程中,為了建設強大國家以抵御內憂外患,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權力過度膨脹的政治格局,國家和社會是一體化的?!?4〕郭道暉:《論社會權力——社會體制改革的核心》,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公民的政治自主亦遭到消解和否認。為了避免國家建制權力潛在的“僭越”,哈貝馬斯嘗試運用商談理論來理解人民主權,其要旨是把人民主權從實體性權力轉變?yōu)槌绦蛐詸嗔Γㄟ^一個道德性的程序設置把人民的權利轉變?yōu)檎螜嗔?。就是說,人民主權不是實體性的,它不是某些人的具體在場,也不是某個具體的組織,而是一種人與人的交往網絡,〔45〕陳壽燦:《人權與人民主權的統(tǒng)——憲政國家的倫理追求》,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第7期。是一種不在場的在場。而這也必然會要求以“國家與社會分離”原則作為其理論預設,這個原則的一般含義是指對一種社會自主性的法律保障,這種自主性也允許每個人——作為公民——有平等機會來利用其政治參與權利和交往權利?!?6〕[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213頁。而根據其商談論理解,人民主權原則本身即應該意味著一切政治權力都來自基于公民自主行動的交往權力以及這一權力過程的建制化——作為政治公共領域中非正式的意見形成,作為政黨內外的政治參與,作為對普選的參加,作為在議會團體中的商討和決策等等。一種同主觀自由內在地交叉的人民主權再一次同國家權力相交叉,甚至是以這樣的方式,即“一切國家權力來自人民”的原則,是通過一種建制分化的意見形成和意志形成過程的交往預設和程序而得到實現(xiàn)的。〔47〕[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168頁。由此,人民如何實踐“權力”的問題在商談論視野下可以進一步區(qū)分為交往權力實踐與建制權力實踐兩個層面,下文將嘗試以此為線索來繼續(xù)展開“人民如何司法”的討論:
哈貝馬斯所嘗試建構的“交往權力”概念是建立在阿倫特的“權力”觀念基礎上的,后者將“權力看作是非強制交往中形成的一種共同意志的潛力……權力所對應的人類能力不僅是行動或做某事的能力而且是與他人協(xié)調一致地行動的能力”。〔48〕對于阿倫特來說,權力不是某種可占有的東西,而是在人們之間的共同行動中產生的。如果人們的共同行動消失了,權力也消失了。而在共同行動中,人們賦予某些人以權力來協(xié)調他們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共同行動中所產生的行政權力。而在阿倫特看來,最重要的權力是人們之間通過交往而形成的某種共同意志所具有的力量,這種力量( power)才是最重要的權力。于是權力就在人民的共同意志中,這種以共同意志表現(xiàn)出來的權力就是交往權力。王曉升:《政治權力與交往權力——哈貝馬斯對于民主國家中的權力結構的思考》,載《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哈貝馬斯認為:“這樣一種交往權力,只可能形成于未發(fā)生畸變的公共領域之中。它只可能產生于未受扭曲之交往中的那種未遭破壞的主體間性結構”,產生于那種“眾多人們公開贊同的意見”?!?9〕[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180-182頁。
從交往權力的產生過程來看,司法公共領域的人民意志建構在一種理想化的、未受扭曲的主體間性結構當中當然是可欲的。然而,從信息自主及自由充分的角度來看,這種交往權力的產生在司法這一特定領域只有在事后才最有可能發(fā)生,因此,即便是以商談方式產生了某種主體之間的共同意志或信念,這一社會事實也更適合以面向未來的方式影響“合法之法”的創(chuàng)設——為未來立法,而不是被用來顛覆現(xiàn)實的司法建制權力及其后果。盡管國家的制度性組織的根本職能是根據公共意見發(fā)現(xiàn)問題,〔50〕劉鋼:《超越自由主義和共和主義:哈貝馬斯的程序民主》,載《現(xiàn)代哲學》2004年第3期。但交往權力的產生,并不必然等同于以一種溯及既往的方式影響建制權力的現(xiàn)實運用。在交往權力有可能以行政(建制)權力的形式而具有那種制裁功能、組織功能和實施功能的權力實效之前,還必須要以法律為媒介來完成運用性的轉化。這也意味著有能力生產交往權力的司法公共領域的人民意志建構,不應該以一種直接經驗關聯(lián)的方式來介入審判并塑造其后果,而必須以法律為媒介進行建制化程序的轉化。
