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谷口 元 日本名古屋大學 名譽教授
(翻 譯)鄭 穎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 副教授
展望中國及亞洲各國的未來發(fā)展
——老年人設施的歷史變遷及今后發(fā)展趨勢
(文/圖)谷口 元 日本名古屋大學 名譽教授
(翻 譯)鄭 穎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 副教授
Look into the Future of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s throughout Asia
我在年輕時一直從事醫(yī)療、福利設施的設計理論研究和設計,但現在迎來老年期,便開始反省這些建筑是否真的很好。我希望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可以從歐美和日本的老年人設施的利、弊中學習更多的經驗,不必走彎路,在護理和福利領域實現成功。因此,這次特別以一種批判的精神,從批判的角度撰寫此文。
西歐理性主義思想的原點可追溯到希臘和羅馬時代。試回想希臘時代的雕塑。如當時的著名格言所言,“健全的精神寄宿在健全的肉體之中”,人們贊美身心都健全美麗的人。反之也可以這樣理解,即有缺陷的人不被看做“市民”,他們被稱為“棄民”并從很多城市中被驅逐出去。據說醫(yī)生也只對可治療的人進行醫(yī)治,這種思維方式一直延續(xù)到現代醫(yī)院的治療方針中。
宗教的登場顛覆了這種思想。宗教本來的最大目的,即是通過神的手從現世的苦難中救助他人及自己。作為宗教活動之一,他們使用教會、修道院等宗教設施收留貧民、老人、癡呆、孤兒、身心有疾病的人群等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人群,并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由于缺乏合理的和科學的思考,到處使用著錯誤的處置方法,這個黑暗的社會一直延續(xù)了很久。
經過很長時間,歐洲迎來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以科學合理的方法思考事物的理性主義思想逐漸滲透到西歐各國。但在醫(yī)療和福利領域里,這些思想的普及則來的更晚一些。歷史學家關注了于18-19世紀登場的杰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法學家),他提倡“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被譽為“功利主義者”。他強烈主張接受刑罰的人不應像從前法律規(guī)定的那樣被封閉在牢獄之內,而是建造類似監(jiān)視塔的全景監(jiān)獄(Panopticon),以使罪人能逐漸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此后這種建筑類型成為收容設施的一個重要原型,帶有監(jiān)視塔的監(jiān)獄、以及帶有護士站的住院部,在這些建筑中管理被收容者的站點被布置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而這種“監(jiān)視裝置”的思想也在老年人及殘疾人的收容設施中被強烈體現出來。
我開始訪問養(yǎng)老院并進行研究的時候,建筑物的中心都有護理用的護理站,為便于管理,房間門上裝有玻璃窗并設鎖,房間前面是一個大廳,為了管理入住人員的生活,入住的老人一天都被要求在廳里呆著。同時,就寢、關燈、起床、洗臉等所有行為都統一在同一時間進行,每天有制定好的活動計劃,無論是游戲或休息等,都是所有人在一起的集團生活。一天三次的就餐也是在大食堂中集合一起進行。在這種集團運營管理之下,即使沒有食欲,也必須按時按點吃飯。
一周有幾次洗澡的時間,澡盆又深又大,足夠讓這些老人的身體在巨大的澡盆中漂浮起來。我看到老年人被機械裝置運到澡盆邊,在澡盆內洗澡的場景。即使是最終臥床不起,已經無法正常進食和排泄的老人,養(yǎng)老院也會給他們穿上尿不濕,同時為了延續(xù)生命,在喉嚨處插入管子輸營養(yǎng)液。大房間里并排擺著很多床,由于躺著不動,最終因營養(yǎng)過剩而變得肥胖老年人橫臥在一張張床上。這就是我當時看到的日本養(yǎng)老院的情況。
當時養(yǎng)老院的平面設計與醫(yī)院的住院部類似,給數十位老人就寢用的房間沿走廊排布。此后,為了防止迷路時停在走廊端頭的角落里不知所措,建筑開始改為走廊可環(huán)繞一周的回廊型。負責護理的工作人員忙于巡視、幫老人變換身體姿勢、更換尿布等,這時房間布局的原則都是為了實現高效的工作。
