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閣
(作者單位:寧夏固原市廣播電視臺)
關于電視專題節(jié)目欄目化的思考
王文閣
(作者單位:寧夏固原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專題節(jié)目欄目化在當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從新聞專欄到文藝專欄、體育專欄,從綜藝節(jié)目到真人秀節(jié)目。新時期,熒屏上各種真人秀節(jié)目忽如一夜春風來,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地電視專欄節(jié)目競爭異?;鸨k娨晫诠?jié)目多元化在諸多電視媒體體現得淋漓盡致,或者說已經進入了新常態(tài)階段。而對于一些地處偏隅、實力相對較弱的西部地市級電視臺而言,電視節(jié)目欄目化仍然是一個歷久彌新和亟待探討的話題。
電視化意味著對電視本質屬性的重新審視和認識,意味著電視手段在欄目中的充分運用。電視是一個多元媒體,如果說報紙是視覺藝術,廣播是聽覺藝術,那么電視就是視聽合一的綜合藝術。畫面是電視節(jié)目最重要的元素和最本質的特征,一檔電視節(jié)目,可以沒有文字解說,可以沒有音響,但絕對不能沒有畫面。畫面有如人的骨骼,同期聲有如人的血肉,有血有肉,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個體。在拍攝、編輯畫面時,忌諱掐碎有意味的場景和中斷有意味的同期聲。在新聞報道中,為了充分發(fā)揮電視的優(yōu)勢,記者要盡可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深入采訪,多些現場報道,特別是針對一些突發(fā)事件,需要記者在現場隨機應變,為觀眾刨根問底、解疑釋惑,這是電視觀眾的真實訴求,也是電視人努力的方向。在西部地區(qū)一些地方臺,文藝性節(jié)目還大都是實況錄播,缺乏對舞臺藝術電視化的形象包裝和藝術創(chuàng)造,可以說,富有地方特色的電視綜藝專欄節(jié)目的發(fā)展空間非常廣闊。
欄目化與主持人化密不可分,一個品牌欄目與其個性風格鮮明的主持人的關系是有機統(tǒng)一的,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提起耳熟能詳的電視名牌欄目,人們首先會想到那些王牌主持人主持的節(jié)目:王寧、李修平之于《新聞聯播》,白巖松之于《新聞1+1》,何炅之于《快樂大本營》,孟非之于《非誠勿擾》……毋庸置疑的是一個名牌欄目的產生往往伴隨著一個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的成長,一個著名主持的出現每每都會提升一個品牌欄目的收視率和知名度。一檔欄目,越有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對主持人的要求越嚴,伴隨欄目的成長主持人越容易成名;反之,照本宣科式的就是播音員,他的職能只是傳聲。欄目主持人與播音員屬于近親,卻是兩個范疇。如果說制片人負責對欄目大方向的把握和全面運作,那么主持人無疑就是欄目的形象代言人??梢哉f,主持人和制片人基本上就架構出了欄目的總體形象,一檔成功的欄目,主持人、制片人及其欄目的特質應該是三位一體的。
欄目化意味著是一種整體思維,也是一種品牌戰(zhàn)略。有如企業(yè)一樣。一個企業(yè)要創(chuàng)造推出一個品牌產品,吸引消費者,一檔電視欄目也要樹立品牌形象,吸引觀眾。欄目化是電視節(jié)目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電視專欄節(jié)目從無到有是一次創(chuàng)新,從常態(tài)到新奇特是電視人永無止境的探索和追求。如果說固定時段、固定時長是欄目化最初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定位精準、主題鮮明則是欄目化的本質要求。一檔欄目的節(jié)目定位必須明確,主題相對固定,也要有突出的個性和特質。如果一檔欄目形同一個筐,蘿卜白菜什么都可以裝,那就成了大雜燴,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有特色的專欄節(jié)目。就世界文化而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電視欄目而言,只有個性化的、有信息量的、有意味的、有審美價值的獨特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電視欄目的主題定位應該是越純越好。關于欄目,有一個審美的概念,那就是有界而無限,無界而有限,這其中的“界”就是主題定位,就是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意思。例如,近年來,中央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固原廣播電視臺因勢利導,于2014年策劃開辦了一檔新欄目《德行大原》,以電視紀實手法真實客觀地記錄這塊黃土地上發(fā)生的“好人好事”,既吻合主旋律,又很接地氣,欄目開播以來,深受好評。
當然,電視節(jié)目元素的多樣性必然帶來制作電視節(jié)目的豐富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盡管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日新月異,電視節(jié)目制作成本有所降低,靈活性也在不斷增加;但是,與報紙、廣播等媒體界的輕騎兵相比,電視無疑就是高成本、大投入的集團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組建一支相對強大的團隊,分工明確,協同作戰(zhàn),從前期策劃、選題、準備,到實地采訪、拍攝,再到后期撰稿、編輯、制作,各負其責而又相輔相成,渾然一體。電視報道畫面是第一性的,特別是針對一些重要或者突發(fā)事件,首先要確保攝取轉瞬即逝的畫面,但專注于拍攝,往往會顧此失彼,無法顧及對新聞背景及其當事人的采訪和了解。表現在報道中,每每是只見畫面,不聞現場聲,少有當事人現身說法,缺乏鮮活性和應有的深度。以兩人作為一個報道小組,如果攝像記者構筑的是軀體,那么文字記者就要更多地充當頭腦和靈魂的角色。特別是做現場報道,這樣的組合就能凸顯出電視報道的優(yōu)勢和魅力,使報道更有可能扣人心弦。新聞報道如此,那么對欄目的要求就會更高。做好欄目必須組建一支優(yōu)化組合、分工明確、協調有序、保障有力的團隊。與其說是一個團隊,毋寧說是一種機制。這種機制是電視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也是確保一檔電視欄目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