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楊業(yè)傳》揭秘"/>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絕密軍事會議如何會驚現(xiàn)于世
        ——《宋史·楊業(yè)傳》揭秘

        2015-03-03 05:08:38
        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5年1期

        李 裕 民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62)

        絕密軍事會議如何會驚現(xiàn)于世
        ——《宋史·楊業(yè)傳》揭秘

        李 裕 民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62)

        《宋史·楊業(yè)傳》詳細記載了楊業(yè)戰(zhàn)死前一次絕密軍事會議辯論的細節(jié),這是二十四史中極為罕見的現(xiàn)象?!端问贰窞槭裁匆獙⑦@一秘密曝光于世?它是根據(jù)誰提供的材料寫的?新發(fā)現(xiàn)的《李若拙墓志銘》為解開這一秘密提供了至關(guān)重要的信息。通過分析《李若拙墓志銘》可以發(fā)現(xiàn),李若拙不僅參加了那次絕密軍事會議,而且很可能參與了事后的調(diào)查工作。李若拙為了伸張正義,讓世人了解真相,讓史官據(jù)實書寫,于雍熙三年特意寫了一本《楊繼業(yè)傳》,宋元史家編撰宋代文獻時對其多有采用,這也是《宋史·楊業(yè)傳》編寫的主要資料來源。

        《宋史·楊業(yè)傳》;絕密軍事會議;李若拙

        一、楊業(yè)之死尚存在一些未揭開的謎團

        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宋史》,洋洋灑灑八百余萬字,記錄戰(zhàn)事千百次,一般都只記戰(zhàn)爭的外在表現(xiàn),不記決策過程,唯有《楊業(yè)傳》特殊,它詳細記載了楊業(yè)戰(zhàn)死前一次軍事會議辯論的細節(jié)。根據(jù)這一記載,人們得以知悉,楊業(yè)之死,是王侁、劉文裕逼著楊業(yè)采取錯誤路線,又是潘美等人違背諾言,撤走援兵造成的。但是,悲劇發(fā)生之初,朝廷對楊業(yè)的撫恤比其副手還少,表明潘美等人隱瞞了事實真相,把責任全部推到了楊業(yè)頭上。那么,為什么朝廷很快給予糾正,并對潘美三人作了嚴肅處理呢?以前,人們只能從戲劇小說中找到一個答案,是佘太君告狀的結(jié)果。歷史的真相如何?現(xiàn)在的研究證明是劉吉冒死上奏起的作用。但是新的問題出來了,當時參加會議的四人中,楊業(yè)已死,潘美等三人一起瞞報,只要他們抱成一團,朝廷何由得知真相?前幾年我在論文中指出,《宋史·楊業(yè)傳》所記四人,只是發(fā)言人,不是與會者的全部名單,現(xiàn)已查明參加會議的至少還有一位都監(jiān)郭超[1]。但是,這只是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如果只有郭某在場,潘美等三人一起給他做工作,真相也很難揭開。這一定還有其他人在場,使得潘美等三人無法一一做工作去隱瞞。那么,究竟還有哪些人在場呢?這是問題之一。其次,劉吉是南唐降宋的官員,而且級別并不高,為什么他一上奏,太宗就會查處呢?最后,《宋史·楊業(yè)傳》所記會議真相的史料來自何方?一般說《宋史》的材料來自宋人編修的《國史》和《實錄》,然而《國史》、《實錄》的記載又從何而來?本文將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二、解決問題的新材料終于出現(xiàn)了

        2012年11月,我應(yīng)邀赴香港參加嶺南宋史討論會,會上遇見了原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李偉國,他談起新近到洛陽,在一家文物商店購得宋人墓志拓本十七八張,其中李若拙墓志內(nèi)有楊家將的新史料,他知我對此很感興趣,以一份縮小的拓本復(fù)印件相贈。隨后,我去廣州參加紀念陳樂素先生110周年學(xué)術(shù)討論會,見到李偉國發(fā)表的介紹李若拙墓志一文,公布了大部分志文,提及楊家將,但未作仔細剖析,故有必要再作進一步研究。

        《李若拙墓志》為宋代狀元孫僅(969-1017)所撰,全文如下①(后附墓志銘拓片照片):

