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羅爾夫·邁斯納(1925-2014)
羅爾夫·邁斯納(Rolf Meissner)是地殼和巖石層研究領(lǐng)域最有影響力的地球科學家之一。6月份將在德國基爾大學舉辦紀念羅爾夫的科學專題討論會。
羅爾夫·邁斯納是地殼和巖石層研究領(lǐng)域最有影響力的地球科學家之一。在他89歲生日前夕,2014年6月4日,羅爾夫·邁納斯先生逝世。
早期職業(yè)生涯
羅爾夫1925年6月15日出生于德國多特蒙德,他在那里長大上學,并于1943年高中畢業(yè)。在二戰(zhàn)期間空軍服役及戰(zhàn)后3年擔任樂師的插曲之后,羅爾夫進入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研究氣象學和地球物理學。他于1955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后6年在歐洲和非洲從事管理地震監(jiān)測隊和指導油氣勘探隊的工作。
1961年羅爾夫重返學術(shù)界,成為法蘭克福大學的助理教授,并于1966年通過地殼結(jié)構(gòu)論文獲得博士后學位(http://www.mi.fu-berlin.de/en/stud/prom-habil/index.html)(具有講師資格的博士后學位)。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在美因茲大學和法蘭克福大學任講師。
關(guān)注月球
在羅爾夫還是一名講師的時候,就寫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月球》(http://d-nb.info/457565454),一本在實施阿波羅計劃(http://nssdc.gsfc.nasa.gov/planetary/lunar/apollo.html)之前頗受歡迎的關(guān)于月球研究狀況的科學評論書。該書于1969年出版,恰好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次登陸月球之前。
羅爾夫·邁斯納
之后羅爾夫成為夏威夷大學的訪問教授,分析研究了阿波羅號飛船首次登月搜集的地震數(shù)據(jù)。當時他為月震識別小組成員(http://science.nasa.gov/science-news/sc-ience-at-nasa/2006/15mar_mo onquakes/)。在此期間,他被任命為德國基爾大學的地球物理學教授。
在基爾大學的領(lǐng)導工作
從1971年到1995年羅爾夫任基爾大學地球物理學院[現(xiàn)為地球科學學院(http://www.ifg.uni-kiel.de/6+M52087573 ab0.html)]院長。在他職業(yè)生涯的這個階段,他發(fā)展了深深植根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月球研究計劃的地殼研究全新概念,從而在工業(yè)界家喻戶曉并得到大家極高的尊重。
通過羅爾夫的領(lǐng)導,該學院成為國際公認的領(lǐng)先科研機構(gòu)。他成功地在基爾大學的教育體系中設(shè)立了涵蓋從近地表勘探到行星科學的前所未有廣度的地球物理學。他的成功不僅是建立在他非凡的科學能力和國際地位上,而且還建立在他對科學的激情和熱情上,他能心胸開闊地與他的學生、同事以及科學界共同分享這份激情和熱情。
致力于深部地震反射
許多從根本上提出大陸結(jié)構(gòu)和演化新觀點的重大國家和國際研究項目是從1980年代和1990年代開始興起的。這些項目很多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羅爾夫的工作密切相關(guān)。
這些項目的核心當時是、現(xiàn)在仍是深部地震反射成像(http://www.epa.gov/esd/cmb/GeophysicsWebsite/pages/reference/methods/Surface_Geophysical_Methods/Seismic_Methods/Seismic_Reflection_Me-thods.htm)。自1960年代末以來,羅爾夫就在試驗項目和理論性論文中反復證明,深部地震反射測量是可行的且能夠提供豐富的地質(zhì)信息。他對這些測量結(jié)果的解釋提出了集成概念,強調(diào)了巖石學與流變學對認識地震數(shù)據(jù)和基本的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重要性。在這方面,他提出了地震殼層(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246X.1991.tb03443.x/abstract)和鱷魚構(gòu)造等(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 10.1111/j.1365-3121.1989.tb00321.x/abstract)這些在整個科學界廣為傳播的專業(yè)術(shù)語。
