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海,陳 榕
(長春工程學院外語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家長越來越關注對兒童課后興趣的培養(yǎng),想盡一切辦法送孩子上合適的學校。兒童不僅要學習課內(nèi)知識,還要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課外知識。他們在還不能獨立閱讀文學作品時,就接觸到了諸如《哈利波特》《小王子》《夏洛的網(wǎng)》《格林童話》等國外兒童文學作品。可見,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在國內(nèi)具有較大的消費市場。閱讀文學作品可以擴展兒童的課外知識,引導兒童認識并熱愛自然,拓寬他們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因此,兒童文學對兒童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兒童文學翻譯歷史悠久,卻沒有受到人們足夠的關注。兒童文學翻譯作品可以增強兒童的文學和文化體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兒童文學作品被翻譯成中文,但其質(zhì)量有待考究。鑒于兒童文學作品的重要性,本文通過對比研究,總結(jié)讀者反應論視域下適合兒童文學翻譯的方法,希望學者與譯者能夠更加關注兒童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的翻譯理論與方法的運用。
兒童文學包括詩歌、戲劇、小說、神話和故事集。它不僅要有清楚明了的主題、生動的形象、簡潔的結(jié)構(gòu)、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和有趣的情節(jié),還要有適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形式、表達技巧和內(nèi)容。因此,作者和譯者需要考慮兒童的實際需要和特點。
從18世紀到19世紀,西方的兒童文學開始發(fā)展起來,提出兒童文學是對兒童進行教育和訓導的文學。然而,對“兒童文學”的理解和定義不斷發(fā)生變化,如“特別適合兒童,或者特別讓兒童滿意的、并被兒童閱讀的書籍”[1];芬蘭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及圖畫家Ritta Oittiman認為“兒童文學是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或者被兒童閱讀的文學”[2];英國兒童文學研究專家Gillian Lathey認為“兒童文學包括專門為兒童撰寫的文本、為成人創(chuàng)作但后來為兒童所用的文本以及寫給兒童和成人或供兒童和成人閱讀的文本”[3]。
中國兒童文學的真正發(fā)展是從五四時期才開始的,國內(nèi)學者指出“兒童文學是指切合兒童年齡特點、適合兒童閱讀欣賞、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4]。隨著兒童文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翻譯學家從事兒童文學的翻譯工作,如新時期的魯迅等及現(xiàn)代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等。同時,翻譯的題材也不再局限于童話,還有科幻小說等。
兒童文學作品具有教育性、直觀性、趣味性、情節(jié)多和知識性強的特點,而其主要讀者的認知能力不高、生理和心理都還不成熟。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采取適當?shù)姆g原則,使兒童易于接受譯本。不少學者曾對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做出貢獻,許多理論也都被運用到兒童文學翻譯中,包括接受美學、目的論以及譯者主體性等。
首先,接受美學也叫接受理論,源于德國,Robert Jauss和Wolfgang是其代表人物。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期待視野”,認為作品的意義來自作品本身和讀者,確立了“讀者中心論”。同時,該理論強調(diào)讀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以及讀者的主觀能動性。譯者將該理論運用于兒童文學翻譯時,要記住譯作的目標是兒童,要充分考慮兒童的特點,注意措詞。其次,目的論是由Vermeer于1970年提出的,其核心是翻譯行為的目的,其原則包括連貫原則、忠實原則及目的原則。將該理論運用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要求譯者在翻譯前先認識到翻譯的目的是讓兒童有所收獲,然后基于該目的進行翻譯。此外,譯者主體性認為譯者根據(jù)自己的文化認知、人性特點和美學的創(chuàng)造性進行翻譯。譯者將該理論運用于兒童文學翻譯時,要考慮兒童的需要,避免出現(xiàn)復雜的邏輯、深奧的主題、模糊的語言以及晦澀的表達。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開始深入思考讀者對于譯作的意義。17世紀早期,John Drydon首先提出讀者反應論。他認為作者不僅要把自己的想法呈現(xiàn)給讀者,同時要考慮讀者的反應。作為奈達等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讀者反應論引起了譯界的極大關注。它指出翻譯即交際,譯本的功能不只在于對比兩種語言的對等性,還在于譯文讀者對譯本的正確理解和欣賞程度。從1980到1990年期間,Holland、Bleich、Fish和Iser也闡述了各自對讀者反應論的不同理解,但只有Iser注意到讀者和作品之間的關系,指出“作品具有潛在的效果,讀者通過閱讀而實現(xiàn)其效果”。
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會運用不同的方法使譯作達到最佳效果。本質(zhì)上,翻譯也是一種閱讀,譯者也是讀者?;诓煌奈幕尘昂蜕罱?jīng)歷,同一作品會有多種譯本,而同一作品在不同時期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譯本。在讀者反應論的指導下,文學翻譯不再局限于簡單地進行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而更加注重讀者的反應。
例 1:“‘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Charlotte?’He asked,‘I was just thinking,’said the spider,‘that people are gullible.’‘What does‘gullible’mean?’‘Easy to fool,’said Charlotte.”
