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明經(jīng) 林 姮
(印度中央邦政府 高等教育部;印度貝拿勒斯印度大學 語言學)
又一部印地語版《道德經(jīng)》
——論詳盡評注及可靠譯本的必要性
舒明經(jīng)林 姮
(印度中央邦政府 高等教育部;印度貝拿勒斯印度大學 語言學)
迄今為止,印地語版《道德經(jīng)》已出版三種,各有優(yōu)劣,未能盡善盡美。中印學者合作印譯《道德經(jīng)》意義深遠,它將以印度國語印地語為媒介語言,發(fā)揮經(jīng)典翻譯在中印兩大古老文明中的橋梁作用,幫助廣大的印度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智慧,體認兩大文明共有的精神遺產(chǎn),成為增進兩國相互理解、加強兩國關系的紐帶。
印地語;《道德經(jīng)》;老子;《薄伽梵歌》
又一部印地語《道德經(jīng)》譯作即將誕生?難道在印度沒有足夠多的《道德經(jīng)》譯本嗎?老子在印度尚不為人知曉嗎?在現(xiàn)代印度又有多少人會對這部古籍產(chǎn)生興趣呢?當中國和印度的學者共同致力于將老子經(jīng)典之作《道德經(jīng)》翻譯成印地語時,人們不禁會產(chǎn)生這樣的一些疑問。
通過考察,我們知道老子《道德經(jīng)》的翻譯次數(shù)比其他任何經(jīng)典如《圣經(jīng)》和《薄伽梵歌》都要多。且不論這一論 斷有多少真實成分,事實上在印度已有四十多個《道德經(jīng)》的英譯本、三至四個印地語譯本、一個古吉拉特語譯本和一個馬拉提語譯本。如果我們進一步探索,可能會發(fā)掘出更多的印度語言譯本。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這本體量不大卻蘊含無窮智慧的寶庫已經(jīng)研究透徹,不需要做進一步研究了呢?這個問題顯然是不解自答的。在眾多譯本當中,我相信譯者們都付諸了真誠的努力,有些英譯本及注解本十分優(yōu)秀,特別是中國學者林語堂①林語堂: 《老子智慧》,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以及西方學者肯?萊頓·布朗(Ken Leyton- Brown)②Leyton- Brown, Ken. (ed.) Laozi: An Interpretation and Commentar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9.和斯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③Mitchell, Stephen. Tao Te Ching.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6. Mitchell, Stephen. Tao Te Ching. London: Kyle Books.1996.的譯本,然而,現(xiàn)有的印地語譯本的水平卻差異頗大,其中一個印地語譯本甚至讓人懷疑“道”是不可知亦不可明的!另一個印地語譯本只譯出了《道德經(jīng)》的四十五節(jié),讓人質(zhì)疑譯著的可信度;還有一個印地語譯本已經(jīng)絕版。以上這三個印地語譯本對有志于進行專門研究的讀者而言,肯定是不足夠的。郁龍余在《<道德經(jīng)>印譯的意義》一文中指出:“在印度有不同語言的翻譯版本,如印地語、馬拉提語等等。目前流行于印度的《道德經(jīng)》的印地語譯本并非直接從漢語譯出,也不是從英語本轉譯,而是從馬拉提語轉譯而來,而馬拉提語譯本也并非從漢語譯出,而是從英語本轉譯而來。簡言之,目前印度的印地語《道德經(jīng)》譯本,是轉譯的轉譯。經(jīng)典難譯。對于這個二重轉譯本的《道德經(jīng)》,我們不便多說什么,但是可以指出,不準、走樣之處在所難免?!雹苡酏堄啵骸?道德經(jīng)>印譯的意義》,第十屆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年會論文,2011年8月9-11日。