以上是收容特別需要護理的老年人的特別養(yǎng)護老人院的情況,但即使是在需要護理程度較低、入住者交納更高費用的收費養(yǎng)老院中,也是同樣的集團式生活,所有人在規(guī)定時間就餐、就寢,同時為了防止物品泛濫,養(yǎng)老院會限制入住者帶來自己的家具、各種日用品、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等。
以往的老年人設施主要是作為收容設施的養(yǎng)老院和醫(yī)院,隨后以一種老年人保健設施為代表,為將來回到家中正常生活而進行治療、恢復訓練的設施開始增多。但是因為有入住時間的限制,老人在一定時間內無法完全恢復,因此被迫返回養(yǎng)老院或者醫(yī)院。雖然建設此類建筑的初衷是正確的,但為了讓老年人真正的恢復正常生活、回家生活,今后將限制此類項目的建設。
日本很早以前就認識到了收容型設施的局限性,于是盡可能的開展各種政策以完善居家生活的環(huán)境條件。很多提供日常照料服務的設施開始建設并運營起來,老年人可以從自己家里到附近的日照設施進行身心兩方面的康復,或者接受健康維持、就餐、入浴等服務。同時,在各地還不斷建設“居家護理援助中心”,這些老年人相關設施成為重要的服務站點,訪問居家養(yǎng)老但需要護理的老年人,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
老年人設施雖然在很長時間內一直采用收容設施的設計方法,但是近年出現了脫離該方式的傾向,建筑設計類似圖中的住宅,內外裝修也向住宅靠攏。
這一方面是在市場經濟原理作用下,為迎合日本老年人及其家人喜好而產生的結果,另一方面,人們也認為類似住宅的環(huán)境有利于入住者盡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利于精神安定、身心健康的恢復。
宗教設施再利用成為護理空間
全景監(jiān)獄(Panopticon)型
集團統一待遇的平面設計
整齊劃一的就餐場景
針對多數人群的集團居住和集團護理,最初是以注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為背景的,但伴隨其普及,人們開始對這種效率優(yōu)先的思考方式提出疑問,同時,為了讓老年人能夠接受更加人性化的待遇,西歐“組團住宅(Group home)”的思想被引入日本并逐漸普及。組團住宅是一種型老年人設施,老年人在此居住并接受護理服務。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是“護理單元(Unit care)”,以少數老年人為護理對象單元,并提供相符的建筑設備與運營服務。關于此類設施的詳細信息請參照其他執(zhí)筆者的論文。
近年,在日本展開了一種新的老年人設施——小規(guī)模多功能設施。這種設施的最重要特征是除了提供“從家里訪問”和“到家里訪問”兩種護理服務之外,還附帶短時間住宿功能。雖然護理是老年人設施建設的最主要目的,但這類設施同時非常重視對老年人家人的援助(Respite care)。家中有需要護理的老年人時,家庭負擔會變得很重,為了減輕家人的負擔,設施中附加了收留短期住宿的功能。此類設施在中學學區(qū)范圍內設施一處,希望實現分散布置。
在設施的上層常常設置“附帶服務的老年人住宅”,但也有很多其他的案例,如將幼兒園、托兒所與老年人設施合并在一起,嘗試對不同年齡層人群提供生活上的援助。值得關注的案例有,上一層以較低的租金租給單親家庭,在夜間出現緊急情況時可以請上一層的母親們來幫忙。需要關注這類事例的推廣。
日本老年人設施的建設依賴于公共資金的提供情況。為了獲得資助,必須滿足建筑及運營方面的各種標準和條件。入住者的平均居室面積、走廊寬度、組團或單元人數的限制等。這些標準維持不變時沒有問題,但由于法律修訂,這些標準經常被附加各種新規(guī)定,將來也會不斷變化。下圖為葡萄串型的組團式布局概念圖,老年人設施常常采用這種形式。但是當人數構成要求出現變更時,該設施就不再能滿足要求。有一位叫中村勉的建筑師,為回避這種情況發(fā)生,在設計中采用了日本傳統長屋住宅的形式,讓居室連續(xù)排列,中間用隔斷分離,以保證組團分割時的靈活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允許此類設計,有些地方政府對于單元構成有非常嚴格的指導。