        大宋故諫議大夫贈禮部侍郎李公(若拙)墓志銘并序

        門生朝請大夫、守給事中、集賢院學(xué)士、判審刑院事、柱國、賜紫金魚袋[孫僅]

        門人成州軍事推官、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袁燁書并篆蓋

        公諱若拙(944-1001),字藏用。有唐郇王祎八代孫。大王父諱定,夏州觀察使。王父諱珫,宗正少卿?;士贾M[光贊,貝冀]等州觀察推官,贈左諫議大夫?;叔沓莿⑹?,贈本縣太君。洪源巨派,姓族居高。國史家牒,勛德尤盛。子孫振振,□□□冕,或主祀在鎬,或因官入洛,久為唐兩京人也。公即大諫長嗣也。

        年十五(958),以父任補太廟齋郎。年十九(962),應(yīng)拔萃,判入高等,除大名府戶曹。時烈考在魏王幕府,就甘旨也。年二十二(965),舉進士,故兵部侍郎、贈太師王公祜②,乾德中典誥掖垣,兼掌貢籍,詞宗公望,卿大夫無出其右。四年(966)春,中第者六,公居其四。失巍峨者,抑少年也。王公獨以雄文博學(xué)許之,曰:“垂名不后于我矣?!睂な诿苤莘烙乒?。年二十七(970),應(yīng)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太祖皇帝臨軒親試,條對圣目,日及申而奏成。太祖執(zhí)卷曰:“儒者有如是之才者,三千字,寫亦難了,況文理乎!”遷著作佐郎。公以遇英明之主,登制策科,方伸壯志,偶輔弼之司,除著作局,靡遵故事,因致書干執(zhí)政,出監(jiān)商州坑冶務(wù),行府失人,頗動物議。

        太宗即位(976),改贊善大夫、知乾州。公受命次,怛然感至,乃拜章云:“官雖君恩,字乃父諱,乞守前秩?!背疾辉?。未期歲(978),坐與詐稱走馬使臣李飛雄③頃刻相見,不能辨?zhèn)?,偶與其父若愚連名,太宗赫斯,事將不測。有司執(zhí)議,本非黨系,由是削去官籍。非公潔身有素,祖禰積慶,幾難免矣。

        朝廷憫陷深辜,不經(jīng)歲,特授尉衛(wèi)寺丞,自春及秋,牽復(fù)舊秩□知隴州。課最,超拜監(jiān)察御史、通判秦州,重邊任也。三輔雄盛,左馮尤劇,太師宋偓節(jié)制于藩,老于富貴,國家恤□刑政,旋移通判同州。下車未季④,御史中丞滕中正⑤知公廉直,舉奉臺職,屢劾大獄,皆出片言。橫遷右補闕、監(jiān)在京香藥[榷]易院,歲課五十萬緡。衛(wèi)王、廣平王出閣,進頌稱美,太宗召對,賜五品服章。

        王師取代北諸縣(986),將足兵食,詔公同河?xùn)|漕運,飛蒭挽粟,智計如神。隨大軍入云中,登城,望而嘆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將何人乎?”乘傳赴闕,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贊嘆。飛狐北副將楊繼業(yè)不還,公惜其勇而有謀,為眾不救,慮史氏失其功實,乃撰《楊繼業(yè)傳》傳于世。

        太平興國紀號之后,六合為家,厥民富庶,先帝念吳越、荊楚、巴蜀、并汾之地,新奉職貢,梯航實勞,朝至夕到,填委京邸,乃置水陸發(fā)運司,專決留滯,事權(quán)祿位,吏局白直,亞三部一等,與計相抗行文牒,命公貳職,待器能也。