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國家與社會一體化的局面逐漸被打破,與國家相對分離的民間社會和社會多元化格局逐漸形成,政府的權力與能力已難以及時地、全面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經濟和文化的多樣需要以及對參與政治、監(jiān)控國家權力的權利要求,政府負擔過重,迫使它不得不通過委托或授權,將一部分國家權力“下放”給相關的民間社會組織行使。這樣就開始了國家權力向社會逐步轉移或權力社會化的漸進過程?!?1〕郭道暉:《權力的多元化與社會化》,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這在理論上表現(xiàn)為將政治權力區(qū)分為國家權力與社會權力。郭道暉先生認為,權力是一種社會關系,它是指任何主體能夠運用其擁有的資源,對他人發(fā)生強制性的影響力、支配力,促使或命令、強迫對方按權力者的意志和價值標準作為或不作為。這種權力,若其擁有者或主體是國家(政府),就稱為國家權力,若其擁有者或主體是社會組織或公民個人,就稱為社會權力……社會權力作為相較于國家權力而獲得其相對獨立的存在形態(tài),正是在“國家—社會”一體化轉化為二元化的條件下形成的……社會權力的主體是享有人權和公民權的社會主體,其行使權力的方式是運用其所掌握的社會資源來影響、支配社會及國家?!?2〕郭道暉:《社會權力:法治新模式與新動力》,載《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5期。
據此,我們大致可以觀察到兩種類型的社會權力策略:一種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社會參與模式,比如“國家權力內部分權的社會化”就包含了立法權的社會參與、行政權向社會的部分轉移以及司法權的社會性,而這種“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公民參與得以實現(xiàn)的?!?3〕郭道暉:《權力的多元化與社會化》,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另外,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組織,反映了社會主體的意志,集中地代表廣大公民行使公民權(言論自由權、監(jiān)督權等等),媒體進行輿論監(jiān)督,其所憑借的亦是憲法確認的公民權,即馬克思所指出的公民“參與國家、參與政治”的政治權利,從而形成有別于國家權力的社會權力;另一種則是非常規(guī)意義上的社會動員及抗爭模式:革命、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乃至于恐怖襲擊都可歸入此種模式?!?4〕郭道暉:《社會權力:法治新模式與新動力》,載《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5期。而媒體如果以輿論資源去影響、支配、迫使相對人服膺其所代表的人民大眾的意志,或進行社會動員,實際上也可在某種程度上歸入后者。
社會權力是在市民社會的根基上發(fā)展起來的,它當然會在日常生活的公共領域發(fā)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應是直接干預行政權力、立法權力和司法權力的運作,而是對政治意見和政治意志形成的商談過程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應當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發(fā)生的?!?5〕王曉升:《用交往權力制衡社會權力——重評哈貝馬斯的商議民主理論》,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因為社會權力地位的不平等(某些人比別人更有知識、更有經濟實力、掌握更強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等)會導致社會權力的實際行使者將自身利益置于公民平等權利之上,正是在上述意義上,哈貝馬斯認為:“國家與社會分離的原則同時也阻止社會權力不加過濾地、因而不經過交往權力形成過程的閥門就轉變成行政權力……社會權力之發(fā)生作用,僅僅是因為它對公民自主的發(fā)揮起促進的作用而不是限制的作用?!薄?6〕[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207、213頁。因此,在法律框架內受到控制的社會權力唯有依靠“以法律為媒介的建制化公民參與”來影響建制權力,而社會抗爭模式則更適宜作為一種“不得已的手段”備用。從已有的歷史經驗來看,如果社會抗爭成為一種社會常態(tài)的話,它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無論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就極有可能激發(fā)國家權力的“變態(tài)反應”(這一說法是相對于國家權力面對理性公民參與的常態(tài)反應),并異化成為國家集權的催化劑,從而導致社會權力被國家權力所吞噬?!