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九曲黃河十八彎,最美莫過河曲縣。”黃河奔騰東進(jìn),沖出陰山山脈,一個龍擺尾,掉頭又向西南涌流,巨大的河灣把晉、陜、蒙三地隔開,河曲縣由此得名。滔滔的大河、古老的大地孕育了深厚的民俗文化,流傳于當(dāng)?shù)氐哪晁住盁舯K盞”古會,每年正月開始到二月里,都會在一個個小山村里隆重舉行。在這天,全村人都要親手用黍子面為自己捏制一個燈盞盞,把美好心愿置于那親手制作的明燈中,以祈求一年的萬事通順。
黍子面出鍋黃澄澄
農(nóng)歷二月二一大早,驅(qū)車從河曲縣城出發(fā),順沿黃公路行不多遠(yuǎn),岔路處折入蜿蜒的山巒,忽見前面高臺上彩旗飄飄,人頭攢動,今天要舉行“燈盞盞”古會的碓臼也村到了。這是河曲縣的一個偏遠(yuǎn)小山村,單聽這拗口的村名,就有一種原始古樸的感覺。停車順山路登上高崗,眼前瞬間豁然開朗,整個村子不大,應(yīng)地勢而建,高低錯落之間幾條小路曲折相連,炊煙纏繞,勾畫出一幅山間野居圖。
穿行村中,農(nóng)家的窯洞上貼滿了五彩繽紛的各式窗花和對聯(lián),空氣里到處都是過年的味道。晚上要展示燈盞盞的場地就在村里寬闊處的大路上,一群人正在忙碌著掛燈、擺桌,看我們一行人的到來,一位老者迎了上來,經(jīng)介紹得知,這正是碓臼也村“燈盞盞”古會的會長,名叫張英,今年已經(jīng)60多歲。聽說我們的來意,在張大爺?shù)膸ьI(lǐng)下,我們到他家里觀看燈盞盞的制作過程。
張大爺家是一個原味古樸的農(nóng)家小院,屋里陳設(shè)極其簡單,大部分空間被土炕占據(jù),炕前是一個用來燒火取暖和做飯通用的土灶。老伴張大媽正在忙活著準(zhǔn)備晚上要擺放的燈盞盞。黍子面是做燈盞盞的主要原料,之所以用這種面粉,要的就是粘勁兒,而且它色澤金黃。只見張大媽把和好的面團捏成窩窩頭狀,然后放在鍋里蒸。不大一會兒,黍子面就蒸好了,在鍋蓋掀開的一剎那,只見一朵朵荷花氤氳在騰騰的熱氣中。此刻的粘窩窩都在籠屜上趴著,張大媽先把手在涼水里蘸了蘸,然后迅速把面團小心地捧出來放在盆中。原來,黍子面蒸熟之后,粘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如果用手直接去抓,非把手粘住燙出水泡不可。
巧手兒捏得油津津
“捏燈盞盞啰!”張大媽在屋里的一聲吆喝,像是一語驚醒夢中人,讓人立刻興奮起來。土坑上張大媽已經(jīng)擺好了捏燈盞的面板、蓖子和一些小工具。張大爺先開始捏,他先把粘面團捏成兩頭微粗中間偏細(xì)的圓柱狀,再在頂端壓下一個小坑槽,中間插上捻好牙簽粗細(xì)的棉花線做燈芯,最后倒上幾滴香油,一只燈盞盞就做好了。原以為捏燈盞盞就這么簡單,沒有想到張大爺自嘲地說:“我手笨,只能捏個簡單的。”說著,他用手指指張大媽:“老伴捏燈盞,可是有幾十年了,她才是真正的巧手兒?!?/p>
張大媽正在捏一個牡丹花型的燈盞盞。只見她和過面的手油津津的,先將面團用搟面杖搟成一個大面片,再用瓶蓋一按一轉(zhuǎn)一拿,一片牡丹花瓣的雛形就有了。接著,她用手稍微一捏,放在另一個作為底座的小面團上,一片片花瓣粘起來,一朵牡丹花就做成了。見我們個個看得發(fā)呆,張大媽一邊忙著手里的活兒,一邊笑著說:“若要做不同的花朵,只要將蓋子捏一捏,就是蓮花花瓣,或者換個蓋子,又是另外一種花了?!笨粗糇?、錐子、梳子、刷子、瓶蓋等繁多的來自于生活中最常見的小物件,又借助著雙手靈巧的錐、搟、梳、蓋、拔、剪、滾、刮、按、挑等手法塑造出的各種造型,不得不佩服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造力。不一會兒,威風(fēng)凜凜的神龍、騰空飛躍的奔馬、靈巧秀氣的花朵、活潑可愛的羊羔等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燈盞盞就呈現(xiàn)在眼前,金黃的色澤、樸拙的造型讓人真看目瞪口呆,驚嘆不已!
張大爺數(shù)了數(shù)捏好的燈盞盞,微微地皺了皺眉頭,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對老伴說:“小牛的燈盞盞怎么沒有呢?”原來,燈盞盞的數(shù)量是有規(guī)矩的,天一盞地一盞,家里的人各一盞,家里的牲畜也得有一盞。說話間,張大媽三下五除二,一頭憨態(tài)可掬的小牛燈盞盞就捏好了。
燈盞盞點亮人心
天剛擦黑,張大爺就莊嚴(yán)地把燈盞盞一個個點亮,7歲的小孫子今天也早早從城里回來過燈盞會,在張大爺?shù)陌才畔?,他不一會兒就把燈盞盞放在了不同的地方:狗形燈盞盞放在家門口,讓它保家護(hù)院;雞形燈盞盞放在雞柵邊,祝愿家雞們不生病,多下蛋;豬形燈盞盞被放在豬圈旁,祝愿家畜興旺,豬羊滿圈;魚形燈盞盞則要放在碗中,再把碗放在水缸中。站在門外往里瞧,大門兩旁的燈盞盞在微風(fēng)的逗弄下不停地跳動著,像是配合著人們喜悅的心情,也似乎是襯托著村莊喜慶的氣氛,美極了!
夜幕降臨了,只見村里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手持自家的燈盞盞,相約村中的小廣場上,分案擺放,澆油點燈,頓時,猶如繁星落地,點點閃爍,天地同輝。
燈光點點,搖曳生姿,每一張桌前,都有人們純樸的笑臉,每一只燈里,都映襯著人們真誠的眼神,老人含著的是期盼,孩子透出的是純真,漢子們品味的是滿足,媳婦們感受的是安寧,姑娘們閃爍的是含情脈脈,小伙子露出的暗含秋波,這一盞盞希望的燈火,一種種幸福的表情,也許就是這燈盞盞傳統(tǒng)儀式的最好詮釋吧。
有趣的是,孩子們可以在這天“偷”燈盞,也就是可以將別人家的燈盞趁主家不注意的時候拿走,大致應(yīng)該是把福氣帶回家的寓意吧。拿到想要的燈盞后,到灶火里略烤一下,那干硬的燈盞盞便煊乎乎、鼓脹脹、軟溜溜了,孩子們捧在手里,吃在嘴里,那份香甜,那份快樂,那份滿足,全都流露在臉上。
最后,全村男女老少在會長的帶領(lǐng)下,隨著八音鼓樂的古韻,圍燈而轉(zhuǎn),將心中的美好愿望寄予明燈,燃上天際,祈愿每家、每人甚至每只動物都通順安康。
燈盞映紅了賞燈人的臉,也映紅了山村的夜晚,更映紅了大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