        日南國自征討不取之后,屯戍貪泉,積歲未解。雍熙中(986年十月),黎桓服我德,懼我威,請罪納款,乞授真爵。太宗仁撫遠俗,遂以分閫可之,詔公借秘書監(jiān)持節(jié)往焉。車服儀注,悉從官給。遵路日,具行人之式,搢紳詠皇華詩,餞于都門之南,榮觀者如堵焉。爰止海濱,黎桓備蘭舟桂楫,迎出天池,接于境上,冠蓋色目,尚存竊號,寮屬稱呼,仍多僭擬。公遣左右通好,責以臣禮,明諭受恩之則,俾改從事之官。黎桓聽服,靡不稟正,公然后攬轡徐行,始相見焉。翊日,黎桓具軍容抃舞拜命,士民歡呼曰:“復(fù)見漢之衣冠矣。”館谷浹旬,燕會朝夕,屢以大貝明珠,間列樽俎,公略不流視,主師官聯(lián),愈增恭畏,因取先陷蠻蜑使臣鄧君辯以歸,交贄禮幣,贐行方物,非書送者讓去,由是橐中裝絕于他使。周歲復(fù)命,對揚日,面奏異域風俗,黎桓喜受正朔兩使之恩。太宗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得之矣?!彼@例物,連書上進。系榷法者入公帑,余皆回賜。遷起居舍人、三司鹽鐵判官。

        幽、薊阻兵,鎮(zhèn)、定、瀛、鄚重輓運之務(wù),出為河北轉(zhuǎn)運使(994),改職方員外郎,面賜金紫。秩滿歸闕,直昭文館,遷主客郎中、充江南轉(zhuǎn)運使(至道二年正月,996)。南郊覃恩,加騎都尉。

        交州自公奉使后,朝廷累頒恩信,行人或非其人,黎桓多聚巨蟒侮之。至道中,來擾海隅,國家謂公前使得宜,亟召赴闕,借禮部侍郎,持節(jié)再往⑥。黎桓郊迎曰:“萬里小國,疊降玉趾,瀟湘之會,何以加也?!惫昝鞔娲篌w,俾箕踞慢態(tài)變?yōu)槊C容,南鄙頓安。

        時公之力,未出番禺,太宗晚駕(997),轉(zhuǎn)金部郎中。入覲日,今上面慰出疆之勞,仍賜座,對數(shù)刻。召試三題,遷兵部郎中、充史館修撰。越旬,與吏部郎中王禹偁⑦并命知制誥。

        咸平初(998),天下諸侯十二薦士,圣上諒闇不言,詔公同知貢舉,一依唐室故事,放榜后,序門生,謝衣缽,醵宴題名,綽有元和、會昌之風焉。南郊禮畢,加上騎都尉。公再使鳶城,染郁蒸之氣,漸成疾疹,數(shù)乞假告,除右諫議大夫(1000),封隴西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經(jīng)半載,病稍間,奉詔出河朔,密計邊事,引進使何承矩⑧副焉。復(fù)命差知昇州,未發(fā)軔,改知貝州軍州事。甘陵在渭北,水陸沖要,甲兵屯聚。是時,單于飛騎,頗有侵軼,朝廷以公文武之才,故賴茲任。

        咸平四年(1001)五月二十五日,舊疾膏肓,終于治所,享年五十八?;噬下勚?,嗟悼頗久,賵給加等。七月五日權(quán)殯于東京西郊法寶院。歲在丁巳(天禧元年,1017),嗣子繹以襄事拜章,乞假奔走上都,扶護先君洎三母及弟妹靈柩,卜孟夏月二十有二日,歸祔永興軍萬年縣洪固鄉(xiāng)大趙村祖塋,禮也。

        首娶鄭氏,早亡,先封馬鬛,以長子立朝,追贈福昌縣太君。次娶鄭氏,封會稽縣君,皆故奉先縣令鄭嗣光之女、尚書左丞韜光⑨之侄也。胄貴門清,二姓所慕。女工母則,四德無虧。次娶汾陽郭氏、范陽符氏,并封本縣縣君,簪組余慶,公侯令孫,宜配君子,享湯沐之榮焉。

        有男六人,長曰繹,舉進士第,守秘書丞、知耀州。次曰緬,隨侍南使,卒于湘潭。次曰縝,大理評事、監(jiān)閬州商稅。次曰綬,次曰總,未冠而卒。次曰綽,京兆府士曹參軍,俱以終詞,必謀克荷,陳力就列,常懼辱先,龍駒鳳毛,斯不忝矣。有女四人,長適前進士曹實,次二人早亡,次一人在室。