懊褚鈱徟小痹诋斍皩嵺`中所造成的問題,就在于將一種理性化、常態(tài)化的公民自主行動(通過理性客觀地呈現(xiàn)事實、揭示真相來制衡權力的擅斷)異化成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濫用社會權力地位的動員、抗爭運動,這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了司法公共領域的扭曲并迫使司法的公共參與者(社會公眾、媒體、為政者)不得不成為司法的“僭越者”。
在國家與社會分離的法權結構中,“人民”是公民在相互承認與商談中誕生的,離開了公民行動,根本就不存在人民。人民不是獨立于公民的人格體,而是公民的法律聯(lián)合,人民的整體性和人格是一種法權結構,人民的行動力展現(xiàn)在公民行動之中?!?7〕翟志勇:《人民主權是一種法權結構與公民行動》,載《學術月刊》2013年第10期。唯此,“人民如何司法”在權力建制內的問題(或者說,“人民如何馴化實際掌權者/法官,將之納入人民意志軌道”的問題)實際上也就可以被轉換為如何在公民政治自主前提下“遵循‘民主—理性’這一基本的司法運行參與性和社會性要求”?!?8〕王國龍:《裁判理性與司法權威》,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如此,我們就能合理地寄希望于理性的公民行動者以一種自我負責的方式承擔起面向人民的政治責任。因為,作為一個隨機、臨時的(并且?guī)缀跏且淮涡缘?權力參與者(如公民陪審員),如果其違背自己的責任和良知而將“不正義”強加于自己的“鄰人”,那么,他和他所關心的人也就必然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遭遇“鄰人”強加的“不正義”。為了避免在歷時性的重復博弈中遭受不可預期的不利益,最好的“自利”行為恰恰是在自己有權參與的一次性博弈中做出“利他”行為——“維護正義”。〔59〕陳洪杰:《現(xiàn)代性視野下司法的信任危機及其應對》,載《法商研究》2014年第4期。而如果“正義”亦恰恰是人民所期許之司法,〔60〕正如哈貝馬斯指出的,人民主權的真正基礎并不是無需證明的倫理或政治上的信念,而是作為實在的法律依據的公正性的概念。那么,一個能夠破解“誰來監(jiān)督監(jiān)督者”之權力死結的政治負責制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我國的歷史實踐中,人民如何司法的政治問題已經在事實上被轉換為如何貫徹黨的領導與實踐群眾路線的經驗問題。黨作為代行人民主權的攝政者必須要履行群眾路線的政治倫理要求,然而,黨的群眾路線在司法領域卻始終面臨更深一層的倫理實踐困境——真誠。
比如在1959年,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馬錫五在全國公安、檢察、司法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總結指出,我國的人民司法工作逐漸摸索創(chuàng)造出來的群眾路線的審判方式有以下幾種。( 1)就地審判。這是初審機關走出法庭,攜卷下鄉(xiāng),聯(lián)系群眾,并通過具體案件的處理,進行政策法令宣傳的一種好方式。( 2)巡回審判。這是為了便利人民訴訟或因案情復雜,將案件帶到當地,進行處理的一種審判方式。( 3)公審制。它是鎮(zhèn)壓反革命活動,提高群眾階級覺悟的有效方式。( 4)人民陪審制度。( 5)調解工作?!?1〕馬錫五:《馬錫五副院長在全國公安、檢察、司法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書面講話》,載《人民司法》1959年第10期。在以上幾種實踐群眾路線的審判方式中,調解本身在形式上是政治中立的,無法直接證成司法的人民性,因此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在其余的幾種方式中,要么是為了達成國家政權建設過程中“權力下沉”的政治功利主義目標,如就地審判和巡回審判,一旦前述政治目標業(yè)已達成,就逐漸淡出歷史舞臺;要么在一開始就是將“人民群眾當作需要啟蒙、教育和發(fā)動的客體”,〔62〕景躍進:《代表理論與中國政治——一個比較視野下的考察》,載《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3期。如公審制,在其經過不斷的“異化”之后,最終被歷史證否;而碩果僅存的人民陪審制度又因為司法建制權力對外部參與者的“規(guī)訓”而淪為政治擺設,無法證成一種“真誠”的人民司法實踐,人民司法淪為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假面”,而這最終就可能會導致連鎖反應式的政治衰敗。
