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人格特質探析
吳婷婷1, 陳建文2
(1 湖北工業(yè)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2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摘要]采用調(diào)查法、因素分析法對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人格特征進行研究,并運用文獻研究法對張愛玲的人格成因進行了分析。因素分析的結果揭示了張愛玲的聰慧早熟、孤僻清高、自戀自愛的人格特征。張愛玲這些人格特征的形成受家庭成長環(huán)境、個體早期經(jīng)驗、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沖突等多種因素的交叉影響。其人格特征及形成和發(fā)展對于解讀張愛玲“傳奇”式的一生及理解其作品具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張愛玲; 人格; 文獻研究法
張愛玲(1920-1995)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極富傳奇色彩而又名噪一時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帶有廣泛的人性意識,是除魯迅之外關注人性最多的作家。她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人物與情感體驗與當下女性普遍的生存狀態(tài)有著相當程度的契合;所創(chuàng)造的雅俗共賞的傳奇人物形象為現(xiàn)代文學提供了許多至今令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作品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張愛玲因其作品的獨特性和深遠影響而被文學界評價為“中國最優(yōu)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中國當代文壇上獨一無二的人物”。[1]
本文擬運用文獻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分析張愛玲這個時代人物的人格特征。弗洛伊德曾運用文獻分析法中的心理傳達法研究俄國小說家托夫妥耶夫斯基、藝術家達·芬奇;埃里克森曾運用文獻分析法中的心理歷史學方法對甘地人格特征作過研究。本研究將心理傳記法和心理歷史學方法結合,根據(jù)張愛玲的自傳性散文及其他傳記文獻從意識和潛意識兩個層面刻畫張愛玲人格形成與發(fā)展。作為詮釋和理解其傳奇式的一生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條途徑。
1研究方法和程序
筆者在102名中文系學生中選取30名對張愛玲感興趣,同時閱讀過張愛玲作品和傳記的學生作為被試。30名被試中研究生和本科生各一半,分別為現(xiàn)代文學方向研究生15名、中文系本科生15名。
對張愛玲的自傳性散文及其他傳記文獻中人格形容詞抽取、歸類、整理,以此為基礎對黃希庭等人的562個人格特征形容詞進行縮減,最后提煉形成一份包含有128個人格形容詞的《人格形容詞檢測表》。該表采用五點評分法。
將作家于青、余斌、劉川鄂各自編寫的《張愛玲傳》、羅瑪編寫的《凝視張愛玲》以及張子靜撰寫的《我的姐姐張愛玲》作為測試閱讀材料,請30名被試選擇閱讀以上作品后,要求他們根據(jù)《人格形容詞檢測表》中的人格形容詞與張愛玲人格符合程度進行判斷并打分。采用肯德爾和諧系數(shù)求評分者信度,用克朗巴赫系數(shù)求同質性效度。對每個被試在128個形容詞上都打3分及以上(即回答稍符合、比較符合、完全符合)的原則進行抽取人格形容詞。最后對抽取出來的人格形容詞進行因素分析,從而概括出張愛玲的人格特質。
心理歷史學方法和心理傳記分析法都屬于人格研究中的文獻研究方法。心理傳記法是根據(jù)個人的傳記資料對其心理動力特征進行分析以了解其人格的方法;心理歷史學方法是在歷史活動與歷史背景中對個人人格進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是精神分析學方法和歷史學方法的結合。本文擬采用以上兩種研究方法對張愛玲人格形成及發(fā)展進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1)30名被試對張愛玲人格評定的結果信度較高。 評分者信度: 肯德爾和諧系數(shù)W=0.82;a=0.76。
2)按128個形容詞每個被試都打3分及以上的原則共抽取出18個人格形容詞,對其數(shù)據(jù)進行因素分析的結果如表1。取因素中各變量負荷值大于0.3的,取特征值大于1.99的,一共3個,能夠解釋74%變易量。根據(jù)這3個因素的特征值及相似性可分別命名為:“自戀自愛”、“聰慧早熟”、“孤僻清高”。
3討論
根據(jù)因素分析的結果,張愛玲聰慧早熟、孤僻清高、自戀自愛(表1)。張愛玲的人格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作為一位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的女作家,透過其作品和關于她的文獻來深入地探析其人格是較為切實可行的方法,筆者將通過心理歷史學方法和心理傳記學來加以剖析。
表1 因素分析結果
