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重寫故事:敘事治療在未婚先孕青少女個人充權(quán)中的運用

        2015-03-17 11:08:07黃丹
        關(guān)鍵詞:社會工作者少女層面

        黃丹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香港999077)

        重寫故事:敘事治療在未婚先孕青少女個人充權(quán)中的運用

        黃丹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香港999077)

        青少女未婚先孕,普遍被視為社會問題。社會大眾和主流文化對未婚先孕的“污名化”,使青少女內(nèi)化了“不道德”、“下賤”和“無用”的自我標簽。在現(xiàn)有的社會文化脈絡下,這些青少女處于“無權(quán)”的狀態(tài)。有別于傳統(tǒng)社會工作問題導向的介入思路,以優(yōu)勢為導向的敘事治療外化了案主的問題,重新解構(gòu)、編寫故事,從而改變了案主的身份認同及提高其自我效能。本文嘗試以一個個案為例,在微觀實務層面探討運用敘事治療為未婚懷孕青少女實現(xiàn)“個人增權(quán)”的可行性及其介入路徑。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社工通過運用敘事治療的外化問題、重解故事、舉行儀式等具體方法,幫助未婚先孕青少女重新建構(gòu)了具有積極意義的人生故事,改變了青少女被“污名化”的身份認同,讓其重新肯定自己的能力,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從而實現(xiàn)個人層面的“充權(quán)”。

        敘事治療充權(quán)為本的社會工作未婚先孕青少女

        一、“無權(quán)”的未婚先孕青少女

        從20世紀的80年代開始,社會工作的學者和前線工作者開始運用“充權(quán)”概念規(guī)劃、制定和開展青少年服務。①陶兆銘:《充權(quán)為本青年工作:理論與實踐》,《青年探索》2011年第3期,第5-11頁。然而,傳統(tǒng)社會工作的“性別盲”(gender blind),使青少女的充權(quán)工作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一直處于被邊緣的位置。②陳綺媚:《少女的充權(quán)工作》,載趙維生、黃昌榮主編《青年工作與充權(quán):理論與實踐》,香港政策透視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66頁。青少年一體化(youth-in-general)③青年一體化(youth-in-general),指的是將青少年簡單看成一個整體,忽略青少年內(nèi)部不同群體的分化。的工作觀念顯示了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對性別間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低敏感度,同時強化了青少女的邊緣地位,特別是那些被遺忘、被歧視和被邊緣的青少女。

        未婚懷孕的少女,就是被青少年社會工作者“遺忘”卻有著急切服務需求的一個青少女群體。然而,這個群體在中國并不是少數(shù)。據(jù)一項2010年全國性的研究指出:在中國15-24歲的青少女中,19.2%發(fā)生了婚前性行為,4.1%有過未婚懷孕經(jīng)歷,1.1%有過多次未婚懷孕的經(jīng)歷。①胡玉坤、鄭曉瑛、陳功、張蕾:《中國青年的性與生殖健康問題亟待納入政策議程》,《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10年第6期,第392-396頁。未婚懷孕對這些少女來說,是人生歷程的一個危機,在這個過程中她們承受著身心上的巨大沖擊。

        未婚先孕違反了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如果這些青少女婚前生育,她們需要繳納沉重的社會撫養(yǎng)費。②婚姻外的生育在中國大陸被視為不符合生育政策的生育,需要繳納社會撫養(yǎng)費,一般是當?shù)爻擎?zhèn)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nóng)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數(shù)倍。她們中的大部分人不能承擔社會撫養(yǎng)費所帶來的沉重經(jīng)濟負擔。人工流產(chǎn)幾乎成了她們除了“奉子成婚”外的唯一選擇:一項全國性的調(diào)研顯示,90.9%的15-24歲的未婚懷孕青少女進行了人工流產(chǎn),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青少女是在正規(guī)的醫(yī)療渠道外進行人工流產(chǎn)的。③鄭曉瑛、楊蓉蓉、陳華、談玲芳、陳功:《中國未婚女青年妊娠及流產(chǎn)需要與實現(xiàn)》,《婦女研究論叢》2011年第6期,第42-46頁。人工流產(chǎn)會給這些青少女身心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④胡玉坤、鄭曉瑛、陳功、張蕾:《中國青年的性與生殖健康問題亟待納入政策議程》,《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10年第6期,第392-396頁。相比一般的成年女性,青少女進行人工流產(chǎn)后更容易患上焦慮癥和抑郁癥。⑤Renner,R.M.,Guzman,A.,and Brahmi,D.,“Abortion care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wom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Obstetrics,Vol.126,No.1,2014,PP.1-7.她們也更容易有流產(chǎn)綜合癥和后遺癥。⑥任珊珊、龐成、何電、周猷、吉寧、程怡民:《我國三城市未婚女青年人工流產(chǎn)后服務需求調(diào)查》,《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2年第3期,第179-182頁。