人民司法的這一政治倫理困境實際上是所有的攝政者都容易陷入的政治陷阱,而一旦攝政者面向主權者的“真誠”在政治領域中作為一個問題被呈現(xiàn),超越這一政治倫理困境的唯一合法性出路就只能是以主權者的成長為前提的政治自主?!耙驗槿嗣裰鳈嗖辉偌杏谝粋€集體之中,不再集中于聯(lián)合起來的公民的有形的在場,或者他們的聚集起來的代表,而是實現(xiàn)于具有理性結構的協(xié)商和決策之中”?!?3〕[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168頁。因此,在人民主權國家,在人民這個概念統(tǒng)攝下的千千萬萬的作為主體存在的個體無論以何種方式在政治總體上被建構為主權者,其在現(xiàn)代民主國家必然要以兩種政治能力為前提:其一,是以主體性為前提的個體理性能力,或曰公民能力;其二,是以主體間性為前提的交往能力,或曰交往理性。而主權者的政治自主也呈現(xiàn)為兩種建制化的方式,一種是在公共領域通過一致行動產生交往權力;另一種則是以作為主權者政治構成的公民個體身份參與建制化的權力實踐(如果可以假定這種實踐是“真誠”的話)。比如,在人民司法的歷史實踐中,謝覺哉主張以“馬錫五審判方式”為載體的司法群眾路線的好處是“政府和人民共同斷案,真正實習了民主;人民懂得了道理,又學會了調解,以后爭論就會減少”;〔64〕王定國編選:《謝覺哉論民主與法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頁?!胺ㄍナ侨嗣竦墓ぞ?,法律是群眾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掌握在自己手里,群眾自己也必須執(zhí)行?!薄?5〕謝覺哉:《謝覺哉同志在司法訓練班的講話(摘要)》( 1949年1月),載《人民司法》1978年第3期。類似的,在哈貝馬斯看來,一種法律制度,只有在人民本身成為法律的主人的時候,才具有合法性。法律的合法性不存在于法律體系自身系統(tǒng)中,只有在人們交往活動的公共領域中才能保證法律的合法性?!?6〕陳炳輝:《哈貝馬斯的民主理論》,載《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而人民司法的政治倫理困境之所以發(fā)生,正是因為基于公民身份的發(fā)散式的權力參與實踐異化為以公民身份對權力身份的固定化占有,而這種占有卻又是完全基于攝政者的“賦權”。這導致本應作為主權者之政治構成的公民個體異化成為依附在攝政者權力系統(tǒng)中的一環(huán),其本應面向主權者的政治負責制異化為傾向于向攝政者負責,否則就無法現(xiàn)實占有特定權力身份——主權者遭遇了攝政者以權力為媒介的“殖民”。當參與陪審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人的特權時,這必將與陪審的本質使命——把普通人的或社區(qū)的基本價值觀念和事實判斷準據植入司法審判,將其置于國家權力和被告權利之間的中立地位——嚴重背離?!?7〕劉練軍:《陪審的性質與功能新論》,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有鑒于此,本文認為,人民如何司法的問題在建制化的權力實踐領域,必須要從現(xiàn)有的人民“代表”對權力身份的固定化占有轉變成作為人民之政治構成的公民個體以一種系統(tǒng)性的隨機方式對建制權力的兼具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親歷性實踐,并以一種可感知的“真誠”權力實踐來承擔面向主權者的政治責任。
弗朗西斯·福山指出:“現(xiàn)代政治制度由強大的國家、法治、負責制所組成。擁有全部三條的西方社會,發(fā)展了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經濟,因而在世界上占主導地位。中國今天在經濟上迅速增長,但三條中只擁有一條,即強大的國家。這樣的情景能否長久?沒有法治或負責制,中國能否維持經濟增長,保持政治穩(wěn)定?經濟增長所引發(fā)的社會動員,到底是受控于強大的威權國家,還是激起對民主負責制的強烈追求……中國能否使用政治權力,以民主法治社會無法學會的方式,繼續(xù)促進發(fā)展?”〔68〕[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毛俊杰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72頁。這些問題可以由西方的他者來提出,他們也大可在“歷史的終結”彼岸洞若觀火。但在置身歷史之中的我們,卻唯有在不可假設的政治衰敗發(fā)生之前做出自己無可逃避的回答!
(責任編輯:陳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