        嗚呼!公稟英粹之氣,賦奇俊之姿,丱歲力學(xué),手不釋卷,愛周公、孔子之書,嗜子長、孟堅之史,凡經(jīng)于口,即暗于心,雖古號經(jīng)笥、漢圣無以加也。天性純孝,丁考妣憂,殆至毀滅。未壯室,三取文章之科。我朝儒風大盛,已六十年,由宰相而下,比公策名,莫有及者,爰佐初筵,動有婉畫,典山澤之利,固出納之宏。通守大藩二,出知列郡三,仁義化民,或強明畏吏,考績皆最,真良二千石也!佐邦計,綰利權(quán),嘆厚斂為不法,用輕賦為至公,常欲富國振斯箱,如坯之詠焉。奉使南域,小陸賈之功;演誥西掖,下元稹之譽。主文柄,賢者進,濫者退。居諫司,直者喜,佞者懼。歷事三圣,垂四十年,凡受一官,述一職,未嘗有缺。三圣乃眷,不謂不至,越知命之年,始直史職,代王言。捐館之日,官止諫議大夫、階朝散大夫、勛上騎都尉、爵開國男、邑三百戶而已。議者謂公符彩沉整,儼若有大臣之風;襟量宏顯,慨然負丈夫之氣。才美超邁,所望渲沸,宜副將相之拜,為當軸者忌,而止于此乎!

        嗚呼哀哉!嗣子等以遠日有期,惠書求志,僅器業(yè)淺陋,辱公殊常之遇,澤宮選士,擢冠四科。先飛鸚谷之春,獲繼雁行之美。踐揚臺省,從容館殿。切還報德,遽恨頹山。雖乏好詞,難于牢讓。謹為銘曰:

        岳瀆炳靈,景緯騰精。挺生王佐,郁為國楨。公實人杰,奕世揚聲。紫氣鐘異,仙李流英。髫年老成,弱冠秀出。才周變通,名兼望實。一命起家,三捷入室。乃睠斯厚,惟良有秩。踐更外計,均輸所資。兩使絕域,專對是宜。既吟紅藥,爰伏青規(guī)。獲麟紀事,華袞無私。壯志凌云,徽猷邁俗。妙譽鏗金,英詞潤玉。仰賀推心,常思效足。方協(xié)帝疇,奄終天祿。命不臧兮泣瓊瑰,哲人逝兮泰山頹。隙駒謝兮不返,朝露晞兮增哀。遠日臻兮即長夜,佳城郁兮永無開。

        李若拙葬于萬年縣洪固鄉(xiāng)大趙村。洪固鄉(xiāng)在縣東南15里⑩,這里,唐宋時期被達官貴人視為風水寶地,許多名人安葬于此,如名將渾瑊及其孫侃,柳嘉泰、論惟賢、韋鈞、馬實和名臣王紹等。宋有尚書比部員外郎陳漢卿、觀察支使劉貽慶、左羽林軍大將軍楊懷忠等葬于此。大趙村當即今長安區(qū)之大兆村。墓志應(yīng)在此地出土,今不知為何人所藏。從拓片字體、葬地、撰者署名以及墓主生平與《宋史》相對照,其真實性應(yīng)無可疑。

        墓志的作者孫僅,字鄰幾,蔡州汝陽人。自幼聰明過人,22歲即已出版詩集《甘棠集》1卷[2]卷20,著名詩人王禹偁讀后賦詩稱贊,并預(yù)言:“明年再就堯階試,應(yīng)被人呼小狀元?!盵3]卷9果然到下一榜時,高中狀元,時在咸平元年(998),而主考官四人中正有李若拙,時任“權(quán)同知貢舉”[4]4233,所以孫僅在墓志中署名時自稱門生。幾年后,孫僅升任知開封府、給事中。為人正直敢言,宋真宗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玉清昭應(yīng)宮,孫僅作《驪山詩》二首加以諷刺,最后二句云:“秦帝墓成陳勝起,明皇宮就祿山來?!庇腥斯室鈱⒃姵徒o真宗,真宗讀第一句“朱衣吏引上驪山”,覺得很普通,便放下了,這才沒有惹出麻煩來[5]16。孫僅作有《文集》50卷,可惜沒有傳下來。

