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素
(西南大學西南歷史地理研究所,重慶北碚 400715)
民國時期旅渝者的重慶旅游意象研究
吳大素
(西南大學西南歷史地理研究所,重慶北碚 400715)
民國時期的重慶,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基本處于國人視角的邊緣位置,被外界視為蠻荒之地。30年代后的重慶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作為抗戰(zhàn)陪都,大批川外人士入駐重慶,重慶一時成為國人輿論核心。根據(jù)民國時期來渝旅行的游記和文人筆記小說資料,窺視當時來渝旅行者對重慶的旅游意象和地域評價,發(fā)現(xiàn)旅客對重慶意象要素不斷豐滿全面,由負面認知逐漸向積極正面轉(zhuǎn)變。因時代賦予的“民族復興根據(jù)地”使得民國時期的重慶旅游意象具有激昂的民族情感。
民國;游記;重慶;旅游意象
意象一詞在《辭海》中被定義為,“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人們對某一區(qū)域的感覺印象、價值取向和審美評判及其文化排斥或認同,影響著他們的空間交往與文化交流,因此,意象認知在區(qū)域歷史地理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旅游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旅行者的移動所引發(fā)的物質(zhì)和思想意識的流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旅游地意象是一種態(tài)度、信念、想法的總和,是對一個地區(qū)的一種描述、知覺或印象。重慶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之地,城市依山而建,臨江而居,自古以來為形勝之區(qū),“三江之匯,五路之沖,南控夜郎,北聯(lián)閬漢,東塞捍關,西拱成都?!盵1]302自清末開埠通商后,長江航運繁榮,壯麗三峽成為入川要道,重慶成為川東貿(mào)易重鎮(zhèn),“迄至民國二十六年,改辟公路、拆城垣,修碼頭,漸入近代都市之初階?!盵2]1抗戰(zhàn)時期,重慶因其獨特的戰(zhàn)略價值,成為中國的戰(zhàn)時首都,人口暴增,最高竟達125萬之多。外來人員中不乏知識者,他們在公務行程中抑或在顛沛流離之余,記錄著重慶。《旅行雜志》是當時行旅信息獲得與發(fā)布的最大平臺,撰稿人多為當時社會名流,所寫都是其身履目驗的感受,是研究當時重慶旅游意象的絕好材料。以民國重慶游記和筆記小說為材料依據(jù),研究當時來渝旅行者對重慶的地理印象和地域評價及其對重慶整體旅游意象塑造的影響,希望能為當代重慶旅游形象定位提供借鑒。
研究民國重慶的旅游意象,自然不能回避對后來意象多少有些影響的更早歷史時期的意象。李白云:“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是古人對重慶所在的四川盆地的顯著的意象認識。的確,早期的重慶極其封閉,“不與中國通”。因其閉塞,外人對重慶的認識十分模糊,歷史文獻將其描述為窮山惡水蠻荒之地,對重慶意象多是含有夸張想象,神秘、怪誕而又恐怖?!度A陽國志·巴志》中有載:“郡治江州……地勢剛險,皆重屋累居,數(shù)有火害,又不相容。結(jié)坊水居五百余家,承二江之會,夏水漲盛,壞散顛溺,死者無數(shù)。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姿態(tài)敦重?!盵3]49