在字典里“gullible”的意思就是“傻瓜;愚蠢的”。任溶溶把這個詞譯作“阿木林”,并加了注釋:“阿木林”是上海方言,表示愚蠢。這符合兒童的語言特點,使他們讀起來會覺得更有趣。
對于《紅樓夢》書名的翻譯,譯界存在多種版本。有人把它譯作“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紅色閣樓之夢》)、“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宅院之夢》),霍克斯則將其譯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頭記》)。與其他譯文相比,霍克斯的翻譯可謂十分貼切。他正確理解了該書的背景,而沒有將“紅樓”這個詞拆開翻譯。
讀者反應論的運用不僅體現(xiàn)在英譯過程中,也體現(xiàn)在漢譯過程中,對于文學翻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兒童文學翻譯屬于文學翻譯的范疇,接受美學、目的論、信達雅等理論都曾被運用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兒童讀者與成人讀者完全不同,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對事物的判斷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為了使譯本能夠更好地為兒童讀者服務,譯者則應多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問題,努力使譯入語讀者產(chǎn)生與源語讀者相似的理解與欣賞。因此,讀者反應論對兒童文學翻譯也許會產(chǎn)生一定的指導作用。
兒童在語言認知、文化接受力和價值判斷等方面都與成人不盡相同。譯者皆為成人,他們的思維方式與兒童截然不同,因此,在讀者反應論的指導下,譯者需要深入揣摩兒童的需要,真正使兒童能夠理解并欣賞文學作品。
1.兒童文學翻譯方法與兒童語言認知
兒童的語言認知能力不高,其語言呈現(xiàn)出詞匯簡單、句子短而精煉、幽默、形象化的特點。因此,譯者在選詞、構(gòu)句及運用修辭手法方面需多加思考兒童的語言特點。只有符合兒童語言習慣的譯本才有更多的兒童讀者。
(1)詞的選擇
首先,對于源文本中出現(xiàn)的詞,同一詞語可以有多種翻譯方法,如果不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則容易產(chǎn)生誤譯現(xiàn)象,或使譯本晦澀難懂。
例 2:“Why not,you need it,and I don’t.Mamma always uses it for headache and it’ll make you feel better.