在前面提到的三個印地語版本中,艾拉·庫馬爾(IlaKumar)翻譯的《道德經(jīng)》的印地語的書名是《中國偉大哲學家老子——生命哲學與創(chuàng)作》。⑤Kumar, Ila. Mahan Chini Darshnik Laotsu: Jeevan Darshan evam Rachnaen, New Delhi: Hind Pocket Books. 2009.全書涵蓋了《道德經(jīng)》的四十五節(jié),而非《道德經(jīng)》原文常見的八十一節(jié)。據(jù)艾拉·庫馬爾所言,她所譯的這四十五節(jié)是已經(jīng)證實的老子本人撰寫的部分,未包括弟子們在原作基礎上續(xù)寫的部分。從書名可見,這是一本對老子評述的書,不完全以《道德經(jīng)》為主題。此書還有一個副標題——Tao Te Ching ki sachitra prastuti, Hindi roopantaran( roopantaran/?????????),指出這是一本帶插圖的《道德經(jīng)》轉寫,印地語詞“??????”是復數(shù)名詞,意為“造物”或“工作”。由此可知,這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印地語譯本。作者選擇了《道德經(jīng)》的部分詩節(jié),將每一節(jié)作為個人的獨立創(chuàng)作,譯者可根據(jù)主題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創(chuàng)作難以忠實原著文本,更談不上保留原作的精神與本質(zhì)了。此外,這本書篇幅太短,一共119頁,第9頁至第13頁是作者的序言;第17頁至第25頁是“《道德經(jīng)》和道”,介紹《道德經(jīng)》和道教;第26頁至第30頁,介紹老子的哲學;第31頁至第119頁,總共65頁是翻譯和闡釋部分,其余的49頁是插圖。這清楚地表明,此書譯文內(nèi)容仍有很大欠缺,無法以有效和可信的方式向印地語讀者介紹老子的思想及其著作《道德經(jīng)》。
另一個印地語版本是由紈妲娜(Vandana Devendra)翻譯、著名出版社拉吉卡瑪爾·普拉克山(Rajkamal Prakashan)出版的《道德經(jīng)》譯本。該書的封底介紹了作者老子和譯者。這本書比艾拉·庫馬爾譯本較為用功,書本共有116頁,第5至第22頁是序言;第22至第23頁是目錄;第24至第111頁是《道德經(jīng)》八十一節(jié)詩句的翻譯;第112至第116頁是附錄,包括作者翻譯《道德經(jīng)》時涉及到的部分概念。盡管這部譯作比艾拉·庫馬爾譯本好得多,但由于序言的介紹性內(nèi)容過于簡短,許多問題仍無法解釋清楚,附錄也未對《道德經(jīng)》主要哲學思想所涉及到的大量概念進行闡釋和相關評論?!兜赖陆?jīng)》的概念闡釋十分重要,因為印度本身已具備獨特的精神遺產(chǎn),如若不能對《道德經(jīng)》的許多概念有正確認識,印度讀者就很難真正理解這部著作。只有充分發(fā)揮翻譯在增進中印兩國相互理解過程中的橋梁作用,才能幫助并促使印度人以正確視角理解中國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
第三個已經(jīng)絕版的印地語譯本,由阿奴拉達·巴內(nèi)吉(Anuradha Banerjee)所譯,如今僅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到不甚清晰的幾幅頁面,幾乎無法卒讀。①Banerjee, Anuradha . Tao Te Ching. Indica Bookshttp://www.buybooksindia.com/getProductsByAuthor.action?authorId=173983
靈修大師奧修(Osho)曾著有六冊印地語《道奧義書》②② Osho. Tao Upanishad Vol I to VI.Delhi:Diamond Pocket Books(Pvt) Ltd.2011.,但他的這部長卷不是對《道德經(jīng)》的翻譯和評注,而是用他自己的話語來闡述老子的觀點,其中包含許多其他哲學思想、辯解和神話傳說等等。盡管書中闡述了老子思想中的不少深刻洞見,但這部著作對一般讀者而言仍顯深奧,無法作為印地語讀者的實用材料。因此,印地語讀者需要一部對老子思想有相應注解的清晰譯本。
我們發(fā)現(xiàn)奧修的另一本印地語書《世界與道》③Osho. Sansaar aur Marg - Tao Path:Kshan Kshan Bharpoor Jeevan.,New Delhi: New Sadhna Pocket Books. 2011.,間接講到一些有關老子的趣事,此書的副標題是“道的方式:每時每刻引領健康生活”,書內(nèi)頁的標題下寫著“使普通生活變得非凡的解決方案”,顯然這個副標題為促銷而添加,寓示這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此前奧修翻譯的《空船》一書收錄了11個關于佛陀和莊子的故事,這些書雖饒有趣味,但算不上正規(guī)的學術著作翻譯。