        未婚懷孕和人工流產(chǎn)給這些青少女帶來了巨大的恥辱感,而這種恥辱感也給這些青少女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她們往往會感到自責和后悔,而當她們未婚懷孕的事實被曝光,她們往往會感覺到被疏離、被排斥和被歧視。⑦Astbury,E.,Parry,O.,and Carnwell,R.,“Stigma,abortion,and disclosure:findings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Vol.9,2012,PP.3137-3147.她們體驗到越高的恥辱感,越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精神病癥。⑧Major,B.and Gramzow,R.H.,“Abortion as stigma:cognitive and emotional implications of conceal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77,No.4,1999,PP.735-745.這種恥辱感甚至讓許多青少女無法去正規(guī)的醫(yī)療體系內(nèi)尋求服務,而轉(zhuǎn)向一些黑診所進行了非安全流產(chǎn)(unsafe abortion)。⑨按照WTO的定義,非安全流產(chǎn)是指由不具資質(zhì)的醫(yī)生進行的、或在不安全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中進行的人工流產(chǎn)。值得注意的是,未婚懷孕和人工流產(chǎn)所帶來的恥辱感,是深深植根于個人所處的文化之中,并被社會建構(gòu)出來的。⑩Kumar,A.,Hessini,L.,and Mitchell,E.M.,“Conceptualizing abortion stigma”,Culture,Health&Sexuality,Vol.11,No.6,2009,PP.625-639.

        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未婚懷孕是不道德、淫亂的象征,其“污名化”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自周朝制禮,女人就被要求要遵守“三從四德”,其中四德之首就是“婦德”,要求婦女從一而終、守貞盡節(jié),以免亂倫常、壞宗族。婦女所發(fā)生的不在婚姻內(nèi)發(fā)生的“性”,都被認為是骯臟的、可恥的、羞辱的。對于青少女來說,未婚先孕意味著個人道德存在缺陷,以及成為家庭的“污點”。即使是在現(xiàn)代的中國,如果女人婚前試性,非“完璧之身”的自卑陰影,也可能會影響她與另一個男人的戀愛與婚姻。

        社會輿論給了未婚先孕的青少女巨大的壓力,使她們內(nèi)化了貶低自我的標簽,如“不貞潔”、“不道德”、“淫蕩”、“下賤”等。在社會標簽青少女及青少女們內(nèi)化標簽的過程中,青少女們建構(gòu)了一個次等的、被污名化的自我身份認同。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女們作為被標簽者的權(quán)力、資源、道德位置、受尊重程度等受到了損害。?黃昌榮:《充權(quán)的政治面向》,載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quán)——新社會工作視界》,臺灣五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51-71頁。這些少女們處于“無權(quán)”(powerless)的狀態(tài):增能理論認為當一個人遇到問題,沒有能力運用知識、技巧、資源解決自身問題的時候,就處于無權(quán)的狀態(tài)之中。?向德平、程玲:《賦權(quán)形式的新探索——艾滋病患者自助小組的實踐》,載王思斌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五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150頁。同

        時,“無權(quán)”不僅僅指缺乏能力或者資源的一種狀態(tài),而且也是一個內(nèi)化的過程。①陳樹強:《增權(quán):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5期,第70-83頁。當少女對侵害她們的社會系統(tǒng)感到無權(quán)的時候,她們會把這種感覺內(nèi)化并逐漸把自己看成是無助的,從而進一步導致了她們的無能感。

        如何幫助這些青少女面對未婚懷孕這樣的人生危機,擺脫因未婚懷孕帶來的羞恥感,去除負面標簽,重新肯定自我是青少年社會工作者關(guān)注的一個議題。筆者認為,充權(quán)理論提供了介入的方向,而敘事治療則可以為這些青少女提供個人“充權(quán)”的一條可行的路徑。起源于后結(jié)構(gòu)主義的敘事治療,其許多的基本觀點及具體操作,與“充權(quán)”的理念不謀而合。在下文中,筆者將梳理青少年個人層面充權(quán)的定義,分析敘事治療在個人層面充權(quán)的可行性,并用一個案例在微觀層面探討如何運用敘事治療協(xié)助未婚懷孕青少女實現(xiàn)“個人充權(quán)”。

        二、青少女個人層面的充權(quán)