譯文1:人等耳,何為不可!且物貴適人之用,不適吾用,爾既適之,又何為不可。吾母頭患作時,亦需此藥,試之立驗。
譯文2:為什么不呢?你用得著,我不用。媽媽頭疼時就老用它,立馬就會好起來的。
譯文1對于現(xiàn)代兒童而言毫無意義,這樣的譯本已經(jīng)不再適合兒童閱讀,譯文2則顯得淺顯易懂。但是,在古文盛行時期,兒童則能接受簡單的詞語,明白其中的意思。由此可見,不同時期譯者的用詞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譯者需要結(jié)合不同時期兒童的語言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詞匯,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
其次,兒童的話語中總是帶有諸如“咯”“呀”“啦”“嗎”之類的語氣詞,這是兒童語言隨意性強的體現(xiàn)。
例3:“…working busily with his little paws and muttering to himself,up we go…”
譯文:……小爪子忙個不停,嘴里還不住地念念叨叨,咱們上去咯……
譯文中“咯”字的添加,使整句話活靈活現(xiàn),表達出了當時小動物們興致勃勃地準備出發(fā)的情景,有效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語言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中。這樣的增詞法讓兒童身臨其境,使他們有一股也要出發(fā)的沖動。
第三,兒童喜歡疊音詞,聽起來朗朗上口。譯者如果關注兒童這一讀者群,就會注意到這一問題。
例4:“The sunshine struck hot on his fur,soft breezes caressed his heated brow…”
譯文:太陽曬在他的皮毛上,暖烘烘的,微風輕撫著他發(fā)熱的額頭……(任溶溶)
“hot”在字典里的解釋是“熱的;天氣炎熱的;燙的”,而不是“暖”的意思。句子后半部分說微風輕撫他的額頭,可見為了形成句意的一致性,譯者對“hot”這個詞做了細微的改動,將其轉(zhuǎn)譯為“暖烘烘的”,同時表達出微熱的意思。疊音詞的運用,能使讀者感到得到了太陽公公的撫愛,給人一種溫暖而又欣慰的感覺。
由此可見,掌握了兒童語言的特點能夠很好地幫助譯者選擇適合兒童的詞來翻譯文學作品,可以讓更多的兒童準確理解文本的意思,從而達到拓寬兒童視野的目的。在選詞過程中,譯者需要根據(jù)不同時期兒童的需要進行翻譯,可以適當加入流行的詞匯,從而使文本更加貼合兒童的語言特點。當遇到特殊術(shù)語或者節(jié)日時,譯者應該適當加注釋,尋找目的語中與其相對應的詞進行解釋。若直接用目的語,有時會失去源語所要表達的意境,從而失去文學性意義。完全直譯是枯燥無味的,而且有時容易導致誤解。所以,譯者需要結(jié)合語境和目的語兒童的理解力稍作改動,采用歸化的方法進行翻譯,使行文更加流暢、通俗易懂。對于早期的文學作品,譯者可以考慮進行重譯,只有用符合當代兒童語言習慣的詞匯進行翻譯,才能使譯本產(chǎn)生其該有的文學意義,進而起到啟發(fā)兒童的作用。
(2)句子結(jié)構(gòu)
詞的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句子的結(jié)構(gòu)。與成人文學作品的句式不同,兒童作品中應盡量減少從句等復雜的句子。過長的句子或過多修飾詞的句子會使兒童形成一種形式上的復雜感,從而影響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因此,句子的結(jié)構(gòu)要簡單明了,可由幾個簡短的部分組成。
例 5:“The open road,the dusty highway,the heath,the common,the hedgerows,the rolling downs!Camps,villages,towns,cities!”
譯文:一眼望不到頭的大道,塵土飛揚的公路,荒原,公地,樹籬,起伏的草原,帳篷,村莊,城鎮(zhèn),都市,全都屬于你們!(任溶溶)
譯文的句子結(jié)構(gòu)很整齊,一幅清晰的畫面立刻浮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對前兩個帶有形容詞的詞組,譯者都用成語進行修飾,使句子結(jié)構(gòu)更加齊整。這樣,兒童們就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當時小動物們享受它們旅程的輕快和愉悅感。
例6:“They recalled the languorous siesta of hot mid-day,deep in green undergrowth,the sun striking through in tiny golden shafts and spots;the boating and bathing of the afternoon,the rambles along dusty lanes and through yellow cornfields;and the long,cool evening at last,when so many threads were gathered up,so many friendships rounded,and so many adventures planned for the tomorrow.”