        其兄孫何是比他早一榜的狀元,兩人天分很高,但壽命不長。孫僅47歲,其兄更短,才44歲。弟兄倆,《宋史》卷306有傳。

        李若拙卒于咸平四年(1001)五月,到天禧元年(1017),其子繹移葬到永興軍萬年縣祖墳,并請孫僅作墓志銘。孫僅寫成志文,即于是年正月二十九日去世[6]2039。到四月李若拙才下葬,顯然,墓志中“孟夏月”下葬等字,應(yīng)是李若拙家人所補。

        李若拙,《宋史》卷307有傳,是一位敢說敢干的正派官員,才兼文武,作諫官,直者喜,佞者懼;作考官,賢者進,濫者退。出使外國,不辱使命,使邊疆安寧。官至右諫議大夫,離執(zhí)政官只差一個臺階,論其才能、資歷、業(yè)績,都夠格了,然而因為他太正直,得罪了權(quán)貴,終未能進入決策圈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世人為之感到遺憾。其子李繹同樣能干正直,同樣升至右諫議大夫為止,同在《宋史》中有傳。其門生孫僅官至知開封府,距執(zhí)政同樣只有一步之遙。三人均留下一些遺憾,好在都名垂青史,聊作安慰了。

        三、新史料考釋

        《李若拙墓志》最重要的價值就在于提供了有關(guān)楊家將的新史料,雖然僅105字,卻包含了豐富的信息。為便于分析,再次引錄于下:

        王師取代北諸縣,將足兵食,詔公同河?xùn)|漕運,飛蒭挽粟,智計如神。隨大軍入云中,登城,望而嘆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將何人乎?”乘傳赴闕,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贊嘆。飛狐北副將楊繼業(yè)不還,公惜其勇而有謀,為眾不救,慮史氏失其功實,乃撰《楊繼業(yè)傳》傳于世。

        “王師取代北諸縣”點明了時代背景,是雍熙三年(986)北伐時,宋初“取代北諸縣”只有這一次。代指代州,今山西代縣。代北指代州以北應(yīng)、云、寰、朔四州及其所屬的縣。相當于今大同市、朔州市全境。

        “將足兵食,詔公同河?xùn)|漕運”,其意是說為了滿足軍隊的糧草供應(yīng),任命李若拙“同河?xùn)|漕運”?!昂?xùn)|漕運”是河?xùn)|路隨軍轉(zhuǎn)運使的簡稱。這里關(guān)鍵是一個“同”字,宋代任命官職時在一位正職之外,另外設(shè)一名或多名副職,此時在職名前加一“同”字,如樞密院的一把手稱知樞密院事,其副手則稱同知樞密院事。如天禧元年,馬知節(jié)為知樞密院事,曹利用、任中正、周起為同知樞密院事[6]2079。又如在科舉考試時,國家設(shè)立主考官一員稱為知貢舉,副手稱同知貢舉,如咸平元年,楊礪知貢舉,李若拙、梁顥、朱臺符同知貢舉[4]4233。

        “同河?xùn)|漕運”是簡稱,《宋史·李若拙傳》稱其為“同勾當河?xùn)|轉(zhuǎn)運兼云應(yīng)等八州事”,是其較全的稱呼,其全稱應(yīng)具體羅列八州之名。勾當是負責、管理的意思。官職前加一“同”字,說明在他之上尚有一名正職,或者另有一名與他同職的官員。

        宋代轉(zhuǎn)運使有兩類,一類是常設(shè)的,宋在各路設(shè)轉(zhuǎn)運司,其司的負責人即稱轉(zhuǎn)運使,副手則稱轉(zhuǎn)運副使。另一類是隨軍轉(zhuǎn)運使,是專為作戰(zhàn)而設(shè)立的臨時性職務(wù),打完仗即另任新職。李若拙所任屬后者,隨軍轉(zhuǎn)運使是很重要的職務(wù),需要懂軍事、會調(diào)度民工、糧食、兵器等,故需選“通才”擔任。雍熙北伐分兵東、西、中三路,東路是主力。西路負責占領(lǐng)云、應(yīng)、朔、寰四州,中路攻蔚州飛狐。中路的隨軍轉(zhuǎn)運使是雷有終(947-1005),他就是一名“通才”。

