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勝
著者:程燎原 王人博
出版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第1版
定價:48.00元
正如作者在第三版序言中自述的:“我們之所以同意出版兩書的最新修訂版,一方面在于兩書代表了我們在那個年代的真實思考,而且自詡兩書在法治與權利問題上多少起了一點點啟蒙和奠基,這正是拋磚引玉之磚頭的一大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對兩書所闡述的基本觀點,至今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修正。甚至可以說,我們更加堅持兩書所確證的信念和立場。而那些基本觀點,即使是在當下,也遠未過時?!保ㄗ髡咚f的兩本書包括本文所涉及的《權利論》,另一本《法治論》我們將在下一期介紹)。
《權利論》是一本二十年前出版的老書,當時的書名叫作《贏得神圣——權利及其救濟通論》。從當前該領域的學術氛圍、研究水平和司法實踐來看,再版此書的意義可能僅在于:一是作為那個時代學者在這個領域探索的紀念;二是作為個人學術探索的紀念。這一點作者在序言中并不隱諱。但是,作為一個公共領域的話題,僅僅紀念是不夠的,僅僅己見的無實質(zhì)性修改也是意義不大的。人們應該分清楚,一個領域本身的重要性和一本書在這個領域內(nèi)所發(fā)揮的重要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議題,一切要看著作本身是不是具有超越性的質(zhì)素。
讀者很難體會作者在當時寫作時的學術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那已經(jīng)是上個時代的情況,已經(jīng)進入歷史范疇,所以,讀者可能也很難體會到通書撲面而來的那個時代雄辯氣味的意味所在。同時,如果人們以苛責的眼光看,雄辯勝于論證,在當時的觀點傳播上可能是一種優(yōu)點,而無論如何從學術角度是一種缺陷。我們考察引證和推導過程,會發(fā)現(xiàn)作者更善于立論,更樂于給出充滿智慧卻缺乏論證的結(jié)論。而作者所占有的資料實在是過于貧乏,一本超過30萬字的縱向橫向意圖通論人類社會基本范疇——權利的著作,所涉及的前任著作不過了了數(shù)十種,而且大量引證或來自一家之說或來自通史的轉(zhuǎn)述,從學術著作最基本的引證角度看是存在巨大推導風險的。
即便如此,二十年前有兩位學者抱拳拳之心投身法治啟蒙,其行其心也是壯闊可嘉的,并且我相信即便是在資料匱乏、證據(jù)不充分的前提下,作者仍然憑著對法理的洞見,觸及了一些當時最前衛(wèi)的法學創(chuàng)新領域。比如,在“權利市場與權力交易,權力的經(jīng)濟問題”一章里,作者用自己的語言幾乎完整地闡釋了當時還在萌芽狀態(tài)的法的經(jīng)濟學派的基本觀點。不知道作者當時是否接觸了相關的學說,從描述和結(jié)論看,幾乎可以肯定作者并沒有看過當時在美國大學流傳的講義,而現(xiàn)在相關理論已經(jīng)是深入法理探討、立法和司法實踐骨髓里去的基本原則了。類似的洞見在這本二十年前的舊作中俯拾皆是,在當時,我相信,這是一粒種子,是一把種子。我不知道作者之后的學術成就有多高,但是真希望他能夠堅持以原書名再版作為資料和紀念,而不在再版之際將其簡單改為“某某論”,一方面大小所配失當,另一方面堵絕了否定、提升自己的道路。
可惜的是在序言和后記中人們沒有看到作者的自覺——進步前進的自覺。當洞見停留在洞見時,終有一天它會退行成陳腐的羅唣。洞見只是一個開頭,更重要的還要有自我否定和發(fā)展的過程,才能有所成就。從這層意思上,作者真的違逆了自己的天才,浪擲才華,糾纏于“漢語法學”這樣生造的藩籬中。在全球化過程中,法律的融合過程也在發(fā)生,不從優(yōu)劣善惡角度判斷,僅從全球化的制度安排角度看,就必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法律學說的邊界,真的學者應該不會用語種來界定自己的活動范圍吧,真是可惜。
回過頭說本書,還是那句話——如果不是再版而是重寫,相信作者會給人們展示更深刻的價值和意義。而重版無非是向讀者表明作者已無多可說了,那么二十年前的成績最終沒有成為成果,也沒有成為成就。其實以二十年的跨度看,當時這樣一本書不是引玉的磚,而是塊璞玉,沒有打磨好的玉,人們不能夠脫離二十年的語境來脫空說好壞。但是,二十年后,玉可以還是玉,書可能就會成為一本過時的書。
作為遺跡重版,不如作為新生重寫。而“權利”這個議題遠還沒有到收集遺跡以資紀念的時候,同時,這個議題無論是學術還是實踐都不是個人的學術議題,也無需為作者個人做紀念,這一點作者已經(jīng)一再表現(xiàn)出覺悟來。
人們面臨一個選擇——重讀還是重寫。不僅是針對一本書,同時針對一個一再誤讀、幾十年徘徊混亂的領域。基于此,我還是覺得如果作者行使重新寫一次權利,或許有機會將其上升為論。當然這只是評者的一己之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