在原文中雖然只出現(xiàn)一個“recall”,但是任溶溶在翻譯時在每個分句中都加入“回想起”,從而使句子形成排比,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強的句子,能夠時兒童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使其在腦海中形成完美的畫面。
(3)修辭手法
與詞的選擇及句子結(jié)構(gòu)一樣,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夠使作品中的文字更形象生動,使兒童更容易接受。
比喻是運用最廣的一種修辭手法,能夠?qū)和y以理解的事物形象化,也使語言更具吸引力。
例 7:“You mayn’t be blest with brains,but there are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you,big,stout fellows,as fat as butter,and…”
譯文:老天爺也許沒賞你們一副好腦子,可你們有成百上千,個個長得膘肥體壯,肥得像奶油……
在這句話中,譯者將強壯的鼴鼠比作奶油,給兒童一種直觀的體驗,不僅顯示了它的可愛,也把它胖的意思表達得生動形象。奶油對于兒童而言是再喜愛不過的食物,所以這樣的比喻使兒童會在無意間融入作品之中。
排比也是一種運用比較多的修辭手法,能使句子充滿氣勢,看起來整齊,讀起來有力。
例8:“Down,down,down.Would the fall NEVER come to and end?”
譯文:掉啊,掉啊,掉啊!這一跤怎么摔不完了呢?
三個“掉啊”形成有力的排比,尤其是“啊”字的添加,使句子鏗鏘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jié)奏感。
由此可見修辭手法在兒童文學翻譯中所起的作用。有時候,原文并沒有明顯的比喻詞,但為了使目的語讀者能夠產(chǎn)生與源語讀者相同的感受,譯者需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習慣與接受力,從而使用比喻手法,使原來隱含的意義得到形象的體現(xiàn)。但是,在選擇喻體時一定要做到貼切。當原文是以簡單的詞匯進行描述時,譯者有必要運用排比的手段使譯文結(jié)構(gòu)整齊,同時極富節(jié)奏感。兒童的語言還有幽默的特點,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原來的語言韻味,將其很好地轉(zhuǎn)達給兒童。同時,兒童的話語中總是出現(xiàn)“兒”字。為了使譯本讀起來更有親切感,譯者可以適當運用兒化音,使其滿足兒童的需要。
2.兒童文學翻譯與兒童文化認知
文化認知是影響譯者翻譯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譯者不僅要了解原文的文化現(xiàn)象,還要將其內(nèi)化為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和欣賞的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產(chǎn)生的文化認知是有一定的差別的,這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
第一,稱呼的翻譯。最常見的是對于人稱的翻譯,如在西方,“uncle”指叔叔、舅舅、伯伯等與父親同輩的男性親戚,而在中國,每個稱謂所對應的人都有著不同的身份,不能用一個稱謂一言概之,“aunt”也是一樣的。
例9:“Hey,you shoemaker’s boy!You need not be in such a hurry…”
譯文1:喂,你這個鞋匠的小鬼!你不要這么著急呀……(葉俊健)
譯文2:喂,小鞋匠,你不用那么急急忙忙啊……(任溶溶)
這兩種譯文的意思都正確,然而比較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譯文1更符合兒童閱讀,有助于他們理解。增加了“小鬼”后,大人對于小孩說話的語氣就顯得很明白,而且不會產(chǎn)生誤解,認為小鞋匠可能是鞋匠的兒子,事實上只是個學徒。在中國,“小鬼”是用來形容那些調(diào)皮而聰明的孩子,這也體現(xiàn)了大人對于他的愛,更符合中國文化的特點。
第二,人名的翻譯。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總會出現(xiàn)許多小動物的名字或人物角色的名字,在翻譯這些外國名字時,不同的譯者所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有些譯者傾向于音譯,有些譯者則選擇意譯。
在《柳林風聲》這部作品中,康馨和任溶溶的譯本就截然不同。比如,“Fern”,任把它譯作“弗恩”,康則譯作“芬”。很明顯,任采用了音譯的方法,直接尋找與其相對應的中文名字,而康則采用意譯的方法?!胺摇痹谧值淅锏囊馑际欠曳?,許多中國女孩的名字中都含有這個字,體現(xiàn)了一種優(yōu)雅美??档淖g本結(jié)合了中國文化,容易讓兒童記住這種簡單的人名。再如,“toast”:吐司,中國兒童更傾向于接受康的譯本“烤面包”,直觀而又正確。
兒童的文化認知力不同于成人,對同一個詞的不同翻譯,也許成人可以正確地理解,但兒童未必能夠接受。他們生活在中國,還不了解國外文化,所以譯者有義務幫助他們通過本土文化來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3.兒童文學翻譯與兒童價值判斷
價值觀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兒童的價值判斷還不成熟,需要成人的引導。在傳遞文學作品信息的過程中,譯者需有意識地注意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第一,關于友情的翻譯。友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兒童時期更需要這方面的熏陶,如何交朋友以及怎樣與朋友相處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問題。
例10:“Do you want a friend,Wilbur?… I’ll be a friend to you.I’ve watched you all day and I like you.”