到唐宋時期,雖然重慶地區(qū)已經(jīng)逐漸漢化,但程度相當有限,成為朝中官員流貶之地。唐《獨孤公墓志》載:“公出牧巴州……盡無入而不得矣。地接荊蠻,俗多輕剽?!盵4]1462宋《吳船錄》又載:“(恭州)盛夏無水土氣,毒熱如爐炭燔灼,山水皆有瘴,而水氣尤毒。人喜生癭,婦人尤多?!盵5]18這說明唐宋時期,人們對重慶的地理認知仍舊是負面的,人們生存居住環(huán)境極其惡劣,地居荒遠,多瘴氣,民俗迥異。宋元之際,作為宋蒙主戰(zhàn)場重慶地區(qū)軍事地位凸顯,具有“國之西門”的特殊意義[6]34。但是自古蜀道艱難,明代時期重慶的城市發(fā)展仍然緩慢。王士性《廣志繹》載:“(重慶)城立在山椒水渀,地無夷曠,城皆傾跌,民居市店半在水上。”[7]109長江黃金水道使得重慶有優(yōu)先吸納和接受外來新鮮事物的優(yōu)勢。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使得重慶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清末以來,隨著重慶開埠,外國人為了達到入侵中國的野心,將重慶作為考察探險的中心和進入中國西部地區(qū)的通道[8]。國人也開始注意夔門里面的這個城市,旅者不斷走進重慶,使得外界對其認知也逐漸增加。但是,即便如此,1930年代前的重慶仍處于相對封閉狀態(tài),為國人所漠視。
首先,地理空間遙遠。重慶偏處四川盆地東部,四面環(huán)山,交通不便,與外界聯(lián)系的水路主要經(jīng)三峽,陸路北走劍門山,地理因素使得重慶與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距離遙遠。
其次,空間上產(chǎn)生的距離感在一定程度上使重慶處于一種邊緣狀態(tài),因此國人對重慶關注極少,視其為國中之“異鄉(xiāng)”[9]。同時,“川人治川”的政治理念也不斷強化了重慶封閉獨立的盆地意識。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重慶與外界處于封閉狀態(tài),外界對重慶也沒顯示出多少興趣,重慶也沒有與外界交流的欲望。這從當時大眾傳媒刊載關于重慶信息甚少,且落后的事實可以反映出來。1918年吳芳吉給川中朋友寫信說:“蜀中古籍易求,新書難得,而雜志報章尤少?!盵10]6351925年舒新城15日從南京出發(fā),26日在重慶報紙看到的新聞“都是在南京未起行以前數(shù)日所看過的”,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只有“溫故知新”。[11]60重慶與南京報紙足足晚了十幾天,可見重慶因封閉而導致的信息滯后是多么嚴重。而從《旅行雜志》所刊登的關于重慶的游記也可看出,在1936年之前每年均沒有超過5篇,說明1930年代之前的重慶與外界處于相互隔絕狀態(tài),旅游資訊較少。盡管1924年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編輯部出版了《游川須知》一書,對重慶旅游資訊有所介紹,但行人因重慶地處偏遠,交通通達度極其低,前往重慶的旅人仍然不多。
而游人到達重慶,對其評價也是負面較多。1933年惲陰棠乘船由三峽入渝,對重慶的認知是,“遠望樓臺重疊,山環(huán)水繞,幾疑為中國第一城市。及上碼頭,歷石階百余級,見鴉片煙館之多,電燈之暗淡,人家之齷齪,始喟然于雖有天時地利而無人和之終于無濟也。”[12]7這說明1930年代的重慶雖然自然山水美如畫,可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較為落后,鴉片盛行,整個城市是烏煙瘴氣,住宿環(huán)境也很是糟糕。1925年舒新城在重慶入住的嘉利賓館,“茶房招待客人的神氣,以不理為主義,房屋之收拾與清潔,以破爛污濁為標識,取價標準,卻得滬漢大旅館的衣缽真?zhèn)?。鴉片煙氣重塞全館,很可以使癮客實行揩油主義而過癮。還有一種使人呃噎的煤氣為我平身所未經(jīng),我想他是最適于作慢死的原料的?!@是嘉利賓館或者可說是重慶旅館的一般特點?!盵11]45另外,入渝交通不便,安全性極低。1929年張士準備入渝旅行,卻在出發(fā)之前聞“戰(zhàn)潮匪禍障礙交通之消息”,家人勸阻而改道日本,取道上海,“知川亂已平息,車船可通,遂冒險而來?!盵13]25成都到重慶的東大路,“自十一年以后,沿路各地土匪逢起,殺人越貨的事,幾于無日無之。”[11]66