實際上在印度,凡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對孔子和老子的名字皆耳熟能詳??鬃优c老子的名字常見諸報章,與神話或激勵人心的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在與孔子和老子有關的書籍中,也大量引用了印地語或其他印度語言的材料。最近出版的一份印地語日報上就刊載了一系列與老子有關的故事。這些事實說明,老子在印度有一定知名度,但他的思想是否被正確理解,仍存在疑慮。
上述論斷清楚地表明印地語譯本《道德經(jīng)》的必要性。對我而言,重譯《道德經(jīng)》不僅是給讀者帶來一個更接近的中文原著的譯本,而且要在恰當?shù)牡胤礁敿毜亟榻B老子,解釋他所提出的一些概念,以及這部作品的起源與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社會背景等等。我意識到這部譯著,面對的讀者生活在紛繁動蕩的現(xiàn)代社會中,他們寄望從書中尋求安慰,在古代的智慧里找到生活的答案:怎樣生活,以及如何發(fā)現(xiàn)“道”?
這一回答也回應了文章開頭所提出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需要中國和印度兩國學者共同來完成這部譯著。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印度語言譯本均翻譯自英譯本,也就是說它們經(jīng)歷了從中文譯為英文,再由英文譯為印度語言的二次轉譯,離原著思想更遙遠了。而這部著作,經(jīng)由中印兩國學者的合譯,將變得更有價值,它不僅以印度的國語印地語作為媒介語言,幫助廣大的印度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智慧,而且將成為一座橫跨中印兩大古老文明的橋梁。郁龍余指出,“早在唐代,《老子》一書就被譯成梵文流傳國外……《道德經(jīng)》譯漢為梵,是唐太宗李世民尊奉老子的重要決策,也是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客觀訴求?!雹苡酏堄啵骸丁吹赖陆?jīng)〉印譯的意義》,第十屆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年會論文,2011年8月9-11日。既然唐太宗認識到將老子作品從漢文譯為梵文的重要性,那么,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更應將它準確地翻譯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地語。
與此同時,我深切地感到經(jīng)典翻譯還有一個更大、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建立跨文化交際的橋梁。當我愈加深入地閱讀《老子》,就愈強烈地感受到其與印度思想的諸多吻合之處。例如,當老子談到在充滿活力的宇宙秩序下造物時,我想到了“神我”(Purusha)與“自性”(Prakriti)。當老子談到“無為”思想時,我想到《薄伽梵歌》里的無為之業(yè)(Nishkam Karma)。中印比較研究學家維克多·H邁爾(Victor H. Mair)也認為“道家的精華是整個哲學、宗教和生理基礎,而不是它的社會和政治成份。”①Mair, Victor H. Tao Te Ching: 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 New York: Bantam. 1990. PP156-157.《奧義書》(公元前7世紀——公元3世紀)以及印度最古老的經(jīng)典《吠陀》已經(jīng)預示出這一點。邁爾還較真地認為,《薄伽梵歌》要優(yōu)于《道德經(jīng)》,他指出《道德經(jīng)》里的神秘思想“無為”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薄伽梵歌》(142節(jié))里,而且有“非常精致的分析”。他列舉其中的要點(為,無為,智慧,無知,出生—生存—死亡等),指出兩部經(jīng)典所共有的思想,如回報和寧靜等,他認為《薄伽梵歌》的所有詩節(jié)讀起來就像預示著《道德經(jīng)》。②Grafflin, Dennis. A Southwest Asian Voice in the Daodejing? Victor H. Mair,(ed.) Sino-Platonic Papers. Number 79, March, 1998, P114.例如《薄伽梵歌》(8.12)中講:
守住一切身體之門,抑止心中思想,把呼吸定在頭頂,專心于瑜伽執(zhí)持。③[印度]毗耶娑著,黃寶生譯:《薄伽梵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79-80頁。