        “飛蒭挽粟,智計如神”,是稱贊李若拙后勤工作干得很出色。

        “隨大軍入云中,登城,望而嘆曰:‘古郡也,既得之,患失之,守之者將何人乎?’”說明他并非在后方待著,而是隨大軍一起出征,到了云中(今山西大同),登上了城樓,并為如何任用合適的將領(lǐng)守城而操心。

        “乘傳赴闕,奏便宜事,太宗益加贊嘆”,在西路軍楊業(yè)等完成攻占四州任務(wù)之后,李若拙負責奔赴開封,向太宗匯報作戰(zhàn)的具體情況,太宗非常滿意。這說明隨軍轉(zhuǎn)運使是深受皇帝信賴的,是皇帝在軍中的耳目。

        “飛狐北副將楊繼業(yè)不還”,飛狐,今河北省淶源縣,在蔚州南。副將指楊業(yè)是西路軍的副手,即第二把手。宋太宗雍熙北伐時,飛狐屬中路軍進攻的目標,與潘美、楊業(yè)的西路軍無關(guān),為什么要在“副將楊繼業(yè)”前加“飛狐北”三字?這里應(yīng)注意“不還”二字,那是“死”的代稱,這就意味著楊業(yè)之死就在“飛狐北”。遼國蕭太后深知楊業(yè)是宋朝名將,她要求活捉,想收編楊業(yè),故遼軍在陳家谷口俘獲重傷的楊業(yè)后,立即解往燕京(今北京),而楊業(yè)不食三日而死。從陳家谷口到飛狐北,大約三、四百里,騎兵三日可到。遼軍只好割下首級復(fù)命,尸身就地草草埋葬。過去不知道楊業(yè)死于何地,李若拙墓志首次提供了確切的信息。

        “勇而有謀”,說明楊業(yè)當時順利攻占數(shù)州,并非單靠勇敢,正如《孫子兵法》謀攻篇所說:“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睏顦I(yè)很可能采用奇襲或勸降等多種手法,巧妙地用最小的代價,迅速完成攻占云應(yīng)四州的任務(wù)。

        “慮史氏失其功實”,是怕史官不能如實寫明楊業(yè)的功勞,為什么怕?因為對楊業(yè)之死負有主要責任的潘美來頭太大了,他是掌實權(quán)的大將,其在軍中的地位僅次于曹彬,而在戰(zhàn)前的雍熙二年(984),又與太宗結(jié)成兒女親家,將女兒嫁給太宗第三子元休,即后來即位的宋真宗。如果沒有一份可靠的原始資料放在史館中,修史的官員不可能僅憑傳聞就修入史書,即使史官再想作調(diào)查,時過境遷,也很難拿到第一手資料。

        “乃撰《楊繼業(yè)傳》傳于世”,為了讓楊業(yè)的高大形象長存于世,他下決心寫一本《楊繼業(yè)傳》。既稱“傳于世”,說明李為了擴大在社會上的影響,又將此書正式刻印,公開流傳。作為單行本傳世,其篇幅想必不小,楊業(yè)的家世和生平應(yīng)該會寫得一清二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必然是將最后一次絕密的軍事會議內(nèi)容公諸于世?!稐罾^業(yè)傳》今天已無法看到,為什么敢下這樣的結(jié)論?原因很簡單,楊業(yè)蒙冤,就是因為會議內(nèi)容被隱瞞、被歪曲,而楊業(yè)能夠平反,也因為會議的真相已大白。只有如實寫出,才能真正不會“失其功實”。才能正確解釋為什么享有“無敵”稱號的楊業(yè)會在陳家谷口戰(zhàn)敗被俘?由楊業(yè)在會上的發(fā)言可以看到他的智謀超常,所提的作戰(zhàn)方案可以說是“圍魏救趙”的創(chuàng)新版。正因為正確的方案被否決,并強迫他執(zhí)行錯誤的方案,才導(dǎo)致悲劇的產(chǎn)生。