民國二三十年代(后簡稱二三十年代)之前的重慶,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沿海各省較為滯后,城市交通系統(tǒng)基本上處于傳統(tǒng)階段,各項旅游基礎設施很差?!?927年以前,重慶城內(nèi)是一輛車子也沒有的,也沒有幾條街闊得足夠行駛車輛。”[14]12盧冀野在1930年從南京入渝,也表示“城里沒有人力車,交通工具只有轎子?!盵15]28而供市民休憩之地也是極其缺乏?!俺莾?nèi)絕少幽雅處所,只有城外李氏宜園,尚可一觀。”[16]2中國著名出版家張靜廬于1934年到重慶,對重慶印象也為負面。在其文中有這樣的記載,“顧旅邸簡陋,飲食惡劣,賃金又昂于滬漢。”[17]陳衡哲女士民國初年來到重慶,也曾謂此地是全世界最不適于人類居住的地方[18]。
人們離開慣常生活的環(huán)境,來到山城重慶看到與居住地的文化和景觀迥異的重慶風光時,會感到興奮和愉悅,因此旅游者的情感意象感知較高。而1930年中期以前的重慶交通、食宿的發(fā)展,遠不能滿足重慶的旅行條件,因此旅客對重慶旅游的基本設施,包括旅館、城市發(fā)展等方面的感知較低。盡管重慶山水秀美,但在當時旅人心中的意象感知卻以消極負面為主,主要表現(xiàn)為住宿及城市交通條件差、鴉片盛行、外出安全性低。但相對早期的“不與中國通”,確實有了深入的了解認識,國人開始積極走進重慶這個山城,深刻地感受她的存在。而重慶秀美山水的自然風光卻是得到肯定的。
1935年中央?yún)⒅\團入駐重慶整合川政,“到四川去”的呼聲日漸高漲。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沿海機關、工廠、學校等紛紛往成都、重慶遷入。1939年5月,重慶升為行政院直轄市,1940年9月,重慶定為中華民國陪都。這座地處邊陲的小城重慶一躍為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外交中心,舉世矚目。這一切的政局動態(tài),為重慶旅游近代化提供了相對安穩(wěn)開放的政治空間。單從《旅行雜志》所刊登游記數(shù)量,可以看出國人對重慶關注度的提高(從1936年起,基本上每年都在5篇以上,其中1940年和1945年數(shù)量達20篇以上)。這階段的重慶地理意象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
(一)旅游設施與服務
重慶旅行交通工具多樣,獨具特色。諺語有云,“好個重慶城,山高路不平?!甭每鸵坏街貞c,對道路首感不適。潘太風初到重慶時,一下船爬幾百步石級,“友人問對重慶的第一印象,我連連搖頭,回頭說行路難?!盵19]37高低不平的地形使得重慶交通多樣,“有人力車,有船,有轎子,妙處是,往往去一個地方,這三種用具得并用”。[20]18在重慶周邊旅行,必不可少的滑竿更具特色,“看起來簡單,坐上去卻是一蕩一蕩像搖籃一般舒適,”[21]40而且便于欣賞四周的風景。隨著重慶城市周邊旅游發(fā)展,各種旅游設施逐漸開發(fā)建設,為了方便行旅,公路局還專門開通了到南北溫泉、歌樂山、老鷹巖等景區(qū)的游覽專線。重慶海棠溪車站發(fā)往南溫泉的汽車,“白天每二點鐘來回一班,休假的日子又多開幾班,有兩輛車設備很美觀的,名謂游覽車,車資也不貴,每次每人約五六角?!盵22]6到北碚北溫泉線路,民生公司專門開通了航線,“從北碚到重慶,除了火車,各種交通工具是應有盡有,來往是毫無困難的”。[23]44旅游景區(qū)也不斷開發(fā)建設,與旅游相配套的交通漸興。
