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日記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新興學科體系的構建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得到學術界的認定。學術界提出了一些觀點和主張,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和主張有以下幾種:
1.“日記學”研究的提出,起源于南京師范大學《文教資料》編輯部。
早在1988年,南京大學主辦的《文教資料》雜志第6期上,刊登了編輯部撰寫的《關于日記學的探索》一文,最早提出了“日記學”這一學科的專用術語。作者在《編者的話》中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jīng)過撥亂反正,經(jīng)過許多同志的提倡,日記已經(jīng)復蘇并趨向繁榮。作為一門學科,它日益引起學者們研究的興趣。日記學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已提上議事日程。”與此同時,該刊還陸續(xù)編發(fā)了《日記學研究資料專輯》(共三輯)。在第一輯《日記學研究資料專輯》上刊登的文章有:《我國日記的發(fā)展及其學術價值》(陳左高)、《外國日記掠影》(程韶榮)、《中外名人談日記》(寇廣生、程韶榮摘編)、《三十五種近代日記目錄》(丁?。?、《日記研究文章選目》(陳左高、寇廣生、程韶榮編)。
“日記學研究資料專輯”發(fā)表后,受到海內(nèi)外學者和報刊的普遍關注。山西省《青少年日記》月刊特此做了報道,認為這一專輯“為發(fā)展和繁榮我們的日記學提供了大量信息”,并連續(xù)轉載專輯中的有關文章,對《文教資料》雜志提出的把日記作為一門學科進行探索研究表示了極大興趣,并愿為發(fā)起籌建日記學術團體共同作出努力。上海的林韻同志在《文匯讀書周報》(205號)發(fā)表文章,從《日記學研究資料專輯》談起,就日記的真實與作假問題進行論述,認為從“專輯介紹的情況看,日記的研究工作已提上議事日程,并涌現(xiàn)了一批研究經(jīng)年并有所發(fā)現(xiàn)的學者,確實令人高興。”作者認為“這門學科大有開發(fā)前途”;但是真正要從浩如煙海的日記稿本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日記學的研究者面臨的工作還十分繁瑣而艱巨,這個領域的開拓與研究絕非一件易事。認為《文教資料》雜志“刊出這篇文章意在換取學者注意,促進這門學科發(fā)展與繁榮,這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值得重視的信息”。北京的一位老同志來信對如何搞好中國現(xiàn)當代日記學,如資料的收集和積累,人才的發(fā)現(xiàn)、聯(lián)絡,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所有這些,對于我們都是很大的鼓舞。
為了進一步促進日記學的研究,《文教資料》編輯部又邀請了對現(xiàn)當代日記深有研究的林樂齊、樂秀良、程韶榮、張文華、杭世金等同志。組織了第二輯日記專輯,以期引起更多的關注與支持,使日記學的研究真正興旺起來。《日記學研究資料專輯》第二輯,刊登在《文教資料》1989年第5期上,發(fā)表的文章有:《日記研究六十年概述》(程韶榮)、《日記學術語探釋》(張文華)、《略談中小學的日記熱》(杭世金)、《日記摭奇》(張文華)。《有關“日記罪”的五種刑事判決書》(樂秀良輯)、《現(xiàn)當代日記書目提要》(樂齊)、《現(xiàn)當代日記篇目選錄》(樂齊)。林樂齊在《現(xiàn)當代日記書目提要》中,輯錄了現(xiàn)當代日記書目約90種,按各書首編所記日期和年代排序,扼要提示極有參閱價值?,F(xiàn)當代日記各類繁雜多樣,所錄書目雖不是全部,但大致能反映出當代日記的概貌。
《日記學研究資料專輯》第三輯,刊出在《文教資料》雜志1990年第5期上。本輯著力反映目前日記學研究的狀況。有理論上的探討:《建立中國日記學的初步構想》(樂秀良、程韶榮)、全文圍繞“應當著手建立中國日記學”和“淺談日記學研究的一些課題”進行論述。《日記的真實性和體式探微》(張文華),本文試圖從新的角度,就日記自身特點的分析和體式的歸屬劃分,這兩個方面的課題,抒一己之見。從以上三位作者的文章來看,試圖概括日記學研究的緣起、課題、組織現(xiàn)狀、未來方向,并對一些重要課題作了較為細致而可貴的探索。有珍貴資料的披露:如《道咸間日記知見錄》(陳左高),介紹了近四十種日記,大多是鮮為人知的稿本,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又如上海圖書館藏稿本——《應修人日記》,亦為研究者提供了新文學運動的有關資料;有日記學的分支——教學日記和外國日記的情況介紹:如《外國日記譯作書目提要》(孫繼林輯)、《日記寫作輔導讀物部分目錄》(郭華榮 閆俊仙 杭世金輯),分別輯錄了這方面的參考書目;本書目選輯的是自1930年至1989年,近60年來有關日記寫作輔導讀物的部分目錄,按出版年代順序和類別劃分為:①民國時期出版的書目;②1959年——1980年發(fā)表在報刊上的日記教學篇目;③近十年來的日記寫作輔導讀物。三大部分蔚為大觀,以供日記愛好者及日記研究者參考?!度沼泴W研究資料專輯》第三輯跟前兩輯比較起來,日記學所研究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日記學研究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對日記學的探討更加深入細致。這一輯是在前兩輯的基礎上,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與資料,為進一步促進日記學這門新興學科的繁榮與發(fā)展,邁出了更加堅實可喜的一步。還有《現(xiàn)代日記文學名篇的集錦》(丁?。榻B林樂齊編著的《現(xiàn)代日記文學》等。
在這一輯中,還刊出了現(xiàn)在著名老作家冰心滿腔熱情的題詞:(“寫日記是最好的習慣”。《日記學》專輯囑,冰心)。當代著名作家劉紹棠的贈言(《日記之我見》日記有多種。有聞必錄,去偽存真。寫法有多樣,各展其能,而花團錦簇。)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裴顯生和當代著名著家海笑也在本期專輯中發(fā)表了筆談。他們分別從文體學理論高度和從多年創(chuàng)造經(jīng)驗出發(fā)闡述了對日記學研究的寶貴見解,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段慕藤Y料》編輯部在每一期的《日記學研究資料》前,還特地加寫了“編者的話”,這是編輯部對所刊發(fā)的有關日記學術論文的內(nèi)容作了說明,提出看法,發(fā)表評論,已引起廣大讀者的關心和注目。與此同時,也日益引起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重視與好評。繼上?!段膮R讀書周刊》發(fā)表林韻同志的評價后,《文摘報》和《北京日報》又分別摘要介紹了日記學研究專輯的情況,影響廣泛?!段慕藤Y料》編輯部幾年來不斷受到學者、專家和社會各界廣大日記寫作愛好者的大力支持、來信與來稿,受到極大鼓舞。我們認為《文教資料》雜志社主編于平同志與編輯部的同仁們,兩年多以來,給日記研究工作者和廣大日記愛好者不斷提供研究日記學方面的新知識,擴大信息量,從而激發(fā)了廣大讀者對日記的進一步認識、理解與興趣。他們構建當代中國日記學這一新興學科體系而做出種種非凡努力,可謂功德無量,必將在我國日記學發(fā)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被載入日記史冊。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