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冠連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廣州 510420)
●語言哲學
“馬”給不出的馬概念
——謂項與述謂的哲學含義
錢冠連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廣州 510420)
概念是怎樣生成的?Frege認為,“(一個)概念就是(一位)謂項的指稱”。同樣重要的是他指出,“一個概念不能由一個主項表達式所指稱出來?!贬槍@句話,Blackburn的解讀是:“這樣一來,我們就陷入如此悖論:一匹馬的概念不是一個概念”。本文作者的修正性解讀是:既然概念本身不是(一個)詞,概念在詞之外,“馬”給不出馬的概念。Blackburn所說的馬的“悖論”并不存在。Tanesini指出,“謂項是表達式用來賦予事物性質與關系的邏輯范疇”。Blackburn指出,述謂是給主項詞配給謂項。
我們梳理出謂項的哲學涵義有:(1)謂項是讓概念出場的關鍵詞語(“馬”之所以給不出馬的概念,是因為謂項尚未出場);(2)用了謂項,才得以表述出事物的性質和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才出現(xiàn)思想;(3)述謂是人們用來對世界各種類型的存在(實體、虛體;現(xiàn)實世界、可能世界、必然世界)的判斷。
承接上述,沒有謂項,概念生成不了,命題也生成不了,從而思想也生成不了。當然也就沒有知識的、理論的、人的理性認知與道德的構建與積累。述謂是人類思想生成與積累的主要方式——這一點,恐怕Frege當初沒有想到過。
概念;謂語;述謂;主項詞
How is a concept generated? Frege pointed out that “a concept is the reference (Bedeutung) of a one-place predicate”.What is also similarly important is that he held that “it (a concept) cannot be referred to by a subject term”.As for this point, Blackburn explained that “we thus get the paradox that the concept of a horse is not a concept”.This author opposed himself to the above with his amendment that, since a concept is not a word (as a subject in a sentence) and a concept is beyond a word, so “horse” gives no concept of a horse.What is called “paradox” by Blackburn does not really exist.
Tanesini pointed out that “predicate is the logical category of expressions used to attribute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to things”.Blackburn said that “predication is to predicate something of a subject or subjects”.
The philosophic significances of predicates the author has explored here are: (1) a predicate is key words which make a concept of a subject present.The reason why “horse” gives no concept of a horse is that any predicate is not yet present after “horse”; (2) a statement has some property or stands in some relations, if and only if its predicate is present after the subject.Thereby, we gain a complete thought of the statement; (3) a predication is used to judge various kinds of existence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oncrete entities vs.abstract ones, realistic world, possible world and necessary world.