而在重慶住宿卻是很難,“找房子難于找職業(yè)?!盵24]19抗戰(zhàn)時期,各方人士避難入渝,此時重慶人口增長是爆炸性的,遠遠超出了城市負荷,“一次疏散,二次疏散,重慶的人口,不知為什么愈疏散愈多,馬路上摩肩擦踵,推不完,擠不開?!盵25]7著名作家秦瘦鷗,“一到重慶,嘗到生平第一次露宿的滋味,”[21]40感慨在重慶找房子極為困難。而且住宿條件極差?!霸谥貞c找旅館不是容易的事,找清潔的難,大多非常簡陋?!盵19]37申報記者洪絮才1948年來重慶,入住勝利大廈。“勝利大廈在當?shù)匾菜愕蒙铣说暮寐蒙缌?,誰知剛一睡下,就抓到了一個大臭蟲。我輾轉(zhuǎn)不能入眠,眼巴巴地期待著天明,可以離開這煙霧彌漫的山城?!盵26]13
總的來講,此階段的重慶城市旅游基礎設施漸漸開展,公共汽車、轎子、輪渡等組成的立體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逐漸形成。雖然高低不平的山路與爬不完的石級是各方游客最為苦悶的,但獨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滑竿、轎子、馬與山城秀麗山水組成的圖景,讓游人覺得是異域奇俗帶來的心靈悸動,而不是荒涼落后的窮荒僻壤。但重慶近代旅游急劇發(fā)展,不是重慶旅游自身內(nèi)部集聚的結(jié)果,而是外部強烈刺激或挑戰(zhàn)的一種有意識的積極反應。因而受外部刺激而快速發(fā)展的旅游是畸形的,如住宿、衛(wèi)生等方面的設施基本上處于斷裂中。
(二)自然與人文景觀
重慶地處兩江交匯的渝中半島,造就了獨特的山城印象。在旅客的感知中,夜景與周邊的南北溫泉是重慶自然與人文景觀的主要載體。
“旅客乘舟西來,至兩江合流處,但見四面山光,三方市影,燈霧迷離,乃不知何處為重慶?!盵27]49重慶城位于一半島上,嘉陵江與長江夾于左右。一葉半島,兩條江,鑄就了重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江外有山,重重包裹,城內(nèi)有坡,屋屋堆疊。旅人一到重慶,疑為空中樓閣。重慶璀璨的夜景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jīng)美名遠揚了。在1941年沈韜《憶重慶》中道:“到重慶的時候,是一個春天的晚上,在朝天門碼頭下船的時候,看了這滿山的燈火,就覺得驚奇起來,從山腳到山頂,燈光像天空的星一樣?!盵28]55筆名為老人的作者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初到重慶時,絢爛的重慶夜景,令其贊不絕口:“夜景之美,不亞于從海上遙望香港……對于這初入眼的重慶,隔江欣賞,無不稱羨,人人很自然的說出一句:不愧為戰(zhàn)時首都。……天上的繁星和山城高高低低的電燈,上下相映,這是一個妙景。幾十萬盞燈光,倒映在江中,在水里又浮出幾十萬只燈,這又是一個奇景。”[29]5
也正因重慶“城在重巒疊嶂之間,反無泉林之布置”。[27]49重慶城內(nèi)能供游人休憩之地特別缺乏,“很多人覺得重慶太沉悶,原因是重慶的公園太少,無論是平時下了辦公室以后,或是星期日以及難得遇到的假日,尤其是在春光明媚的春季,大家都感覺到無處可跑的痛苦?!盵28]5加之重慶夏季酷暑,“自四月起,溫度可至華氏八十五六度,六七月間,總在百度以上,夜間至不能睡。”[16]1所以寓居重慶而欲游覽探勝,必出遠道,周邊旅游勝地備受青睞,夏季的重慶周邊避暑旅游更是火爆?!霸谥貞c渡長江、海棠溪的江邊上,有很多的馬可以出租,由此一直可上黃山南山老君洞和南溫泉一帶去游覽。……重慶有很多的名勝和風景供游覽。渡長江是南岸的風景區(qū),走遠點有南溫泉、花溪、虎嘯口、仙女洞等名勝;沿嘉陵江有土灣磁器口等近郊小鎮(zhèn);以及文化區(qū)的沙坪壩和以溫泉著名的北碚。不論你是喜歡走陸路或水路,你到處可以賞心悅目地瀏覽風景,山與水,似乎確比酒和煙來得值得留念欣賞?!盵28]56重慶周邊各大旅游景區(qū)發(fā)展迅速。