        “充權(quán)”概念最早由一位社區(qū)社會工作者Barabara Soloman于1976年提出。她是這樣定義“充權(quán)”的: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一起開展工作以降低案主作為一個所屬被標簽群體成員而遭受的負面評價所產(chǎn)生的無力感。②Solomon,B.B.,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P.19.她指出,社會工作者要明白案主的無力感是如何產(chǎn)生的,并協(xié)助案主發(fā)掘、相信自身的能力,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對“充權(quán)”的詮釋從個人化的角度轉(zhuǎn)變到了結(jié)構(gòu)性的角度,又融入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論述。盡管人們對“充權(quán)”概念定義不一,但總的來說,“充權(quán)”概念最受廣泛接納的定義是:一個人感覺有一種自我控制的能力,尊重自己、內(nèi)心充滿自信、以及覺得自己有能力去改變現(xiàn)狀。③梁麗清:《“充權(quán)與婦女工作”:理論范式的轉(zhuǎn)移》,載梁麗清、陳錦華主編《性別與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4頁。發(fā)展到今天,“充權(quán)”概念深植于協(xié)助被邊緣人群的社會工作專業(yè)理念之中,廣泛被運用于社會工作的各個領(lǐng)域。

        陶兆銘界定了“充權(quán)為本青少年工作”(empowerment-based youth work):青年工作者通過一系列的策略促使青少年及其身邊的重要人物一同維護青少年的權(quán)利與福祉、培育青少年的全人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于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以及推動家庭、學校、社區(qū)及整個社會作出正面的轉(zhuǎn)化,以回應現(xiàn)存社會結(jié)構(gòu)與權(quán)力關(guān)系對青少年的壓制。④陶兆銘:《充權(quán)為本青年工作:理論與實踐》,《青年探索》2011年第3期,第5-11頁。陶兆銘認為,充權(quán)為本的青少年社會工作大致可以分為個人和政治兩個層面。在個人層面,社會工作者協(xié)助青少年肯定自己的能力,發(fā)掘自身及外在資源,解決問題,并鼓勵他們與身處的環(huán)境做出積極的互動;在政治層面,則致力于提升青少年的意識,鼓勵他們以社會行動回應這些壓迫。另外,青少年充權(quán)為本的實務工作有其基本信念:身處困境或者逆境的青少年有其潛能,可以在適當?shù)膮f(xié)助下對抗個人或者政治上的無力感。⑤李德仁:《充權(quán)取向青年工作實務評鑒》,載李慶偉、李文基、施文欣、陳敏英、區(qū)淑玲、李婉儀、袁惠儀、羅慧妍編《香港青年充權(quán)——理論與案例匯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02年版,第13-42頁。

        建基于對傳統(tǒng)青少年社會工作“性別盲”的批判,陳綺媚提出了青少女充權(quán)工作的工作方向:“相信少女有能力去發(fā)揮她的潛質(zhì)從而真正獨立地掌握自己的命運。”⑥陳綺媚:《少女的充權(quán)工作》,載趙維生、黃昌榮主編《青年工作與充權(quán):理論與實踐》,香港政策透視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153頁。她認為,青少女的充權(quán)導向有三個層次:個人的、社交上的、政治上的;在工作手法上,可以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倡導工作等。所謂青少女個人層面上的充權(quán),指的是青少女能夠意識自身在社會上的弱勢位置及導致這樣的狀態(tài)的原因,并能夠發(fā)展能力去掌握和改變自己的人生。

        從上文對“充權(quán)”概念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在“充權(quán)”概念最初誕生的時候,就強調(diào)要降低、去除案主因“被標簽群體”而帶來的無力感。由此可見,“充權(quán)”可以成為未婚懷孕青少年擺脫其“無權(quán)”狀態(tài)的一個工作方向。

        “充權(quán)”工作有多個層面,個人層次的充權(quán)是充權(quán)工作基礎(chǔ)而又重要的一個層面。綜合以上定義,筆者認為“青少女個人層面的充權(quán)”指的是:社會工作者基于對青少女個人潛能的信任,協(xié)同青少女一起工作,使青少女降低“無能感”,發(fā)掘并肯定自身的能力與資源,勇于面對人生的困境,掌握并改變自己的人生。

        三、敘事治療與協(xié)助個人“充權(quán)”

        青少女個人層面“充權(quán)”,一般可以通過對青少女的個案工作來進行。然而,“個人充權(quán)不是一套固定的技術(shù),也不是說了一些固定的對白就等于做了充權(quán)工作。它是一種手法、一種導向、一種精神”。①趙雨龍:《個人層面充權(quán)工作初探》,載李慶偉、李文基、施文欣、陳敏英、區(qū)淑玲、李婉儀、袁惠儀、羅慧妍編《香港青年充權(quán)——理論與案例匯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02年版,第62-63頁。“充權(quán)”概念指出了個案工作的方向,但沒有指明具體的工作路徑。