Consequently, there is no concept, nor proposition, then, nor thought without predicates.Of course, finally, there is no constru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heories, human rational cognition, and morals without predicates.Predication is the main way for human beings to generate and accumulate thoughts.This was perhaps beyond the expectation of Frege at his days.
現(xiàn)代心智哲學與語言哲學中,概念(concept)有了新的意義,即說某個個體具有一個概念,也就是把一套能力賦予那個個體。遂有如下結論:某人具有馬這一概念,某人就必須能夠辨認出馬匹來,知道馬是動物,如此等等。(Tanesini 2007:28)
可是,“對于Frege來說,一個概念就是從一個對象到一個真值(為真或為假)的一位函數(shù)(one-place function①),它(概念)就是諸如‘...is red’或‘...is British’一位謂項(one-place predicate)的指稱”(Tanesini 2007:28)。
Frege在這段話中,對概念從兩個視覺進行解釋:概念既是對象與真值的一位函數(shù),又是一位謂項的指稱。這句話揭示出概念怎么生成的:概念……是一位謂項的指稱(請注意本文的展開)。
“一位函數(shù)”是什么意思?一個對象配一個真值,對象變了,對那個對象形成的命題的真值也變化了。X(對象)變,Y(真值)也隨著變。The sun is red.其真值為真。Snow is red.其真值為假。這種變化是因為對象變化引起的。
讓我們聚焦一位謂項“...is red”只空出一個位置讓一個對象(表概念的那個詞成為言說的對象)去占領。“一位謂項”之說,由此而來。
Frege指出“(一個)概念就是一位謂項的指稱”,那么一定是一位謂項指稱概念,用二位謂項、三位謂項不行嗎?事實上,在涉及這個問題的時候,有的學者如Blackburn就只說“一個概念就是它被一個詞語尤其是被一個謂項所理解。”(Blackburn 1994:72) 上述說法中,沒有限定這個謂項只能是“一位”謂項。從理論上看,不限定一位謂項是對的,排除二位、三位謂項是不可想象的。但是Frege為何只點出“一位謂項的指稱”去配合一個概念?我猜想Frege的意思是:從The sun is red中一眼看出“...is red”指稱The sun(!),因為“...is red”只空出一個位置讓一個對象(表概念的那個詞)去占領。只有一位謂項才能確保它描述的對象(即主項詞)是惟一的對象。
Frege所謂“(一個)概念就是一位謂項的指稱”,主要有兩個啟示。第一,不僅名稱或名詞可以有指稱(指向外部世界某對象),謂項(系詞或動詞)也可以有指稱。第二,謂項的指稱不指向句子之外的外部世界某對象,而是把指稱“送給”主項表示的概念。概念是由謂項送來的!支持我這一看法的是利科(2004)的論斷:“在語言中,述謂的涵義是:通過謂詞P去述謂作為主詞的S,主詞因而獲得由謂詞的意義所賦予的意義”。
有學者這樣解釋概念與謂項的關系:“一個概念就是被一個詞語尤其是被一個謂項所理解的東西②”(Blackburn 1994:72)。這個觀點顯然與Frege一致。如果我們要問:有什么證明一個人是否具有某一個概念呢?Blackburn的進一步辯說正好回答我們的設問:“具有一個概念就是在做判斷時能夠利用一個詞語去表達這個概念③”(Blackburn 1994:74)。綜合以上兩人的敘述,可簡言為:概念是一套被理解的東西,即由一位謂項指稱出來的、詞語背后的一套知解能力(如某人具有馬這一概念,某人就必須能夠辨認出馬匹來,知道馬是動物,如此等等),因而概念本身不是一個詞;但是,可以利用詞語去表達概念。
我以為,這樣綜合的優(yōu)點是:(1)進一步揭示概念是如何生成,(2)明確概念與詞語不可分割的關系,(3)但又明確概念本身不是詞語?!霸贔rege語義學中,一個概念就是一個謂項的指稱,且它(一個概念)不能被一個主項詞(a subject term)所指稱?!?Blackburn 1994:72) Frege本人在“On Concept and Object”中, 在論及概念與對象的區(qū)分時指出:“謂項是不完全(imcomplete)表達式……謂項指向(refers to)概念,而概念自身具有‘非飽和性(unsaturated)’,且它(概念)不能由主項表達式(subject expressions)指稱出來?!?/p>
合觀以上兩處,最難理解也是最妙的一句話就是:概念不能由主項表達式指稱出來。這等于是在說,The sun is red中,關于the sun的概念不能被the sun所指稱!是的,F(xiàn)rege就是這個意思。占據(jù)著主項詞位置的the sun的概念不是由自己給出的——主項詞不能表示自己的概念,主項詞的概念是由謂項(比如“...is red”)指稱出來的。由此,任何概念都不能由一個名稱或名詞指稱出來。這一命題非常深刻,謂項的哲學含義由此漸漸清晰起來。謂項是讓概念出場的關鍵詞語,讓概念出場是謂項的哲學含義之一。
