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字 史志輝
?
最后的鐵匠
攝影/文字 史志輝
西安市戶縣正莊村原名“鄭裝”,古時是各地諸侯到“豐京”都城朝覲西周天子時進行修飾儀容、整理衣冠的驛館,后來“鄭裝”諧音為“正莊”。46歲的劉紀省與妻子毛彬霞開的鐵匠鋪就坐落在正莊村,叮叮當,叮叮當,這熟悉而古老的打鐵聲,伴隨老劉走過了近30年。
大凡上點年紀的人,對孩提時的趣事難以忘懷,記憶猶新。我亦如此。
那時候,每逢放學或周日,我總和小伙伴們圍著村頭二叔家的打鐵鋪子追逐戲耍,練拳猜謎,盡享童趣。那一番鐵錘上下,一串釘鐺聲響,一陣汗雨飄下,還有那執(zhí)著堅韌,凝結汗水與力量的打鐵人的形象,成了我時至今日怎么也抹不掉的記憶。
鐵匠的幸福生活
打鐵就像一支交響曲。風箱拉起,曲子奏響。隨著加熱的進行,風箱在平緩的節(jié)奏中加速,爐中的火苗,一起隨風箱的節(jié)拍跳躍,在勁風的吹奏中升騰
寧強縣有這家鐵匠鋪真有些稀罕,坐落在半山腰的兩間瓦房,前坡后山種有西紅柿、四季豆、黃瓜、土豆、油菜和玉米等農作物,長勢喜人。臨近鐵匠鋪還有十幾米,便聽到清脆、鏗鏘有力的叮當聲。
18歲,我走進軍營,始終不敢忘卻那“錘聲鐵花,汗水淚水”所勾繪出的場面。所以每次回鄉(xiāng)探親,我總要走近鐵匠,問長問短,聊天逗趣。24年后,當我從團職軍官復員回鄉(xiāng),成了一名“上?!奔夀r民時,村西頭三叔家的鐵匠鋪不見了,鄰村張鐵匠的打鐵爐封存了,鄰鄉(xiāng)劉師傅的鐵匠屋拆除了……
一種傳統(tǒng)手工技藝,總有走向終點的那一天。然而,卻不能因為一種事物的必然結束就輕易拋棄它,忘卻它。畢竟,這些東西都曾是、也一直會是我們生命中的印記,難以磨滅。我蔭生了用鏡頭和筆,記錄這漸行漸遠的古老行當和漸成絕響的打鐵聲。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所在地陜西省眉縣湯浴鎮(zhèn)郝口坡村,有1個和共和國同齡的鐵匠李國慶,子承父業(yè),已在鐵爐旁度過了整整30個春秋
59歲的晁戰(zhàn)海的鐵匠爐就在秦都區(qū)北上召村。他是村里唯一的打鐵人
女掄鐵錘傳秋波 情緣鐵爐度春秋
我用3年多時間,先后走訪了陜、甘、寧、豫等省區(qū)60余市縣,碾轉15000多公里,采訪了100多名鐵匠,拍攝了萬余幅照片,書寫了這部蒼涼之歌——《最后的鐵匠》。
編輯/胡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