        Rappaport認為,一個敘事治療的框架對于充權(quán)實踐來說是切實有用的,一方面故事本身已經(jīng)可以成為充權(quán)過程中的重要資源,另一方面它也也是幫助人們實現(xiàn)“充權(quán)”的一種方法。②Rappaport,J.,“Empowerment meets narrative:Listening to stories andcreatingsettings”,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 Psychology,Vol.23,No.5,1995,PP.795-807.個人的故事對個人有重要的影響意義,因為個人的故事可以創(chuàng)造意義和改變個人認同。對于許多缺乏社會、政治或者經(jīng)濟權(quán)力的個人來說,他們的個人故事往往由別人來幫助他們書寫,是深深被社會的主流文化故事(dominant culture narratives)影響的,往往是負面的、狹隘的、固化的。強大的主流故事讓人感到難以逃脫,以致于去找到一些新的故事來取代它是非常困難的。當通過敘事治療幫助這些弱勢的人群有能力去講述自己的故事,并且挑戰(zhàn)甚至影響主流的故事的時候,這種能力實際已經(jīng)成為個人重要的“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已經(jīng)包含了充權(quán)的目標。由此可見,運用敘事治療進行個案工作達致個人層面上的“充權(quán)”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那么,什么是敘事治療呢?敘事治療是由澳大利亞的Micheal White和新西蘭的David Epston于1980年代開創(chuàng)的以人和故事為本,探討個人與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互動,建構(gòu)個人身份、社會關(guān)系和生活意義的一種治療模式。自創(chuàng)立以來,敘事治療已經(jīng)成為心理咨詢、社會工作助人專業(yè)的新療法,特別適用于厭食癥、多動癥等病癥的介入。

        敘事治療的基石是社會建構(gòu)主義,深受社會建構(gòu)主義的四個基本觀點影響:現(xiàn)實是被社會建構(gòu)出來的;現(xiàn)實訴諸敘事來維持;現(xiàn)實是通過語言來彰顯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③Besley,A.C,“Foucault and the turn to narrative therapy”,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Counselling,Vol.30,No.2,2002,PP.125-143.社會建構(gòu)主義認為每個人的現(xiàn)實都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被建構(gòu)起來的。④Draucker,C.B.,“Narrative therapy for women who have lived with violence”,Archl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Vol.3,1998,PP.162-168.在這個過程中,權(quán)力與科學相結(jié)合,規(guī)范、標準、道德等被構(gòu)建,主流敘事被促成,用于維持、鞏固當權(quán)者的利益。弱勢群體的聲音被主流敘事所淹沒,某些敘事可能成為壓制性的主流話語體系,從而使那些不與其一致的其他敘事成為“異?!被蛘摺斑吘墶钡臄⑹?。建基于此,敘事治療假設(shè)每個人都被主流的敘事所影響,深陷困境需要求助的個人往往被主流敘事所標簽、邊緣化,但事實上個人的現(xiàn)實可以通過解構(gòu)舊的敘事、重建新的敘事來改變。敘事治療力求通過改變個人的敘事,激發(fā)個人改變的動機。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作為治療對白的語言是動態(tài)的,是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共同建構(gòu)現(xiàn)實的工具。

        敘事治療假設(shè)人們的生活是由不同的故事組成的。個人的故事反映了個人的過去,定義了個人的現(xiàn)在,影響并形塑了個人的未來。⑤衛(wèi)小將、何蕓:《“敘事治療”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第29-32頁。個人由過往經(jīng)驗產(chǎn)生了無數(shù)的“故事因子”,這些因子中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個人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往往根據(jù)時間順序選擇故事因子來組成故事。在敘事治療中,工作人員引導服務對象講述自己的故事,并協(xié)助其看到個人被標簽的問題實際上是主流敘事建構(gòu)下被賦予消極意義的結(jié)果,從而幫助其找回那些被忽視和被遺忘的積極故事因子,重新構(gòu)建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故事。也就是說,敘事治療“藉著敘事的隱喻,我們把眾人的生活當作故事,以有意義而能實踐的方式,體驗他們的生活故事,以此來治療他們”。①Freedman,J.,and Combs,G.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gòu)并重寫生活的故事》,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7頁。

        敘事治療的許多基本觀點及具體方法,與“充權(quán)”的理念不謀而合。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的四個方面。

        第一,兩者都強調(diào)建立助人者與服務對象的平等專業(yè)關(guān)系。受助者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去權(quán)”的經(jīng)驗,與社會工作者的關(guān)系中也可能被“去權(quán)”。②趙雨龍:《個人層面充權(quán)工作初探》,載李慶偉、李文基、施文欣、陳敏英、區(qū)淑玲、李婉儀、袁惠儀、羅慧妍編《香港青年充權(quán)——理論與案例匯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02年版,第53-64頁。充權(quán)導向的社會工作服務要求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要維持一個相互協(xié)作的關(guān)系(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聆聽他們的聲音,采取“非專家”(non-expert)和“不知道”(not-knowing)的立場,尊重服務對象的經(jīng)驗和智慧,并學習使用他們的語言。而在敘事治療中,社會工作者也并不以專家的身份出現(xiàn),而是講述者舊故事的聽眾,新故事的共同建構(gòu)者。③何雪松:《敘事治療:社會工作實踐的新范式》,《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第7-11頁。