弗洛伊德認為早期經(jīng)驗是人格發(fā)展的關鍵。張愛玲有著非常顯赫的家世:其祖父張佩倫、外曾祖父李鴻章都是滿清貴族遺老,不僅家族地位顯赫,而且文化教育程度高,其父親受傳統(tǒng)教育,亦有舊式的文化教養(yǎng),會吟詩作賦。張愛玲從出生就生活在古書香與舊僚氣并融的家庭環(huán)境中,也受到家族文學氛圍強烈而直接的熏陶。她的“人之初”開始在每日的清晨,家中女傭將睡夢初醒的愛玲抱到母親床上去,跟著母親“不知所云”的背唐詩。她雖然不明其意,但也滿心喜歡。父親因為自己風雅能文,因而對自己的愛女能在文學方面有如此興趣那是極其喜愛的,也就越發(fā)注重張愛玲在文學方面的培養(yǎng)了。書香門第的家庭文化氛圍是張愛玲人格發(fā)展的基礎,這種氛圍的熏陶促進了她文學藝術教育的養(yǎng)成,也為她聰慧的人格特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張愛玲幼年時期就表現(xiàn)出在文學方面極高的天賦:3歲就會背唐詩,步履蹣跚中便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2]。 7歲就開始寫作創(chuàng)作,剛剛懂事就寫了一篇歷史小說,開頭就是“話說隋末唐初的時候……”;中學時就寫了個純鴛鴦派大部頭小說《摩登紅樓夢》;18歲時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因為戰(zhàn)爭爆發(fā)未能成行而轉學至香港大學,在香港大學,她因為“能揣摩每一個教授的心思”每門功課都很優(yōu)秀,總能考第一,因此還連續(xù)得了兩個獎學金; 23歲時是她鋒芒畢露的年紀,以兩部短篇小說名震文壇,自此名聲大噪。最有名的代表作《傳奇》、《流言》中的全部作品均寫于25歲以前,雖然年少成名、出名甚早,但那時她的寫作技巧已相當圓熟,文字則更臻于化境,作品對人性有獨到的、穩(wěn)定的把握,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入木三分。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中,像張愛玲這樣的早慧早熟、少年成名的,再無第二人。與此同時,因為張愛玲的貴族家庭背景讓她有機會結識形形色色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上至朝廷元老,下至丫鬟仆人,各種中式、西派、個性分明的人物都是張愛玲觀察和了解的對象。即使年幼,張愛玲卻非常善于觀察和探知人性,這為她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她的小說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來自于其家族成員。對人性獨到的理解和精準的把握都是同齡人難以企及的,這也成為了張愛玲早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張愛玲的聰慧早熟與其幼年時期所受的文學教育、文化熏陶和家庭教養(yǎng)有直接的關系。
弗洛依德強調(diào)早年家庭中親子關系對人格形成的重大影響。個體在生命的早期是自戀的,隨著個體社會化正常的發(fā)展,個體逐步將愛自己的能力發(fā)展至愛他人。但是,如果投向他人的愛遭受挫折,這種朝向外的愛會折返回自我,這類人在以后愛的選擇中,不是以他者為模型,而是以自我為模型,他們明顯的將自我或自我理想作為愛的對象。[3]
張愛玲的母親在她4歲時就出國留學,遠在異國的母親給張愛玲的感覺是相當?shù)湍吧?,童年時期張愛玲的母愛是缺失的。七八年后母親回國,張愛玲已經(jīng)是十多歲的少女,此時也正是一個人人格可塑性最大的時期。母親回國后堅持讓張愛玲進了西式學堂,但是母親并非出于對女兒的了解和關懷讓女兒進學堂學做淑女,更多是出于對自己信奉的在國外留學時形成的價值觀的執(zhí)著。在與女兒的相處中,對于女兒偶爾表現(xiàn)出的木訥、孤僻、生疏,母親的態(tài)度多數(shù)時候都是懷疑、失望和不耐煩。同時,張愛玲的父親是“以他的性情來對待她,在他心情好的時候才會考慮到多給子女一點溫暖”,雖然在文學方面對張愛玲贊賞有加,但在生活方面卻對張愛玲姐弟疏于照料,情感溝通少之又少。并且父親有姨太太,因為后母的教唆,本來關系尚好的父女關系也逐漸惡化。親子關系中愛的受阻和抑制、安全感的缺乏使得張愛玲將注意力和能量折回自身,轉變?yōu)樽詯?。在任何場合,張愛玲從不掩飾她自愛的性情。只要她出現(xiàn)的地方,必使人意識到她不容忽視的存在,絕不給人當配角,一定要讓“自己的存在分外分明”。
張愛玲幼年時期表現(xiàn)出在文學方面的天分曾經(jīng)得到了父親的肯定,也受到家族成員的一致贊許,使得張愛玲童年時期就有一種完美自戀的幻覺。中學時代的張愛玲開始以才女自詡,成名是張愛玲心中一個急切而熱烈的“情節(jié)”,她渴望成為一個大紅大紫的天才作家,甚至雄心勃勃的發(fā)愿要在名氣方面超過林語堂。17歲時,張愛玲在畢業(yè)年刊中寫下了 “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子突然之間結了婚”,語出驚人。22歲張愛玲因為散文集《傳奇》一夜之間紅遍上海時,體驗到成名的“絢爛”和“狂喜”感覺,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呵,出名要趁早呀!來的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盵4]張愛玲將自我的理想——成名作為了愛的對象,一舉成名更加強化了她的自戀,日漸形成了自戀自愛的人格特征。
在西方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交互影響下,張愛玲經(jīng)歷了兩次同一性危機。張愛玲所處的時代是19世紀20年代的亂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日漸衰落,西方文明滲入,她的家庭正是這種亂世中兩種文化交互影響的典型——封建化文化和西洋文化畸形交織的家庭。父親的家是舊社會生活方式:舒適、悠閑與慵懶——“整個家里的空氣都是懶洋洋灰撲撲的氣息,繚繞在鴉片的云霧里,各式小報散亂攤在房間的各個角落,交談的是親戚間的笑話,整個是一杯下午的陳茶”。這種與世隔絕的靜謐與慵懶、生活節(jié)奏的遲緩和散漫,加之她一直都深深引以自豪的貴族背景,養(yǎng)成了她清高的人格特征。
