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圓了昨天的夢》系列故事之二
海拔3500米以上被視為人類生存的極限。從格爾木到拉薩的青藏鐵路,都在4000米、5000米以上,生命能向極限挑戰(zhàn)嗎?指揮長郭秀春拿出了登山隊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照片,他告訴他的筑路英雄們:“我們將要鋪架的青藏鐵路,與8000米的珠穆朗瑪峰相比,僅在它的半山腰。登山運動員在8000米可以生存,我們在5000米就不敢向天借路了?”
作為指揮長郭秀春心中非常明白,士氣要鼓不可泄。但青藏鐵路要經過550公里的無人區(qū)。高原高寒,年平均氣溫零下9度,冬季氣溫降到零下45度,地上積雪終年不化,生存環(huán)境險惡,連植物、動物也極其稀少,所以無人居住。但我們隨著鋪架工程的進展,必須要進入無人區(qū)!如何為筑路英雄創(chuàng)造生存的條件呢?他作為指揮長必須作好安排!于是,他決定在格爾木的南山口,建造一座鋪架基地。它不僅是鋪架的指揮中心,更是讓筑路英雄們適應高原氣候,鍛煉、提高耐氧能力的修養(yǎng)場所;也是囤積糧草的倉庫;又是科學家們研究高原氣候、地質的前哨陣地。為了抵御“風吹石頭跑”的高原風力,基地必須造得像城堡一樣堅固。為了讓他戰(zhàn)友的斗志和城堡一樣堅不可摧,他在城堡大門上寫上他向領導表決心時的兩句話:“這里雖然缺氧氣,我們鐵路工人有志氣;這里海拔雖然高,我們鐵路工人的目標更高!”
城堡建起來了,糧草借助祖國的大后方,動用各種運輸工具,從千里之外給他們源源不斷運來。唯有水,這是人要生存必不可少的東西,而且也是機械轉動的必需品。這水的需要量,不是我們尋常家中以飲用水瓶、以罐來計算。這么多人,這么多機器,它們都需要水,每天都得以噸來計算。沒氧,可以從水中提取氧氣。水斷了,比斷氧更可怕。格爾木附近有條河,在它汛期時,含沙量極大,很難保證生活、生產用水。而且要鋪設管道,冬季輸水管還需要保暖,管道結冰了就沒水了。管道的鋪設和保暖所耗費用,成本太高。不用這條河,周圍沒水啊!怎么辦?“打井!”
郭秀春根據(jù)當?shù)匾晃坏刭|勘探專家論證,南山口120米以下,可以打出優(yōu)質水。郭秀春便一聲令下,一鼓作氣把井深打到了120米,結果是口連潮氣都沒有的干井。郭秀春慌了,沒水人活不了,機器轉不了,整條青藏鐵路工期將被延誤,如果再回頭從格爾木引水過來,水質含沙太嚴重,水質不合格,更會延誤工期?!按颍^續(xù)往深處打!”
打到150米時,仍然沒有水,時間已經進入2002年冬季,氣溫在零下30度,鉆井帶出來的泥漿,轉眼就凍結了。什么時候能夠出水?到底能不能出水?郭秀春心中無數(shù),但他堅信一個道理,他們在向天借路,這是世界第一,中國僅有的壯舉。任何科學探索,貴在堅持!南山口能打出優(yōu)質水,這是科學家的預言,是青藏鐵路的需要,我們必須堅持。他整天撲在打井工地上,三日三夜沒睡。在2002年2月24日早上,他硬被工友拖著回宿舍,就在此時,工地上突然傳來“出水啦”的歡呼聲。那口井深200米,日出水量能達300噸。就這口高原優(yōu)質井,為鋪架工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生存是為了向九天借路,為了在世界屋脊上鋪架絕無僅有的青藏鐵路。這條鐵路要翻越風火山,要過凍土區(qū),還要跨越深54米,寬690米的峽谷,后面的故事將更加精彩,下一期再講給你們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