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宏軍
(新疆大學 人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文獻資料對研究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作用
——以中國新文學史料研究教學為例
單宏軍
(新疆大學 人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從事任何學術研究,都要有問題意識,而對所從事研究學科既有研究成果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往往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對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對碩士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
文獻資料;問題意識;閱讀質疑
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是研究的重要動因,有了研究的動因才能形成研究的方向。所謂問題意識,“指的是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并引發(fā)敢問、愛問和善問的學習行為?!盵1]問題意識源自對研究對象深入的觀察思考,尤其是對既有研究成果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因此,對所從事的學科研究成果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和基礎。
參照碩士研究生“中國新文學史料研究”這門課程的講授,和本科生偏重基礎知識不一樣,研究生強調的是系統(tǒng)的專業(yè)培養(yǎng),以養(yǎng)成對專業(yè)研究的問題意識,也就是對學術研究的自覺意識。這種學術自覺意識,需要研究生大量閱讀第一手原始材料(尤其是作品)和既有研究成果,不斷摸索、熟悉、思考、討論所從事研究的專業(yè)知識和相關學科,從中逐步發(fā)掘治學興趣和潛力,讓學生在業(yè)已形成的學術研究格局中,逐漸探索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白研究什么問題才是有價值。講授“中國新文學史料研究”,主要從文獻資料入手幫助研究生在較短時間內,對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史與研究現狀有較全面的了解,領略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角度與多樣的治學風格,由此覓得研究的門徑,學會觸發(fā)研究的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研究生在專業(yè)學習中必須有過硬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樹立問題意識。通過一些專業(yè)文獻資料的研究,可以大大鞏固加強碩士研究生對專業(yè)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以學習討論1922年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和1926年梁實秋的《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這兩篇文獻資料為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胡適和梁實秋在文中提出的進化論文學史觀以及把古今文學放到一個平面上考察評判的文學史觀,就必須結合學生本科階段學習的相關文學史專業(yè)基礎知識來對中國新文學進行梳理,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本科階段的學習有了進一步的鞏固加強,而且在此基礎上也很容易對胡適和梁實秋提出的兩種文學史觀產生興趣和疑問,從而理解和把握這兩篇文獻資料的核心內容。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學史觀?它與胡適和梁實秋在文中提出的文學史觀念有何異同?按照胡適和梁實秋提出的進化論文學史觀,以及把古今文學放到一個平面上考察評判的文學史觀該如何去描述文學發(fā)展的歷程?只要再引導學生分別用胡適和梁實秋的文學史觀對新文學進行重新梳理和描述,這些問題就基本迎刃而解了。
在這個對前人文獻資料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大家共同探討思考,不僅讓學生弄清了知識的來龍去脈,鞏固加強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讓學生拓寬了知識視野和學習思路,有了探索和研究問題的興趣。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相關專業(yè)文獻資料的學習,可以大大鞏固加強專業(yè)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提高自己的閱讀思考能力,才能厚積薄發(fā)從而具備了強烈的問題意識。
研究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必須在對文獻資料的學習研究中不斷訓練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質疑,切實提高學生閱讀質疑能力。
首先要引導學生從文章題目開始提問。例如,在閱讀學習1943年陳銓寫的《“五四”運動與狂飆運動》這篇文獻資料時,先要引導學生質疑什么是狂飆運動?再引導學生去質疑這兩個運動之間的異同是什么?進而引導學生質疑作者為什么要把這兩個運動放在一起去分析和比較?通過一步步的質疑,整篇文章的思路和觀點也就逐步得以顯現。再比如1993年王曉明的《一份雜志和一個社團——重評五四文學傳統(tǒng) 》這篇文獻資料,就是一步步引導學生去不斷質疑:“一份雜志”是什么雜志?“一個社團”是什么社團?它們與五四文學傳統(tǒng)的關系是什么?體現的五四文學傳統(tǒng)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要重評?這樣對整篇文獻資料的主要內容也就完全理解了。
其次,引導學生對文獻資料中闡明的核心內容提出疑問。比如我們在上文提及的陳銓和王曉明的這兩篇文獻資料,前者的核心內容是通過五四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比較分析,反思批判五四運動的弊端,并對民族文化重建進行深入思考;后者核心內容是通過分析研究《新青年》和文學研究會,從文學的社會機制層面檢討“五四”的內在局限性。學習過程中要一步步引導學生去質疑:五四運動的弊端和局限性是什么?它是怎樣表現出來的?作者反思批判和檢討這種弊端和局限性的目的價值意義是什么?甚至也可以對這種觀點結論的正確與否提出質疑。通過對核心內容的提問乃至質疑,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文獻資料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能不斷提高知識水平,開拓視野增強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最后,要讓學生對難點或不懂的內容積極主動提出疑問。以上文中提及的兩篇文獻資料最大難點就是對五四運動及其文學傳統(tǒng)的理解和把握,必須引導學生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五四文學傳統(tǒng)?具體內容和內涵是什么?對文獻資料中涉及的諸如“學衡派”“甲寅派”和“戰(zhàn)國策派”等在本科階段基本沒有接觸過的內容,則要提出問題,隨時解決。
從文獻資料入手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不僅能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還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對眾多的文獻資料和學術研究成果的學習,并不是對知識的簡單記憶、模仿和復制,而是以問題導向尋找研究路徑,分析作者的邏輯思路,發(fā)現作者的理論方法,揭示其內在的本質和核心內容。通過消化吸收他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比如在討論學習唐小兵的《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和黃子平的《革命·歷史·小說》這兩部文獻資料時,因為它們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的“再解讀”研究思路的代表學術研究成果,是那個時期不同學術研究者借鑒不同的西方文學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對以往作家作品的重新解讀,必須告訴學生這些研究成果都是一家之言,老師的理解闡釋也是一家之言,沒有什么權威和標準答案,學生在對這些研究成果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學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學生在文獻資料中能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是學生獨立思考的基本要求。所以從文獻資料入手培養(yǎng)和提高研究生的問題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從而進一步引發(fā)學生的專業(yè)興趣,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學生的學術潛能。[2]
[1]黎梅英.探究性閱讀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07:3.
[2]溫儒敏,等.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3.
G642
A
1009-9545(2015)04-00019-02
2015-06-21
單宏軍(1974-),男,講師,主要從事現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研究.