        第二,兩者都檢視社會文化脈絡中主流敘事對個人的壓迫?!俺錂?quán)”背后牽涉到對社會不同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理解及分析,“充權(quán)”為本的社會工作者需要認清權(quán)力關(guān)系背后種種制度化的壓迫對服務對象特別是弱勢被邊緣群體造成的影響,并鼓勵服務對象對這種制度化的壓迫提出挑戰(zhàn)。④梁麗清:《“充權(quán)與婦女工作”:理論范式的轉(zhuǎn)移》,載梁麗清、陳錦華主編《性別與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4頁。青少年充權(quán)工作有其政治面向,認為青少年有權(quán)力去了解其自身處境與社會結(jié)構(gòu)及主流論述不可分割。⑤黃昌榮:《充權(quán)的政治面向》,載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quán)——新社會工作視界》,臺灣五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51-71頁。衡量個人層面的充權(quán)效果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青少年是否在過程中運用批判性思考分析政治經(jīng)濟壓迫的意識提升。⑥李德仁:《充權(quán)取向青年工作實務評鑒》,載李慶偉、李文基、施文欣、陳敏英、區(qū)淑玲、李婉儀、袁惠儀、羅慧妍編《香港青年充權(quán)——理論與案例匯編》,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02年版,第13-42頁。而建基于后結(jié)構(gòu)主義的敘事治療承認個人的問題涉及到社會文化、意識、體制等的不公平,并關(guān)注被社會的主流聲音淹沒下的那些個體化的經(jīng)驗和聲音。敘事治療提供了一個框架,讓服務對象在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脈絡理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同時工作者也與服務對象一起發(fā)現(xiàn)、界定、松動造成個人“問題”的被個人內(nèi)化的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信念和想法。

        第三,兩者都促成服務對象對身份認同及身份認知的改變。敘事治療認為,身份認同(identity)是一種社會性的、人際共同塑造的過程,而非天生的、內(nèi)在的、固定的。⑦White,M.,and Morgan,A.著,李淑珺譯:《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心理工坊2008年版,第21-22頁。受主流敘事影響,許多個人的自我形象及自我認同往往會與個人被標簽的問題或被診斷的疾病捆綁在一起。敘事治療,就是要將服務對象從被標簽為有問題的生活狀態(tài)中喚起,以服務對象個人對人生的計劃和期望來重新定義其身份認同。這樣的介入思路,與致力讓服務對象減低個人無用感、無力感,將其從一個“無能者”轉(zhuǎn)變成一個“有能者”的“充權(quán)為本”的社會工作介入目標一致。并且個人層面的充權(quán)工作,也強調(diào)要發(fā)展個人積極的自我。

        第四,兩者都倡導服務對象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掌握主動權(quán)。自我決定是充權(quán)的核心內(nèi)容。⑧胡斐瑜:《高危機青少年的充權(quán)賦能》,《咨商與輔導》2006年第218期,第30-37頁。“充權(quán)”為本的實踐要求社會工作者努力締造空間讓服務對象有自決的選擇權(quán)。只有讓青少年擁有權(quán)力和位置去對關(guān)乎他們切身利益的事宜進行討論和決策,才可以鼓勵他們作出對自己負責的行為。①黃昌榮:《青年充權(quán)工作十問十答》,載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quán)——新社會工作視界》,臺灣五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9頁。而敘事治療也假設(shè)“人是他們自己生命的專家”、“人可以成為他們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要作者”。②Morgan,A.著:《從故事到療愈:敘事治療入門》,陳阿月譯,心理工坊2012年版,第83-85頁。敘事治療認為在與服務對象的面談中,有無數(shù)的可能路徑,但路徑的具體走向只能由服務對象來進行決定。

        除了在理念上的契合性,敘事治療在操作形式也適合被運用在對青少年進行個人層面的“充權(quán)”工作上。首先,敘事治療作為一種輔導模式,適合被運用在充權(quán)為本的對個人進行的個案工作上;第二,充權(quán)取向的社會工作建議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用一種對話的方法來進行互動,討論和分析情境中的多重向度,這點也與敘事治療不約而同;③Parsons,R.J.,and Gutierrez,L.M.and Cox,E.O.,A model for empowerment.In Gutierrez,L.M.,Parsons,R.J.,and Cox,E. O.(eds),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a sourcebook. CA:Brooks/Cole,1998,PP.3-23.第三,發(fā)生在青少年身上的許多問題往往與他們自我建構(gòu)的、內(nèi)化了的生命故事密切關(guān)系,運用敘事治療可以協(xié)助青少年解構(gòu)被主流敘事影響的不合理的生命故事,協(xié)助其開啟另類生命故事。④衛(wèi)小將、何蕓:《“敘事治療”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第29-32頁。

