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雄[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詩騷”中的“賦比興”用法比較
⊙陳月雄[暨南大學文學院, 廣州 510632]
《詩經(jīng)》和《楚辭》在文學史上被并稱為“詩騷”。作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二者對于詩歌的創(chuàng)作乃至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賦比興”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在“詩騷”中的運用也最為普遍?!百x比興”之說源于《詩經(jīng)》,而在《楚辭》中,屈原將它繼承、發(fā)展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文體風格以及象征群體。本文圍繞“詩騷”中“賦比興”的用法進行比較,以期窺得先秦文學發(fā)展之一隅。
詩騷 賦比興 文體風格 象征群體
“詩騷”作為中國詩歌源頭,其對后世詩歌的影響是巨大的。從《詩經(jīng)》到《楚辭》,“賦比興”的運用也已愈發(fā)純熟、靈活多變,可謂是有承有繼。朱彝尊在《曝書亭集·胡永叔詩序》中說:“世之論者恒言,尼父刪詩不錄吳楚,則無聞若楚,于《二南》錄‘南有喬木’,而‘江漢’存于《大雅》,不可云楚無詩也。迨王跡熄,列國之詩盡亡。唯楚有材,屈宋唐景交作。是詩之后亡者若如楚矣?!庇纱丝梢?,朱彝尊認為《楚辭》中“賦比興”的用法是繼《詩經(jīng)》而來的。
但筆者認為這兩者“賦比興”的運用并不是那么同一,從《詩經(jīng)》到《楚辭》可以說“賦比興”的手法性質(zhì)都發(fā)生了改變。首先這兩部作品差異就很大。從文本創(chuàng)作上看,《詩經(jīng)》是集體創(chuàng)作而《楚辭》是文人個人的創(chuàng)作;從詩歌形式上說,《詩經(jīng)》基本上是規(guī)整的四言體,并且多重章復沓,而《楚辭》既有四言又有七八言,參差錯落而少反復詠唱;從作品產(chǎn)生時間看,《詩經(jīng)》與《楚辭》產(chǎn)生于不用的時代,《詩經(jīng)》最早成書于西周,而《楚辭》是戰(zhàn)國后期詩人屈原的作品;從反映的地域文化來看,《詩經(jīng)》除“二南”等篇章外,基本上體現(xiàn)的都是黃河流域也就是中原地區(qū)的文化,而《楚辭》則是產(chǎn)生于楚地,代表的是南方文化,還體現(xiàn)了楚地特有的巫文化;再從整體文風上看,《詩經(jīng)》具有詩風質(zhì)樸、濃郁的寫實精神,而《楚辭》辭藻華麗、夸張浪漫。在這種差距下,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中“賦比興”這一重要要素的運用也顯得差異較大。
在“詩騷”研究中,人們往往重視“比興”而輕“賦”,而在《詩經(jīng)》中“賦”的用法更為普遍,其靈活多變、千姿百態(tài)和達到的藝術(shù)境界同樣是令人嘆為觀止的。明代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中云:“詩有三義,賦居一,而比、興居其二?!痹凇对娊?jīng)》中“賦”的用法比比皆是,而到達屈原《楚辭》中以至漢代,“賦”不僅是詩歌的一種表達手法,而成為一種文學體式。但是筆者認為,“賦”法的成熟運用對于《楚辭》的整個文體風格的塑造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從而對“賦”體的產(chǎn)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文體風格塑造
“賦”法雖是一種陳述鋪敘的方法,但還包括精細的描繪、刻畫和情感的直接或委婉曲折的表達。如《小雅·無羊》,全篇沒有一處“比興”,幾乎全為“賦”法。但是它將牛羊群集時的千角簇集、百耳聳動的景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牛羊之態(tài)如在人眼前,使人浮想聯(lián)翩。雖沒用“比興”,但已達到了“比興”所具有的高度形象性。
但是相較《楚辭》,《詩經(jīng)》中“賦”的用法在量上還是比較小的。在《楚辭》中“賦”不僅用的多,而且由于賦的大量使用,使得詩文的風格鋪張揚厲、“極聲貌以窮文”,再加上整飭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使整個篇章恣肆橫溢,情感充沛,精美絕倫。如《招魂》一篇中的招辭部分,即王逸所言:“外陳四方之惡,內(nèi)崇楚國之美。”①如寫東方是“長人千仞”“十日代出”;寫南方是“雕題黑齒”“蝮蛇蓁蓁”“雄虺九首”;寫西方是“流沙千里”“赤若象”“其土爛人”;寫北方是“增冰峨峨”“飛雪千里”。描寫為魂所設之“君室”,不僅外觀美妙,“高堂邃宇”“層臺累榭”“網(wǎng)戶朱綴”,具有“靜閑安些”“夏室寒些”的功能。且“室中之觀,多珍怪些”,“容態(tài)好比”之“九侯淑女”“實滿宮些”。飲食方面,有“稻粢麥”“肥牛之腱”“鵠酸鳧”等等。
可見,到了《楚辭》“賦”的用法更為大膽,想象奢華,極盡夸張之能事。詩歌的文體風格也隨之一變;換言之,是屈原的個人想象力與創(chuàng)作力以及楚地特有的文化促成了“賦”體的成熟。
(二)“賦比興”雜糅
在《楚辭》中“賦”的運用與“比興”是分不開的,看全本幾乎沒有無“比興”的“賦”,故較之《詩經(jīng)》仍有如《無羊》中的單純不雜“比興”的“賦”來說,《楚辭》“賦比興”的用法更為純熟,相互融合;上文已舉例,在此便不再贅述??偠灾?,三者雜糅才能使文章的風格變得生動曲折、浪漫恣肆。
“比”“興”的用法常常并提,故在此將二者放在一起討論。從《詩經(jīng)》與《楚辭》中的“比興”用法是否一致來談,王逸認為《騷》是依照《詩經(jīng)》“引類譬喻”的原理,“興”即“比”。但總的來說,《詩經(jīng)》中的“比興”以“興”為主,而《楚辭》中的“比興”則是以“比”為主,并且它將“比”發(fā)展到一種象征的層面,衍生出一系列象征群體。且看以下分析:
(一)本喻相融,整合類別
屈原的《楚辭》較之《詩經(jīng)》,不僅對“比”體的使用更為普遍,而且絕大多數(shù)都是將喻體與本體混成一體,融合在一個統(tǒng)一的藝術(shù)形象中。在屈原作品中,不僅喻體與本體交融在一起,而且有時“比”中有“比”,意外生意。如《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奔扔谩白烫m樹蕙”比喻培養(yǎng)人才,又以“眾芳蕪穢”比喻人才變質(zhì)。喻體與本體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故相較于《詩經(jīng)》,《楚辭》的“比興”就顯得格外龐雜,游國恩先生將全詩比象和喻義的關(guān)系列為十類,葛曉音先生總結(jié)為四種。所以《楚辭》比象類別雖繁多,但能夠整合分類使得它們雜而不亂。
(二)從“興”多“比”少,到“比”多“興”少
若以全本《楚辭》來看,“興”的作用已經(jīng)退居次要地位,僅僅在《九歌》的一些篇章中存在著類似《詩經(jīng)·國風》中的“興”。如《湘君》中的“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②。此外《湘夫人》中的“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是即景起“興”。這幾首詩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風詩的遺意,主要和其內(nèi)容有關(guān),對青春的贊美和男女相思之情,都是《詩》中“比興”用得最多的主題。但《九歌》的其余各首以及《離騷》和《九章》,就幾乎不存在這樣的起“興”,所用“比興”實以比喻和象征為主,這與內(nèi)容的變化也是有關(guān)的。
總之從兩者“比興”的總量來看,《楚辭》的“比興”實際上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以“比”為主。這是《詩經(jīng)》和《楚辭》“比興”性質(zhì)的基本差別。
(三)從隱喻發(fā)展為象征
《詩經(jīng)》中絕大多數(shù)的“比興”是沒有象征性的,或者說是沒有固定的對應意義的。而《楚辭》“比興”的最重要特征是比喻有明確固定的對應意義,也就是王逸所說的種種相配的關(guān)系:“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飄風云霓,以為小人?!雹?/p>
但《離騷》中,屈原從兩方面將其發(fā)展為藝術(shù)的象征。一是創(chuàng)造出融情于境的藝術(shù)境界,來表達與之相似的事物、情感、概念,取而代之以自然形態(tài)的比喻。如以男女之情來喻君臣之義。試看《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shù)化?!彼阅信鄳俣蟹交谄跒橛鳎V諸君不信臣的委曲衷腸。二是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塑造出物我統(tǒng)一的形象。如上文提到《離騷》中運用“滋蘭樹蕙”之喻來表達培養(yǎng)人才的例子等。
(四)從群喻,到象征體系的建立
《詩經(jīng)》中有不少的詩連用幾個比喻來形容所描寫的對象,這就是群喻或博喻。而在屈原的筆下,這種群喻方式就變成了由一系列的藝術(shù)形象和藝術(shù)境界組成的象征體系,將抽象的情感直觀化、形象化。如上文所提到的游國恩先生將《離騷》中的象征關(guān)系分列為十類,如以栽培香草比延攬人才,以眾芳蕪穢比好人變壞,以善鳥惡禽比忠奸異類,以舟車駕駛比用賢為治等等。這十個類別是概括《離騷》中的象征關(guān)系,但幾乎也是《楚辭》中所有的象征關(guān)系了。
這些象征關(guān)系再加上神話傳說構(gòu)成了屈原作品中一個龐大的象征體系,使得詩人全部的情感得到最形象的展示。
由上文可知,從“詩”到“騷”“賦比興”的用法在傳承中亦有所變化,可以說從“詩”的單純樸素、寫實深刻到“騷”中的高潔精美、浪漫恣肆,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更為成熟;也預示著先秦文學從集體創(chuàng)作與集體意識,轉(zhuǎn)為文人個人的思想以及才華的體現(xiàn)。屈原以其敏銳的文學觸感將“賦比興”的用法推置一個頂峰,這給后世浪漫主義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為后來者創(chuàng)立了一個極為豐富的象征群體。
①②③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7頁,第62頁,第2—3頁。
[1] 潘嘯龍,蔣立甫.詩騷詩學與藝術(sh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潘嘯龍.詩騷與漢魏文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 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 葛曉音.屈賦比興的性質(zhì)及其作用的轉(zhuǎn)化——兼論《雅》與《騷》的關(guān)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2(1).
[5]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 洪湛侯.詩經(jīng)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2.
作 者:陳月雄,暨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