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罷山樵又采茶
初春,還略微帶著冬的寒意,但在茶山上卻已然能聞到春天的味道。
「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整日滿山云。」徽州自古山多地少,波浪起伏的山坡上,不適宜種糧食卻極其適合種植小葉茶樹,徽州曾長期以茶換糧,以平衡生活?;罩莸牟柁r(nóng)們則靠山吃山,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坡下,以茶為生,視茶如命。親手造出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祁門紅茶等上佳珍品。
明前茶 貴如金
按照二十四節(jié)氣,明前茶在「驚蟄」和「春分」時開始萌芽,在低溫環(huán)境下生長的茶樹,生長速度緩慢,發(fā)芽數(shù)量有限,十分珍貴。茶農(nóng)們像照顧自己家的孩子一樣,精心培育,耐心等待,待到茶樹吐新芽,村里各家各戶全家出動忙著采茶制茶。
盡管現(xiàn)在全部過程都能借助機器,但徽州很多茶農(nóng)依舊堅持手采手制,為的就是那分純粹的茶香味。
采菊東籬下
春去秋來,溫和的陽光催開漫山遍野的菊花,燦爛至極。
徽菊一直作為觀賞菊,有人喜歡用鮮菊泡水降火竟十分靈驗。于是乎,大家都在自家房前屋后廣為種植,還特意烘干制成干菊。清光緒年間,紫禁城里流傳紅眼病,皇帝令太醫(yī)遍尋名藥。徽州知府將菊花獻到京城,百試百靈,名揚京城。皇帝大悅,賜名「貢」,還規(guī)定每年進貢的數(shù)量。從此,徽菊變貢菊,名揚全國。
相逢花田
徽州菊農(nóng)喜將菊花種植在茶園里,一行綠茶一行菊。每到采菊時節(jié),推開窗,滿眼黃的、白的菊花,如波浪般從山頭傾瀉下來,煞是好看。
清晨,太陽還沒露頭,菊農(nóng)就背著背簍出門采菊。那些還帶著露珠的菊花,顫微微,掬采得格外小心。采下來的菊花,輕輕一甩就落到身旁的背簍里。從晨光微露,埋頭采摘到太陽曬背。菊花滿滿地累積成一筐筐,一籮籮,被陽光照耀得格外鮮艷。(圖/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