        顯然,他寫完后首先要送交史館,作為原始資料保存。這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楊繼業(yè)傳》有沒有送入史館?何時送給史館?回答是肯定的。以李若拙的身份,寫成后送史館應(yīng)該不成問題,但可能性更大的是,至道三年(997),他出任史館修撰之時,將史料存入館中是最順理成章的。

        過去,學(xué)者熟知各路轉(zhuǎn)運使的職責,不僅掌管財賦的運輸,還有監(jiān)察路內(nèi)各級官員的權(quán)利。至于隨軍轉(zhuǎn)運使,除了保障后勤供給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功能,不太清楚。李若拙墓志的記載說明,它不是只站在后方提供物資,還隨軍上前線,并具有監(jiān)察功能,可直接向皇帝匯報。隨軍轉(zhuǎn)運使既然負有這樣的重任,戰(zhàn)前的軍事會議必參加無疑。

        考察至此,可以回答本文開始所提的問題了。參加戰(zhàn)前會議的人,除了楊、潘、王、劉之外,還有都監(jiān)郭超。此外,至少還有一位河?xùn)|隨軍轉(zhuǎn)運使,其姓名目前尚難確知,有待今后史料的發(fā)現(xiàn),相信同在一個崗位工作的官員,其立場應(yīng)該是一致的。這樣,朝廷不調(diào)查則已,一旦調(diào)查,真相就無法包住。

        可以想見,當劉吉根據(jù)他所熟知的楊業(yè)的為人,上奏為其呼冤時,李若拙也會站出來表示贊同,宋太宗就不能不派人前往調(diào)查真相,一般得派二至三名官員,具體派哪些人,沒有記載,估計很可能有李若拙,因為他了解實際情況,匯報軍情時,得到過太宗的夸獎。即使沒有他在場,他也會關(guān)心此事,向他的同事或其他參與調(diào)查的官員打聽,得知真相后,為了伸張正義,為了讓世人了解真相,讓史官據(jù)實書寫,就在雍熙三年(986)特意寫了一本《楊繼業(yè)傳》。一份送史館,一份刻印成書。此書南宋初鄭樵《通志·藝文略》、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均不載,大概在兩宋之際戰(zhàn)亂時已亡佚,但其主要內(nèi)容已被吸收到《宋會要》、《楊文公談苑》和《宋史》中。

        其書傳播的情況,按年代順序,大致如下: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錢若水(960-1003)、柴成務(wù)(934-1004)、吳淑(947-1002)、楊億(974-1020)纂修《太宗實錄》80卷。寫入雍熙三年(986)條下的《楊業(yè)傳》中。此傳的作者很可能是楊億,因為他是本書主要的撰寫人,共寫了56卷。又是他在《楊文公談苑》中首次介紹楊業(yè)的具體情況。在宋代,國史、實錄是不許外傳的。他寫到筆記中,使得楊業(yè)的英雄形象在世人中廣泛流傳。他所談、所寫的楊業(yè)事跡,依據(jù)的原始資料只能是李若拙的《楊繼業(yè)傳》。時僅距《楊繼業(yè)傳》成書12年。

        大中祥符九年(1016)二月,王旦等編《兩朝(太祖太宗)國史》120卷,有《楊業(yè)傳》?!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0引《國史·楊業(yè)傳》即《兩朝國史》之《楊業(yè)傳》。

        天禧四年(1020)前,楊億口述所見所聞,讓黃鑒記錄下來,編成《楊文公談苑》一書,其中談及楊業(yè)的事跡,特別是戰(zhàn)死前軍事會議的辯論細節(jié),應(yīng)來自李若拙的《楊繼業(yè)傳》。

        應(yīng)該看到,以上二書都是真宗在位時所寫,頗有特殊意義。因為在真宗初即位的咸平二年(999),將已故的老丈人潘美正式列為太宗三位配享功臣之一[6]961,這是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榮譽。而此時史官們?nèi)詫⑴嗣篮顦I(yè)的事公諸于眾,可見宋代史官還是敢于秉筆直書的,而真宗尊重史官的直書,亦屬難能可貴。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慶歷四年(1044),《國朝會要》150卷修成。楊業(yè)事跡寫入職官類中。