張愛玲的母親是一位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現(xiàn)代女性,在國外生活七八年使得她的藝術品位、生活情趣極其西化,在母親的影響下,張愛玲接觸到了西方文化。與父親腐朽、慵懶、冷漠而寂寥的世界比起來,母親的世界——洋派、光明、溫暖而富足。在洋派的西方文化對落后的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下,張愛玲從對貴族文化的“春日遲遲”的慵懶的感受演變成“沉下去、沉下去”甚至出現(xiàn)夢魘式的心理體驗,這使得原本為其貴族背景深深自豪的張愛玲在傳統(tǒng)文化中自我歸屬感喪失,導致了張愛玲第一次同一性危機。身處同一性危機中的張愛玲渴求從危機中解脫或者有所改變,便跟母親學畫畫、學鋼琴、學英語希望得到文明的教養(yǎng)和氣質的熏陶。然而由于過度敏感,妨礙了她毫無顧忌的走入仰慕已久的“明亮的所在”,就像進入賈府“步步留心、處處在意”的林黛玉一樣。而且在有著很多清規(guī)戒律的洋房中做西式淑女的張愛玲很失敗,她在自傳體散文中寫到“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fā)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除了天才的夢外,一無所有……”[5]在母親那里張愛玲被引向了第二次同一性危機。危機加于她的性格發(fā)展,朝著孤僻的路上走來。張愛玲在貴族文化家庭背景中找不到心理依托,同時又在西方文明中找不到歸屬感,使她逐漸變得更加孤寂冷漠,直接影響了她孤僻清高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也影響了她日后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形成。
張愛玲在不同時期的服裝反映了她為達成同一性的努力。中學時的張愛玲深深的為穿粗大的衣服感到自卑,因而到香港大學念書時她發(fā)愿要把自己打扮的光鮮亮麗并開始自己設計各式各樣的洋裝?;氐缴虾K?jīng)常“奇裝異服,以至于到印刷廠去校樣稿件,使得整個印刷廠都停了工。”[6]張愛玲最愛以華服示人,在上海她最愛的服裝是傳統(tǒng)中式寬袍大袖的服裝,許多特異的服裝都是由傳統(tǒng)中式服裝改制而來,由此可見學做西式淑女失敗的張愛玲在尋找一種傳統(tǒng)貴族文化的支撐,又重返到“傳統(tǒng)文化的同一性”中了。
4結論
30名中文系大學生對于張愛玲人格的評價是合適的。因素分析得出的“聰慧早熟”、“孤僻清高”、“自戀自愛”的三個因素比較全面的概括了張愛玲的人格特征。早期經(jīng)驗是張愛玲聰慧早熟的人格特征發(fā)展形成的關鍵;孤僻清高的人格特征是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交互影響作用的結果;自戀自愛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是受親子關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于青.張愛玲傳[M]. 廣州:花城出版社, 2008.
[2]張子靜,季季. 我的姐姐張愛玲[M]. 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3]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導論[M]. 車文博,譯.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張愛玲.張愛玲文集[M]. 第四卷.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
[5]劉川鄂.張愛玲傳[M].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
[6]余斌.張愛玲傳[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責任編校: 張巖芳]
Analysis on Eilee Chang′s personality Traits
WU Tingting1,CHEN Jianwen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2ResearchInstituteofEducationSci.,
HuazhongUniv.ofSci.andTech.,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Adopting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factor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d the famous writer Eileen Chang′s personality traits,and analyzed her personality formation by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e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Eileen Chang′s precocious intelligence, lofty self-containment as well as narcissistic self-esteem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her family environment during her growth, her early experience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Understanding Eileen Chang’s personality traits,thei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positive effect on interpreting her "legendary" life and comprehending her works.
Keywords:Eileen Chang; personality; literatur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B84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684(2015)06-0098-04
[作者簡介]胡芳(1974-), 女,湖北荊州人,湖北工業(yè)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篇分析及隱喻 吳婷婷(1980-), 女,湖北荊州人,心理學碩士,湖北工業(yè)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指導性項目(2012G074)
[收稿日期]2015-09-28 201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