如南溫泉景區(qū)的發(fā)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天來游的旅客有數(shù)百人,星期六和星期日更多。每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上。附近有許多要人別墅及文學家的住宅。南溫泉的商業(yè)可以說完全建筑在游客的身上,南溫泉的市面因此亦靠游客來繁榮,旅館和飯店幾乎占商店中之大半數(shù),但是遲來的人,一樣找不到房間。”[30]19而抗戰(zhàn)也刺激著北碚旅游的發(fā)展:“戰(zhàn)爭創(chuàng)造了一個近代風的小都市北碚,溫泉公園也因戰(zhàn)爭的關系日漸繁榮。重慶和北碚來此游玩的人,與日俱增。浴室房間數(shù)目的增添,已有兩倍,數(shù)帆樓、柏林、農(nóng)莊等旅館中的旅客,數(shù)目也比往年為多?,F(xiàn)在每周末常有監(jiān)軍來此休息,尤其是夏天消暑的外國人更多。”[31]17
(三)社會環(huán)境氣氛
戰(zhàn)事打破了封閉的夔門,安于現(xiàn)狀的重慶在外部刺激下,逐漸呈現(xiàn)開放的姿態(tài)。重慶,這個處于四川東部的重鎮(zhèn),“在經(jīng)年的多霧的萬山叢中,市民們至今還浸融在和平的氛圍里,度著閑適的生活。”[32]前線戰(zhàn)事激烈地進行著,而“一入夔門,正如進了桃花源一樣,什么事都平靜下了!”[32]重慶人似乎在什么時候都能鎮(zhèn)靜悠閑地生活,“茶館甚多,早晚皆滿,川人謂之擺龍門陣。據(jù)說每日茶客統(tǒng)計約八萬人?!盵33]78而隨著戰(zhàn)事的推進,五方雜處的重慶城,社會也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爸貞c,長江最后的一個都市,一個在中國西南深不可測的內(nèi)地里的蕞爾山城,在全世界大都市之中,并無他的任何地位,自從榮升中國抗戰(zhàn)的司令臺之后,才一躍而與倫敦、華盛頓、莫斯科,并列全世界所有的報紙的第一行標題。想當年,冠蓋京華,人稠如蟻,地貴如金,重慶由一個古老的商埠,變成最現(xiàn)代最前進的都市,所有的舊的一切,完全在大時代的洪流里淹沒;就是‘龜兒子堂客’連篇的舊土腔調(diào),也在大街小巷中絕了跡,而代之以湖北‘你家’,河北‘您呀’,上?!⒗K州‘儂’。真正是五方雜萃,地因人靈!”[34]36邊陲小鎮(zhèn)的重慶因戰(zhàn)時首都而城市發(fā)展極為迅速,“建筑市容,已現(xiàn)代化。”落后閉塞的社會因外來人的充斥而摩登起來,社會風氣亦很是開放,在南溫泉“池中男女共游,毫無顧及”。[35]22
(四)整體情感意象
戰(zhàn)時的重慶城市,從人居環(huán)境細處打量,給人意象認知是不可愛、負面的。曾任四川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秘書夏炎德在《今日重慶》一文中寫到:“大街小巷塞滿了行人,有如潮水一樣涌來涌去……鬧哄哄,亂糟糟,重慶總不脫東方城市的本色?!貞c不是一個可愛的城市。道路狹窄、崎嶇不平,物價高,夏天悶熱難受,不像成都昆明那樣討人喜歡?!盵36]36申報記者洪絮才來到重慶,“一到大街,就看到人群如熱鍋上的螞蟻,滿街的闖。擠、亂、臟,簡直就是上海的拷貝。除了山和水藉作點綴外,沒有可以令人喜愛的地方,那過低的氣壓,煙霧騰騰的,我第一次來到重慶,但對它卻并無留念?!比ベI西裝襯衫,商店里的伙計回說:“我們這里的女人,從不穿這種怪衣服?!甭犃苏娼兴扌Σ坏?,“覺得重慶不可愛”。[25]13潘太風也認為“重慶這個城市在好些角度上像倫敦……市容不可愛,而望之則有莊嚴的感覺?!盵19]37用“不可愛”來形容重慶整體印象,用詞還尚屬溫和。著名攝影師朱樞在《重慶近貌》[34]一文中對重慶城市的評論是“丑陋”、“罪惡”,整篇行文用詞極為尖銳,對重慶城市的“不滿意”表現(xiàn)得極其強烈。