        元豐六年(1083)前,曾鞏(1019-1083)寫入《隆平集》卷17中。其中說到“楊鄴,一作繼鄴”,說明他在史館工作時見到過李若拙的《楊繼業(yè)傳》?!皹I(yè)”寫成“鄴”,可能是后人傳抄中產(chǎn)生的錯誤。

        淳熙十年(1183),李燾(1115-1184)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所記楊業(yè)事跡來自《國史》,可證此時李若拙的《楊繼業(yè)傳》在世上已經(jīng)絕跡。

        淳熙十二年,王稱編《東都事略》,情況與《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略同。

        元至正五年(1345),脫脫編《宋史》,其中《楊業(yè)傳》當采自宋《兩朝國史》。

        最后還需要探討一下楊業(yè)姓名的變化。楊業(yè)最初叫楊重貴[6]208,入北漢后,被北漢皇帝劉崇收養(yǎng),賜名為劉繼業(yè),路振(957-1014)《九國志》里有《劉繼業(yè)傳》。北漢被宋滅后,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說他“復(fù)姓楊氏,止名業(yè)”[6]459?,F(xiàn)在看來,這一說法不完全正確。李若拙的《楊繼業(yè)傳》說明他曾經(jīng)叫作楊繼業(yè),換言之,剛?cè)胨螘r,只是改為原姓,名沒有變,又過了若干年,才去掉繼字,單名業(yè)。大概稱楊繼業(yè)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李若拙仍寫成《楊繼業(yè)傳》,而曾鞏《隆平集》卷11《潘美傳》中仍稱之為楊繼業(yè)。

        注 釋:

        ①原文有缺或字跡無法辨認者,用“□”表示,可據(jù)文意補者及據(jù)殘筆辨認者用[ ]號表示。涉及年代之處,為了方便閱讀,用括弧加注公元紀年。

        ②王祜(924-987),字景叔,大名莘人,官至知開封府,《宋史》卷269有傳。子旦,為宋代名相。

        ③李飛雄(?-978),秦州節(jié)度判官若愚之子。太平興國三年,以假傳圣旨、企圖謀反,被處死。事見《宋史》卷463。

        ④“季”當為“幾”之誤。

        ⑤滕中正(908-991),字普光,青州北海人,雍熙元年(984)為御史中丞,《宋史》卷276有傳。

        ⑥據(jù)彭百川《太平治跡統(tǒng)類》卷3載:“至道二年(996)七月,朝廷遣李若拙以詔書國信玉帶賜亙(即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二者可相互印證。

        ⑦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巨野人,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著有《小畜集》,《宋史》卷293有傳。

        ⑧何承矩(946-1006),字正則,河南人,曾知雄州,守邊有方,《宋史》卷273有傳。

        ⑨鄭韜光(861-940),字龍府,洛京清河人,官至尚書左丞,《舊五代史》卷92有傳。

        ⑩據(jù)宋敏求《長安志》卷11“萬年縣”條載:“洪固鄉(xiāng)在縣南一十五里,管村四十八,胄貴里。”

        [1] 李裕民.楊業(yè)死因之再探索[C]//首屆全國楊家將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9.

        [2]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王禹偁.小畜集[M].四部叢刊本.

        [4] 徐松.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之六[M].北京:中華書局,1957.

        [5] 歐陽修.歸田錄:卷1[M].李偉國,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6]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責任編輯:劉圓圓】

        2014-09-09

        李裕民(1940-),男,浙江崇德人,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宋史研究。

        K244

        A

        1672-3600(2015)01-0091-06

        国产精品久久久三级18|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水蜜桃| 在线日韩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9|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丁香九月综合激情|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吸咬奶头狂揉60分钟视频| 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网站| 经典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善在线com|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国产又爽又黄又不遮挡视频| 亚洲丰满熟女乱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乱子乱人伦电影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成人av一区二区亚洲精| 日本一本免费一二区|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精品免费播放|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看片| 成人内射国产免费观看| 无码aⅴ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乱亚洲乱妇| 国产精品福利高清在线| 9 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入口牛牛影视| 蜜桃色av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高清国产品国语在线观看| 日本韩国亚洲三级在线| 永久免费人禽av在线观看|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下载| 亚洲中文字幕黄色小视频|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精品| 国产麻豆md传媒视频| 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一区视频免费观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