        四、案例描述及具體介入

        在上文中,筆者分析了敘事治療與“充權(quán)”在理念上的契合性及運用敘事治療在個人層面進行“充權(quán)”的可能性。然而,盡管有學者認為敘事治療是社會工作實踐的新范式,但該療法還未廣泛運用于中國大陸的一線社會工作。⑤何雪松:《敘事治療:社會工作實踐的新范式》,《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第7-11頁。在下文中,筆者將以一個案例為例,具體闡述如何運用敘事治療來達致青少女個人層面的“充權(quán)”。⑥在本文中案主的個人資料被修改以保護個人的隱私。

        案例介紹:小M,17歲,來自單親家庭,父母在她4歲的時候離婚。她與母親同住,和父親多年沒有來往。她的母親是一名小學數(shù)學老師,對其抱有很高的期待。小M在上高中之前都是老師和同學眼里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在上高一的時候,小M認識了一個校外的男生,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成為男女朋友。高二上學期的時候,她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懷孕4個月,手足無措的她找到男友,男友卻很快地消失無蹤了。小M在母親的勸說下在醫(yī)院進行了人工流產(chǎn),之后她便一蹶不振:失去孩子的悲傷和巨大的羞愧感讓她足不出戶,輟學在家。小M的媽媽聯(lián)系了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在了解了小M的資料后,嘗試運用敘事治療對其進行輔導,歷經(jīng)5個月。介入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支持及外化問題

        在剛接觸時,小M并不愿意接受社工的服務。一開始,她的情緒非常低落,她說自己“整夜睡不著覺”、“有時候會夢見孩子哭”、“感覺別人都在對我說三道四”、“沒有臉出門”。社會工作者在前期偏重給予情感支持,花了較長的時間來與其建立專業(yè)關(guān)系,直到小M認為社工是一個“可以聊天、可以傾訴、可以信賴的”支持性的同伴,而不是一個“專家”或“老師”之后,她才漸漸向社工講述起自己的故事。

        “對于我的前男友,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愛’。我只是喜歡和他在一起,感覺沒有那么寂寞。很早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我比較喜歡比我大的男生,或許是因為我沒有爸爸。很多人都說他不好,但我無所謂……其實我理智上也不想(發(fā)生性行為),但是他不斷吵,鬧到后來還經(jīng)常提分手。我覺得女人為了愛情應該付出一切。我喜歡他,他要,我就給他吧,我覺得這也能夠證明我對他的愛……他說不喜歡戴套子,說沒有感覺,我也覺得沒關(guān)系,反正我愛他。我也沒有想到,這么快就有了。我的經(jīng)期比較亂,一開始我也沒有留心。后來我開始頭暈,又想吐,就偷偷摸摸地跑去診所看了下,醫(yī)生說我已經(jīng)有了4個月了。當醫(yī)生說我有了的時候,我整個人都蒙了,我想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呀!我不相信,我又自己驗了下,兩條杠。當時我就知道我完蛋了。后來我找到他,想和他商量下怎么辦。沒想到,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他啦。(哭泣)……我走投無路了,要怎么辦呢?……我覺得我沒有臉見人了,我沒有辦法面對我媽媽,也沒有辦法告訴我的朋友。要怎么辦呀?我在心里叫喊著說,一切都完啦?!髞砣チ酸t(yī)院把孩子拿掉。好可怕,我想忘記,可是那些畫面一直就在眼前不斷浮現(xiàn)。有時候想想那個被我打掉的孩子,我覺得我就是殺人兇手。我沒有告訴其他人,可是我沒有臉出門見人了。別人肯定都覺得我臟,我不是個好女孩?!?/p>

        從上文小M的自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小M的痛苦以及未婚懷孕給她所帶來的羞恥感及愧疚感。中國傳統(tǒng)中要求女性保持“貞潔”的文化枷鎖深深影響了她的整個故事,對她的心靈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讓她覺得未婚懷孕是不堪回首的痛苦經(jīng)歷,讓她給自己打上了“壞女孩”的標簽,從而處于“失權(quán)”的狀態(tài),充滿了深深的無力感,無法繼續(xù)她的生活,只能輟學在家。

        小M認為是自己的過錯造成了一切的不幸。這樣的歸因方式,讓她認為“我就是問題”、“問題就是我”。因此,社工進行敘事治療的第一步,就是要將小M的問題外化。通過將問題外化,服務對象才能體驗到他們自身與問題是分開的,問題才可以不再等同他們的“身份認同”及“自我形象”。①Morgan,A.著:《從故事到療愈:敘事治療入門》,陳阿月譯,心理工坊2012年版,第40-43頁。

        Morgan認為在敘事治療中,外化的焦點可以是情緒、人際問題、文化與社會行為、“隱喻”等。在社工與小M的對話中,一系列的問題漸漸浮現(xiàn)并成為外化的焦點,如她羞愧、自責、內(nèi)疚的情緒,她想象中別人對她的指責和嘲笑等。在社工與小M的對話中,小M決定將困擾她的問題外化并取名為“閑言閑語”及“自責的烏云”。在小M的自述中,“閑言閑語”代表了她想象中別人對她未婚懷孕的議論,“自責的烏云”則代表了她對孩子的自責及對自己的年少無知的悔恨。