“謂項是不完全表達式”何意?一方面,在The sun is red中,is red不能完全描述the sun的性質,太陽不僅僅是紅色的,太陽的全部性質必須由許多命題中的許多謂項描述才能窮盡:比如還可加上...is nearly round,...is of very high temperature...;從理論上來說,the sun后面的謂項有許多。我們的意思是,必須由整體論(另外的許多句子)來完成對太陽的較為完整的敘述。另一方面,即使就在The sun is red單句中,is red不能完全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它必須和其前的the sun 合起來形成一個叫unity的東西,即“句子合成體”(見后)。
“謂項指向概念”,頗中肯綮,與上述“一個概念就是一個謂項的指稱”互相發(fā)明,兩者實質一樣。謂項對準概念展開,概念的實際內容由謂項揭示?!案拍钭陨頌椤秋柡偷摹?,它的含義還是回到那句非常深刻的命題:“一個概念不能被一個主項詞所指稱”——主項詞不能表示自己的概念,主項詞的概念由謂項指稱出來。既然概念等待著謂項來喂飽,那么,“概念自身為非飽和的”就很好理解。
Blackburn誤讀“一個概念不能由主項表達式指稱出來”(Frege 1960)。他提出一個解讀:“這樣一來,我們就陷入如此悖論:一匹馬的概念不是一個概念”④(Blackburn 1994:72)。我們知道Blackburn這樣解讀的意思,但竊以為他解讀出來的“悖論”是不存在的!我們下面要提出一個修正的說法,但我們在此不論,繼續(xù)我們的論證。
那么,“馬”的概念是由什么充實(飽和)起來的呢?請看下例:
馬是單蹄的、食草的、家養(yǎng)的哺乳動物。
馬有平滑的馬鬃與馬尾。
馬可供人騎。
馬能賽跑。
馬用來駝重。
……
上面每一命題中的斜體都是用謂詞進行述謂?!榜R”是命題中的主詞。直到把所有的述謂說完,馬的概念才飽和起來。“馬”是不能給出馬的概念的,馬的概念是由諸種述謂合力充實的。這就是我的修正性解讀。我們怎么能得到有關馬的許多性質及它與其他事物的關系?回答只能是:一個概念是由許多謂項共同飽和起來的。由此,謂項的哲學含義之一的另一個說法是:謂項使主詞的概念由空到實。
只要我們接受“一個概念是由許多謂項共同飽和起來的”這一事實,自然就會想到,一個句子,不能由名詞堆砌組成?!耙粋€概念為非飽和的,這一概念可以解釋句子合成體(unity),句子合成體避免把句子當成名詞的堆砌。”(Blackburn 1994:72) 既然句子不是名詞的堆砌,最顯然的辦法是:加進系詞或動詞這樣的謂項。于是,句子是主詞項(名詞)與謂項的合成體。(請見下面“命題的合成體”)這個結論,其哲學意義重大,下面還要說到它。
即使在The sun is red和The horse is dapple這樣的合成體句子中,也改變不了主詞項的非飽和性質,也改變不了謂項的不完全表達式的性質。由主詞項的非飽和性質與謂項的不完全表達式的性質造就的開放性,不但不是問題,反而成為追求思想豐滿的源泉。主項詞(如The sun)永遠等待許多謂項(如is red,...)去描寫、去豐滿。這種由謂項發(fā)出的描寫與豐滿的過程可稱之為述謂(predication)。
“把握的謂項(predicate)多,從而便于述謂(predication)”,與此并行不悖的是,謂項的哲學含義與述謂(過程)的哲學含義是同一的。
“謂項是表達式用來賦予事物性質與關系的邏輯范疇,它把性質與關系賦予事物。一個謂項的外延是隸屬于其下的諸種事物的集合(the class of things)。于是,謂項“is red”的外延就是紅色事物的集合(太陽、中國結、朱砂……),而關系“is the capital of”的外延卻是有序對(ordered pairs)的集合,它的第一個成員是首都,第二個成員是相關國家?!?Tanesini 2007:120-121)世界上一切紅色事物都集合在is red的外延之下;而所有首都與相關國家都集合在is the capital of的外延之下。
在哲學家眼里,對事物性質和關系的表述使用謂項這一邏輯范疇。謂項指向什么呢?上面說“謂項的外延”就是在說“謂項的指稱”,即謂項伸長、延展、指稱到本句中的主項與外部世界的諸事物的性質與相互關系上。這為我們概括出謂項的哲學含義之二提供了基礎。
如果我們說出一個長長的名詞+名詞+名詞+名詞……系列,這里卻看不到事物的性質及其關系,等于什么思想也沒說出來。人們使用謂項才得以表述出事物的性質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來,這才出現(xiàn)思想。謂項的哲學含義之二就在這里。Blackburn認為:“一個謂項表達被指稱的實體可能滿足的一種條件,在此種情形下,所得到的句子為真。以此種理由看,一個謂項可以看成一種由諸種事物到句子甚至到真值的函數(shù)?!?Blackburn 1994:298) 在前文提到Frege說,“一個概念是從一個對象到一個真值(為真或為假)的一位函數(shù)”,概念反映對象到真值的變化關系。謂項也是一種函數(shù),謂項反映事物到句子(及真值)的變化關系。
以上是對謂項(predicate)的理解。那么,述謂(predication)是怎么一回事呢?