盡管城市整體意象不可愛,但戰(zhàn)時的重慶承載著中國人的希望,從重慶的精神面貌來講,愛國、抗戰(zhàn)、振作、奮進使人感慨激昂!各界仁人志士滿懷希冀地來到這片土地,對其傾注了極高的個人情感?!爸貞c,這遠在揚子江那端的古城,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世界著名的一個都市了!哪一張報紙上,一天會沒有重慶的消息?哪一個人,不知道重慶這個地名!”[28]著名散文家、美術家孫福熙在《西南是建設的田園》一文中寫到:“重慶完全令我好感!因為有朝氣,市面是擾攘和活躍著,早上六點鐘就有報紙看,街上的人都緊張而匆忙,書店是林立著,市內(nèi)公共汽車是驅(qū)馳著,像南京!表現(xiàn)著這個民族還有活力?!盵37]5不可否認,重慶三四十年代的飛速發(fā)展是抗戰(zhàn)給予的歷史性機遇。而國人對重慶的情感意象高于歷史時期感知的大部分原因是因抗戰(zhàn)長時間寓居重慶,接受重慶文化的熏陶,并將對祖國熱愛、中華存亡、民族振興等強烈的愛國之心全部傾注在重慶這座城市上,使得旅人對重慶產(chǎn)生了極強的地方依戀和戀地情結(jié)。
經(jīng)過分析民國時期二三十年代前后來渝旅游者的旅游意象感知特征及其差異,得出以下結(jié)論:
(1)二三十年代以前的重慶旅游意象感知絕大部分是負面的,二三十年代以后的重慶旅游意象感知逐漸向正面轉(zhuǎn)變。這個結(jié)果表明:旅游者對重慶旅游意象是變化的,隨著重慶與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交流、碰撞,國人對重慶認知意象逐漸改進、變化。對重慶的意象逐漸褪去“蠻荒”的外衣,開始向積極正面轉(zhuǎn)變。
(2)地方依戀感和戀地情結(jié)對旅游地意象感知影響很大。地方依戀由地方認同與地方依賴構成,是功能性與情感性依戀[38]。二三十年代以后的旅游感知較高的一部分原因,是抗戰(zhàn)而寓居重慶的旅人對重慶的自然景觀、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認識,與此同時,作為抗戰(zhàn)大后方的重慶是全國人民的希望,使得旅人對其賦予了“家園希望”的情感特性,產(chǎn)生了濃郁的地方依戀感,也因此對重慶旅游意象有了潛意識的辯護之意。
(3)距離對意象形成的影響程度隨距離衰減。二三十年代以前的重慶與經(jīng)濟發(fā)達區(qū)的沿海地區(qū)空間距離遙遠,也因此,重慶在全國旅游視野中毫無地位而意象感知低。二三十年代以后的重慶成為戰(zhàn)時陪都,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重心,各項建設迅速發(fā)展,旅游意象感知不斷提高。
(4)雖然二三十年代前后的重慶旅游意象感知差異顯著,但是重慶秀美的山水自然風光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為人稱道的。二三十年代以前的重慶因遠離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而讓游人體驗到了重慶生活的閑適和喧囂塵世不曾有的田園意境;二三十年代以后的重慶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富裕希望之地,一切的建設與山水都顯得生氣盎然。
(5)民國出行條件比不了今天便捷的交通、舒適的食宿、健全的旅游基礎設施,但旅人用堅定的腳步丈量出了重慶富饒的資源和秀美的山水,以其復合的眼光解讀了重慶的發(fā)展,比今人旅游更為深刻、細膩。旅程雖苦,但一路上山清水秀,肥沃田野,傲人的建設成績,足以慰藉心靈。
[1]吳波.重慶地域歷史文獻選編:上冊[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
[2]陪都建設計劃委員會.陪都十年建設計劃草案[M].重慶:陪都建設計劃委員會,1947.