        第二階段:解構(gòu)及重塑生命故事

        充權(quán)工作不能忽略對社會上存在的差異的反省。陳綺媚認為,青少女的充權(quán)工作,必須建基于青少女個人的經(jīng)驗,反省個人被標簽的問題可能涉及的壓迫,才能重新定義自身的問題,從而尋求新的解決方法。②陳綺媚:《少女的充權(quán)工作》,載趙維生、黃昌榮主編《青年工作與充權(quán):理論與實踐》,香港政策透視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66頁。在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給小M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敘事治療要求檢視主流論述對個人的影響,因此傳統(tǒng)文化對小M的影響也在社工與她的對話中得到充分的討論。譬如,為什么婚前性行為是“男得女失”的?為什么在兩性關(guān)系中,女性要服從于男性?通過對話,小M漸漸能看到主流的男女不平等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對她產(chǎn)生的影響,了解到為什么她那么在意“閑言閑語”和“自責的烏云”。通過理清主流文化和論述對其問題的影響,小M重新定義了她的問題,學習不再用他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價自己,轉(zhuǎn)而更加關(guān)注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當小M更加關(guān)注自身而不是外在的評判,她的故事也隨著改寫了。她不再認為自己是一個“不道德”、“蠢笨”、“下賤”的女孩,而是一個需要愛、也渴望愛、勇敢尋愛卻受傷的女孩。通過轉(zhuǎn)化小M的故事,小M找到了一個與之前不同的自我認同,這讓她“站在河岸上……俯瞰自己生命中的事件,重新造訪這些事件,進行討論”。③White,M.,and Morgan,A.著:《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李淑珺譯,心理工坊2008年版,第123頁。

        在小M的故事里有許多的傷痛,幫助其找到不同的自我認同就是幫其找到新一片“河岸”來處理這些傷痛的重要支點。在這里,社會工作者關(guān)注的是小M在問題還沒有顯現(xiàn)時她所展現(xiàn)出來的能力。社工希望通過尋找小M在人生經(jīng)歷中展現(xiàn)的可以對抗這些壓迫的瞬間,從中去找尋她的優(yōu)勢和能力。通過多次的對話,小M找到了她對抗“閑言閑語”與“自責的烏云”的法寶:她曾經(jīng)展現(xiàn)出來的勇敢和無畏,她給這個新發(fā)現(xiàn)的法寶起名為“本真無畏”。

        在小M的案例中,“自責的烏云”里包含了小M對于未出生的孩子懷有深深的內(nèi)疚和自責。社工為小M舉辦了“給未出生的孩子寫信”及“追悼會”這樣的儀式來幫助小M處理這些抑郁的情緒和感受,讓小M原諒自己、悅納自己。在完成了對被自己打掉的孩子的悼念后,小M說:“‘自責的烏云’被風吹散了許多,陰霾的天空中漸漸出現(xiàn)了一絲光亮?!?/p>

        第三階段:固化及延展新的故事

        在上個階段,小M對自己的生命故事進行了解構(gòu)和重塑,找到了應對“閑言閑語”和“自責的烏云”的重要方法:“本真無畏”。為了進一步鞏固她的新的生命故事,社工在接下來的介入中運用了敘事治療的另一個手法“回響”,邀請了她生命中一直給予她支持的重要人物——她的母親來參與會談,傾聽她的故事并給予她回饋,在此過程中她的母親與她一起回憶了在她的生活沒有被“閑言閑語”和“自責的烏云”糾纏前的日子,又舉出許多例子進一步支持了她“本真無畏”的新武器。小M母親的參與,讓小M更加堅定了其新故事的解讀,并嘗試用更加正面的思維去看待自己和自己的經(jīng)歷,變得更加有勇氣去克服被她內(nèi)化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擺脫了“無能”、“無助”的感覺,對自己恢復了勇氣和信心。就這樣,小M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后,得到了來自社工和家庭的關(guān)懷和支持,內(nèi)生的力量加上外在的助力,使她的生活發(fā)生了變化:她改變對自己的認知,漸漸重新找到勇氣走出家門,同時也開始思考要如何走接下來的人生。

        五、總結(jié)及討論

        從上述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敘事治療可以成為實現(xiàn)未婚懷孕青少女個人“充權(quán)”的一條可行路徑。敘事治療拋開主流文化對未婚懷孕少女個人歸因的迷思,嘗試從少女的生活脈絡中去了解她們,探尋為什么她們會是今時今日這樣的她們。更為重要的是,敘事治療注重的是培養(yǎng)青少女內(nèi)心的正能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提高這些女孩的“抗逆力”從而減少其無力感及無能感,進而達成個人層面的“充權(quán)”。與碎片化地修正問題的視角相比,敘事治療不是開藥治病,而是增強體質(zhì),相比以往“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來說,是更加“治本”的取向。