Tanesini(2007:121) 論述述謂是這樣的:“述謂的問題又可以稱為命題的合成體(unity)問題。一個句子或一個命題不是名稱的堆積,它是一種合成體。”他繼續(xù)說道,且看Tony Blair is British,我們把主項詞(Tony Blair)當成一個個體的名稱,又把總稱詞(British)看成一個共相(a universal)的名稱。我們需要解釋,這兩者是怎樣合成起來的?如果回答,他們是因事例列舉(Tony Blair,British是一件一件的事例列舉)的關系相關起來的,于事無補。因為這樣回答只是提出另外一個后續(xù)的問題:Tony Blair,Britishness (英國性)與事例列舉是怎樣的聯(lián)系呢? “Frege宣稱,……某些哲學家確認概念的非飽和性質,正是這種非飽和性質用系詞把命題合成一體(...the unsaturatedness which unifies the proposition in the copula)?!?Tanesini 2007:121)Tanesini所謂的“述謂的問題又可以稱為命題的合成體(unity)問題”太過書卷氣,我對此的直白解讀是:系詞出場,把主詞與謂項合成一體,句子合成體的出現(xiàn)過程是述謂(過程)。
實質上,Blackburn對述謂(predication)的解釋是to predicate(配給謂項),這就更為明白:“給一主項詞(或幾個主項詞)的事物配給謂項就是把它們描述成具有某些性質或者讓它們嵌入某種關系中”(Blackburn 1994:299)。我建議,更為干脆的說法是:述謂就是給主項詞配給謂項。其實,給主項詞配給謂項仍然是擔心把句子看成不過是一串名稱的堆積。否則為何給句子配備謂項(系詞或其他動詞)呢?
我們受到Frege的啟發(fā),得到的謂項的3個哲學含義是:
(1)謂項是讓概念出場的關鍵詞。這一含義的另一個說法是:謂項使主詞的概念由空到實。Blackburn所謂Frege “一個概念不能由主項表達式指稱出來”導致“一匹馬的概念不是一個概念”悖論,是Blackburn誤讀。他的曲解,咎之一,在于把詞本身當成概念。好像horse一出口,它的概念就出來了;之所以有此假像,那是因為此前已經積累、熟悉與彼相關的述謂。面對一個你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名稱,比如畬,此前你沒有積累過與彼相關的述謂,你還能夠一見漢字就立刻知道它的概念嗎?相當多的人不知道⑤。不知概念在詞外,概念在人的知解能力中;咎二,沒理解弗雷格所說“概念是謂項的指稱”也即主項表達式的指稱是由謂項送出來的。我提出對這一“悖論”的修正性說法“‘馬’給不出馬的概念”與他的曲解恰好針鋒相對:概念不在當主詞的名稱身上,概念在詞之外(在人的腦子里),一物、一事的名稱本不是概念;那物、那事的概念由其后的謂項給出。
(2)人們使用謂項才得以表述出事物的性質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來,這才出現(xiàn)思想。
(3)述謂是人們用來對世界各種類型的存在(實體、虛體;現(xiàn)實世界、可能世界、必然世界)的判斷⑥。
只有名詞的堆砌而無謂項的話,我們只能得到無事件、無行為、無思想的符號堆砌。沒有謂項,句子合成體生成不了,概念也生成不了;沒有謂項,命題也生成不了,從而思想也生成不了。接下來,當然也就沒有知識的、理論的、(人的)理性認知與道德的構建與結論。于是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光說語言完成知識的、理論的、理性的與道德的構建與積累,意義不算太大,要說述謂過程現(xiàn)身才完成以上的構建與積累,才算是有實質上的意義。述謂是人類思想生成與積累的主要方式——這一點,恐怕Frege當初也沒有想到過。
注釋
①有人把function譯為函項,我主張譯為“函數(shù)”或“變換項”,因為Frege把數(shù)學引進哲學研究是有意而為之,故此譯正合他意。函數(shù):在相互關聯(lián)的兩個數(shù)中,如甲數(shù)變化,乙數(shù)亦隨甲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則乙數(shù)稱為甲數(shù)的函數(shù)。
②原文:A concept is that which is understood by a term, particularly a predicate.
③原文:To possess a concept is to be able to deploy a term expressing it in making judgements.
④原文:We thus get the paradox that the concept of a horse is not a concept.
⑤現(xiàn)在,我對它進行述謂。畬[shē],是焚燒田地里的草木,是用草木灰做肥料,是一種原始耕種方法,是……
⑥這3個哲學含義自然都是語言學家不關心的。
Blackburn, S.OxfordDictionaryofPhilosophy[M].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city Press, 1994.
Frege, G.On Concept and Object[A].In: Geach, P., Black, M.(Eds.),PhilosophicalWritingsofGottlobFrege[C].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0.
Tanesini, A.PhilosophyofLanguageA-Z[Z].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利 科.活的隱喻[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
“Horse”GivesNoConceptofAHorse—Philosophic Significance of Predicate and Predication
Qian Guan-lian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China)
concep; predicate; predication; subject
定稿日期:2015-05-30
B089
A
1000-0100(2015)05-0001-4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