在羅爾夫參與研究的眾多項目中,有三個項目值得關(guān)注。德國大陸反射地震計劃[DEKOR(http://potsdam.de/en/section/geophysical-deep-sounding/projects/past-projects/dekorp/)]是德國第一個研究高分辨率和大規(guī)模區(qū)域范圍華力西結(jié)晶地殼深部結(jié)構(gòu)和構(gòu)造的項目。它使人們對深部地質(zhì)的基本過程有了新的認識。波羅的海和波的尼亞灣的巖石層回波項目[BABEL(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365-246X.1993.tb01172.x/abstract)]解釋了波羅的海地區(qū)的加里東-元古代地體構(gòu)造和克拉通地層。最后,穿越青藏高原的、被稱為聯(lián)合國際青藏和喜馬拉雅深部剖面/德國青藏和喜馬拉雅深部剖面的中美德項目[INDEPTH/GEDEPTH(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97JB02379/pdf)]進行了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深部地震研究。羅爾夫甚至在正式退休之后還專心地研究INDEPTH/GEDEPTH項目。
潛心著述
除了他眾多的、常被引用的科學論文外,羅爾夫的著述也值得稱道。與他的朋友LajosStegena合著,并于1977年以德文出版的《地震現(xiàn)場測量和解釋實踐》(http://www.amazon.com/seismischen-Fel-dmessung-Auswertung-Studienhefte-angewandten/dp/3443240011),是多代學生的“地震學圣經(jīng)”?!洞箨懙貧ぃ旱厍蛭锢矸椒ā?http://www.amazon.com/gp/search?index=books&linkCode=qs&keywords=9780124889514),1986年出版,介紹了有關(guān)大陸地殼的全面知識,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1999年,羅爾夫又出版了另一本大眾喜愛的科學著作,《行星地球小冊》(http://www.springer.com/us/book/978038 7952581),這本書也被譯為中文。羅爾夫的最后一篇科學論文(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195112 000145),與Irina Artemieva合著并于2012年年底發(fā)表,是一篇關(guān)于地殼厚度與板塊構(gòu)造關(guān)系的學術(shù)研究論文。
領(lǐng)導和榮譽
羅爾夫的成就不勝枚舉,其中兩個特別值得一提。1985-1987年,他擔任歐洲地球物理聯(lián)合會的前身歐洲地球物理學會(https://www.egu.eu/about/historical-high-lights/egs/)的主席。在這個職位上,他促進了美國地球物理聯(lián)合會與歐洲地球科學界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1992年,他被授予德國地球物理學會(http://www.dgg-online.de/rubric/index.php?rubric=News)名譽會員稱號。其時,一位新聞記者問及他的人生座右銘,羅爾夫援引了德國詩人歌德的一句話(http://www.recmusic.org/lieder/get text.html?TextId=6578):“Tages Arbeit!Abends G?ste!Saure Wochen!Frohe Feste!”(“白天工作!晚上待客!整日辛苦!節(jié)日歡樂!”)
熱心教學
在他八十壽辰的慶賀會上的講話中,羅爾夫強調(diào)熱情轉(zhuǎn)移與向從事科學研究的學生傳授知識一樣重要。這種哲學,連同他的科學成就、以及他作為鋼琴家與手風琴演奏家的音樂才華、他的自由思考、幽默和魅力,使來自世界各地的他的學生和科學家對他無比崇拜。
為了紀念羅爾夫,國際科學研討會——從地殼地震學到地球動力學——將于2015年6月5-6日在德國基爾大學舉行。研討會將著重探討巖石層研究的當前思想和未來構(gòu)想。詳情請訪問本次研討會網(wǎng)頁(http://www.ifg.uni-kiel.de/Ro lf-Meissner-Symposium.html)。
Wolfgang Rabbel
原題:Rolf Meissner(1925-2014)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吳何珍譯;陳運泰校)
doi:10.16738/j.cnki.issn.1003-3238.201504007 譯自:Eos,2015.96.10.1029/2015EO02 7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