        在個人層面“充權(quán)”工作中,青少女身份認同的改變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就是青少年階段的重要的心理任務。①Erikson,E.H.,Identity:Youth and crisis.New York:Norton,1968,PP.131-133.第二,個人的故事塑造始于青春期,而個人在生命故事中體現(xiàn)的身份認同是個人對過去的生活的意義解讀,也會影響到她將來的人生故事的塑造。②McLean,K.C.,“Late adolescent identity development:narrative meaning making and memory telling”,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41,No.4,2005,PP.683-694.因此,為青少女個人塑造一個積極的身份認同的工作非常重要。內(nèi)化的污名往往是影響個人的身份認同的重要因素,所以去“污名化”是運用敘事治療改變個人身份認同、進行充權(quán)的關(guān)鍵。

        敘事治療可以為這些青少女提供改變其自我認知的介入技巧。首先通過將問題“外化”,讓青少女體驗到她們自身與問題是可以分開的,問題不再等同她們的自我認同,讓青少女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是如何影響她們的生活的,而不是與問題苦苦糾纏;第二是“回響”,當服務對象講述她們的故事,社會工作者或其他關(guān)鍵人物可以回應講述者的故事帶給她們的啟發(fā)和思考,從而引導服務對象從另外的角度去重解、建構(gòu)自己的故事。當她們對自己的故事有新的解讀,并嘗試用更加正面的思維去看待自己和自己的經(jīng)歷時,她們的身份認同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可以看到以往看不見的自身的“亮點”和“優(yōu)勢”,從而用新的觀點看待、肯定自己。

        在本文中,筆者討論了運用敘事治療為未婚先孕青少女進行個人充權(quán)的可行性及介入路徑。雖然充權(quán)工作可以分為個人、人際和社區(qū)層面,但實際上各項與個人層面都是彼此緊扣、互為影響的。如果單純討論個人層面的充權(quán),這樣的充權(quán)工作并不全面,也容易被異化為“斷裂的技術(shù)探求”。另外,去污名化的充權(quán)工作,必須是多層面的,因為污名化所帶來的歧視本身也是多層面的,如個人層面的歧視和制度層面上的歧視。①Link,B.G.,and Phelan,J.C.,“Conceptualizing stigma”,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1,PP.363-385.如何從個人、人際、社區(qū)各個層面為未婚懷孕青少女進行充權(quán),仍需進一步的探討。

        (責任編輯:徐澍)

        Rewriting the Story: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Therapy in Empowerment Practice among Premarital Pregnant Youth

        HUANG Dan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999077,China)

        Stigma has been attached to premarital pregnancy across cultures for a long time,which makes these pregnant girls internalized stigmatized labels such as ignominious,degrading and worthless and become“powerless”.Unlike traditional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that focuses on solving the identified problem,narrative therapy try to externalize clients’problem,deconstruct and reconstruct their life stories,remold their personal identities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competence.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narrative therapy in the empowerment practice among premarital pregnant girls by a case study. We find that by applying narrative therapy that social workers are able to help these girls to externalize their problems,rewrite their stories,and find out new possibilities to face life’s challenges.

        narrative therapy;empowerment-based social work;premarital pregnancy;young girls

        黃丹(1986-),女,廣東揭陽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

        C916

        A

        1008-7672(2015)05-0063-09

        猜你喜歡
        社會工作者少女層面
        江陰市三個層面構(gòu)建一體化治理重大事故隱患機制
        一擊即中
        承認吧,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意林(2019年17期)2019-10-07 12:28:52
        當這屆90后老了
        意林(2019年15期)2019-09-03 18:55:50
        社會工作者職業(yè)認同與組織認同對職業(yè)流動影響的研究——基于對廣州市社會工作者的調(diào)查
        論我國人口促進社會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我的少女心一擊即中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39:32
        社會服務機構(gòu)中社會工作者激勵因素研究
        健康到底是什么層面的問題
        高三化學復習的四個“層面”
        日韩乱码精品中文字幕不卡|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影视性色香欲综合网|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淫秽在线中国国产视频| 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 亚洲av成人网| 人与禽交av在线播放| 精品熟女少妇免费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播放 |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破了亲妺妺的处免费视频国产|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熟女av蜜謦| av永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女人被狂躁高潮啊的视频在线看|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老肥熟女老女人野外免费区| 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午夜av久久久精品影院色戒 | 国产人妖伦理视频在线观看| 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麻豆国产巨作AV剧情老师| 日韩一二三四区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山外人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麻豆aⅴ人妻| 亚洲乱精品中文字字幕| 偷拍韩国美女洗澡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夜夜春夜夜爽试看视频 | 国产免费三级三级三级| 手机在线免费观看av不卡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亚洲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