這在《道德經(jīng)》(15、19,傳統(tǒng)編號52、56)里有相應之處:
[15]塞其兌(等于感官),
閉其門(等于智慧),
終身不勤。
[19]塞其兌,閉其門
因此,通過可靠的印地語譯本來學習《道德經(jīng)》將有助于達到這樣的認識:所有精神理念反映一個共同的整體。薛克翹認為,“中國印度比較文學就像一個無邊無盡的平原,大量的土地正在等待栽培。”④薛克翹:《中國印度比較文學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年。這位學者感覺到一個潛在的共同體存在于東南亞的精神的文學里。
在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國際儒聯(lián)第五次會員大會上,筆者曾發(fā)表《跨越國界、打破壁壘:印度人對儒家的回應》(Crossing Borders, Breaking Walls: An Indian Response to Confucius)一文,試從幾個方面分析印度教和儒家的區(qū)別與相通之處。印度教和儒家在哲學信仰、社會秩序和人生觀方面有很多的不同,印度教是一種基于精神性的宗教和社會體系,人生目標是與“梵”合一并達到解脫。儒家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社會和政治哲學,以家庭為中心,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和平之愛。印度教講“法”和達磨,服從宗教律則,“業(yè)”是各種行為的總和,決定一個人死后的生活和靈魂的輪回。印度教人生有四大目的或職責——達磨,即正確的道路;利,即追求經(jīng)濟財富;欲,即享受世俗歡悅;解脫,履行種姓職責以達到靈魂解脫。儒家的價值重在仁、禮、孝等,仁是尊重與忠誠,禮是對眾生謙恭,孝是尊賢愛老。然而,這兩種思想仍有不少相似之處。印度教和儒家都待人如己,力求增進和平與兄弟之誼。兩者均寄望人們的行為以幫助政府穩(wěn)健地運行,從而促進社會福祉。兩者均有統(tǒng)一且嚴格的教育方法,在這一教育理念下,印度教的社會基礎是種姓體系和等級制,利他的最好辦法是盡善心,做善事;儒家通過知識精英的教育體系和道德生活來促進共同福祉。
不論道家還是儒家,傳統(tǒng)的教導對富有宗教情感的印度人,尤其是年輕人具有吸引力呢?原因之一也許就藏在這些共通的精神價值中。當今的印度年輕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具有強烈的宗教情感,為精神生活和傳統(tǒng)禮儀主導;另一種深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影響,質(zhì)疑已有的信條和信仰。兩相比較,第二類較第一類人數(shù)少得多。同時在印度,完全抵制信仰的人和狂熱的宗教分子十分稀少,大多數(shù)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居于這兩種極端之間,因此可以說,他們?nèi)员в袑裆畹南蛲S《仁鞘浪讎?,很多宗教派別和平共處,年輕人自然對其他宗教和信仰較為寬容,并尊重其價值。在印度這樣一個多文化、多語言、多倫理、多宗教的社會,偏道德、倫理、精神性與宗教性的觀念更容易被接受,道家和儒家正是這樣的內(nèi)蘊強大道德倫理和精神性因素的思想體系,具有普世價值和人道主義精神,不僅不會被多元的印度社會排斥,反而在現(xiàn)代印度極具吸引力。
像郁龍余、薛克翹和維克多·H麥爾這樣致力于中印比較研究的學者,極大地增進中印兩國的相互理解與合作。中印比較研究、協(xié)作與翻譯將成為加強兩國關系的紐帶。為了雙方互利,攜手走向繁榮與邁向和平未來,我們?yōu)楹尾换仡欉^去,通過翻譯典籍來增強彼此之間的理解呢?
(責任編校:周欣)
G112
A
1673-2219(2015)03-0037-03
2015-01-01
舒明經(jīng)(ShubhraTripathi),女,印度中央邦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授,博帕爾政府研究生院英語系主任,2010-2011年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ICCR)講席教授,研究方向為語言教育、印度英語文學、女性文學與印度文化。林姮,女,印度貝拿勒斯印度大學語言學專業(yè)碩士,泰國Silpakorn大學梵語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