在針對老年人的各種福利政策上,日本經歷了各種錯誤并不斷從中吸取經驗。現在戰(zhàn)后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一代人正迎來老年期,養(yǎng)老金、保險等經濟負擔將只增不減,這些負擔的大部分或由下一代人承擔,或者在少子化不斷惡化的情況下會使整個社會破產。此外,公共保險所支撐的這些事業(yè)運營正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局面。從經營上看,初期投資與運營費用不得不再削減。但要壓低初期投資,必然導致建設用地轉移至更廉價的土地上,如沿高速道路或鐵路的土地、沼澤地帶等,而這些往往并不適于建設養(yǎng)老設施。同時要壓低建設費用又不得不選擇低成本的建設方式,造成品質低劣的養(yǎng)老環(huán)境。最近,開始出現很多改造或再利用原有企業(yè)職工宿舍的事例,從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的角度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解決策略。
多床位的房間
另一個是如何確保設施運營人才的問題。雖然有很多年輕人有志在這個領域工作,但與其他職業(yè)相比,這個職業(yè)的收入相對較低,很難保證留住人才。日本逐漸迎來少子社會,整個社會必須去思考年輕有為的一代人應該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的問題。
日本效仿西歐各國的先進經驗,不斷地充實養(yǎng)老金和保險制度。但是這些社會負擔只會越來越龐大。在目前少子、經濟實力低下的情況下,社會破產是早晚的事情。今后必須考慮以“共助”及“互助”為前提的養(yǎng)老環(huán)境、居住區(qū)環(huán)境建設,而不只是依賴于養(yǎng)老金和保險。當然,還要增加高齡時仍可維持并增進身心健康,能夠實現“自助”、甚至是“自立”生活方式的老年人的人口數量。最重要的是,規(guī)劃可實現“多世代混住”社區(qū),減少只有老年人居住的居住區(qū),才可以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循環(huán)型社區(qū)社會。
建筑領域往往根據市場經濟原理做出判斷,以有建設需要的富裕階層為目標對象進行投資并獲取利益。但是斟酌自己的職業(yè)倫理或企業(yè)倫理,對居住區(qū)社會的貢獻仍然是最重要的。面對必將到來的少子、老齡化社會,應該建設什么樣的住宅、什么樣的設施、什么樣的城市,能提出這些未來規(guī)劃方案的只有我們這些專家。非常期待今后的發(fā)展,從中國到亞洲,盡我微薄之力在所不辭。
由于執(zhí)筆本文時優(yōu)先考慮通俗易懂,難免有記述嚴謹性的疏漏。詳細信息請參考其他執(zhí)筆者論文及參考文獻。
注:
自2006年護理保險制度修訂之后,設施也可以以旅館成本(對單間居室計算租金)的形式進行收費。同時,交付金制度也發(fā)生變化,資助金額度被大幅削減。但即使如此,設施的租金仍然低于民間租房的價格。
文中多數圖片資料由毛利志保老師(日本三重大學)、井上由起子老師(日本社會事業(yè)大學)提供。特此感謝。
谷口元(Taniguchi Gen):日本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名古屋大學環(huán)境學研究科、中國西南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名古屋大學重要文化財馬場家住宅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生于1949年。1972年名古屋大學工學建筑學科畢業(yè)。1974年名古屋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建筑學專攻碩士課程畢業(yè)。工學博士、一級建筑士、JIA(日本建筑家協會)登錄建筑師。經INA新建筑研究所所員、大同工業(yè)大學助手、名古屋大學助手、講師、椙山女學園大學教授、名古屋大學教授、校長助理,2013年起任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特聘教授,2015年起任現職。專業(yè)為建筑計畫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醫(yī)療福利設施、大學校園設計、設施管理研究。曾從事多項醫(yī)院及教育研究設施的基本設計,近年參與名古屋大學豐田講堂、石原邸、舊古川圖書館及神言神學院等建筑的保護修繕工程。
組團式布局概念圖
類似住宅設計的設施案例:從JIHA(注:社團法人日本醫(yī)療福利建筑學會)網站上選取獲獎實例并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