譯文:你要一個朋友嗎,威爾伯?……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觀察你一整天了,我喜歡你。(任溶溶)
在威爾伯被帶到糧倉去的那個黑夜,他極其孤單無助,而此時夏洛的暖心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他,讓他感受到了朋友的力量。當兒童閱讀到這一部分時,他們必然會在腦海中形成這樣一幅溫馨的畫面。這將引導他們今后在朋友遇到困難時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癐’ll”的字面意思是“我將要”,然而任轉(zhuǎn)譯為“我可以”,這使得語氣更加肯定,達到既傳達意思又引導兒童的作用。
第二,關于臟話的翻譯。有的兒童說臟話,部分是模仿動畫片中的話。作為書面閱讀資料,譯者有義務避免過分將臟話夸大化。
例11:“…Brother!… O blow!...Hang spring cleaning!”
譯文1:煩死人了!去它的!什么春季大掃除,見它的鬼去吧!
兒童喜歡學習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尤其是這種罵人的話語。在譯文中,一連串的帶著抱怨口氣的臟話很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會形成不好的影響,但原文確實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在筆者看來,考慮到兒童的心理因素,譯文如下:“好煩呀!怎么這么煩人!為什么要春季大掃除啊,真討厭!”這樣就減少了許多不文明字眼的出現(xiàn),在不失表意的基礎上避免了對兒童所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
直譯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是不考慮兒童的價值判斷因素會使譯本缺乏教育意義。因此,在翻譯不文明話語時,譯者應采用意譯的手法,不僅表達原文的意思,而且給兒童帶來良好的影響。對道德行為的翻譯,譯者也要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使譯本能被更多的兒童所接受。
兒童文學翻譯不如其他文學翻譯那樣難,但也不是由簡單的詞、短語和句子堆積起來的。兒童文學翻譯需要運用不同的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有效的翻譯方法,不是都拘泥于一種方法?;谧x者反應論視角,注釋、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改寫、意譯、轉(zhuǎn)譯等方法對兒童文學翻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讀者反應論是適合兒童文學翻譯的又一理論基礎。但是,這一理論的運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譯者若過于關注目的語讀者的反應,時刻站在目的語兒童的角度考慮,會不自覺地夸大目的語兒童的需要,過分迎合目的語兒童的特點,有時就會失去原文所要表達的趣味性,從而導致為翻譯而翻譯的問題,這是不可取的。因此,讀者反應論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強調(diào)譯者多關注目的語讀者兒童的需要,從而使兒童能夠正確理解并欣賞譯本。譯者應針對不同作品運用多元的翻譯方法,使譯本擁有更多的兒童讀者。
[1]Hunt,P.Literature for Children[M].London:Routledge,1992:15.
[2]Oittimen,R,Translating for Children[M].New 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2000:61.
[3]Lathey Gillian.The Role of Translator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M].London:Routledge,2011:198.
[4]陳子典.新編兒童文學教程[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