[3][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校注[M].劉琳,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4]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范大成.吳船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周勇.重慶:一個內(nèi)陸城市的崛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7][明]王士性.廣志繹[M].北京:中華書局,1981.
[8]藍勇.近代日本對長江上游的踏察調(diào)查及影響[J].歷史地理論叢,2005(3).
[9]王東杰.國中的“異鄉(xiāng)”: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認知中的全國與四川[J].歷史研究,2002(3).
[10]吳芳吉.吳芳吉集[M].成都:巴蜀書社,1994.
[11]舒新城.蜀游心影[M].北京:中華書局,1939.
[12]惲陰棠.巫山遇眼記[J].旅行雜志,1933,7(2).
[13]張士.旅蜀道上[J].旅行雜志,1929,3(1).
[14]張德乾,節(jié)譯.揚子江往來[J].旅行雜志,1948,22(4).
[15]盧冀野.重慶重來[J].旅行雜志,1945,19(1).
[16]高鳳紀.蜀游記[J].旅行雜志,1930,4(11).
[17]張靜廬.入峽記[J].旅行雜志,1934,8(4).
[18]陳衡哲.重慶重游——以成都旅客的眼光看陪都[J].旅行雜志,1945,19(1).
[19]潘太風.車,船,轎,步[J].旅行雜志,1945,19(1).
[20]李長之.西南紀行[J].旅行雜志,1938,12(11).
[21]秦瘦鷗.在貓兒石[J].旅行雜志,1945,19(1).
[22]高紹聰.陪都重慶素描[J].旅行雜志,1941,15(1).
[23]馬忠.嘉陵江的航程[J].旅行雜志,1944,18(8).
[24]舒淞.江城夜渡[J].旅行雜志,1943,17(8).
[25]陸思紅.重慶生活片段[J].旅行雜志,1940,14(4).
[26]洪絮才.西南中國十日游[J].旅行雜志,1948,22(6).
[27]張恨水.重慶旅感錄[J].旅行雜志,1939,13(1).
[28]沈韜.憶重慶[J].旅行雜志,1941,15(7).
[29]老人.我怎樣欣賞“今日重慶”[J].旅行雜志,1945,19(1).
[30]史家鰲.生活在小溫泉[J].旅行雜志,1945,19(10).
[31]隋樹森.北泉幽賞[J].旅行雜志,1945,19(1).
[32]滄一.重慶現(xiàn)狀[J].宇宙風,1938(69).
[33]陳蓀.川游紀勝[J].旅行雜志,1941,15(1).
[34]朱樞.重慶近貌[J].旅行雜志,1948,22(7).
[35]趙子明.重慶南溫泉紀游[J].旅行雜志,1937,11(12).
[36]夏炎德.今日重慶[J].旅行雜志,1945,19(1).
[37]孫福熙.西南是建設的田園[J].旅行雜志,1938,12(11).
[38]唐文躍,張婕,羅浩,等.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戀和資源保護態(tài)度的關系——以西遞、宏村、南屏為例[J].旅游學刊,2008(10).
(責任編輯:朱 丹)
A Research on Tourism Image of Travelers to Chongqing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WU Dasu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 400715)
Before 1930s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Chongqing was not within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and considered a savage place to the outside. However, since from 1930s, many people from other provinces settled in Chongqing for it became the capital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which made Chongqing enter into the eye of people and was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vel notes and literary sketches of men of letters as the data to learn about travelers’ image and the opinions of Chongqing. The result is that Chongqing impressed people with a better image and the negative opinions turned to positive ones. With the label of “Bas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endowed by the times, the image of Chongqing in the travelers’ eyes assumed a passionate national motio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ravel notes; Chongqing; tourism image
F59
A
1009-8135(2015)02-0036-05
2015-01-06
吳大素(1991-),女,重慶潼南人,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歷史地理、區(qū)域旅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